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亡了,陜甘總督升允還在率軍作戰,差點為溥儀打下半壁江山

辛亥之亂,第一忠臣。——鐵良評價升允

歷朝歷代的末期,當王朝搖搖欲墜進入生命的倒計時,總會出現一些想要力挽狂瀾卻又被滾滾時代之潮沖的體無完膚的「忠臣良將」。


比如,商朝時期就有亙古第一個忠臣比干,剜心死諫卻又勸不了昏聵的商紂王;楚國也有浪漫主義詩人鼻祖,憂國憂民的屈原無力挽救楚過,最終沉入汨羅江殉國;

也出現了如陸秀夫這樣,背著小皇帝毅然跳海殉國的猛士;更有寫下氣勢磅礴情調高亢的《過零丁洋》的文天祥......

在清末也有那麼一位「忠臣」,清朝滅亡后他還在率清軍戰斗,差點為溥儀打下半壁江山,這個人就是多羅特·升允,鐵良稱呼他為: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位大清帝國的將星為了能挽救那個腐朽不堪的大清,曾經收復了西北地區的半壁江山,但是終究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走進他的一生。

升允冉冉升起的一顆將星

升允出生于1858年,彼時的大清帝國已經日薄西山、暮氣沉沉。

我們都知道,大清國內因為西方工業革命大潮的沖擊和鴉片的影響,維持了幾千年的封建主義自然經濟解體,國之根本不存。

官員的冗雜和貪腐,對百姓的層層盤剝,已經讓百姓民不聊生、民怨沸天。對外則輸了中英鴉片戰爭,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成了人人都可欺辱「弱雞」。


內外交困的情況之下,大清的滅亡已經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了,今天的主人公升允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生的,他屬于清朝蒙古的鑲藍旗一族。

多羅特氏,蒙古鑲黃旗人。

作為滿族正統的貴族,升允的祖祖輩輩都為大清建功立業且功勛卓著,他們親歷了大清的由盛轉衰,是大清興盛的締造者之一,也是導致大清衰敗的眾多尸位素餐里的一份子。

作為滿清勛貴里的一員,升允的教育環境自不必說,他從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軍事和政治,并且可以接受到最好正統儒學教育。

在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熏陶下,升允從小便立志要為大清肝腦涂地死而后已


升允剛成年的時候就受到蒙蔭,直接被朝廷安排了個一官半職,家族濃厚的軍旅背景,優良的貴族教育以及升允個人孜孜不倦地學習和高遠的志向,

這為他日后的戎馬生涯打下了堅實基礎,也其日后建功立業埋下伏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清貴族里最后的將星冉冉升起但注定了它的悲哀。

身受國恩歷七代,休戚與共無相渝。

升允仕途跌宕棄筆從戎

早期升允的仕途是從文官開始的,他的個人能力特別強,先后擔任過陜西布政使、巡撫,察哈爾都統,陜甘總督等要職。



任職期前,他克勤克儉一心為國為民,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昏沉的官場撥云見日。

但是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已經內憂外患多年,冗積下來的頹勢,根本無法靠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就能逆轉的。

當時,延續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眼看著要土崩瓦解,以康、李為首的變法派提出了君主立憲的國家體制。

升允害怕國家立憲后出現很多新問題,成了頑固的保守派,他上書反對國家立憲被光緒革職。

因反對立憲而被革職。



在康、李等人公車上書并且提出君主立憲的維新變法時,升允成了慈禧哪一派系手下的劊子手,手里的屠刀向那些變法的有志之士揮去。

溫和的君主立憲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此時先輩們曹意識到,若是想要救國救民唯有武裝暴力起義、推翻清廷,于是乎轟轟烈烈的武昌起義爆發了。

起義之火以燎原之勢席卷中國,各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危難之際升允又被朝廷重新啟用,成為了陜西地區的負責人,任職陜西巡撫為一方封疆大吏。

