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真正的厲害之處,就在于這本書系統的解釋了到底該怎麼打仗!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大概就好像牛頓三大定律,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物理學領域的意義。這東西雖然只是一個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是整個物理學大廈的地基。如果沒有這些基礎理論,后面的物理學大廈,我就建造不出來。今天所有的高樓大廈、手機電腦、衛星火箭,我們都搞不出來!
孫子兵法在中國古代戰爭領域的意義,基本上也是一樣的。
在孫子兵法被寫出來之前,絕大多數人對戰爭的理解,其實就是兩幫人拿著刀互砍。如果我們復盤春秋中期的戰爭,我們就會發現,這些戰爭基本上打的都不太精彩,也沒有后世戰爭當中的那些奇謀妙計。基本上就是兩幫人找一個地方對砍,有時候打架的地方還得提前約。
或許在這之前,大家也琢磨出了一些技巧,但是這些技巧,往往不成體系。
直到孫武出現,孫武把這些技巧,全都歸納總結了一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如果放到物理學里,這個概念大概就相當于未來某個科學家,把宇宙間的四種作用力,用一個公式給解釋明白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統一理論’。如果未來誰能把這個理論搞出來,地位基本上就和牛頓愛因斯坦平起平坐了。
孫武和孫子兵法,在古代戰爭領域的地位,大概就是這樣的。而后世的那些名將,之所以能打出那麼多的漂亮戰爭,往往也都是學習了這些戰爭理論之后,自己再悟出一點新的技巧,所以才能成為名將。
大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孫子兵法傳到國外之后,後來被西方直接翻譯成了‘The art of war’,如果直譯成中文的話,這段英文叫做‘戰爭的藝術’。這個翻譯其實還是很貼切的,因為在孫子的兵法理論當中,戰爭確實不再是單純的體力較量,而是成了一種智力的比拼,確實堪稱是一種藝術。
當然,對于孫子兵法這本書,絕大多數人其實是只知道這本書的名字,并不知道這本書里面到底講得是什麼。
完整的孫子兵法,一共分為十三篇。每一篇里面,講的都是不同的內容。而如果我們仔細讀過孫子兵法,我們就會發現,這十三篇兵法講的其實不是如何具體的打仗治兵,而是如何在戰略上思考戰爭。
第一篇叫做《始計篇》,這一篇的內容,主要是在講所謂的‘廟算’。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打仗之前要先判斷雙方的強弱條件,能不打仗就別打仗。如果到了非打不可的時候,那也得先經過縝密的計劃,比較雙方的優勢劣勢之后,再決定怎麼打仗。
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基本上就是在講‘一場戰爭到底要不要打’。而這一篇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或者說是‘能不打仗,就別打仗’。
第二篇叫做《作戰篇》,雖然名為作戰,但這一篇講的其實依然不是如何打仗,而是戰爭和經濟國力的關系。簡單來說,如果第一篇的部分都過了,戰爭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第二篇就是慎重決定接下來該怎麼打仗?如何保證物資供應,如何確保補給充足,如何維持軍隊士氣……
第二篇的內容,講的依然是開戰之前的內容。
第三篇叫做《謀攻篇》,從這一篇開始,接下來的部分,就是真正有關如何打仗的內容了。不過這一篇依然不是在教后人如何真刀真槍對砍,而是說開戰之前,一定要先用腦子,用各種謀略去瓦解對方,迫使對方直接投降,做到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的前三篇,雖然都在討論戰爭問題。但在這之前,孫子的核心思想,都是能不打仗就別打仗。就算非打不可,也要在盡量減少雙方傷亡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如果雙方都能通過‘不流血不硬拼’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是最好的結果。
不過,在實際情況下,想要不流血不犧牲就解決問題,終究只是少數。所以孫子兵法接下來的十篇內容,就是在講一定要硬拼的時候,如何用最小的傷亡取勝,如何用最小的代價解決問題。
孫子兵法的第四篇叫做《軍形篇》,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去對付對方的劣勢。第五篇叫做《兵勢篇》,這一篇講的是如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讓己方的軍隊戰斗力更強。第六篇叫做《虛實篇》,講的是實際戰爭中如何包抄迂回、分散集結。
這三篇總結起來,就是在講如何指揮自己這邊的軍隊。
第七篇叫做《軍爭篇》,講的是軍隊對‘利’的看重;第八篇叫做《九變篇》,講的是在幾種不同的戰爭環境下,負責指揮戰爭的人,到底應該怎麼具體應對。第九篇叫做《行軍篇》,講的是行軍打仗的過程當中,具體應該怎麼行軍宿營,怎麼觀察敵情。
這三篇講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戰場上如何隨機應變。
第十篇叫做《地形篇》,講的是作戰過程當中,遇到不同的地形,應該如何具體打仗。第十一篇叫做《九地篇》,九地篇里面的‘地’,指的不是所謂的地理環境或者地形,而是軍隊的現實處境。比如說,在敵國境內怎麼打,被人包圍了怎麼打,諸如此類。
第十二篇叫做《火攻篇》,顧名思義,這一篇講的就是如何用火進攻,擴展開來講,就是如何利用自然環境,也就是所謂的天威來進攻。第十三篇《用間篇》,則是在講間諜怎麼配合使用。
后面這兩篇,都是特殊戰法,不同于中間幾篇的正面戰爭。后世那些所謂的奇謀妙計,其實多半也都是這兩篇的內容。
這就是完整的孫子兵法。
所以,如果我們讀過完整的孫子兵法,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后世所有的名將,他們打出來的那些漂亮戰績,其核心思想,幾乎都能在孫子兵法當中找到。
就比如說后世眼里‘其智近妖’的諸葛亮,哪怕把三國演義里那些傳奇戰績都算上,諸葛亮也沒超出孫子兵法的范疇。諸葛亮最擅長火攻,但是他用的那些火攻方法,孫子兵法里早就寫過了。
再比如著名的兵仙韓信,韓信最經典的兩場戰役,一場是所謂的‘背水一戰’,這個思想在孫子兵法里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出自第十一篇的《九地篇》。另一場就是濰水之戰,韓信用水淹了敵軍,沖垮了敵軍軍陣,這才大獲全勝。
水攻的方法,孫子兵法里面確實沒有,但是這種思想的核心內容,其實和火攻篇還是一樣的,都是在利用自然力量進攻敵人。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物理學領域,有人提出了一個公式或者理論。后世所有科學家提出來的新內容,都已經囊括在這個公式的內容里面了,或者說是這個公式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的應用。那提出這個公式的人,到底該是什麼地位呢?
要是真有這樣一個人,那在這個人之后,后世所有科學家,做實驗或者做技術研究之前,估計都得先拜他的神像了。
而在古代戰爭領域,孫武就是那個提出這個公式的人。盡管孫武生前的戰績,并不是特別多。和后世那幾位頂尖的兵仙戰神相比,孫武的戰績,甚至有點略顯不足。但光是這一個理論的提出,就足以奠定他‘兵圣’的地位了。
不過可惜的是,這樣一篇孫子兵法,在不同人的手里,效果卻不一樣。有的人讀成了絕世名將,有的人讀成了商業巨頭,也有的人讀成了千古名臣。
當然,還有的人,讀了這本書之后,從一個賣魚的商販,成了電視劇《狂飆》里面的黑社會大哥。
但不管結果如何,這都不影響孫子兵法的地位。真正的區別,其實并不在于兵法本身,還是在于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