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一陣笑聲突然從城樓上傳了下來,前來勤王的諸侯和將士們抬頭一看,只見燈光映照之下,幽王擁著褒姒站在城樓上哈哈大笑,而一旁的大臣們個個面有愧色。事情到這種地步不用再說什麼了,我們被耍了,好你個周幽王拿我們的忠誠當作兒戲,諸侯們非常氣憤!
古往今來,人們津津樂道于褒姒「傾國傾城」的美貌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西周末年的著名妖姬褒姒,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烽火戲諸侯」的主人公。那麼褒姒真的是滅周的禍害嗎,還是她也只是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犧牲品呢?
大周朝從武王姬發開始興盛了幾百年后,平穩地傳到了周宣王手里。雖說此時的周,朝政有些紊亂、國力日漸衰弱,但除了國人暴動,也并沒有出什麼大事。四周的敵對勢力打不過它,周朝的內部也還說得過去,歸屬的諸侯里面也沒有商湯、姬昌這樣的野心家,只要皇帝干得不是太出格,政權還是比較穩固的。
但不知從哪天起街頭巷尾的小孩突然唱起了同一首兒歌:「月將升,日將浸,檿弧萁服,實亡周國!」
兒歌的出處已經無法考證了,但它不像以后的什麼「十八子」「末道石人一只眼」之類的寓意明確,有政治企圖。使得大家到現在也搞不清楚編這首兒歌的人要干什麼?難道只是想嚇唬一下周宣王嗎?
但不管怎麼說,周宣王知道了這首兒歌的存在,并且十分吃驚。在思考了很長時間都沒想明白兒歌的含義之后,他召開了一次名曰「奇怪兒歌討論會」的活動。與會的大臣經過深思熟慮、仔細推敲后,一個非常聰明的大臣發言道:「‘檿’是山桑木的名稱,可以用來做弓。‘萁’是草的名稱,可用來做箭袋。我認為這首兒歌預示著我國未來會發生弓矢之禍!」
周宣王一聽大驚,這可不行。祖上傳下來的江山在我手里可不能出亂子。于是他試探著問道:「那將所有做弓箭的人殺光,再將所有的弓箭銷毀,你們看怎麼樣?」
大臣們一聽這個主意可真夠餿的,因為一首兒歌殺這麼多人也太不尊重老百姓的人權了。想到這里,大臣伯陽父發言道:「臣夜觀天象,弓矢之禍將出現在陛下宮中,與弓矢無關,后世必有女子亂國!請大王勿殺無辜的人、毀軍旅的兵器。」
周宣王
其實伯陽父觀沒觀天象很是讓人懷疑,他的用意很簡單,只是不想讓周宣王濫殺無辜,可他沒想到就因為這句話間接地害了剛剛出生的褒姒。
宣王聽伯陽父這麼一說就信以為真,可能他也意識到自己方才的主意太爛了,立刻就結束了會議,急匆匆趕回了后宮,見到了自己的媳婦姜皇后問道:「媳婦呀,最近后宮出沒出什麼奇怪的事情?」
姜皇后一聽大驚:他怎麼知道的?這下不好隱瞞了,便回答道:「宮中沒有什麼怪異的事,只是先王有一個嬪妃盧氏,年方二十四歲,懷孕八年,(另一種說法是懷胎四十多年,不太可信)才生下一個女兒。」
為什麼說姜皇后隱瞞這件事呢?因為古代的君王十分迷信,如果知道盧氏嬪妃懷孕八年才生下一個小孩,肯定會視她為妖孽,到時盧氏嬪妃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而姜皇后的回答表示出這件事她早已經得知,但并沒有稟告宣王,可見她是在有意隱瞞。
