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決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業......改變了元末明初整個局勢。
洪都之戰前,朱元璋被小明王封為吳王,統領十萬軍隊可謂勢頭正旺。
然而,他占有的領地并不多而且四面受敵,最大的對手張士誠和陳友諒分居兩側,兩人對其皆有著極大的威脅。
就在朱元璋主力部隊專心對付張士誠時,陳友諒舉60萬大軍趁虛進攻朱元璋的重要城池洪都,當時洪都城內的都督朱文正僅有2萬兵力。
讓人驚訝的是,擁有著絕對兵力優勢的陳友諒,連攻85天都沒能拿下洪都,三度攻城都被化解。
那麼,朱文正究竟是如何做到以少勝多,取得這奇跡般勝利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決戰之前的部署
至正二十一年前后,朱元璋率兵攻下安慶、江州,陳友諒不僅失去大量領土,還折損了優秀的將領和士兵。最令他氣憤的是,在自己落荒而逃后,有三個手下很快獻城投降。
其中,胡廷瑞更是把重要的龍興城送給了朱元璋。
龍興即是現在的江西省南昌市,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朱元璋得到龍興后大喜,隨后便將其改名為洪都。
朱元璋也明白,陳友諒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勢必會找機會奪回洪都。
可是當下他正要全力攻打張士誠,經過仔細地考慮后,朱元璋決定任命年輕的朱文正為洪都的守將。
能得到朱元璋的信任,朱文正自然也不簡單。
首先朱文正和朱元璋關系親密,他是朱元璋的親侄子,自起義后就來投靠叔叔,深得朱元璋的喜愛。
其次朱文正在多次的戰爭中屢立戰功,成為洪都守將之前就已經成為了都督府的大都督,有過調度戰爭安排的經驗。
守城并不只是守將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任務,朱元璋又把自己的得力干將鄧愈、趙德勝等人留在朱文正身邊輔佐,并給他留下了2萬的軍隊。
雖然這些兵力遠不如陳友諒的幾十萬大軍,但也是洪武皇帝勒緊褲腰帶才分給朱文正的。朱元璋走后,其他將領緊鑼密鼓地完善防御工事,亦或者是操練士兵。
此間誰見不到朱文正的身影,後來將領們才知道,朱文正這些天花天酒地、醉得一塌糊涂,怎麼可能走出府邸來指揮布防呢?
奈何,因為他是軍中一把手無人敢反駁。
至正十三年,陳友諒建造了數百艘巨大堅固的船只,帶著60萬大軍走水路直奔洪都而來。
得到消息時,朱文正立刻驚出一身冷汗,洪都城內僅有2萬士兵而對方卻有60萬,實力差距實在明顯。
為了迎戰,朱文正緊急召開軍事會議,與眾將領和謀士商討守城的細節。
雖然平日里朱文正不務正業,但在軍事方面還是有著不錯的造詣,城內僅有的2萬士兵,在朱文正的編排之下竟然綽綽有余。
洪都城有著大小八個城門外加一個水道門,朱文正將其中三個城門交給體力充沛的趙德勝,將最重要的撫州門交給經驗豐富的鄧愈鎮守;
作戰勇猛的薛顯守兩個城門,牛海龍、趙國旺各自守一城門。
這樣安排下來,每個將領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最為令人驚訝的是朱文正手中還剩下了2千兵力用來支援各處,大敵當前朱文正還有著冷靜的統籌能力實在難得。
布防結束后,朱文正等人卻是不敢掉以輕心,時刻盯著西方等待陳友諒的來到,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決戰中誓死守衛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陳友諒的軍隊抵達了洪都城附近,朱文正和諸將領登上城樓觀望。
看到幾十萬全副武裝的敵軍的鎧甲泛著金光,江山的巨大戰船密密麻麻地鋪滿了江面,眾人紛紛倒吸一口涼氣,此番景象真應了李賀筆下的那句詩詞: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守衛戰前夕,朱文正召開了最后一次軍事會議,這也是一次動員大會。
面對著巨大的兵力和裝備劣勢,朱文正一改往日的浮夸神態,嚴肅地向將領們進行了最后的訓話。
最后他以一句「諸位珍重,望來日以富貴相見」結束了這次會議,眾人隨即趕到各自的防線上準備作戰。
隔天拂曉洪都城的撫州門前殺聲四起,在陳友諒親自督戰下,漢軍士兵們開始了猛烈的攻城戰。
鄧愈指揮守城士兵不停地向城下扔巨石和木頭,砸死砸傷了一大片漢軍。
在如此猛烈的反擊下,陳友諒無法派出士兵使用攻城木破開城門。眼見自己的士兵死傷慘重,城門卻完好無損,三天之后陳友諒下令:
「不管付出什麼代價都要拿下撫州門,退后者斬!」
