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可謂是文學史上一部經典巨制,電視劇86版的《西游記》,更是我們童年無法無法繞過的一部劇。我們對西游記的了解和認知,顯然已經超過了它的作者吳承恩,那麼吳承恩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能創作出這樣的一部經典呢?他的一生又經歷了什麼?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明代文學大家吳承恩的世界。
吳承恩,今江蘇淮安人,出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關于吳承恩的出生時間,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我這里采用的是魯迅先生的觀點。父親吳銳是一個商人,由于古代重農輕商,吳銳自己做了一輩子的商人,實在不愿意再讓兒子吳承恩做商人,他想讓兒子考取功名,做一個忠臣,所以吳承恩在教育遠未普及的古代,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吳承恩從小也是很刻苦的學習,而且特別的聰明,據說有過目不忘的本領。
吳承恩雖然少年聰慧,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卻頗為坎坷。嘉靖十年,吳承恩意氣風發的來到南京參加鄉試,可是等待他的卻是名落孫山。三年之后,吳承恩再次來南京考試,還是沒有考中。再過三年他又來到南京,但依然是沒有考中。直到嘉靖二十八年,吳承恩才補了一個貢生。次年便前往北京,等待朝廷分配工作。嘉靖三十五年,吳承恩被任命為任浙江長興縣丞,雖然官職不大,但總算進入了仕途。
在做縣丞的兩年多,吳承恩徹底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他對此事十分的厭惡,所以吳承恩和上下級官員不是很合群,嘉靖三十七年,吳承恩受到排擠被人誣告,最終辭官歸隱。之后吳承恩便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寫作上,在此期間就創作了神魔小說《西游記》。
那麼吳承恩為什麼會創作這樣的一篇小說呢?吳承恩的父親從小就經常給吳承恩講一些神魔之類的故事,吳承恩成人后就非常喜歡看一些神魔小說,比如《百怪錄》、《酉陽雜俎》等。
後來,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讓吳承恩徹底看透了朝廷的腐敗,所以創造了一部《西游記》,運用神魔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吳承恩曾說過:「雖然我寫的書是志怪,但是卻不單單記載鬼怪,實際上也是人世間現象,有借鑒、規勸的寓意在里面。其實,吳承恩不單單只寫了一本《西游記》,還有一本《禹鼎志》也是神魔志怪題材的小說,可惜的是這本書已經失傳。
晚年的吳承恩,以賣文為生,家中十分的清貧,但其生活卻十分的放蕩,喜飲酒,愛作詩。約萬歷十年(1582年),吳承恩貧老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