宣王一聽竟然有這麼奇怪的事情,別人懷胎八月,她盧氏為什麼懷胎八年,這可得搞清楚她生出來的是什麼,別動搖了我的江山。于是宣王趕忙召見了盧氏,詢問這件事情。可盧氏嬪妃的回答,實在太匪夷所思了,不次于任何神話傳說和現在的科幻故事。
事情的起因還要追溯到夏桀時期,當時的夏桀不知遇沒遇到妺喜。
有一天他在上朝的時候,天空中突然狂風大作、烏云蔽日。兩條龍從遠處咆哮而來,伏于殿上,在夏桀以及眾大臣驚訝的注視中,旁若無人地當場表演起了真龍秀。夏桀和他的臣子們又是驚訝,又是尷尬,還有一點點好笑。他們見過不要臉的人,可沒想到龍里面也有這樣臉皮厚的家伙,眾人無法阻止這兩條龍的行為,只好靜靜做觀眾。
那兩條龍越戰越勇,許久方罷。夏桀一看他們停下了,趕緊問道:「你們是哪里來的?叫什麼名字?」龍回答道:「我們是褒城二君,經過貴寶地,眼看環境不錯,借用一下。」夏桀聞聽此言狂暈,拿我這里當什麼了?郁悶。
那兩條龍自我介紹完了之后伏在地上還是不走,夏桀大驚,難道它們還想來第二次?這成何體統,趕忙示意武士們去請這兩條龍離開。但折騰半天之后,兩條龍就是不動,雙眼瞪著夏桀,嘴里還流出了口水。夏桀更是吃驚,難道它們做累了想拿自己當甜品?但再仔細一看,兩條龍并沒有吃他的意思。夏桀非常聰明,他想了一會,終于明白了兩條龍的意思,原來它們是想留下些記號,證明自己到這里來過。
由此可見這兩條龍的道德修養也不是很高,可以算是在名勝古跡留下「XX到此一游」等字跡的游人的前輩了。夏桀想明白它們的用意又犯難起來,龍不會寫字,無法留下墨寶之類的東西,它們究竟要留下些什麼呢?想來想去他忽然發現兩條龍已經流了一地的口水,就算留的是這個吧,臟是臟了點,但也屬稀有之物呀。
于是夏桀命人取來金盤,滿滿地裝了一大盆龍的口水,放在大木柜里鎖了起來。兩條龍看到愿望達成,心滿意足地騰空而去。
夏桀可能認為這個柜子里面的東西太惡心,便將它緊緊地鎖起來,這一鎖就是幾百年。時光飛逝,商滅夏,周滅商,統治權傳到了周厲王手里。有一天周厲王在宮里散步,突然聽聞到宮中的一個柜子里面金光燦爛。他忙招人詢問,才得知夏桀時期發生的這件離奇的事情。出于好奇,周厲王召集全部的宮娥后妃,一起來參觀這個奇異的柜子。
柜子在百眾矚目的眼光中打開了,金盆還是金盆,口水也還是口水,并沒有什麼異常。可就在這時不知發生了什麼緊急情況,龍的口水撒落在了地上,在眾人的驚呼中,口水聚集在一起,慢慢化成一條金色的小蜥蜴。這條蜥蜴在宮殿里左竄右竄,終于碰到了盧氏嬪妃,并且迅速逃逸到了盧氏嬪妃的體內,消失不見。周厲王看到很是驚訝,不知當時他做出了何等處理,但沒過多久厲王就掛了,周宣王繼位。
繼位之初的周宣王勵精圖治,想要恢復大周的強盛,也就沒有注意到這件事。于是機緣巧合,這件事一瞞就是將近八年,要不是那首古怪的兒歌,這段離奇的往事可能會成為永遠的秘密。
聽完盧氏嬪妃的陳述,周宣王大驚道:「此女是怪物,你抱出我看看!」
盧氏趕緊回答:「妾知道這是妖物,女嬰生下來的那天晚上我就讓宮女將她扔到御河中浸死了!」周宣王聽到這里還是不放心,真的淹死了嗎?他心中充滿了疑慮。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事,雖然自己號稱真龍天子,但也不是龍生的,那只不過是個稱號而已。而現在真的出現了龍女,萬一她沒死搞個叛亂,以當時民眾的迷信心理,肯定有許多人響應。退一步說就算此女不叛亂,也難保個別人不會把她當作幌子圖謀不軌,所以這個來歷神秘的女孩必須得弄死,但怎樣才能確定她是生是死呢?