軍法的逼迫下,漢軍士兵玩命地攻擊城門,用大刀長槍硬生生地把城墻砍出來一個大窟窿。
漢軍大喜連忙沖進城墻,鄧愈卻不慌不忙地在城內等待漢軍殺進來。
沖進來的漢軍只見守城士兵人手一把火銃,接著就被壓制在了城墻邊,這時城內聞訊趕來支援的牛海龍、趙國旺合力將漢軍逼了出去,但兩人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看著漢軍被一次次打退,破損的城墻也立刻被修復好,陳友諒決定放棄攻打撫州門。
他下令全軍休整擇期再攻,一星期后休整完畢的陳友諒率軍,直奔薛顯把守的新城門。
朱文正見敵人來犯,令少數士兵守城,營造防守空虛的假象,誘騙陳友諒使用了笨重的攻城車。
就在這時,大將薛顯帶領騎兵從城門殺出,將敵軍擊潰。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攻城,陳友諒雖然談不上元氣大傷,但是自己一方的士氣也受到了影響。
更重要的是,時間已經過去一個月,再拖延下去,朱元璋的援軍就有可能出現。陸路不行那就走水路,陳友諒決定使用水軍主力,攻破水關門破城。
但朱文正對此也是早有準備,他令士兵從柵欄內側,伸出長槍猛刺漢軍士兵。
漢軍士兵拼死握住長槍,這才勉強穩住了陣型,但朱文正隨即令人收回長槍并用火烤槍頭,然后再刺殺漢軍,漢軍士兵或被刺殺、或被燙傷,慘叫聲不絕于耳。
連攻三門都一無所獲,不信邪的陳友諒又帶兵攻打土布門,這一戰倒是冷箭射死了守城將領趙德勝,但卻沒能傷及城門分毫。
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兩個月,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城外的陳友諒縱使有著幾十萬的軍隊,卻無法攻進近在咫尺的城樓。
時間拖得越久,進攻一方的士氣就越低下,況且朱元璋還遲遲沒有來救援,自己的軍隊就已經身心俱疲。
城內的朱文正以2萬的士兵苦苦堅守,雖然將漢軍擋在城外,但也無法發動反擊。隨著兵將的折損,糧草武器的消耗,朱文正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守多久。
救援趕來,扭轉局勢
他曾多次派人潛出洪都,前去找朱元璋求援,但礙于面子朱文正只讓張子明傳達如下的信息:
「彼兵雖多,然聞死者亦不少,此時江水日涸,賊之戰艦,皆不利用;況師久乏糧,大兵一至,必可破矣。」
朱元璋此時正在猛攻張士誠,也沒能取得什麼戰果,一聽侄子把陳友諒消耗得差不多了心里很高興,立刻決定帶著徐達等人返回救援洪都。
信使也很開心,可朱元璋隨后又說了一句話讓他心涼半截:
「但堅守一月,吾當取之。」
在返回洪都的路上,張子明不幸被陳友諒擒住,他不惜付出性命誘騙陳友諒,最終成功在城門前將消息傳達給了朱文正等人,隨后撞階而死。
陳友諒氣急敗壞下令繼續猛攻,守城士兵被張子明的壯舉激勵,又得知了朱元璋救援的消息,立馬有了守城的信心,就這樣朱文正帶領洪都將士繼續堅守著。
另一邊朱元璋受到朱文正的求援后,就召集諸將領商議,謀士劉基力排眾議,堅持要先攻打陳友諒、救援洪都。
朱元璋最終聽取了劉基的建議,令常遇春、李文忠帶兵10萬,自己在帶著10萬水軍,即刻出發救援洪都。
雖然朱元璋立刻出發日夜行軍,但回洪都的水路是逆流方向,直到七月中旬才接近洪都城,這時朱文正已經堅守洪都85天。
近三個月里朱文正幾乎沒睡過一個好覺,城內的將領身先士卒,士兵更是不顧生死地保衛城池,這才能堅持到援軍到來。
七月十六日朱元璋大軍到達湖口,為了一舉殲滅陳友諒,他將大軍分開封鎖了陳友諒的退路。
三天之后,陳友諒得知了朱元璋帶著援軍封了自己的后路,但他沒有急著突圍,畢竟手中的兵力還是多于朱元璋的20萬援軍,并且水戰是陳友諒的強項。
經過一天的商議和準備,陳友諒帶兵從洪都撤退,以免朱元璋與朱文正前后夾擊,他決定主動找朱元璋交戰,地點就在附近的鄱陽湖。
看著城外的敵軍逐漸退去,城內的士兵、百姓都歡呼雀躍,洪都城保住了,朱文正緊繃的神經也終于松弛了下來。
城內這些殘兵也無法幫助叔叔朱元璋作戰,只能在城中修養,他自己也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在這場歷時85天的洪都之戰中,朱文正將軍事才能發揮到了極致,他領導的這場2萬兵力對60萬兵力的勝利也成為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更為重要的是,經此一戰陳友諒士氣大傷,兵力物資損耗嚴重,為朱元璋徹底擊敗陳友諒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對于洪都之戰的勝利,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