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鐵血太后蕭燕燕,為何會傾心于一位漢臣,還結成了夫妻

公元982年,遼景宗耶律賢暴病身亡。還在國喪期,皇后蕭燕燕就迫不及待,偷偷召見漢臣韓德讓,嬌聲道:「奴家現在孤身一人,愿意以身相許,不知韓大人嫌棄否?」之后,她竟下嫁韓德讓!

在京劇《四郎探母》、電視劇《楊家將》中,遼朝的蕭太后是一位專橫跋扈、不近人情的老女人,而歷史上真實的蕭太后卻是一位「神機智略」、「明達治道」、感情豐富細膩的契丹貴族女人。

蕭綽,又名燕燕,生于聊穆宗耶律景應歷三年(953)。她的父親蕭思溫是遼朝北府宰相。此人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通曉契丹史書和漢族古之經典,富有文采,精明干練,是契丹族中少有人才。

在遼太祖阿保機于公元916年統一契丹八部,建立契丹國之前,通過選舉辦法,建立了南北兩個行政機構,稱為北府和南府。北府轄區廣、人口多、勢力大,府之長官實行任命制,稱宰相。

這說明蕭綽的父親乃遼國重臣。他共生了三個女兒,燕燕居末。因她聰明過人,做事認真,父親偏愛她。

一次,蕭思溫令三個女兒掃地,兩個姐姐都是隨便揮動了幾下掃帚,敷衍了事,只有年幼

的燕燕掃得非常認真,父親見了感慨說:「此女必成大器。」從此,他便悉心培育這個女兒,教她讀書,兼習漢蕃兩種文史。

公元969年二十三歲的遼景宗耶律賢即皇帝位,建元保寧。年僅十六歲的蕭綽以其貌美睿智、明達事理而被選為皇妃,不久即冊立為皇后。

她的父親蕭思溫長期擔任遼朝留守南京(幽州即今北京附近)要職,經常接觸、接受漢族封建社會的多種文化,這對他培養小女兒極為有益和便利。

耶律賢能夠繼遼穆宗耶律景的皇帝之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蕭思溫的支持。遼穆宗耶律景生性殘忍、暴虐無道,深為契丹朝野官民所憎恨。

應歷十九年(969)二月在懷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的山林狩獵時,他的近侍和廚師六人,趁他酗酒沉睡之際將他刺死。他無子嗣,一時無合適人選繼承皇位,蕭思溫立即派心腹之人,乘快馬通知遠在上京(遼朝的五京道之一,在今內蒙古東部)的耶律賢,速來懷州為遼穆宗盡皇子之孝。耶律賢得訊便立即登程,很快到達懷州。在遼穆宗的靈柩前祭拜之后,馬上宣布即皇帝位,是為遼景宗。


他與蕭思溫素來友好,當上皇帝之后,自然更加感謝他的擁立之恩,便封他為魏王、北府樞密使兼宰相。

蕭思溫對新皇帝的青睞和重用也是感恩戴德,所以舍得把自己最為鐘愛的小女兒送進宮里為妃。

其實他這樣做大大傷害了另一個深愛蕭綽的男人,這個男人便是祖籍薊州玉田(今河北省玉田縣)的漢臣韓德讓。韓德讓的父親韓匡嗣原為遼朝南面的軍事重鎮幽州留守。

公元979年,當宋太宗趙光義攻打收復幽州時,代父留守的韓德讓,晝夜不眠,披甲登城,抵御宋軍,最后與蕭綽派遣的三萬契丹精兵,內外夾擊,大敗宋軍。這使得當時的蕭太后非常滿意,對韓德讓更為動情。但遼景宗還在,她的感情必須深藏胸中。

蕭綽少時,曾由父親做主將她許配給年長她十三歲的韓德讓,兩人都是遼朝重臣之后,又都聰明精干、相貌不凡,金童玉女,天生地造。

蕭綽長到十五歲時,已經是一位亭亭玉立、風姿秀美的成熟姑娘;而風華正茂的韓德讓更是身材偉岸、風度翩翩,兩人相互愛慕,只等擇日成婚。

遼景宗也早就聽說蕭思溫的小女兒,貌比天仙,聰明精干,對她垂涎欲滴,但礙于她與韓德讓已有婚約,不好開口。可當上了皇帝以后,便可為所欲為了。蕭思溫不敢抗旨,便毀了婚約,將女兒送進了新皇帝的懷抱。

韓德讓眼見自己心愛的女孩離自己而去,心如刀絞。經過了一番感情的折磨后,又娶了漢族姑娘李氏為妻。

蕭綽進宮不久,景宗耶律賢便封她為皇后。他生來體弱,再加之受過重度刺激,精神也很少振奮。他四歲時,父親遼世宗耶律阮死于本民族叛亂。當叛亂分子又要誅殺他時,御膳房的一位師傅搭救了他。當時他在廚師的懷抱里嚇得渾身哆嗦,心理受到嚴重刺激,長大以后,罹患多種疾病。繼位之初,尚有強國富民之志,對歷朝積弊做了一些改革,但不久便難以繼續了。後來又沉湎于酒色,身體每況愈下。

再後來,這位騎射民族的皇帝竟然登不上馬背,這對于豆蔻年華的蕭綽來說,自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她唯一的慰藉是父親的鼎力支持。可新的不幸又接踵而至,父親又被人刺殺了。她失去了依靠,陷入了真正的困境。正是這種困境,給了她堅強自立、施展才華的機會。