萬般無奈之下,宣王去找大臣伯陽父占卜。宣王詢問的這位伯陽父應該算是個真正的占卜大師,其先前說的「弓矢之禍將出現在陛下宮中,與弓矢無關,后世必有女子亂國」以及這次說的「妖氣雖然出宮,然而還在人間」都無比正確,不得不讓人佩服。
得知妖女未死的周宣王,急忙命令士兵到宮女拋棄嬰兒的御河中尋找,可找了很長時間,那個嬰兒竟然活不見人,死不見尸。這下周宣王更急了,一個小小的嬰兒竟然會玩消失,這不是妖怪是什麼?要是讓她長大了,那威脅得多大呀,一定要盡快干掉。于是他貼出榜文,通告全城:不論是誰,只要敢隱匿御河內發現的嬰兒,就滿門處死。這個通告一貼出,立刻就鬧得滿城風雨,成了周國居民茶余飯后的談資。
就這樣幾天之后,在城西門查訪女嬰的士兵,突然看到了一對夫妻,這對夫妻男的背著山桑木弓,女的背著萁草織成的箭袋,正在街上叫賣。士兵看著他倆,想起了不久前被朝廷大臣斷定是山桑木弓萁草箭袋的兒歌,估計著眼前這兩個人可能會和兒歌有些關系。他們又想到大臣們還說過女子亂國,便決定放過那個男子,捉女子去見天子,女嬰找不到,好歹也得有個交代,這對夫妻正好成了送上門來的替罪羊。
于是他們沖上前不由分說便將女子抓了起來。男的看到妻子無辜被抓不干呀,拼命解救,結果被大揍了一頓,也沒阻止成功,只好眼睜睜看著妻子被押走。真是街頭生意人,大禍天上降。
賣箭的男子哭著、罵著獨自來到了城外,忽然聽到旁邊的樹林中有鳥的叫聲和嬰兒的哭聲,這是誰呢?原來就是那個嬰兒。盧氏嬪妃不舍得弄死自己的孩子,在和宮女商量之后,她們決定將嬰兒裹在草席中讓她順水漂流,是死是活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當然也有資料說是周宣王夫婦認為女嬰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將其包裹起來,拋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但我覺得這不太可信,一個女嬰隨便怎麼一弄就死了,宣王為什麼非要把她拋到離城那麼遠的河里呢?還要包裹起來。找盆水把嬰兒的頭往里面一按,不消幾分鐘不就解決問題了,他費這麼大事干嘛呀?
不管怎麼說這個女嬰是到了水里,并且順著水流緩緩向前漂流,不知是什麼原因天上的百鳥紛紛飛落用翅膀為她遮擋陽光,用嘴將草席叼拖到岸邊的一塊草地上。正好此時前面說的那個倒霉男子經過這里,聽到聲音進來一看,發現竹席里面的嬰兒太漂亮了,頓時起了愛護之心。再想到自己與妻子可能永無相見之日,不如抱這個嬰兒回去,弄兒為樂,了此殘生,也好有個寄托。
有了這樣的想法,男子便將女嬰抱了起來,大步向褒城的方向走去,而他的妻子則被宣王處斬了。
事情到了這種程度,宣王還是不放心,他命令上大夫杜伯去督辦查找妖女的事情。這一查就是許多年,其間興師動眾,牽連了不少人,也妄殺了許多無辜。辦案的杜伯心有不忍,便命令不再追查,編了個謊話騙周宣王說女嬰已經溺死。宣王信以為真,這件事便被暫時放下了。
可誰知幾年之后的一天晚上,周宣王突然夢見一個美貌的少女在太廟里面大肆搗亂。宣王大驚,醒來之后仔細一想,此事必有蹊蹺,隨后就聯想到了幾年前的女嬰事件。便招來當時的主辦官員杜伯詳細盤問,杜伯沒有騙宣王,很誠實地回答道:「妖女可能已被溺死,我擔心繼續查找下去會驚擾百姓,于朝廷不利,便將此事結束了。」
按說杜伯說的不錯,但宣王一聽大怒,這分明是怠慢我的命令,行止自繇呀。如此不忠之臣,要你何用!于是命令左右推出去斬了,這下滿朝大臣都傻了,這麼個理由就殺人,以后怎麼混呀。
這時一位大臣排眾而出,向宣王大呼不可,并且說道:「臣聞堯有九年之水,不失為帝;湯有七年之旱,不害為王。天變尚然不妨,人妖寧可盡信?君王若殺杜伯,臣恐國人將妖言傳播,外夷聞之,亦起輕慢之心。望乞恕之。」大臣們光聽聲音就分辨出這個勇敢地排眾而出的人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
