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名義上來說,我們經常會說戰國七雄。但實際上,戰國時代其實真的不只有那七個國家而已。
除了七雄之外,其實還有越國、魯國、宋國、鄭國、中山國等一大堆國家。只不過相對于戰國七雄來說,這些國家的存在感不高,對歷史的影響也沒有那麼大而已。而且,在戰國歷史上,他們都沒能堅持到最后。在秦始皇登基之前,他們基本上就被滅了。
所以,后世在評點戰國七雄的時候,其實主要有三條標準:第一,這個國家得是一個大國,自身國力得強大到足夠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第二,這個國家在戰國中期的合縱連橫游戲當中,必須是玩家,不能是棋子;第三,除了最后的勝利者秦國之外,這個國家必須堅持到秦始皇登基,由秦始皇親手消滅。
只有完全符合這三條,才算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除了戰國七雄之外,戰國時代其他的國家,要麼國力不足以影響整個中原的歷史,只能做墻頭草;要麼在秦始皇登基之前,就已經被消滅了。這樣的國家,哪怕曾經強盛一時,也無法位列戰國七雄之一。
而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春秋末期的霸主越國了。越國在春秋末期的時候,曾經是最強大的諸侯國。但是到了戰國時代,卻迅速衰落,最后連戰國七雄的名單都沒進去。
至于說春秋時代的上百個諸侯國,到底是如何演變成戰國七雄的,這事我們得簡單來復盤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脈絡。
如果按照兼并戰爭的階段來進行劃分,整個春秋戰國的歷史,其實可以劃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叫做大國崛起。
第一個部分開始的標志,其實就是那場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事件。對于那場烽火戲諸侯事件是否存在,史學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烽火台是漢朝之后才出現的,所以西周末期不可能有烽火戲諸侯這種事情。
不管當時具體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但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那就是在西周末期的時候,周王室開始急速衰落,再也壓不住下面的那些諸侯國了。
在西周時期,因為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周王室自身的力量必須足夠強大,才能維持住周天子對下面諸侯的威懾。而一旦周王室衰落到一個臨界點之后,無法再壓制下面的諸侯國了,那下面諸侯國,自然就開始各種兼并戰爭了。
在周王室衰落之前,因為有周王室的壓制,所以當時的諸侯國,普遍其實都不太強大。最強大的諸侯國,國土面積也就相當于是現代的一兩個市那麼大。而一些小的諸侯國,可能也就是一個大點的鎮子,只是一個大型的部落而已。
而從烽火戲諸侯事件開始,接下來的近百年時間里,一些有遠見而且占據擴張優勢的國家,開始瘋狂擴張,逐漸崛起成為真正的大國了。在這個階段當中,有四個大國首先開始崛起,分別是秦、晉、齊、楚。
第一階段的擴張,對後來的強大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第一個階段率先崛起,才有可能參與后面的爭霸戰爭。而如果想在第一個階段,率先崛起,首先得拿到一個‘合法擴張權’。也就是說,只有在春秋初期,拿到合法擴張權的國家,才有可能迅速崛起。
而當時的秦晉齊楚四個大國,就都以各自的方式,拿到了這種合法擴張權。秦國是因為之前烽火戲諸侯的時候,派人來救周王室,周王室許諾秦國以后可以在西方合法擴張,只要趕跑了犬戎,地盤都歸秦國。晉國是因為幫助周王室平定內亂,在周平王東遷之后,幫周平王干掉了周攜王。
而東邊的齊國,則是因為他們祖上是那位姜太公。當年周王室冊封齊國的時候,就曾經給了齊國一個‘代替天子征伐列國’的權力。至于南方的楚國,則是因為天高皇帝遠,誰都管不著,人家靠著拳頭打出了所謂的合法擴張權。
春秋時代最初的近百年時間,其實是諸侯國數量下降最快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晉國‘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秦國基本占領了關中地區;楚國在南方跑馬圈地,逐漸占據了整個江漢平原;齊國則是在山東地區崛起,消滅了大量的東夷部落和諸侯國。
