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14歲女兒越管越反:養育青春期孩子,一定要守住這條底線!
2024/04/17

01

朋友找我吐槽: 沒想到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前兩天降溫,她給女兒找了件厚外套,讓她穿去學校。

女兒拉著一張臉,不耐煩地說:

「你干嘛?我不穿,冷不冷我自己不知道啊!」

看到女兒的反應,閨蜜氣不過:「發什麼脾氣啊,你愛穿不穿!」

母女倆不歡而散。

我告訴朋友,做好心理準備,孩子正式進入青春期了。

恰如作家劉墉總結的青春期危機:沒良心。

心理學研究認為,青春期孩子的一個主要人生任務是角色認同。

與父母分離,走向獨立,是他們的必經之路。

這個階段,有一點很重要: 界限。

如果父母不懂這一點,錯誤養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02

你的過度關心

是對孩子的冒犯

我有個學員,是全國優秀教師。

兒子在她的培養下,從小優秀,各科成績都很好。

到了14歲,進入青春期,兒子經常與她發生沖突。

開始是口頭爭執,最后兒子直接武力把她從家里趕了出去。

孩子也不去學校了,在家從早到晚玩游戲。

事情是怎麼發展成這樣的呢?

這個媽媽,倒也沒做太過分的事,就是手伸得太長。

看到兒子經常在手機上和朋友聊天,偷偷刪掉了他的微信好友。

這些朋友,都是兒子以前小學的同學,現在不在一個國中。

兒子情緒失控,甩門而出,好幾天沒和媽媽說話。

孩子的問題,媽媽還經常發到家庭群,希望有親戚能幫她。

兒子看到,直接退群,對她進行各種辱罵。

媽媽很委屈:

「你怎麼那麼不知好歹?我辛辛苦苦養你這麼大,我不都是為你好,大街上那麼多人,我怎麼不管別人?」

媽媽以為是為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冒犯。

這個媽媽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 「心理定勢」

也就說,用舊有的經驗和方法,來看待和解決新問題。

青春期孩子,處于心理斷乳期。

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需要兩種感受: 滿足感,邊界感。

身心的快速變化,讓他們渴望獨立和自由,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如果家長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中,覺得孩子還小,沖突就發生了。

你越關心,他們越反感;你越熱心,他們越憤怒。

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獨立,誤解為叛逆。

這是孩子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我們家長要及時更新教養方式。

退后一步,給孩子空間,哪怕再關心,也要適度降點溫。

03

養育青春期孩子

父母要戒掉這「三顆心」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 缺乏界限感的家長,會把孩子吞沒。

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應該退后一步,尊重孩子自我成長的方式。

但如何把握這個度呢?

父母效能」創始人哥頓博士指出,家庭中邊界應該這樣劃定:

「當孩子的行為沒有妨礙到大人,就不是大人的事情,而是孩子的事情,由孩子自己解決。」

我給大家拆解了一下,可以從下面這3點做出改變。

1、日常生活,不要太熱心

看過一部劇,有個場景印象深刻。

青春期的兒子要洗澡,媽媽站在浴室門口,各種叮囑:

洗完澡,穿哪件衣服;

之后再喝杯熱牛奶;

等頭髮干了才能睡覺;

……

兒子忍無可忍,對著媽媽怒吼:

「你那麼喜歡管我,干脆等我30歲了你也來給我洗澡得了。」

他狠狠關上浴室門,對抗媽媽。

可想而知,這樣的親子關系,日后一定問題重重。

面對青春期孩子,不是給出所有的愛就夠了,還要愛對方向。

吃喝拉撒睡,這些日常生活,都是孩子自己分內的事情。

父母只要確保孩子有飯吃,有衣服穿就可以。

至于吃多少,有沒有按時睡覺,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

少一些自以為是的關心,多用行動表達愛。

2、學習問題,不要太關心

很多家長,日常在和孩子的交流中總繞不開學習。

孩子回到家,就追著問:作業寫完了嗎?

看到孩子玩,忍不住指責:作業沒寫完,就知道玩!

很多孩子的厭學情緒,就是家長管出來的。

適當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往往會有意外之喜。

有個學員,以前總是盯著孩子學習,一說孩子就煩。

為此,母子倆沒少沖突。

我建議她把重點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少干涉孩子,學會放權。

她照做了。

初三上學期,她問兒子有什麼學習計劃?

兒子讓她別管,讓他按自己的節奏來,他知道怎麼學習。

她說:行,需要幫助就說一聲。

整整一年,在學習上她基本沒再關注過,專注于自己的事業。

期末考試,孩子進步了9名,特別高興,說要努力沖進前十名。

我們家長,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智慧,有向上的愿望。

為人父母,做好安撫、支持工作,其余的交給孩子自己做主。

孩子感受到尊重,就會自發地想要變好。

3、隱私問題,不要太好奇

北大教授徐凱文分享過一個青少年自盡未遂的案例。

這個孩子家庭美滿,父母也很關心他,沒有理由自盡。

經過長時間的咨詢,徐教授發現了原因:

父母進他的房間從來不敲門。

他的隱私沒有得到尊重,于是用極端的方式來爭取自由。

我見過很多父母,打著關心孩子的旗號,窺探孩子的隱私。

這些行為,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

父母的愛有界限,懂得分寸感,親子關系才和諧。

有網友說,在她青春期的時候,父母給了她「自由的界限」。

跟同學聚會只要打好招呼,進房門一定會敲門。

她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被尊重的,反倒沒有叛逆欲望。

04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贏得一個十幾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先和他們站在一邊,讓孩子在被理解和支撐中得到自尊感和歸屬感。」

平等的家庭氛圍,有界限感的親子關系,科學的教養方式。

這些都是孩子順利走過青春期的重要保證。

永遠記住: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越多越好。

恰當的界限,才是愛孩子的最高境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