周宣王聽了左儒的話更加生氣了,指著左儒的鼻子說道:「我素聞你與杜伯是好友,沒想到今天你竟然敢因友情而抗阻我的命令,真是重友而輕君!」
左儒面對宣王的指責毫無懼色,回答道:「君王是對的朋友是錯的,我自當逆友而順君;而朋友是對的君王是錯的,我肯定要違君而順友。就這件事來說,您肯定是錯的,杜伯無可殺之罪,你要是強行殺了他,天下人都會說你是昏君,而我要是不阻止你,天下人也都會說我不是忠臣,你要是非殺杜伯,就把我也一起殺了吧。」
宣王一看左儒竟敢頂撞自己,并且還施以威脅,心中很是惱怒,此時左儒仍在殿下和宣王勇敢地對視著。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就算先前宣王有心不殺杜伯,現在也得殺了,要不就太沒面子。由此可見杜伯的死和左儒也有些關系,如果左儒的話不是這麼剛硬,婉轉些,宣王未必不準。但無論怎麼說杜伯死了,被宣王砍了頭。而左儒也真夠朋友,回到家二話不說,拿出寶劍就抹了脖子,這件事對周宣王打擊非常大,且間接造成了他的死亡。
三年之后的一天,周宣王帶領著諸侯大臣們到鎬京東郊王家狩獵場打獵、聚會。沒想到已經死了的杜伯突然身穿紅衣,戴著紅帽,出現在了道路的一旁。
宣王大驚,想起了杜伯臨死時的言語:「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宣王內心恐懼到了極點,就在他要轉身逃跑的時候,路邊的杜伯搭紅弓,射血箭,一下就命中了宣王心口,宣王慘叫一聲跌落馬下。
寫到這里有點像恐怖小說了,宣王被鬼射死這件事肯定是民間的傳言,但宣王到底是怎麼死的,史書上也沒有明確記載,反正他是死了。宣王死了,幽王繼位。
周幽王姓姬名宮涅,貪財,好色,性格還有點單純,跟前面兩位文武全才的亡國之君夏桀、商紂比起來,幽王明顯不在一個檔次。
所謂亡國必出奸佞,周幽王身邊就出了三個非常糟糕的奸佞小人,他們分別是尹球、虢石父、祭公。這三個人天天哄著幽王玩,搞寶物,搜美女,貪錢,腐敗,反正怎麼不好怎麼來,而幽王天性也喜歡這樣的生活,于是君臣一拍即合,共同糟蹋起大周的江山。
就這樣幾年之后,周朝突然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弄得天下大驚,朝野震動。對于這次地震幽王并不在乎,他說:「地震是很平常的事,沒有必要驚訝,也沒什麼必要稟告我,你們看著辦就行了。」以現在的眼光看,幽王至少不迷信,但他對待地震這樣的大事表現出的態度也真是怠慢。
周朝的大臣們可不像幽王那樣想,他們認為這是上天在預示著什麼。當大臣們疑神疑鬼的時候,那位占卜大師伯陽父站出來說話了:「源塞必然川竭,川竭必然山崩,山崩是預兆,周室天下不出二十年當亡!」
要說伯陽父真是厲害,簡直未卜先知,二十年之后周朝果然就完了。大臣們聽到這番言語更驚恐了,其中一個叫做趙叔帶的人向幽王說道:「地震,乃是國家不祥之兆,希望大王能撫恤臣民,廣開賢路,以弭天變,以使社稷無危。」
趙叔帶話說得不錯,但沒選對說話的時間。他進言時,虢石父在幽王身旁,別的話虢石父不關心,但那句廣開賢路卻是他不愿聽到的,賢臣多了他還怎麼混呀。于是虢石父向幽王說道:「山崩地震,大王已經說過是天道之常,有什麼不祥?叔帶是個迂腐的讀書人,不知天高地厚,望陛下懲罰他!」
幽王覺得虢石父說得有道理,自己親口說了地震是平常之事,你趙叔帶敢當面反駁我,造反呀!收拾收拾回家抱孩子去吧,不聽話的家伙!隨后幽王就將趙叔帶削官為民。
直諫失敗反遭罷免,趙叔帶心里這個窩囊呀,大臣們也看不過去,官拜右諫議大夫的褒珦便勸幽王說:「不可罷趙叔帶的官職,否則會阻塞諫言之路。」幽王一聽怒了,又來一個不聽話的,不修理修理你們還得了,于是他就將褒珦關進了大牢。
