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南北各有一方政權體系且劃江而守,在這樣的情況下長江沿線的重鎮便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其中以荊州之地最為重要。
自三國時期開始,荊州的戰略地位便開始凸顯出來,荊州雄踞西藩、貫穿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若是能夠控制整個荊州之地,便能夠據此與天下任何一個政權相互抗衡。
從小的方面來說可以割據一方,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篡權自立, 「任推轂于荊楚」這6個字便道出了荊州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同時期、同地域其它的州郡完全不具備這一些優勢。
劉裕作為晉朝時期最活躍的軍事、政治家之一,在走向人生巔峰的過程中多次征討荊州,對于荊州的戰略意義可謂是親身體驗,因此他掌控朝堂大權之后便十分重視對荊州的控制權和統治權。
劉宋建國之后,劉裕基于前期對荊州戰爭的基礎執掌,慢慢開始了加強對荊州之地的控制前,并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治理荊州的心模式。
回看整個劉宋一朝,乃至後來的諸多皇帝、朝代,都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出劉裕治理荊州政策的影子。那麼,劉裕治理荊州到底用了什麼辦法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周朝時期,周武王姬發設立分封制大封同姓名諸侯管理天下,后期周公旦為了加強皇權控制再次深化分封制,當時就會所有與周王室有血脈關系的人都得到了分封。
也是因為如此,周朝出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情況,由此觀之分封制下的藩王對封地的管理十分嚴格,控制力也非常的強。
從某個角度來說,魏晉時期所施行的由宗室出任方鎮都督來管理邊疆重鎮的制度與分封制頗具異曲同工之妙,但也存在一定的區別,這樣一種制度也被稱之為「宗王出鎮」。
西晉時期,司馬家族為了掌控天下各個戰略要地,派遣家族成員擔任這些地方的大都督,保障了司馬家對天下的控制權。
不過,西晉八王之亂后,皇權的勢力一點點在變弱,門閥世家的力量卻不斷在增強。
尤其是在九品中正制度下,門閥氏族的力量就會與皇權相平等,換句話來說宗室的力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非常小。
劉裕掌握東晉的軍政大權后,為了壓制門閥世家的力量提升自己家族的勢力,開始逐漸啟用司馬家族早年的宗王儲鎮制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晉轄區內多個重要的州郡被劉裕家族掌控,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戰爭掠奪,揚、徐、豫、荊四大重鎮皆被劉裕掌控在了手里,亦或者被劉裕的家族子弟管控,為後來的軍事政變成功奠定了基礎。
比如,劉裕命次子劉義真為揚州刺史,命長子劉義符領徐州刺史,弟弟劉道憐出鎮荊州刺史,侄子劉義慶擔任豫州刺史,第三子劉義隆出鎮荊州刺史等。
總的來說,劉裕執政朝政時期宗王出鎮制度得到了極大的體現,即使南朝劉宋建立之后這一個制度依然被延續了下來,出現了大范圍宗王出鎮的局面與現象。
以擔任荊州刺史的人物為例子,縱覽劉宋統治天下六十多年期間,先后有十多人擔任荊州一把手,但僅僅有三人是劉姓之外的人,他們分別是謝晦、朱修之、沈攸之。
不過,這三人的身份卻不平常,其在朝堂權力重大的程度絲毫不亞于劉姓皇族。后期,此三人依據荊州為基礎發動軍事政變,對劉宋一朝造成了很大的動蕩。
其余十多人在鎮守荊州期間,對拱衛劉宋王朝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宗王出鎮具備一定的穩定性,當然也可見荊州之地的重要程度與影響力之大。
宋文帝時期,荊州之地多是由劉姓皇族之人掌控,文帝的弟弟劉義康、劉義恭、劉義慶、劉義季、劉義宣等人先后擔任荊州都督,為宋文帝穩固邊疆、震懾中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十全十美的,宋文帝延續劉裕的宗王出鎮制,同時又加強了對鎮守荊州之人的監督與威懾,使得他們皆以效忠皇權、服務黃權為己任,這才保障了社會的安定、政權的穩定。
