武則天為什麼改洛陽為神都?河洛文化何以被稱為中國的根脈?

「中華文明看中原,中原文明看黃河,黃河文明看河洛。」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在漫長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上是最為閃耀的一顆明珠,它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與強大的融合性,是千百年來我們的驕傲。

而洛陽,這個充滿了奇幻色彩的城市又因為在此地登基為帝的一代女皇武則天被賦予了獨特的神秘色彩, 「神都」二字更是讓我們心馳向往。她為何改洛陽為神都,河洛文化又因何偉大都值得我們深思。

一代女皇和神都的千年之約

1.君權神授讓她大權在握
武則天,是中國漫長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公元690年她在洛陽登基,并在此開啟了她在洛陽長達15年的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她也成功的將大唐盛世推向了更[高·潮]。

但是一代女帝的出現在那個男女完全不平等的時代是多麼的驚駭,要讓朝堂政客、天下讀書人能接受她就必須尋找到不得不接受她的理由,這時自帶「神都」光環的洛陽就成為了最好的工具。

孫楚在《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中說「神州,洛陽也」。《晉書·王導傳》更是有云 「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 在唐朝之前,洛陽就偶被稱為「神州」,這個時刻將洛陽改為神都就是一件再順應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神」字代表著權利的來源來自于上天,這與傳統思想中的「 君權神授 」不謀而合, 在神都登基,既能為她權利的來源和合規性覆蓋一層神的色彩 ,也能讓反對她的人再無話可說。

「神都」二字一經流傳為她的權利加持了來自神的力量,也讓她的權利得到進一步的穩固,讓統治階級和平民都意識到她的權利不可侵犯,以洛陽為原點輻射所有領土都迅速接受了一代女皇的上位。

2.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創造奇幻神都

唐朝巔峰時期,長安的人口一度暴增,甚至超過百萬。對于經濟不發達、交通運輸并不便利的古代來說,要供應百萬人口的糧食補給是非常直白而又緊急的問題,而民以食為天,食不足天下亂。

長安雖以關中平原為腹地,但是地理位置偏西,所以一旦關中產糧區域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對于都城的穩定性沖擊極大。如果運送糧食的問題在長安城得不到好的解決,就只能遷都。

在公元657年至682年,李治和武則天一共往返洛陽6次。在此期間 武則天編纂了農書《兆人本業》,其中更是規定「田疇墾辟,家有余糧」者予以升獎,由此可見糧食問題對于這個時期的長安城已經尤為重要。

而洛陽能夠成為「神都」其優勢就在于最為優越的地理位置。 隋唐大運河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能夠起到完美的糧食調度作用,讓整個皇朝都再無后顧之憂。

同時從軍事戰略角度出發,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對于大唐遼闊的國土起到的壓制作用非常有限,相比起洛陽所在的中原地區,可以有效將關中、巴蜀等地區牢牢掌控在勢力范圍內。

3.政權迭代帶來的血雨腥風

《資治通鑒·唐紀十七》中記載「 自是上每視事,則后垂簾于後,政無大小皆預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中外謂之二圣 。」在武則天登基之前,二圣臨朝的事實就已經被大臣們所接受。
她當皇后29年、太后6年,權力的滲透已被時間的力量加速。 大權在握已經完全合理,但卻并不合法制。因為高宗去世后,李氏家族并非無人即位,李顯李旦都是擁有繼承權的后代。

要想權利之劍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就必須要跳出長安城這個都市中龐大的李氏家族和盤根錯節的宗族勢力。遷都,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通過遷都,再結合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使得權力中心得到轉移。

將洛陽改為神都后, 武則天通過全面的制度改革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的決心,廣納賢才、首創殿試。「太后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充分展現了她的博大胸襟和超凡氣度。

武則天更看重洛陽優秀的禮法和制度傳統,班固在《兩都賦》對長安和洛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秦嶺、九嵕,涇、渭之川,曷若四瀆、五岳,帶河泝洛,圖書之淵 ···」巧妙運用洛陽的文化優勢讓她快速實現了自己的盛世構想。

