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娛樂明星
熱點新聞
影視新聞
历史故事
綜合推薦
老照片
奇聞趣事
明星
星座课堂
佛緣佛語
搞笑故事
插畫趣聞
情感百態
生活小妙招
全部
    
宮開兩張口,吃掉兩龍頭,末代「大內高手」宮寶田有這麼傳奇嗎?
2023/05/15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滄州人,對中國武術還是相當信任與自豪的,後來走南闖北的過程中,也跟很多朋友聊起過武術。

其實,自從國內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所謂「武術大師」被打假之后。比如前兩年風靡一時訓斥小年輕「不講武德」的「馬大師」,中國武術就開始引發更多的質疑了。

但武術不是騙術,是確實存在的東西,只不過民國之后開始沒落了。畢竟這玩意就跟學中醫以及說相聲一樣,也得有傳承,再加上「俠以武亂禁」于是逐漸沒落。

尤其是義和團勇士們,突然發現硬氣功能擋長矛,卻擋不住洋槍洋炮之后,傳武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最終成了如今這個樣子

在晚清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這麼一位大內高手,據說可以躲過子彈,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楊角風談晚清民國人物第122期:慈禧信賴、張作霖稱贊、許世友驚嘆,大內高手宮寶田真這麼神嗎?

一、

若是用說書人的語氣來講講這位末代大內高手宮寶田,那他的人生堪稱傳奇: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張大帥乘坐慈禧太后曾經坐過的「花車」,途徑皇姑屯車站附近時被日本人炸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我們把目光聚集在張作霖頭上的同時,卻沒想到,有一個外號叫「宮猴子」的人,卻內疚不已。

這個人就是晚清最后一名大內高手——宮寶田,由于輕功蓋世,像猴子一樣靈活,故人稱「宮猴子」。當時的他,擔任張作霖的保鏢和教練,只是事不湊巧,當天他被派去做別的事了,他躲過了一劫,但張大帥沒躲過。

實際上在宮寶田的保護下,張作霖曾多次逃過劫難,化險為夷。只是這一次中了日本人的招,為此宮寶田懊悔不已,悲痛加愧疚,讓他辭職回鄉種地。

除了作為保鏢未能保護大帥,自己失職愧疚以外,實際上還跟當時的一則預言有關,這個預言就是:

「宮開兩張口,吃掉兩龍頭!」

宮寶田出生于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山東人,按照說書人的說法。他出生的時候,不知道哪跑來一只白色的梅花鹿,站在他家門前,久久不肯離去。

村里面的算命瞎子得知了情況,急忙跑來,聽說宮家生了一個兒子后驚嘆道:

「此子是個寶,將來官必高!以后也將會跟天子常見面,只是千萬不要吃鯉魚!」

二、

村里人聽到算命瞎子這麼一說,都感嘆不已,畢竟這個瞎子號稱「半仙」,算的命還是蠻靈的。

于是村里的大財主,送了宮家幾畝薄田,讓其可以維持生計。而宮家,也給這位降生的兒子起名宮寶田,希望他日后真的可以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雖然宮家對其刻意培養,但畢竟家境貧寒,宮寶田讀了幾年書之后,于13歲時來到京城謀生。一開始便是在北京元亨利米行當學徒,其實他的工作很簡單,就是搗米和送米,尤其是往各大王爺府上送米。

這樣一來二去,他就認識了五王府上的一名護院(教官),此人名叫尹福,乃清廷大內總管董海川的大弟子。董海川是八卦連環掌的創始人,位列晚清十大武術高手之一。他見到宮寶田后,也是稱贊其骨骼驚奇,是一個練武奇才,讓尹福好好調教。

由于宮寶田每次去王府送米之后,都會停留片刻,對尹福操練府兵訓練很感興趣。時間久了,也就引起了尹福留意,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宮寶田果然不簡單,當初搗米也鍛煉了兩膀子力氣,加上師父的指導,大有所成。

