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人不死李淵就沒資格稱帝,百姓為他修廟紀念,名字人盡皆知

引蘭山之驍騎,驅易水之壯士,跨躡燕齊,牢籠趙魏,好通戎夷,聲振華夏。——房彥藻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反對隋朝的統治,而后興兵長安割據自立,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開始了大唐帝國的傳奇。


唐朝稱帝后天下并沒有太平,李密、王世充等人割據自立,唐朝爭霸天下的戰爭才剛開始。

靠著李世民及其麾下的天策大將,經過多年的時間最終平定各路政權,大唐才算是真正一統天下,李淵的皇位才算是名副其實。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人若是沒有犯下錯誤,李淵這個皇帝很難坐穩,亦或者說他當皇帝的資格都有點危險,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竇建德。

為何會這麼說呢?竇建德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河北的農民英雄

竇建德是河北故城縣人,他年輕的時候與陳勝很相似,有著遠大的理想且仗義疏財。

不過,相比于陳勝的「鴻鵠之志心眼小」,竇建德屬于那種志大才大心胸大的人。

隋朝末年,隋煬帝的暴虐統治使得天下「苦隋久矣」,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竇建德加入了孫安祖起義反對隋朝。

兩人從一千多人的隊伍,一直發展到了十多萬軍隊,這其中單單是能力兩個字可以帶過的。

當時,竇建德與劉邦很相似,知道招攬人心、懂得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河北境內有許多的盜匪、義軍欺負百姓,有時候甚至搶奪百姓的家財,竇建德卻絲毫不擾民以至于百姓歸心。

竇建德每一次攻陷城鎮所獲得的財貨基本自己都不要,全部分給麾下的將領和城池中的老百姓。

行軍途中,他與士卒享受一樣的待遇,不吃肉日常吃的只是蔬菜,真正做到了與士兵同甘共苦。

貴忠而愛賢,無暴虐及民。



或許很多人覺得竇建德這是在作秀,然而即使是作秀也做的很全面,他的妻子穿的是粗布衣衫,標準連普通將領的層次都達不到,小妾、侍女加在一起也僅僅幾人而已。

竇建德是沒有能力獲得這些嗎?答案是否定的,單單聊城一戰他就曾得到上千名宮女,每一次都是容貌姿色俱佳,可是最后卻被其遣散回家。

除此之外,戰爭勝利后他會俘虜許多隋朝的官員和軍隊,對于這些人竇建德也非常大度,愿意去哪里就去哪里,即使去地方陣營也會發給中途所用盤纏。

竇建德為何會這麼做呢?



原因就是河北是他的家鄉,他不想讓自己的家鄉遭受戰火的荼毒。

秉承著這樣一種信念,整個河北的軍民皆被其人格魅力所折服,可以說竇建德在河北的威望天下無人能及。

無淫兇于己,故兵所加而勝。

既然竇建德在河北很得民心、威望甚高,麾下還有十多萬的軍隊,那麼他在隋末爭霸的戰爭中為何又會輸呢?主要就是因為走了一招「臭棋」。



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實竇建德在河北、山東等地起義后,十多年的時間早已積累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在河北的民心更是旗幟不倒的根基所在,若是割據河北而自立李淵根本就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可惜的是,他雖然在反隋起義中立下大功,但卻在軍閥爭霸的時候因缺少遠見而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這個錯誤便是為了小人王世充放棄河北的天時地利人和,率領十萬大軍和李世民決戰。

直至今天,世人對李世民、竇建德那一場戰爭的爭論依然不休,有的人認為竇建德失去了擊潰李淵的大好機會,也有的人認為他的失敗是天注定的。



咱們來看一下當時的局勢。

李世民帶領數十萬大軍進攻洛陽,竇建德則從河北攜十萬大軍而來,此時他有兩個選擇。

一個就是去洛陽解救王世充的危機,還有一個就是放棄洛陽直逼長安,迫使李世民回師救援,竇建德就可以以逸待勞、圍魏救趙。

宜悉兵濟河,攻取懷州、河陽,使重將居守......

很顯然竇建德選了第一個戰略方針,結果在虎牢關與李世民打得你死我活,虎牢關是洛陽一帶最險要的關隘易守難攻,直至李世民打下洛陽他都沒有攻破。



李世民攜大勝之威反擊竇建德的大軍,士氣低迷的情況下竇建德兵敗垂成,最后被押送到長安砍了腦袋,隋唐年間一代梟雄就這樣身死道消了。

許多人覺得竇建德應該采納第二個方針,這樣就能變主動為被動,其實這樣的說法也不實際。

長安是唐朝的都城,李淵不可能沒有大軍駐守,若是短期內拿不下竇建德更被動。

兩人初次相見時兩人還有一番對話,李世民的意思就是我打王世充礙著你什麼事了,竇建德的回答也非常簡單:

「你打完他,恐怕我的死期也不遠了。」



從這樣一番對話來看,竇建德知道自己的整體力量不如李世民,與王世充合則生、分則死,所以才會選擇夾擊李世民。

可惜的是,王世充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若是有竇建德一般的豪情也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攻破。

王世充投降后,使得竇建德不僅要面對李唐的軍事力量,還要面對已經投靠李唐的王世充軍,二打一尚且有不足更何況是以一打二,注定了竇建德的失敗。

可惜了,一代梟雄

竇建德作為一個農民義軍的首領,除了戰略眼光不足之外,他身上的缺點比其它農民義軍首領都少,尤其是寬廣的胸懷、豪邁的個人的魅力讓對手都為之折服。



唐初就有一個唐朝的官員,因感慨竇建德被押送長安后殺死,不過個人安危給他寫了一塊碑文,足見竇建德有多麼得人心,內容是這麼說的:

「感豪杰之興奮,吊經營之勿終,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隕。」

假如說竇建德沒有去支援王世充,而是在李世民攻打洛陽的時候離間李淵和幽州的聯系,進而實現河北與幽州的合作,那麼李淵這個皇帝做的定然不會安穩。

即使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反過來打竇建德,以后者在河北的名望與實力,再加上又是本土作戰,李世民能不能安穩走出河北都是一個問題。



得民心者的天下,唐朝陣營對竇建德都那麼歸心,更何況是河北的當地人呢!回看竇建德死后的場景,河北諸多的老百姓皆為其立墓哀悼,父老群祭、歷久不衰。

自建德亡......且為之祀,知其名不可滅及人者存也。

劉黑闥是竇建德的舊部,竇建德死后他召集原班人馬反對唐朝,雙方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此戰李世民面對的僅僅只是竇建德殘部,可軍事傷亡比攻打王世充的時候還要大,天策府諸多的大將皆死于此戰中。



若非劉黑闥的名望不足,糧草難以為繼,而李世民又堅守不出,誰勝誰敗還未可知。從這個角度來看,若是竇建德不死李淵根本沒有資格稱帝,這句話絲毫不夸張。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舊唐書》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