褒珦在牢里一關就是三年,沒有被釋放的跡象,這可急壞了他的老婆和家人,怎麼辦才能解救褒珦呢?總不能任由幽王一直囚禁他到死吧。自己家的錢不多,行賄是沒辦法了。聽說幽王非常好色,如果能找到一個絕代佳人送給他,或許還有一絲希望,但絕代佳人要去那里找呢?這可難壞了褒家的人,他們開始早出晚歸四處尋找美女。
幽王好色,美女已經被他搜刮了好幾遍,幾乎沒有漏網之魚,褒家想找美女太不容易了。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天,褒珦的兒子無意中聽到街頭的某位大娘閑聊說:「阿媽,你知道嗎,咱們城里有個叫褒姒的小姑娘長得如天仙下凡,美貌異常,還沒婆家,回頭我給你兒子介紹下……」
褒珦的兒子聞聽這幾句話心中大喜,趕忙跑去偷窺褒姒的容貌,只見這個小姑娘眉清目秀,唇紅齒白,秀發如漠漠春云,明眸似盈盈秋水,簡直太美了,如果把她獻給幽王,父親肯定能得救。他趕緊跑回家,跟母親訴說完此事后,便用重金從前文提到的那個倒霉的賣箭男人手里購得了褒姒,養在自己府上,好吃好穿,并且請老師教她琴棋書畫。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之后,褒家覺得準備得差不多了,于是由夫人出面,公子陪同,帶著全部的家底還有褒姒,向幽王所在的鎬京進發。(還有其他兩種說法:其一,褒珦為褒國國君,因直言勸諫被幽王所囚,族人為救他向幽王進獻褒姒。其二,幽王攻打褒國,褒國無力抵抗,進獻褒姒換取和平。)
初到鎬京的褒姒立刻引起了轟動,幽王的那些大臣們一看褒姒儀容嬌媚,眼波醉人,立刻產生了不好的聯想,一同向幽王進言道:「夏因妺喜而亡,商因妲己而喪。陛下宜鑒前朝得失,不可受此美人。」由此可見周朝的大臣們還是很不錯的,有遠見,敢說話,只是可惜碰到周幽王這麼個糊涂的領導。
但世間的任何事都有其兩面性,有反對的,就肯定有贊成的。而對此事極力贊成的就是尹球、虢石父、祭公這三個人,他們提出的理由是:「種田的貧民多收了幾捆禾麥,尚且重婚,大王以天子之尊,富有四海,接受一個美女,你們哪來的那麼多廢話?」
此言一出,深得周幽王的心意。沒錯,我納個妾,你們管得著嗎?你們哪個人不是老婆、情人加小蜜,憑什麼管我呀,氣人。于是他聲色俱厲地向眾大臣說道:「再有敢阻止我得美人者,推出去斬首!」這句話一出口,大臣們沒轍了,隨你吧。
幽王看沒有人再反對,便吩咐道:「退朝,把褒珦放了。」然后急不可耐地帶著褒姒回到自己的寢宮。接下來的情節屬于少兒不宜的范疇,這里不作描寫,總之幽王得了褒姒非常高興,坐疊腿,立并肩,飲交杯,食同器,形影不離。什麼家事、國事、天下事全都丟一邊去了,只要有褒姒的陪伴就一切都好,天下太平。
就這樣幽王擁著褒姒盡情享樂,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出現了——褒姒不笑。這可急壞了幽王,究竟她是天生的憂郁癥,還是在鎬京生活得不愉快,總得找出個原因呀,要不整天對著這麼一個冰美人,做什麼也沒有情趣。他想盡了一切辦法,但沒一個管用,褒姒就是堅決不笑。
幽王急得抓耳撓腮,卻忽略了褒姒不笑的根本原因。推算起來,褒姒此時還是個不到二十歲的女孩,要她整天面對著一個比自己養父還要老的男人,她心里怎麼能高興起來。其次褒姒從小就沒有母愛,可能得到的父愛也不是很多,這樣的單親小孩長大后性格肯定是孤僻的。更何況她被人像商品一樣買來送去,其內心深處的痛苦可想而知。
可以說妺喜、妲己、褒姒三個人里面,最慘的就是褒姒。妺喜、妲己至少曾經擁有過親人和快樂,而褒姒一直就是一無所有,愛情、親情、友情都與她無關,想找個聊天的伙伴都沒機會,這樣她怎麼能快樂,怎麼能笑得出來呢。