光是第一個階段,其實就已經消滅了超過半數的諸侯國。能撐到第一個階段結束的諸侯國,實力基本上都是市以上級別的。鎮和縣這個級別的諸侯國,這時候基本上都已經被消滅干凈了。
而接下來,第二個階段,開始的標志便是齊桓公稱霸。經過春秋初期近百年的混戰之后,幾個大國開始徹底崛起,并且擁有了自己的勢力范圍。而接下來,一套新的爭霸制度,開始逐漸產生了。
在第二個階段當中,幾大強國開始爭當所謂的霸主。因為到了這個階段之后,隨著幾大強國各自擁有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再想肆無忌憚的擴張,已經不可能了。任何一個小國背后,肯定都站著一個大國。
所以,一個大國想要吞并一個小國,就勢必要對上這個小國背后的大國。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第二個階段當中,幾個大國開始爭相去做所謂的霸主。而一旦當上霸主之后,就可以利用霸主國的權力,給其他小國戴帽子,然后繼續擴張。繼續擴張的資格,這其實才是春秋中期大家爭奪霸主權的核心原因。
在第二個階段當中,齊國的齊桓公首先稱霸。而齊桓公去世后,晉國晉文公又接替了霸主之位。晉文公之后,秦國的秦穆公也曾短暫被尊為霸主,但霸主國的位置,實際上還是晉國的。直到後來,楚國的楚莊王崛起之后,終于短暫奪走了晉國的霸主地位。但是後來,等到楚莊王去世之后,晉國就再次奪回了霸主國的地位。
總之,在第二階段,最開始是齊國稱霸。然后第二階段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晉楚兩國在爭霸,然后秦國站隊楚國這邊,齊國站隊晉國這邊。
如此,雙方打了幾十年之后,終于打累了。到了這個時候,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吳越爭霸階段。
第二個階段結束,以及第三階段開始的標志,是所謂的‘第二次弭兵會盟’。簡單來說,當時晉楚雙方打了幾十年,大家都打累了,所以雙方就簽訂了和平協議。
但是同時,晉楚雙方又都不想讓對方好過。出于這個目的,晉國在楚國身邊,扶持了一個吳國。而吳國崛起之后,楚國為了對付吳國,又在吳國身后扶持了越國。
因為第三個階段當中,晉楚兩國簽訂了停戰協議,而吳越兩國則是快速崛起。所以,到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春秋后期的時候,大家基本上都不打了,只有吳越兩國還在繼續打仗。
而第三階段的結果,便是以越國徹底勝出而結束。越國勝出之后,不但徹底吞并了吳國,而且也基本上統一了東南地區。到了這個時候,中原地區基本上可以說是六大強國并立。
這六大強國,分別是:秦、晉、齊、楚、越,以及北方的燕國。燕國能夠成為強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燕國地處北方,在北方缺乏競爭對手。但同時,這個地理優勢,後來也成了限制燕國擴張的最大難題。
在第三階段結束的時候,幾大強國之中,其實是以越國的實力最強。而春秋時代結束的時候,也是以越王勾踐稱霸而結束的。
而隨著越國稱霸,接下來,第四個階段就開始了。
第四個階段,可以稱之為‘變法階段’。因為當時冶鐵技術飛速發展,導致傳統的奴隸制社會體系開始崩潰。所以在這個階段,很多國家開始重點解決國內的問題。
在第四個階段當中,為了解決國內的各種問題,各國開始爭相變法。在這個過程當中,原本強大的晉國,首先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國。東方的齊國,也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由姜家改為田家。
與此同時,各國開始爭相進行變法。首先進行變法的,就是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魏國。而魏國經過變法之后,很快就強大了起來,成了新的霸主。魏國強大起來之后,從魏國出走的吳起,又把變法的思路帶到了楚國,讓楚國也迅速強大了起來。
有了楚國的經驗之后,這時候大家都知道,原本魏國的變法思路,才是最正確的。所以,接下來的十多年里,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韓國進行了申不害變法,齊國進行了鄒忌變法。
