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以詩為詞,如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沈曾植評價蘇軾
我們都知道,蘇軾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還和佛教有不解之緣。他出生在四川峨眉山附近,周邊就有樂山大佛,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也信奉佛教。
根據一些資料的記載,在蘇軾出生前程氏曾夢見僧人來托夢:
「記其頎然而眇一目。」
在濃厚的佛教氛圍中出生、成長,以至于蘇軾對佛教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曾說自己前世是五戒和尚,還與佛教高僧佛印、道潛等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蘇軾因為性格豪放經常捉弄佛教、道潛二人,他曾經讓歌女向道潛表白,而道潛回敬一首詩,不料短短28字卻流傳千古。
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蘇軾和道潛
在蘇軾眾多的僧人朋友中,道潛是跟他來往最密切的一位。
道潛的俗家姓氏為何,小時候就不喜歡吃葷腥,到了稍大一點就可以流暢誦讀《法華經》,對此眾人無不稱奇。
因為對佛教悟性和喜愛,長大后就自然而然的出家了,而除了在佛學上的造詣,道潛還精通文學、擅長作詩,也是因此和蘇軾成為至交好友。
內外典無所不讀,能文章,尤喜詩。
當年,蘇軾因觸怒龍顏被貶為杭州刺史,恰巧道潛也在附近修行。聽聞道潛擅長作詩,蘇軾便慕名前去拜訪,道潛還為蘇軾賦詩一首。
蘇軾對那一首詩特別喜歡,認為道潛的詩句甚是清絕,漸漸的兩人互相往來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蘇軾和道潛的感情深到了什麼地步呢?後來蘇軾被貶到徐州,道潛就跟到徐州,蘇軾被貶到湖州,道潛就跟到湖州。
蘇軾因為「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時,心情特別不好也有些想不開,道潛得知后又不遠千里跟隨到黃州,陪伴在蘇軾的身邊開導。
多年后,蘇軾再度被調到杭州時,道潛又跟到杭州。
交往甚篤,唱和往還,結為忘形之交。
最后蘇軾被貶到海南島,當時交通不便路途遙遠且環境惡劣,蘇軾覺得自己可能有去無回,死活不同意道潛跟著,就將堅持跟隨的道潛勸說了回去。
但道潛還是受了蘇軾的牽連,被革除了僧籍,直到數年后才再度剃度出家,這便是兩人的情誼。
佛教的戒律清規——戒色
佛教的第一條清規戒律就是色戒,相關資料還有明確規定:
若比丘行淫法,得波羅夷,不共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犯了色戒就是犯了不懺悔的大罪,就要開除僧籍。佛教之所以視色為洪水猛獸,主要源于兩個典故。
古代時有個人叫孫道,家境貧窮,為了生活就到張家人幫忙抄寫書籍。因為年輕俊朗得女婢的喜愛,某天這個婢女就跑到孫道的屋里要和他尋歡,但被孫道拒絕了。
婢女的這個行為被張家的學堂老師撞見了,借此威脅婢女和他尋歡,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學堂的老師生了疾病,后被張家人辭退。
張家人見孫道潔身自好斷文識字,就讓孫道接替老師之位。
幾天后孫道的叔叔來找他,說夢見城隍爺在那喊不會餓死的人,其中就有孫道。他的叔叔就問城隍爺這是為什麼?城隍爺說:
按理說孫道是該餓死的,但因為他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婢女的尋歡,不僅不會餓死還會延壽二十四年。
果不其然,孫道在七十歲那年無疾而終,而且早已變得家境富足。
與孫道命運相反的是一個叫裴張的年輕人,一位老道士曾經給婚前的裴章看過相對他大加贊嘆,說他以后肯定功成名就、前途不可限量。
但當老道士給婚后的裴章看相時,卻發現他的面相變化非常大,之前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現在有些傾斜還有黑氣圍繞,可能會遇到禍患之事。
談及此便問他到底是怎麼變成這樣的,是不是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裴章冥思苦想將這些年做的事說了出來,只有一次和女人犯了錯。
老道士聽后對裴章大為可惜,本來裴章前途廣大卻因為破了色戒而誤事,還會招來禍患。
果然,過了不久裴章在洗浴時被手下刺死。
道潛拒絕歌女表白
道潛作為得道高僧,自然對佛教的清規戒律熟記在心,也不會觸犯色戒。蘇軾知道這一點,但因為一時興起便起了逗弄道潛的心思。
某天蘇軾設下酒宴招待自己的朋友,除了道潛外大家無有不歡,蘇軾見狀就叫歌女跑到道潛身邊跟他表白。
面對歌女的表白,道潛的心硬如磐石,不僅拒絕了還做了一首詩。
也就是這一首詩道出了道潛禮佛的決心并流傳千古,這首詩就是《口占絕句》: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詩中先借用了「襄王有夢,神女無情」的典故,巫山神女美貌無比,作為神仙自然是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但是襄王作為人王,覺得自己配得上神女,于是對神女苦苦追求,但卻沒有得到神女的回應。
這首詩將歌女比為窈窕娘,將自己比作襄王,意思是歌女的糾纏讓襄王有些惱了。
詩的后兩句將自己的禪心,比作已經沾染了泥土的柳絮再也飛不起來了,意思是自己的心已經被向佛這個志向所填滿,不會被歌女的表白所動搖,甚至還覺得有點煩惱。
晏幾道對此則說道:
「若是初心未改,多應此意相同。」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外面有許許多多的誘惑,我們更應該堅守本心,這句話也比較符合蘇軾的境遇。
蘇軾之所以與道潛成為朋友,除了文學上同樣優秀外還在于他肯堅守本心,拋卻外界誘惑一心為百姓服務。
雖然被一貶再貶,但每到了一個地方都會心系百姓、為民請命,他曾經削減稅賦修筑堤壩,整理軍紀加強邊境力量,愛國本心在貶謫的途中沒有丟失反而更加堅定。
因為堅守本心蘇軾才會在歷史上滿載盛譽,因為堅守本心道潛才會成為得到高僧,因為堅守本心孫道才會得以善終。
當今社會風氣物欲橫流,許多人開始向「錢」看,為了錢甚至不擇手段。
掙錢生活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卻不能為了錢而陷入不擇手段的陷阱里,拋棄自己的道德理念,丟失掉自己的底線,迷失了曾經最純粹的自己。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