不笑就不笑吧,幽王暫時也沒有辦法,只好繼續享樂。有一天,他和褒姒喝酒聊天的時候,他的原配申皇后闖了進來。面對這個突然的闖入者,褒姒不知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竟然沒有起身見禮。這下申皇后不高興了,可幽王沒說話,她也不好說什麼。悻悻離開后,申皇后對褒姒更加嫉妒和怨恨了。
女人的怨恨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產生的破壞力是無法估計的。申皇后初見褒姒時就感到自慚形穢,褒姒正在如花似玉的年紀,而她自己已經步入了人老珠黃的時期,兩人一比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差距太大了。和褒姒爭一日之長短奪回幽王的寵愛,已經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務。于是申皇后除了整天長吁短嘆外,想不出任何好辦法。
有一天她的兒子宜臼發現了母親的情緒非常不對頭,在兒子的追問下,申皇后才坦言道:「你父幽王非常寵愛褒姒,已經到了尊卑不分的地步。前幾日在翠華宮,褒姒見我來了,竟然不理不睬,自顧自飲酒,完全沒有退避的意思。將來如果她得了勢,咱母子就很難再有容身之處了!」
宜臼一聽這還得了,你個小小的褒姒太大膽了,不教訓你一下怎麼行!于是他向自己的母親說:「改天您可與數十宮人去御苑賞花,若褒姒來了,您就找個借口,令宮人狠狠打她一頓。等到她向父王告狀的時候,如果父王不聽那就算了,如果父王聽信她的話處罰您,那麼孩兒就殺了她!」
申皇后想了想,兒子說得不錯,她是皇后,兒子是太子,普天之下除了幽王誰敢跟她倆叫板。就算是幽王也得給他們幾分薄面,打個褒姒沒什麼大不了的,教訓一下,讓她以后放明白點也好。可申皇后卻忽略了幽王對褒姒的寵愛已遠遠超出了她的想象,何況此時的褒姒還為幽王生了一個兒子伯服。
就這樣在不久后的某一天,申皇后狠狠打了褒姒一頓后,興高采烈地走了。而褒姒呢,本來內心就不快樂,又平白無故地被人暴打,郁悶到了頂點,忙跑去向幽王哭訴道:「皇后命妾去賞花,臣妾很高興地去了,并且從始至終都很老實,沒想到就是這樣,皇后還是無故打了臣妾一頓。」
幽王大怒,皇后怎麼能這樣欺負人呢,太不講理了,于是他就想去斥責皇后一下。可這時尹球、虢石父、祭公這三個佞臣又開口了,他們說道:「臣們經常聽別人說申皇后非常失德,而且嫉妒之心特別重,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母儀天下呢?希望大王另立國后,以安天下。」
幽王想了一下,覺得他們三個人說得有理,便下詔廢了申皇后,賜褒姒為正宮國母。這下太子宜臼不干了,毆打褒姒是他出的主意,沒想到母親因此而被廢,他心里既悔又怒。父王怎麼能這麼不懂事,為這點小事值得嗎?他在私下里一打聽,原來是尹球、虢石父、祭公他們說了壞話,立刻惡從心頭起,怒自膽邊生,提著寶劍就來殺虢石父。
虢石父嚇壞了,衣衫不整地跑到皇宮里避難。幽王見他這麼狼狽,就問他為何事如此,虢石父回答道:「太子無故要斬殺臣。」幽王不信太子會這樣做,便命令尹球去徹查此事。尹球本就是虢石父的同伙,當然要向著自己人說話,于是他倆在將太子大大丑化了一番之后,建議幽王廢掉太子。幽王一想,皇后都廢了,太子也廢了吧,就改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大臣們聞得此舉,很是憤慨。周朝是個禮法很嚴的國家,作風極其保守,建國之初就確定了「長子繼承」制度,不僅王位要由長子繼承,就是一般家庭也要如此。周幽王廢太子無疑就是對祖宗的蔑視和挑釁,這是絕對不被允許的,于是這件事激起了朝野的不滿和反對。而皇后和太子的人緣也是不錯的,很多大臣都辭官回家,不干了。