輝煌燦爛又源遠流長的河洛文化

1.漫漫時間長河打磨出璀璨的明珠

河洛文化指的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區域文化。

它是黃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主干,更被稱之為「中國的根脈」,可見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我們大多人卻無法得知其「根」在何處、「重」在何處。 《易經》提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傳說中神龜背書出于洛,河洛形成了最早的華夏文明,而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的史書更是直接證明了華夏第一個世襲朝代「夏」的真實存在。

《史記·鄭世家》中記載:「 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閑,人便思之。」眾多對于河洛地區的文史資料即把三皇五代時期該地區所擁有的文化積累展現出來,也展示出這個地區長時間的政權更迭。

河洛文化以「河圖洛書」為標志, 將東漢、北魏、周武、北宋的文學凝聚,建立起值得所有華人所驕傲的文化體系,更是融合了黃河文化的根源,讓洛陽地區也成為所有人精神上的「老家」。

所以在我們現在的尋根過程中,追尋著時代的脈絡,最無法避開的就是河洛文化帶來的深刻影響。在現代文化發展的進程中,可以反復聽到「中原崛起」「源頭活水」這樣的詞組。

2. 各類思想交叉共進帶來絢爛光芒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各類思想交相輝映,共同組成了如今的盛世模樣。而河洛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根,自然是因為其能包容性和多樣性。 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都創立于河洛地區。

《君子陽陽》里描繪:「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展現了東周時期禮樂具體情況和社會上的倫理面貌,也展現了在當時的河洛地區禮樂制度已經產生。

從周朝的禮樂制度到漢武帝之后儒家的禮樂文化的成熟,歷經十三朝,都深深扎根于河洛文化這片沃土之中, 將國家運行制度、社會道德、倫理綱常互相編制,成為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工具
起源于河洛文化的道家思想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直接相關性,倡導人類只是萬物之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先進的思想至今仍然契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后期在社會上占據統治地位的 「程朱理學」更是直接是在北宋時期的河洛地區所創立與發展起來的。程朱理學中對于陰陽五行、人類命運、社會規則有著清晰的界定,對后世影響深遠。

3. 開放包容的「天下之中」輻射天下

《詩經·大雅》中形容河洛地區是「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從區域范圍上來講,河洛地區是中原地區的一部分,而河洛文化則又是中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河洛地區處于中原的核心地區, 地處九州之中,西臨長安、東接開封,又很好的承接著南北文化的溝通與交流,這種自古以來就居中的背景讓中原先人與生俱來就有著別具一格的思維方式。

「中庸」「中和」慢慢的成為河洛地區一代又一代統治階級共同的價值取向,也讓這里的文人騷客頗具開闊的胸襟與廣闊的思想,能夠很好的接收外來文化的影響。

同時由于河洛地區長時間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其先進的思想與文化源源不斷的影響著周邊地區,使得很多地區即使經歷了時光的洗禮,都仍然帶有著河洛文化獨有的特色。

「永懷河洛間,煌煌祖宗業」,客家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族人的搬遷帶來的是河洛正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徐曉望就證實說:「閩人的族譜有 80%以上籍貫河南固始。」

即使由北至南經歷了多次的舉家遷移,閩南文化中也始終可以尋找到河洛文化的身影, 閩南地區還被廣稱為「海濱鄒魯」和「朱子過化」之地,據史冊記載從泉州考上進士的河洛閩南人就有2543人之多。

結語

悠悠河洛,天下之中;山河形勝,煌煌文明。要對一個地域的文化進行解讀,不僅僅單方面的要看它閃光的點,更要看蘊藏在閃光外衣下的真實,河洛文化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主流。

洛陽,這座歷史厚重的城市深深滋養著河洛文化,也始終向我們展示著它獨有的風采。不管是武則天還是洛陽城, 都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璀璨的瑰寶,支撐我們傳承千年的夢想、帶領我們鑄就輝煌

參考文獻

1.武則天及其文化解讀;

2.融合河洛文化的洛陽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研究;

3.東都洛陽武則天明堂初探;

4.中原學與河洛學。


用戶評論

2023/3/24 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