宋文帝之后、宋孝武帝即位,這一時期宗王出鎮便開始發生問題,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門閥世家的力量逐漸遭到削弱,藩鎮的管理者權力卻在不斷擴大,以至于逐漸擺脫中央的控制形成了極大的威脅性。
和平時期各大藩王還能聽從朝廷的命令,一旦到了戰亂年代、政局不穩,諸王便開始興兵造反企圖自立,使得劉宋王朝的內部矛盾不斷爆發。
對于這樣的局面宋孝武帝深有體會,他就好比經歷過七國之亂的漢景帝一樣,勢力龐大的荊州刺史劉義宣攜帶荊、江、豫、兗等多地的勢力進行叛變,企圖廢除孝武帝自立為王。
不過,宋孝武帝雖然年輕卻很有為,他用自己強有力的手段鎮壓叛亂,也因為這件事情開始不再信任宗室之人,甚至引發了一波「削藩」的[高·潮]。
漢武帝削藩的手段委婉且含蓄(推恩令),但是宋孝武帝卻沒有那麼好的耐心,凡是參與叛變的藩王皆受到了屠戮,甚至于自己猜忌的「宗王」最后也以各種理由除掉。
在以血腥的手段清洗皇族藩王的時候,孝武帝劉駿還制定了相應的軍事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限制宗王的權力,比如鎮守一方的宗王不再具有獨立調動兵馬的權力,想要調動兵馬必須要向中央請示。
鎮守一方的宗王出行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管轄的區域定去需要更換,可以說為了限制宗王的權力宋孝武帝不遺余力,與宋朝時期趙匡胤重文輕武的政策很相似。
隨著劉裕一脈的宗族之人被大肆屠戮,再加上帝王的猜忌和打壓,以至于宗族之人為了避免禍患不再參與拱衛劉宋,從此之后宗族勢力便推出了政治舞台,宗王出鎮可謂是名存實亡。
宗王出鎮的退出又迎來了新的問題,如上述所言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力量是非常大的,沒有了宗族力量的支持劉宋皇帝只能依靠外姓重臣,這也使得荊州的軍事、政治大權落在了他人的手里,直接導致劉宋一朝的衰敗與覆滅。
宗王出鎮前期的成功有一定的歷史因素,比如門閥世家開始示弱給了這一制度生存的空間,但此制度并不能改變荊州對中央威脅的根本問題,所以它僅僅是治標不治本,最后以失敗而告終也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宋孝武帝時期,他既想要使用宗王出鎮制度,心中又一直在擔憂此制度對朝廷中央造成的威脅,前后矛盾使得劉宋皇族遭到血腥屠戮,為劉宋一朝走向衰落拉開序幕,最后被權臣蕭道成取而代之。
東晉末年,劉裕平定劉毅之亂,而后司馬休之出鎮荊州。後來,劉裕第二次征討荊州趕走了司馬休之,此時荊州幾乎全部落入了他的手里。
兩次征討荊州的劉裕對此地非常的重視,為了削弱荊州之地對皇權的威脅性,同時又不改變荊州的戰略地位,他便開始對荊州進行小范圍的分割。
多年之后,劉裕先后掌控了徐、豫和揚州等地,整個荊州的控制權落入劉裕的手里,此時他在荊州也可以大展拳腳了,比如,在荊州之側建立湘州,荊州本身的實力雖然沒有削弱,但因湘州的存在其影響力無形中被削弱。
劉宋一朝建立之后,劉裕又依據荊州之地無限做大對東晉的負面影響,他將此地分割成了十個州郡,州郡之間雖然同屬于荊州卻又相互限制與制衡。
劉宋建立初期,門閥世家的力量相對龐大,劉姓皇族的力量還沒有成長起來,所以對于荊州的分割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對于分割后的荊州諸郡,劉裕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進行規劃。
比如,對于荊州之地官吏的人員進行了分層次的人數顯著,士兵的數量也進行了相應的裁撤,荊州之地的軍事力量得到控制便可以穩定當地的武裝力量,進一步降低對朝廷中央的軍事威脅。
劉裕對荊州的分割政策后期也得到了宋孝武帝的延續,他為了限制藩王在各地的權力,對一些重要的戰略要地進行大面積的分割,既減弱了地方力量對朝廷的威脅,又便向加強了中央在地方的上控制力和影響力。
不難發現,劉裕執政時期乃至整個劉宋年間,劉氏皇族對荊州之地看得非常重要,不僅劉裕自己分割荊州、制定宗王出鎮的政策,其后代子孫宋孝武帝也多次討伐荊州,實施各種各樣的手段加強對荊州的控制權。
可惜的是,無論是宗王出鎮還是分割荊州都有極大的歷史局限性,一味地延續這樣的手段不僅不會使得王朝長治久安,反而還會帶來更大的隱患,這也是劉宋末期頻頻出現混亂卻無一人出面相救援的因素之一。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