就在人心惶惶的時候,伯陽父又說話了:「周王室即將面臨大禍,必亡于褒姒此女,這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聽了伯陽父的話,大臣們對幽王更加沒有信心了,失去權勢的皇后一族開始暗中密謀,準備實施報復。可幽王對這些忽視不見,他仍在忙著如何讓褒姒笑起來,該滿足的都滿足了,連皇后、太子都封了,可褒姒就是不笑。這下幽王徹底沒辦法了,直接向褒姒問道:「你為什麼不笑?」
褒姒回答得很直接:「我出生的時候就不會笑。」出生就不會笑,這怎麼辦呀。于是幽王找來虢石父吩咐道:「你若有辦法讓褒皇后笑一下,朕就賞你一千兩黃金!」
乖乖,一千兩黃金呀!從此,虢石父什麼也不干了,整天坐在家里想主意,終于有一天,一個名垂千古的餿主意,被他想了出來。虢石父想出的這個主意就是后世流傳了幾千年的烽火戲諸侯,真不知道這個家伙是怎麼想出來的,也許他天生就是個做壞人的料子吧。
想好主意的虢石父忙去找幽王,向他說道:「先王曾于城外每五里設一烽火台,有敵進犯時,白天點燃曬干的狼糞,夜晚點燃柴草,用以傳遞信號,招天下諸侯出兵勤王。我想如果光發信號沒有敵兵的話,那時出現的情況一定會非常滑稽,或許能讓皇后一笑。」
幽王一聽主意不錯,就這麼辦,于是一場亡國鬧劇的大幕拉開了。
周幽王先是帶著褒姒去了驪山,在驪宮里面大擺酒宴,弄得歌舞升平,燈火輝煌,吃飽喝足之后幽王下令點燃烽火台。群臣不明其用意,跪倒進諫道:「烽火台用來備緩急,必須取信于諸侯,現在無故而點烽火,是戲弄諸侯!以后倘有不測,將用什麼東西來讓諸侯救急呢?」
幽王搖了搖頭說:「沒事,做個游戲而已。」大臣再勸,可幽王就是不聽。終于在幽王的固執命令之下,烽火台被點燃了,霎時間火光映天,緊接著不遠處第二座烽火台也被點燃,然后是第三座,第四座。一股股火柱沖天而起,把漆黑的夜空映照得通紅,還在夢鄉中的諸侯,看到烽火台被點燃,認為鎬京出了大事,
衣服都沒來得及穿整齊,就調兵遣將,驅動戰車,趕了過來。要說諸侯們的應變速度也真是夠快的,沒用多長時間就全部來到了鎬京城下。但到這里之后大家都傻了眼,敵人呢?空空的曠野中沒有一個人影,周圍也不像是打過仗的樣子,難道是看錯了,但不遠處的烽火台還在冒著濃煙呢。
這時一陣笑聲突然從城樓上傳了下來,前來勤王的諸侯和將士們抬頭一看,只見燈光映照之下,幽王擁著褒姒站在城樓上哈哈大笑,而一旁的大臣們個個面有愧色。事情到這種地步不用再說什麼了,我們被耍了,好你個周幽王拿我們的忠誠當作兒戲,諸侯們非常氣憤。但氣憤歸氣憤,沒辦法出氣呀,大家在城下發了一番牢騷后,各自帶兵退了回去。
偎在幽王懷中的褒姒瞧著這麼多兵馬忙來忙去,漫山遍野奔跑的狼狽樣子,終于輕啟朱唇笑了。這一笑令幽王非常開心,他重賞了虢石父千金,這就是所謂的千金一笑,而事情并沒有就此過去。
前來勤王的諸侯中,有一位是申皇后的父親,也就是幽王的岳父。這個老頭按說挺夠意思,幽王廢了他的女兒,罷了他的外孫,但烽火台一點燃,他還是義無反顧地趕了過來,可見他對周朝的忠心。但被幽王結結實實耍了之后,老頭實在有些控制不住情緒,上奏折責備幽王廢棄皇后、罷免太子、寵信褒姒和烽火戲諸侯這四件事。
幽王剛開始看到申侯的奏折也沒說什麼,畢竟人家是長輩,自己做得也確實理虧。可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壞蛋虢石父向幽王稟告道:「臣聞聽申侯打算同廢太子宜臼一起謀反,此番指責是故意給大王難堪,臣認為大王應該立刻出兵滅了他,以防后患。」
幽王聽虢石父說完也害怕有叛亂產生,便調動軍馬前去攻擊申國。申侯聞得幽王出兵的消息后,非常害怕,召集手下的幕僚商議對策。這時有一個叫呂章的人獻策道:「我國靠近繒、犬戎和西夷,主公平日里和他們的關系不錯,今有兵戈之禍,不如致書于犬戎,求它們出兵伐周,免申國之患!」申侯想了想,幽王既然這樣對我了,翁婿之情也無從談起了,你不仁,就許我不義,翻臉吧。于是他連夜寫信,請求犬戎出兵攻周。
