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出自明朝李贄的《藏書》。
秦始皇其人歷來被各朝的文人學子褒貶不一。有人贊揚他 「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的功績,也有人批評他 「懷貪鄙之心,……,以暴虐為天下始」的暴政行為。
其中 「禁文書」指的便是后世爭論不斷的 「焚書坑儒」事件了,這一事件被歷朝歷代的學子們不斷的 吐槽,使得始皇帝不僅背上了幾千年的罵名,在人們 心中樹立暴政的形象 。
要明白作為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君王,其心胸自然不是如此狹窄,即不僅僅是為了報復儒生而 「坑儒」,最主要的還是為了 一統的王朝。
接下來探究 「焚書坑儒」事件的 背后原因。
1、背景特點
「焚書坑儒」的故事發生在 秦朝統一之后。
這個時期,始皇帝剛剛結束了各國的 征戰,不停的改革國內的制度,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法制上面都按照始皇帝所想均采用 統一的政策行事,可惜的是 文化上的制度并沒有獲得 朝堂上大臣的統一支持。
當時的秦朝大臣基本的分為了 兩派,一派為 秦始皇授意下,以李斯為首的大臣支持 郡縣制代替周以來的分封制,另外一派為 淳于越的影響下,以長公子扶蘇為首的推崇分封制的儒生大臣。
隨著 天下初定,兩派之間的 矛盾沒有平息,反而 愈演愈烈。
直到公元前213年,以《史記》記載的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這個宴會為導火線 打破了秦朝平靜的政治局面,緊接著震驚后世的 「焚書」、 「坑殺儒士」事件誕生了。
史料記載當時始皇帝不僅 「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還 「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可見後來人對其的做法十分的 鄙視和憤怒。
2、焚書坑儒事件
事實上,焚書坑儒不是同時期進行的,先后分別為 「焚書」、「坑士」為兩個事件。
首先提到的是 「焚詩書」事件,其發生在前文提到的 宴會上。
當時始皇帝在咸陽舉行宴會,群臣正其樂融融之際,博士淳于越趁機提出了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的觀點,想要再次勸說他在秦朝推行 分封制。
對此丞相李斯站出來并提出: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惑亂黔首……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又言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燒之」的建議。
這便是 「焚書」的由來,某種程度上這種做法變相的 統一的思想文化。其次是 「坑士」,該事件發生在 「焚書」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一般認為坑殺的對象有兩種說法, 一為儒生,二為方士。
不過從后世各朝的文獻當中可以看到,這里坑殺的大部分都是 「方士」即當時為皇帝煉制仙丹的人和造謠的人,而非無辜的儒生。
始皇帝老年時期想要長生不死,十分的 癡迷仙丹,甚至給了徐福三千童男、童女派他去 海外求仙問藥。
古代的丹藥含有大量的 硫、汞等元素,組合起來相當于硫化汞 即慢性毒藥,長期服用無異于 慢性自盡,而始皇帝便是這樣的例子。
這時的始皇帝48歲,他已經服下了許多 「仙丹」,而距離他歷史上去世還有一年,隨著他的身體 越來越差,服用的丹藥卻 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他開始懷疑方士, 脾氣也越來越 暴躁。
這引起了方士侯生和盧生的不滿,他們認為 始皇剛戾自用,隨后大量的方士逃跑了。
漸漸的咸陽城內 謠言四起,這讓始皇帝憤怒不已,直接派人將傳播謠言的 四百六十多人抓起來、 活埋坑殺。
正是這個事件的發生,才導致了後來 扶蘇被貶去上郡,《史記》記載: 「……扶蘇諫曰:‘天下初定……,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于上郡」。
後來的始皇帝也想不到,此事后的扶蘇 大失所望,真的認為父親 厭棄了他,或許這正為後來的扶蘇因一道假傳的旨令而自刎的事情 埋下了引子。
話又說回來,縱觀歷朝歷代,比起 清朝滿人入關的屠城罪行來說,焚書坑儒的事情并不算 特別嚴重。