而隨著幾個主要的大國,先后完成變法。在這之后,中原地區已經不可能有新的大國再出現了。因為當時所有的地盤,都已經被幾個大國瓜分干凈。那些小國再想崛起,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如果錯過了這個時代的變法快車道,以后再想變法,那就真的是難如登天了。
等到秦、齊、楚、魏等幾個主要大國,全都完成了變法之后,接下來就進入了第五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合縱連橫階段。
進入合縱連橫階段之后,原本春秋時期的爭霸思路,其實已經不大管用了。因為到了這個階段,絕大多數的小國,都已經被徹底兼并了。僅剩下的一些小國,也是當年春秋時代的二流強國,比如宋國、中山國,在春秋時期也都曾經是強國。
所以到了這個階段之后,再想通過占據霸主地位,繼續合法擴張,已經不現實了,因為已經沒有相對弱小的國家了。所以接下來,大國之間開始通過合縱連橫的游戲,繼續兼并。
也正是在這個合縱連橫的階段,幾乎所有的二流諸侯國,都開始倒下,然后被其他強國吞并瓜分。因為在這個階段,二流國家最多只能通過合縱連橫的手段,保證自己國家不被吞并,想要擴張,已經不可能了。
在這個階段當中,幾個二流強國開始先后被瓜分吞并。
首先是越國。越國自從越王勾踐去世之后,一直在不斷衰落,後來國內又開始內亂,所以錯過了變法的機會。而到了合縱連橫的時代開始之后,其他國家又不可能給越國和平變法的機會。
所以後來,越國企圖通過對外戰爭的方式,轉移國內矛盾,最后實現變法。但最終,越國在對外戰爭當中,輸給了楚國,所以最后就被楚國和齊國徹底瓜分了。其他大部分的國土,基本上都被楚國給吞并了。
然后是巴國、蜀國,以及義渠國。這三個國家在春秋時代,也都曾經是地方強國。但是到了秦國變法成功之后,這幾個國家在整體國力上,已經和秦國存在較大差距。再加上他們往往只和秦國接壤,缺少合縱連橫的空間。所以後來,他們全都被秦國給吞并了。
再之后,便是鄭國、宋國和魯國之類的中原核心地區的諸侯國。這些國家在春秋時代,往往都算比較強大。但是到了戰國時代之后,這些國家和幾個成功變法的大國相比,實力就差太多了。
所以,在合縱連橫的游戲當中,他們被不斷削弱,然后被兼并。鄭國是在韓國變法成功之后,被韓國徹底吞并。宋國則是一度和越國走了一樣的路線,企圖通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但是在對外戰爭受挫之后,被幾大強國圍毆,然后被齊國、魏國以及楚國瓜分了。
至于魯國,魯國倒是一直用合縱連橫的手段,保護自身。但是到了合縱連橫階段尾聲的時候,隨著二流小國越來越少,魯國也無法獨善其身。最終,在長平之戰結束以后,秦國想要滅了趙國,然后其他國家去救援趙國。在這期間,楚國派兵去救援趙國,然后在回師的路上,順道把魯國給滅了。
到了合縱連橫階段尾聲的時候,二流諸侯國,基本上已經被消滅的差不多了。僅剩下的幾個國家,基本上就是戰國七雄了。
而隨著這些二流諸侯國全部消失,幾大強國徹底失去了戰略緩沖空間,大國之間的兼并決戰,自然也就開始了。到了這個時候,這場春秋戰國的混戰,就進入了第六個階段,同時也是最后一個階段:統一階段。
在這個階段開始的時候,秦國整體實力最強,這也就注定秦國將會徹底統一天下了。因為其他幾大強國,注定不可能真的聯手對付秦國。
第六個階段開始的標志,其實就是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長平之戰開始之前,山東六國當中,尚且還有一個趙國,能夠和秦國單打獨斗。而長平之戰結束以后,隨著趙國倒下,已經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對付秦國了。
所以,長平之戰結束以后,各國的關系就從大國之間的合縱聯合,轉變為秦國橫掃天下。
而第六個階段結束的標志,大家都很清楚了,那就是秦始皇徹底掃平六國。公元前221年,隨著齊國投降,秦始皇徹底統一了天下。到了這個時候,這場春秋戰國時代的亂局,就算是徹底結束了。
回顧春秋戰國時期數百年的兼并戰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場兼并戰爭的大致趨勢,就是大國先兼并小國,然后大國之間再進行爭霸兼并。在這個過程當中,小國不斷被消滅和吞并。等到小國被吞并的差不多了之后,自然就是戰國七雄這種大國之間的決戰了。
但同時,我們必須注意的是:戰國七雄雖然名義上是七個國家,但這并不意味著,戰國時代只有這七個國家的戲份。其他國家,像越國、宋國、魯國之類的國家,也曾經有過很重要的戲份。
只不過,這些國家,都沒能堅持到最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