犬戎此時兵強馬壯,正想找點事情干,申侯的求援信一來正好合了他們的心意。犬戎首領先是佯裝不準,狠狠訛了申侯一下之后,便率領好幾萬大軍直向鎬京殺來。
由于有申侯的策應,周朝門戶大開,犬戎的軍隊很順利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鎬京。周幽王嚇壞了,趕緊命人去點燃烽火台,但烽火台點燃后,好幾天諸侯們也沒有動靜。歷史上有一種說法,是諸侯們認為這還是幽王想戲弄他們,以博取美人一笑,所以沒當回事,也就沒有派兵來勤王。
但我認為這不太可信,犬戎圍攻鎬京并不是一兩天就能成功的,最起碼得打個五六天,再算上犬戎行軍所用去的時間,加在一起最少也有半個月。遠處的諸侯可能認為這次烽火還是假的,但近處的呢?還有那些犬戎部隊經過路線附近的諸侯呢?不可能不知道。再聯想到上次烽火戲諸侯時,他們表現出的應變及行動速度,基本可以確定一半以上的諸侯知道犬戎攻打鎬京并能及時趕來,可惜的是他們一個都沒來。
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諸侯們是不是想聯手做掉幽王,畢竟他太令人失望了。鎬京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沒挺上幾天,就被攻破了。犬戎軍隊進城后燒殺搶掠,把幽王的財產洗劫一空,由此也可以看出,犬戎根本就沒有商湯、周武那樣的大志,他們只是一股力量強大的土匪,完全是為錢而來。
而周幽王在城破的前夕攜帶著褒姒向驪山方向逃去了,但犬戎并沒想就此放過他,在大部隊仍留在鎬京搶劫的同時,派出了一支小分隊追殺幽王。這支小分隊非常厲害,攻破了驪山,摧毀了驪宮,捕獲了周幽王和褒姒,還有褒姒的兒子伯服。對待幽王和伯服,犬戎人二話沒說直接砍了頭。
對褒姒,有一種說法是犬戎人殺了她,另一種說法是犬戎人掠走了她,不管是殺還是掠,褒姒從此就在歷史上消失了。
幽王死了,鎬京破了,諸侯的軍隊才緩緩而來,象征性地驅逐走已經心滿意足的犬戎人后,大家擁立廢太子宜臼繼位,這就是後來的東周開國皇帝周平王。
平王此人也很平庸,諸侯退去后不久,嘗到了甜頭的犬戎再次發兵,平王無力阻擋,把國都從鎬京遷到洛邑,從此西周徹底結束。
對西周的滅亡,歷史上認為褒姒應該承擔主要責任。但褒姒真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嗎?把廢太子一事加在褒姒身上,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把烽火戲諸侯也強加在褒姒身上,就有些不公正了。事情是因褒姒不笑而起,但如果沒有幽王的昏庸怎麼會有這場千古鬧劇。搜刮民脂民膏,荒淫奢侈,無論怎麼來看,西周亡國的元兇也應該是周幽王,褒姒最多也只是個幫兇,從犯。
縱觀褒姒的一生是得到了君王的寵愛,但她真的幸福嗎?這種荒淫奢侈的生活是她們真正想要的嗎?透過史書,我們也無法還原歷史的真相!褒姒,一個冷艷脫俗的漢中美人,有著太多的秘密,值得我們去探索...
歷史學家們在批評、指責她的同時,是否想過她們的內心生活,從俘虜到皇后,這中間飽含了多少艱辛。褒姒先是被當作禮物送給別人,毫無人格而言,之后因為宮內爭寵,而被申后大打出手,還好保住了性命,最終連養父母也死在了這次宮斗之中,她的命運非常苦,最終的禍水源頭并不在她身上,而應該是每一個被周幽王寵愛的人身上,她只是代表而已,如果換做別人的話,結局未必會有所改變。大家覺著呢?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和您一起領略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