升允本是一個文臣,但為了守護大清帝國最后的榮耀和尊嚴,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而在為清廷「收復河山」的戰斗中,升允又展現出了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的特殊才能。

王者跡熄匹夫責,吾欲藉此明彝倫。

他帶領著清廷的甘軍一路向東先后收復了十余座城市,一鼓作氣逼到了西安城下,這一路過關斬將、攻城拔寨,竟然把大清的西北部給牢牢地攥在他的手里。

他這樣做就是想在中原亂局中為皇帝尋找一條出路,可以把天子接到長安來繼續統治天下,奈何距離成功僅僅只差一步之遙而已,事情是這麼回事。

歷史潮流不可阻擋

袁世凱在京把溥儀逼迫下台的消息升允并不知道,他還在一心一意的和革命軍進行斗爭,如上述所言他的軍隊勢如破竹幾乎攻下了全陜西的疆土。

可是,在這個時候時他收到了溥儀遜政讓位的詔書,對于袁世凱的逼迫、篡權升允非常氣憤,他很早就覺得袁世凱唯唯諾諾、一副走狗的嘴臉。



如今,袁世凱又趁火打劫,可謂是一個無恥的卑鄙小人。

嗚呼禮樂征伐自天子,春秋之作豈得已。

升允本不愿接受這個結果,他想要繼續帶領士兵戰斗下去為溥儀打下一片天地,可是皇帝都沒有了士兵的積極性也沒了,罷戰、拒戰讓升允也無可奈何。

溥儀下台的消息擴散開來后,甘肅內部的軍隊慢慢解散了,升允內心的計劃也成為了泡影。

升允一心愛國、忠心耿耿,這一次的計劃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他卻沒有放棄。

袁世凱篡權復辟失敗后,短短數月便身死道消了,升允恢復清廷的心思死灰復燃。為此,他甚至覺得在「國家大義面前,自己可以舍棄一切,無論是肉體還是靈魂。

當時,日本為了更好地控制東北、奪得準備不斷籠絡人心,于是乎升允竟然搖身一變成為日本侵略者的走狗探子,亦或者成為了溥儀在東北的鼎力支持者。

皇天不負有心人,日本侵略者為了更好的奴役東北從而進行自己侵略獸性,他們答應支援升允幫助溥儀恢復滿清統治,升允從日本人那里得到了大量的經費支持。

老臣猶在此,幼主竟何如。

經過和張勛的謀劃和運營,溥儀在1917年7月的時候成功地又「當上了皇帝」,至此多羅特·升允這位大清帝國貴族里的最后一顆將星,總算是完成了自己忠君卻又可笑的夙愿。



不過,這一次復辟僅僅只存在了3天就失敗了,1924年馮玉祥進入北京發動政變,溥儀皇帝徹底被趕出了紫禁城,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

此后多年,升允一直在西北主政并不斷尋找機會為溥儀復辟,可惜的是大勢所趨下這樣的想法終究是空中樓閣,他失敗了,也于1931年7月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月后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為了偽滿洲國的皇帝,只是這個皇帝是一個傀儡而不是獨立的君王,不知道升允看到這樣的情況會怎麼想。

縱觀升允一生,他對清王朝很忠心,甚至不惜求助于日本侵略者成為他們的販夫走卒。日本人幫助溥儀復國,并不是為了給升允圓夢,而是垂涎中國領土資源,更好的實施侵略的陰謀。



但是除開真可笑的復國夢,升允為官清廉剛直,興辦地方實業、修建黃河鐵橋,做過許多造福桑梓的好事,倡導創辦蘭山書院,甚至西北大學的首倡者就是升允。

雖不能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相比,但升允也換來了「實為滿員之得未曾有者」的美譽,日本「天津駐屯軍」通譯官吉田忠太郎都曾夸贊他:

保清室守邊疆忠心不二,志未深遵君命抱恨終天。

對于升允,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自述》(升允)、《神道碑》

用戶評論

2023/3/24 5: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