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的歷史上,有個很奇怪的人,他的名字叫竇嬰,他出身竇氏外戚,靠著自己的姑母竇漪房,才有了入仕為官的機會,但他卻總是和竇太后過不去,無論是漢景帝時,還是漢武帝時,都和皇帝連成一線,卻不被皇帝待見,還差點把竇太后氣死。為什麼竇嬰會處處和竇太后作對呢?人的起點是出身,終點是性格,一切還得從竇嬰的出身開始說起。
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后從兄子也。父世觀津人。喜賓客。孝文時,嬰為吳相,病免。孝景初即位,為詹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竇嬰是竇太后遠房兄長的兒子,他有一個愛好,就是喜歡交朋友,因此門下的門客很多。 竇嬰和戰國時的四公子很像,就是喜歡養士自重,這樣的人自視甚高,當然他也有這個本錢,既有出身又有能力。因此在漢文帝的時候,竇嬰被派去做吳國的國相,這可是個很不好干的活兒,吳王劉濞和漢文帝之間矛盾重重,而他的兒子又被當時的太子劉啟所殺。因此,很多到吳國做國相的大臣,都不明不白的死了,只有竇嬰毫發無傷。但因為水土不服,竇嬰生病了,隨即被免去國相的官職,成為這個閑散之人。
等到漢景帝劉啟繼位的時候,他讓竇嬰做了詹事,不過這是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官兒,對于竇嬰這樣有能力,又有想法的人來說,自然很不滿意。惹了竇嬰這樣的人,讓他不感到不高興,后果可是很嚴重的。在不久后,漢景帝組織的一次家宴上,竇嬰就立刻讓所有人,對自己矚目了一把。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竇太后愛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這里要提到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梁王劉武,他是漢景帝劉啟的親弟弟,也是竇太后最喜愛的小兒子。劉啟繼位后不久,梁王劉武進京拜見,竇太后很高興,于是小范圍的搞了一次家宴。
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后傳梁王。」太后歡。竇嬰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善傳梁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這個時候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漢景帝劉啟的薄皇后,沒有為漢景帝生下一兒半女,因此,盡管漢景帝的子嗣并不少,但立誰為太子,卻一直沒有拿定主意。這次家宴大家都喝了不少,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后,漢景帝劉啟從容的說:「我千秋之后,將皇位傳給我這個親弟弟梁王,其他的人,我還真信不過!」請注意,這里用的是從容,也就是漢景帝劉啟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并沒有明顯的情緒變化。
實際上劉啟的這番話,就是說給母親聽的,讓母親開開心罷了,把皇位傳給弟弟梁王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種事情說出去恐怕沒有人會相信。而且在這是個家宴上,除了竇嬰這個竇太后的侄子之外,全都是漢景帝后宮的妃子,在這麼個環境下,漢景帝就沒有把自己說的話當做金口玉言。竇太后盡管聽著漢景帝的話很順耳,但她也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心眼兒小,不會把皇位交給弟弟的。至于梁王呢?對于哥哥說要把皇位傳給自己這件事,他也只聽聽而已,并沒往心里去,盡管心里是美滋滋的。 但誰都知道,天下間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怎麼會把孩子的皇位,交給自己這個弟弟呢?
有一個人當真了,就是這里面唯一的一個外臣竇嬰,他舉起酒杯,借著敬酒的機會,對漢景帝說道:「陛下,高祖皇帝創立大漢以來,都是子承父業,這是大漢的祖制!您怎麼能喝點酒,就信口雌黃,要把皇帝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呢?臣認為您這麼做,是萬萬不可的!」竇嬰這話說的,讓漢景帝的態度,馬上從從容變成了尷尬。
梁王劉武倒沒什麼,本來他就不想做什麼非分之想,他二哥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很清楚。當初就是因為下一盤棋爭輸贏的緣故,就用棋盤砸死了吳國太子,導致吳王劉濞一直耿耿于懷。但有個人是真生氣了,這個人就是竇太后,她認為自己這個侄子,竇家唯一有點出息的人,居然胳膊肘往外拐掉炮往里揍,給自己這個姑母不留任何面子。
因此,竇嬰根本不是在幫漢景帝的忙,而是在指責漢景帝做事不妥,漢景帝、梁王、竇太后,三個人都被他得罪完了。竇嬰是個什麼樣的人,大家想必心里就都有數了。
太后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竇嬰門籍,不得入朝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竇嬰這麼做后果很嚴重,竇太后開始憎恨自己這個侄子,不僅讓竇嬰連個詹事的閑置都沒法干,還把他從竇氏門籍中徹底清除出去,就是把他掃地出門,竇嬰想進宮見竇太后是不可能的。竇嬰干脆來了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起了自在閑人,對朝政大事不聞不問。
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乃召嬰。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太后亦慚。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周亞夫上了前線,但周亞夫畢竟是外臣,得有個信得過能力還可以宗室,要不然萬一周亞夫靠不住,那就麻煩了。現在宗室之中有能力的人,除了竇嬰之外沒有第二個人,于是漢景帝叫竇嬰進見,準備委以重任,但竇嬰推辭說自己身體有病不能勝任。竇太后都感覺有點掛不住了,「竇嬰,你沒病,就算有病,如今國難當頭,你作為宗室也要當仁不讓,難道還要我這個姑母,向你這個侄子認個錯不成嗎?」「太后,陛下,如今讓我做大將軍可以,但需要啟用兩個人,否則臣萬萬不能奉詔!」 本來是向領導要資源做事,卻搞成了和領導談條件,這就是竇嬰!說好話,做好事,缺一不可!