尹福對待宮寶田也比較嚴苛,據說,每天給他一個木碗,什麼時候汗水滴滿了木碗,什麼時候才可以休息。

再後來,師公董海川將宮寶田帶進了宮里,親自教授八卦密宗和八卦拳譜。就這樣,宮寶田留在了宮里,練就了一身本領,尤其是輕功了得,被稱「宮猴子」。

三、

宮寶田十六歲的時候,在師公董海川的引薦下,成了一名大內侍衛,到十八歲的時候更是成為了光緒帝的貼身侍衛。

消息傳回宮寶田的家鄉,整個村子都震驚了,畢竟小小的鄉村出來一個當皇差的,還是皇帝身邊,相當了不得。等宮寶田回鄉的時候,連縣太爺都跑來登門祝賀,而問題就出在這次宴席上。

下面的故事就有點傳奇了,估計也是人們添油加醋,故弄玄虛這麼傳下來的:

前面也講了,宮寶田一家謹遵算命瞎子的教誨,千萬不能吃鯉魚,所以這些年來他也一直沒吃過鯉魚。可是這次宴會,邀請的人比較多,賣魚的小販那里又沒有足夠多的鯽魚。畢竟那時候養殖業不夠發達,魚都是漁民從江里、河里、池塘里打撈的,所以,這里面就摻入了幾條鯉魚。

后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講了,吃了鯉魚的宮寶田開始發失心瘋,人們急忙找來村里的算命瞎子,瞎子嘆息一聲,說了這麼一句話:

「宮開兩張口,吃掉兩龍頭!他本來是守護真龍的,現在卻注定要克死兩條龍啊!」

理由是,宮寶田是守護真龍的,自然不能吃龍,而鯉魚是沒跳龍門的小龍,吃了鯉魚就注定要克真龍了。

當然,以我們現在的觀點看這段傳奇,鐵定是人們杜撰的。極有可能說書人針對宮寶田後來的經歷,特意添油加醋加以解讀,找出了這麼一條吃鯉魚的典故。

四、

後來的宮寶田在宮里混得風生水起,先后成了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貼身帶刀侍衛,庚子之變后,他更是一路保護太后和皇上西行。

立了功的宮寶田更是獲賞黃馬褂,再後來,光緒帝被人下毒身亡,宮寶田內疚不已,心灰意冷之下回鄉種田。

再後來,張作霖大帥找到宮寶田,打算讓他出山給自己當保鏢,宮寶田想起吃鯉魚的事,不敢接這個活。沒曾想,張大帥哈哈一笑,根本就不擔心自己被克的事:

「俺又不當那啥鳥皇帝,你怕什麼!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就算俺老張死了,也怨不得別人!」

關于宮寶田跟張作霖之間,還曾經有一次比試,說的是張大帥想試一下宮寶田的功夫,于是讓宮寶田站在離他20步的位置開槍。

張大帥的槍法是很準的,人們傳說他能在百步內打中燃著的香火,所以,這場比試,宮寶田還是非常危險的,功夫再高,也怕槍啊。可是沒想到,張作霖迅速連開兩槍,都被宮寶田輕松躲過,第三槍沒來得及開,宮寶田就已站到了大帥的身后,輕笑地問到:

「大帥,這第三槍是開還是不開了?」

就這樣,宮寶田成了張作霖的保鏢兼教練,直到皇姑屯事件爆發。宮寶田覺得還是自己克死了張大帥,內疚之下再次歸隱山林,在民間組織團練,教人練武。

五、

多年以后,許世友將軍帶軍隊駐扎到宮寶田家鄉,他也對曾經的這位大內高手青睞不已,于是專門拜訪。

此時宮寶田已經70歲高齡,不僅熱情招待大家,還上場跟士兵們切磋了一下武藝。老當益壯,身手敏捷,讓許世友將軍贊嘆不已,也為宮寶田的武學造詣豎大拇指。

隨后,許世友將軍還邀請宮寶田任部隊武藝訓練班的教練,專門訓練士兵。但不巧的是,訓練班沒有舉辦幾期,就趕上了日本大掃蕩,隨后宮寶田又染上了疾病,享年72歲。

多年之后,王家衛拍了一部電影,叫《一代宗師》,這里面有個角色叫宮羽田,乃八卦拳宗師,其原型就是宮寶田。

在影片中宮羽田創辦中華武士會,并且致力于北拳南傳,整合南北武林。後來在金盆洗手的儀式中,跟葉問有一戰,這一戰的大概意思就是退休前想找個高手切磋一下。

在比試之前,宮羽田問葉問:

「拳有南北,國有南北麼?」

《一代宗師》這部電影非常精彩,也問了大家一個問題,那就是「傳燈」問題。就是怎麼把武藝傳給下一代,可惜的是,明明有一身的好武藝,偏偏就無法完全傳遞下去。

事實上,後來這麼多武術騙子橫行,倒不是說他們全是假的,至少他們中有人是見過真東西的,只是見過,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就能傳揚下去。

六、

那麼,宮寶田的事跡是真,還是假,他真有這麼神嗎?

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個人,會功夫也是必然的,但是人生經歷,卻并沒有傳說的那麼精彩。

十幾年前,有一本雜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叫《許世友與大內高手論「功夫」》,這里面講的就是宮寶田跟許世友的故事。

宮寶田的人生經歷,跟這篇文章前面描述得幾乎一致,但關于他師公董海川的描述其實是有些問題的。

董海川確實是八卦掌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雖然他後來當了太監,但是他并非宮里的大內總管。他流落京城的時候,是在肅親王府當差,也跟太極宗師楊露禪有過切磋。

​董海川去世后,是有墓志銘的:

「不意中年蹈司馬公之故轍,竟充宦官。先生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疑,改隸肅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

這里說的就是董海川中年閹割,到了肅親王府當差,并未進過宮,自然也就沒辦法帶宮寶田進宮當侍衛了。況且,宮寶田13歲的時候是1884年,那一年董海川已經去世兩年了,自然也不可能再傳授他武藝了。

而且,宮寶田是漢人,要想進宮當大內侍衛,只能參加武舉考試,才有機會入宮。正常情況下,御前侍衛至少得上三旗滿人才行。​若是他參加了武舉,并中了,史料中應該有記載的,但實際上并沒有。

所以,宮寶田真的當過大內侍衛嗎?

按照魯迅先生評論《三國演義》,說諸葛亮都被寫成得道妖人了,都可以呼風喚雨了,這并不好。

同理,宮寶田確實是一代武術大師,也確實當過張作霖的保鏢,也跟許世友將軍有過接觸,但是他真能躲子彈嗎?

流浪狗在绿化带中分娩,被淋暴雨仍趴着喂奶护住小狗,伟大的母爱
2023/06/02
非洲19歲女孩遠嫁河南48歲離異農民,生倆混血兒樣貌引熱議
2023/06/02
網友說便利店里的金毛太胖了,沒想到它還聽懂了,表情也太委屈了
2023/06/02
非洲19岁女孩远嫁河南48岁离异农民,生俩混血儿:在中国我很享福
2023/06/02
网友说便利店里的金毛太胖了,没想到它还听懂了,表情也太委屈了
2023/06/02
流浪狗妈妈带着小狗出来觅食,背影好心酸,过马路时令人揪心!
2023/06/02
看懂史上真實的慈安,才明白慈禧為何絞盡腦汁,一輩子都斗不過她
2023/06/02
「包青天」金超群近況!開顱手術后靠小23歲妻子照顧,71歲無兒女
2023/06/02
“包青天”金超群近况!开颅手术后靠小23岁妻子照顾,71岁无儿女
2023/06/02
我再也不敢坐飞机了第一次坐吓得我半死
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