特別是對始皇帝而言,這些 「坑殺」的對象均是造謠的人和 影響當時社會安定的人,并不無辜。要知道後來的漢武帝時期的 巫蠱事件、明清的 文字獄,均牽連了大批 無辜的臣民,也沒似秦始皇一樣 背上千古罵名。
1、「焚書坑儒」:歷史的必然
事實上,這可能和 儒生學子有關,始皇帝 「焚書」的政策不外乎是為了結束 「百家爭鳴」的局面, 統一思想文化。
雖然從后世觀點來看,始皇帝的做法 很有統一的大局觀念,但這對當時的儒生學子來說,直接 斷了他們學派傳承, 無異于殺人父母。
據《史記》寫道: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這里提到的「六藝」是先秦時期君子必須學習的內容包含了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樂經》。
原來,這六本書不但是先秦時期的 智慧結晶,還是中華文明的 源泉,更有著 「中華文化的萬經之首」的美譽。不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其的 重要性是 不言而喻的。
再加上,春秋各國歷史文獻也在這把大火當中燒毀,這讓后世研究春秋諸國的政治、文化、獨特的社會風貌等 愈發的困難。
因此,「焚書」事件也充滿了 不幸和悲哀,是歷史的 一大遺憾。
另外,該暴政的發生也和儒、法的 政治主張相矛盾有關。
雖然在秦朝時期,始皇帝便考慮過 禮法治國,他曾經說過: 「……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
實際上,他也這樣做了,那時不僅招攬了大量的 儒生,還任命他們為 文化、禮儀的官員即博士。
《漢書》記載此事, 「博士,秦官,……。秩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還允許他們參與秦朝的政治、參與議政,甚至還任命儒家學者 淳于越為長公子扶蘇的老師。
要明白,雖然始皇帝沒有明面上 任命太子,但按照其培養長公子扶蘇的態度來看,將其視為 儲君即繼任者,從側面來看,其未嘗沒有 想過以儒家治天下。
話又說回來,即使他重視儒家,但是治國依舊是 以法為主,正如后世評價一樣,始皇帝 「創制立法,至守之以為利」,這均與秦朝的法家思想有關。
當時社會統一以后,始皇帝欲實行 郡縣制這恰好與儒家推崇的 分封制的主張相悖,造成了上述提到的 兩方人馬的沖突,很快便在一次宴會上 爆發了。
其實,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來看,秦朝本就因 商鞅變法而變強,法制已經深入了 秦王朝上下,他不可能拋棄 法制不用而 采用儒家。
再加上周朝實行分封制的經驗教訓, 顯而易見會造成統一的王朝分裂的 混亂局面,故為了王朝的 完整性,自然通過 不采納分封制,從根源上 杜絕其發生。
更何況,當時秦朝國內不僅 隱藏著六國遺民想要反抗秦朝的統治,還存在某些儒生惡意 詆毀秦朝、 詆毀當時的統治者,這在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始皇帝看來是 大不敬的, 過于放肆的行為。
此外,這也和 春秋遺留的風尚有關,在戰時期,除秦國外的他國士人均養成了 「注重道德修養,輕視為官斂財」特點,他們可以為追求理想而 不顧君王、 藐視王權的行為是始皇帝所 不能容忍的。
因此,不論是為了王朝的 統一也好,還是為了維護政權也罷,始皇帝選擇了 「焚書坑儒」殺雞儆猴給天下人看看,從而達到 震懾國內上下的目的。
可惜是他沒有料到這種 過于極端的行為沒有讓士人心服口服,反而 激發了他們更多 的不滿,當始皇帝活著的時候還能 壓制住天下人,一旦等到他去世, 必將迎來反噬。
總的來說, 「焚書坑儒」不能單一的定義其的好壞,需要擁有 辯證的眼光和態度看到這件事情的價值。
其有著 積極的一面,尤其是對統治者來說,這不僅有 利于他的政權統治,還有 利于推動統一文化思想, 教化舊時六國的百姓。某種意義上, 打擊了當時影響力極大的 儒家學派,保持了 法家在秦王朝的 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令人惋惜的是,該事件 銷毀了先秦時期各國的 文學典籍,導致了 《樂經》的遺失,實在是一件重大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其致使了秦朝社會 下到庶民不敢講話, 上到朝廷大臣不敢多言的局面形成,使得秦朝的 政治漸漸僵化,變相的 加速了秦朝的 滅亡速度, 最終二世而亡。
《淺談「焚書坑儒」》
《秦始皇「焚書坑儒」淺探》
《淺論秦始皇之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