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戰講究排兵布陣,舊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許多五花八門的陣法,什麼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三才陣、四門陣、五花陣、六丁六甲陣、七星陣、八卦陣、九死連環陣、十面埋伏陣等等,玄妙莫測,無奇不有。
但要說萬陣之首,還要數諸葛亮布下的八卦之陣,該陣變化無窮,靈活多變,防御性強,使敵人暈頭轉向,難以應對。
《三國演義》中說,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東吳名將陸遜一路追擊,到重慶奉節時遇到一個石頭堆成的八卦陣,陸遜殺敵心切,不以為意,進來后才發現其中別有洞天,千門萬戶,不得其道。陸遜被困絕望之時,多虧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現身,為他帶路,陸遜才得以脫險。
這個傳說中的石頭遺址如今仍存于重慶奉節,據推測,應該是諸葛亮排兵布陣時為定點設下的局。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八卦陣是怎樣的呢?
諸葛亮北伐,主戰場在關中平原, 這里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且諸葛亮的軍隊以步兵為主,武力值在曹魏軍隊的騎兵面前更是落于下風。
在兵種相克的戰場上,騎兵意味著進攻,當初曹操南征一夜追殺劉備三百里,勇銳之勢不可阻擋。可諸葛亮的步兵累斷腿也不能夜行三百里,戰場上也敵不過高頭大馬的沖撞踢踏,只能以防御為主。
為此,諸葛亮糅雜歷代陣法之優,創新而成八陣圖,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研究出了一套完備的防御體系與進攻戰術。
古代兵家戰略深受易理影響,《周易》中有關戰爭的爻辭共11條,如:「乘其墉,弗克:攻,吉。」「眾允,悔亡。」等等,其軍事理論為孫武、孫臏,韓信、諸葛亮繼承發展,不僅成為了中國兵學之祖——《孫子兵法》的理論來源, 其中靈活應變、主動、不易擅守的思想主張也對諸葛亮的八陣圖產生了深刻影響。
「陰陽」是《周易》的核心,諸葛亮將陰陽包括的剛柔、虛實、奇正的對立統一關系糅雜于用兵之道中,形成了陰陽對立統一的八卦陣。
八卦陣平時是一個大陣,大陣的東西南北四面可以各分出一個中陣,分化后的四個中陣圍繞中心主帥共形成五個陣。
遇到敵人后,東南西北四個中陣可以再順時針分化,東陣分化出東南陣,西陣分化出西北陣,按此順序,周圍八個陣拱衛中心主帥,共九個陣,構成了八卦陣的完全形態。
每個中陣又可以分為6個小陣,由車、弩、步,三個兵種組成。最外層的車兵負責敵人入陣攻擊時防御攔截,在車兵后的弩兵負責用諸葛連弩射擊打亂敵人陣腳,最后的步兵則在敵人慌不擇路時近身肉搏。
中間的主陣又可以分為16個小陣,主帥在中央依據戰況隨時指揮變陣,或安排小陣支援周圍八個中陣,運籌帷幄,將一切了然于掌中。
在整個八卦陣的最后,還有24個小陣,都由騎兵構成。他們依據主帥指揮,對需要支援的八個中陣進行補充,以騎兵特有的機動性對敵人進行包圍、切割、絞殺。
除陣法多變外,八卦陣還妙在它的軸對稱形態,無論哪一個中陣受到襲擊,兩邊的中陣都可以火速趕往支援,正可謂 「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皆救」(《唐李問對》)。
10個中陣,88個小陣,織成了一張巨大的網,將敵人緊密包圍起來,如同一個大腦指揮著八只聽話的巨爪,在關中平原一望無際的戰場上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御體系,使敵人可入不可出,可攻不可守。
同時,因為八卦陣是一個軸對稱圖形,所以八卦陣的任何一個中陣都可以作為排頭向前行進,在敵人失利時趁勝追擊,也可以在撤退時快速實現前隊變后隊,后隊變前隊的靈活轉變。
諸葛亮憑借八卦陣對魏作戰,六次取得勝利,創造了大平原上步兵對抗騎兵而不敗的軍事奇跡。連諸葛亮自己也說 「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八卦陣已成,今后作戰,再也不會失敗了。
諸葛亮深諳陰陽之道,在他指揮下,八卦陣定是陰陽對壘、虛實隱晦、剛柔相配、水火互濟的一場軍事藝術,戰爭舞蹈。
可惜三國以后,歷代王朝都把諸葛亮的八卦陣作為秘密武器藏匿起來,以至東晉后八卦陣陣法逐漸失傳,如今的八卦陣只是后代學者與軍事家結合史料推斷還原而得,令人嘆惋。
從曹丕稱帝算起,三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在1800年中,出現了無數優秀將領,卻無一人能破此陣,只能在其中做困獸之爭。
但在東晉時期,終于有人識破此陣,卻也只敢避而不戰,此人就是桓溫。
桓溫一家并非名門望族,在朝廷中一直比較低調,直到蘇祖之亂,桓彝被朋友江播出賣,以身殉國,留下了五個孩子,老大就是桓溫。