竇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所賜金,陳之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取為用,金無入家者。竇嬰守滎陽,監齊、趙兵。——《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還和我講起了條件!」漢景帝心里很不高興,但表面上沒有發作,還問他:「你說說看,是那兩個人?」竇嬰說:「陛下,武必用欒布,文必用袁盎!」「欒布?是不是老了點?袁盎,那不是個因貪污而貶為庶民的人嗎?」「陛下,欒布曾在前朝做過兵馬都尉,現在盡管退隱林下,但在軍中影響力很大,同時他還可以號召關東游俠們,加入平叛隊伍!」「好,欒布可用!那麼袁盎?」「袁盎是個老謀深算的人,他在吳國做過國相,門生故吏很多,用他可以收吳國的士人之心!」
竇嬰把漢景帝賜給他的黃金,都放在家里的走廊上,所有將校按需可任意取用,自己沒有留下一分錢。竇嬰是很有能力的人,欒布不僅帶來自己的三千家丁,還號召了河北游俠一千人,瞬間就湊夠了上萬人的隊伍。竇嬰把滎陽牢牢的控制在手里,讓糧草輜重可以源源不斷的供給周亞夫的大軍。
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諸游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吳楚七國之亂平定后,漢景帝封竇嬰為魏其侯。天下能人異士盡歸于魏其侯竇嬰的門下。漢景帝在朝堂議大事時,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說一不二,其他列侯大臣們無人與敢與之對抗。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廢,魏其數爭不能得。——《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在竇嬰和周亞夫的幫助下,栗姬之子劉榮被立為太子,魏其侯竇嬰則做了太子太傅。能夠做皇帝的老師,是竇嬰一直夢寐以求的事情,二十幾年以后,太子劉榮被廢,竇嬰和周亞夫數次爭辯,都不能改變漢景帝的主意。竇嬰又犯了牛脾氣,他稱病不朝開始閉門謝客,做起了隱士。
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諸賓客辯士說之,莫能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魏其侯竇嬰在藍田南山下,休息了幾個月,他手下的賓客,很多朝中的老臣,都勸他趕緊出山,不要再隱居下去,可竇嬰就是聽不進去。勸人是一門技術活,既要能讓對方接受,又要用巧妙的方法,這些人顯然沒說到竇嬰的心里。
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將軍者,上也;能親將軍者,太后也。今將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爭,爭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閑處而不朝。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有如兩宮螫將軍,則妻子毋類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很多人勸竇嬰,竇嬰不接受,那是因為沒有掌握方法,沒有把事情說得通透,梁人高遂就是個高明之人,他把這件事情的利弊說的十分的通透。 「將軍,有一件事情你要想清楚,能給你富貴的人是皇帝,對你最親近的人是太后,如今太子劉榮被廢,不是你這個太子傅的問題,而是皇帝的太后的主張,你怎麼能去爭辯呢?如今你閉門謝客,托病不出,躲在這里逍遙自在,這不是向天下人說你是個明白人,而皇帝陛下是個糊涂蛋嗎?」竇嬰是個有脾氣的人,但卻不是個糊涂蛋,也不是個固執的人,他想明白了,做出反應還是很快的。他開始正常上朝,只是對很多事,閉上了嘴巴,做到不說、不爭、不問。
桃侯免相,竇太后數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衛綰為丞相。——《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看到自己這個侄子越來越有出息,竇太后也很高興,剛好國相空缺,他便對漢景帝說:「我看竇嬰不錯,給他個機會,讓他做丞相怎麼樣?」漢景帝笑了笑,對竇太后說:「母親,你不會認為是我心胸狹隘,不給竇嬰機會吧?」「看你說的,我怎麼會有那個想法呢?」「母親,竇嬰這個人喜歡自以為是,還沾沾自喜,從來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這樣的人不能為相。因為他不能夠持重,不能讓大家信服!」最后漢景帝選擇了建陵侯衛綰為相,衛綰這個人沒什麼突出的能力,但就一個特點令漢景帝滿意,那就是持重!
竇嬰不僅是與竇太后作對的問題,他從骨子里,就沒有服過任何人,漢景帝、漢武帝也是一樣。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并不是什麼黃老之術和儒家思想,這種國策的之爭。 而是因為竇嬰這個人自視甚高,不肯屈就于人,高傲的頭顱從不低下,產生分歧的根源在于,只要不和他的意見一致,他就會跟你對著干。他不屈從于任何勢力,只屈從于自己認為的道理,竇嬰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