為報殺父之仇,桓溫一邊頂立門戶,一邊修煉自己,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志,仇恨滋養著他的毅力。他白天勞作,晚上還要練功, 即使睡覺了,也要把匕首放在枕頭下,留著帶血的眼淚回憶殺父之恨,這就是成語枕戈泣血的典故。
然而,桓溫習得一身武藝后,殺父仇人江播卻死了。同樣是仇人暴斃,報仇無門,《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裳選擇放下仇恨,原諒一切,桓溫卻把仇恨復制粘貼了三份,準備對江播的三個兒子下手。
在江播的葬禮上,桓溫與江家三子大打出手,一人一刀,干凈利落的疏泄了這麼多年心中郁積的仇恨。
桓溫為父報仇,枕戈泣血的故事不僅沒有被人詬病,還在東晉民間傳為美談,甚至被司馬氏賞識,成了南康公主的駙馬。如此一來,桓家搖身一變,成了皇親國戚,桓溫也成了東晉政壇上的一顆新星。
桓溫一路高升,官至荊州刺史,為了自己的軍功章,桓溫打上了西邊蜀地成漢政權的主義,此時成漢政權內部派系林立,黨爭不斷,正可趁虛攻打。
然而朝廷卻以 蜀道艱險、晉軍補給不足、害怕北方趁東晉舉國西征時石虎南下為由,拒絕了桓溫西征的請求。
可桓溫心意已決, 他集結兵力,親率荊州軍主力,先斬后奏,一路向成漢政權奔去。
就是在入蜀途中,桓溫被八卦陣擋住了去路,雖然眼前之陣由石頭組成,卻仿佛有十萬大軍,壓迫感極強,桓溫親自查看后,說:「這是百年前諸葛亮設下的八卦陣, 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桓溫雖然識破了諸葛亮設下的八卦陣,卻自知無法破解,謹慎他沒有像陸遜一樣野蠻闖入,而是繞路避走, 避免了軍隊被困,最終順利入蜀,消滅了成漢政權,封為西征大將軍,後來甚至架空東晉,建立桓楚。
除了八卦陣這樣的「陣法」,諸葛亮建軍還有另外兩「法」,一為「技法」,二為「兵法」。
「技法」指的就是科技實力,雖然是冷兵器時代,作戰也要拼裝備。古代的遠程作戰武器主要是弓箭,但是弓箭不僅射程有限,而且臂力小的人甚至拉不開弓,這樣依靠爆發力的武器也不能做到一直拉著弓瞄準敵人。 于是,古人發明了弩。
弩可以預先把弦拉開,放上箭矢,當敵人出現在射程范圍內時,瞄準,發射,一氣呵成。但是傳統的弩一次只能射一發,射完一箭還要重新組裝裝箭,雖然殺傷力增強,效率卻大大降低。
諸葛亮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發明了諸葛連弩,在弩上裝一個箭匣,里面放十支鐵箭,連扣十次板機就可以連發十次,效率大大提升,鐵鑄的箭也更具威力, 曹魏名將張郃就死在諸葛連弩下。
除諸葛連弩外,諸葛亮發明的 木牛流馬也值得稱道,蜀道路途艱險,運送糧食有諸多不便,諸葛亮發明了一種自動運送糧食的機器,叫木牛流馬。
有人說諸葛亮把這種機器做成了牛和馬的形象,解放了人力,使糧食可以被自動運輸。但也有人說這不過是一種改良版的獨輪車,究竟是何形態,依然需要研究。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發明了 五折鋼鎧、十折矛、扎馬釘、云梯沖車、百尺井闌等作戰工具,在對魏作戰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此看來,諸葛亮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也是偉大的發明家。
「兵法」則指諸葛亮治理軍隊的策略。
當時作戰,曹操最愛屠城,司馬懿攻打遼東公孫淵后,還把敵軍尸體堆積成山以 「筑京觀」,向眾人炫耀自己的功績。
而諸葛亮的軍隊軍紀嚴明,從來不會草菅人命,濫殺無辜。當時諸葛亮的軍隊與曹魏百姓相鄰。雙方混熟后還常常打招呼,嘮家常,這樣的和諧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
諸葛亮治軍不僅重「嚴」,而且重「信」。《三國志》有載,每個月諸葛亮都會放軍中兩萬人回家探親,如此輪換以保證軍隊的戰斗力。可在一次休假前,司馬懿突然率領三十萬大軍前來攻打,有人說,如果讓士兵休假,那麼我方軍力只有八萬人,敵眾我寡,實力懸殊,不如取消假期。
可諸葛亮卻嚴肅地說,士兵們早已收拾好了行李期待回鄉探親,此時變卦,不是違背「大信」嗎?雖然作戰局勢不利,但從道義上看,令行必出,必須休假!
「雖臨征難,義所不廢」
袁準評價諸葛亮 「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此所以能斗也」。正是因為諸葛亮賞罰分明,軍紀嚴明,才培養出一只作戰英勇的尖銳部隊,使有著精銳騎兵與雄厚國力的曹魏政權也 「畏蜀如虎」,忌憚頗深。
東漢三國禮崩樂壞,政局黑暗,諸葛亮卻能堅守道義,鞠躬盡瘁,以自己的才能與智慧為黑暗大分裂時期帶來一點正義的希望,使人們回憶起三國不是只有陰謀與背叛,還有諸葛亮 「開誠心,布公道」的坦蕩,和他的「技法」「陣法」「兵法」為后代將領留下的經驗與教訓。
難怪錢穆先生評價他: 「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