只有十七八歲的她,勇敢地挑起了經理軍國大事的重任。她深知治國先治吏、治軍靠良將的道理。所以,問政之初便重用了一批契丹貴族和漢人中的賢德之人,擔任北南二府和南京幽州的重要職務。并對朝政中的弊病予以革除,出現了政治清明和社會進步。契丹各部看到了新的希望,遼朝的中興出現了端倪。

到了保寧八年(977),耶律賢的身體更加衰弱,他決定將全部皇權移交皇后,特準皇后可以自稱為「朕」或「予」,不得更改。如此一來蕭皇后便可以名正言順地步入政治舞台,無所顧忌、大刀闊斧地臨朝理政,成了遼朝真正的最高統帥。

乾享四年(983)九月,耶律賢終因沉疴難愈,剛剛年滿三十六歲便與世長辭了,蕭綽皇后才進而立之年。他們的兒子耶律隆緒只有十二歲,遵景宗遺詔由他即皇帝位,為遼圣宗,改元統和。

十二歲的皇帝無力臨朝主政,便仍由事實上的皇帝蕭綽代為執政,賜尊號「承天皇太后」。

蕭太后雖然名貴權重,但她畢竟年輕,兒皇帝年幼,一人擔起治國重任不免感到壓力沉重。她又是一位志向遠大、勵精圖治、意欲成就一番偉業的人,這無疑又給自己柔嫩的肩膀上加重了負擔。

夜深人靜,她孤坐在華貴的寢宮中,不斷思考著在治國強軍的漫漫長路上,應當如何起步。她曾從父親那里學到了許多漢人歷代興衰的經驗教訓,以及統一與分裂、戰爭與和平的成敗原因。

她喜歡漢文化的久遠精深,更喜歡漢人中的才俊之人。聰明人除了精于學習,還往往在大腦的深層儲藏著豐富的感情,「才子風流」,才女呢?

同樣不乏對真愛的苦苦追求。而當時的蕭太后不只是才女,還是一位政治上的精英。當她在感情上需要愛、政治上需要忠誠精干男人的輔佐支撐時,首先想到了他——韓德讓以及他的漢族同僚。

當時她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契丹貴族內部阻礙改革和進步的舊勢力的反撲,一是宋趙王朝的軍事進攻。內憂外患的形勢要求她必須在任用官吏上,做新的調整。

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對于契丹族中的忠勇之士,給予重用,同時兼顧漢臣中忠于她的杰出人物。很快提拔了具有經國之才的耶律斜軫為北府樞密使,托付他一定要治理好東北大片領土和國府重鎮;任命善于用兵攻戰的休哥為南京(幽州)留守,把好南大門,總理南面軍中要務。

對于景宗在世時的契丹族老臣,只要沒有二心的都繼續留任;漢族老臣室繼續擔任北府宰相,新的優秀人才如邢抱樸等也都得到重用。

韓德讓,這位性格淳厚、才智過人、做事穩妥、德高望重的英俊男人,在她心目中的地位重之又重。一天,地把韓德讓請來,跟他說:「奴家愿意以身相許,不知韓大哥意下如何?」韓德讓驚愕萬分,根本不敢抬頭,也不敢接話。

蕭綽見韓德讓不表態,便款款離開座位,來到韓德讓面前,吐氣如蘭道:「你我早年便有婚約,奈何被先帝橫刀奪愛。如今先帝已死,你我何不再續前緣?你若有顧慮便算了。」

韓德讓聞言偷眼觀瞧,正迎著蕭燕燕滿目含情,頓時渾身一震。按捺住內心的激動,道:「臣謝過太后垂愛,實不相瞞,臣亦思太后!」

就這樣,韓德讓被蕭綽收為裙下之臣。當時遼朝政府設南院和北院,北院主要處理契丹族內部事務,南院負責處理漢族事務。

對他,除了政治上的依賴,更有感情上的纏綿,對他的信任和重用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韓德讓擔心那些擁有兵權、心懷叵測的契丹貴族伺機反撲,建議蕭太后「密切關注,伺機應變,如有不軌,削其兵權」,蕭綽對此十分欣賞,從速詔令「諸王歸第,不得私相燕會」,這就以皇命剝奪了那些人的行動自由。然后,又以種種理由削了他們的兵權,刀箭未發,悄然消除了隱患。

蕭太后與韓德讓在生活上,日益親密。開始還有些避諱,後來竟是出雙入對,勝過夫妻。蕭綽是個陽光性格,不愿意與自己真正相愛的人,過這種不陰不陽的生活,便在一次眾臣參加的會議上,公開了她與韓德讓的關系,并決定正式嫁給他。

命圣宗耶律隆緒和兩個弟弟,要像對待親生父親那樣禮敬韓德讓。而韓德讓對幼帝也十分尊愛。表面上是君臣,實際上情同父子,關系融洽。他對蕭綽的感情真摯而又深厚,傾注全力幫助她內振朝綱,外求拓寬領土,把遼朝視為第二祖國,愿意把畢生精力奉獻給它。

遼朝原有四京,即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宛平)和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附近)。上京為政治中心,蕭太后和耶律隆緒皇帝長住這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務的繁多,政治中心需要向東南轉移,便在原奚牙王府故地建立了中京。這座城郭原名大定府,歷時兩年建成。

方圓四十里,其中的宮殿、樓閣、廟宇、民居、街巷都具一定規模,頗為壯觀,是遼朝后期的政治經濟中心。它標志著契丹社會基本上完成了向封建化的過渡,是蕭綽為發展契丹文化做出的重大貢獻。

由于這里處于南北交界地,不僅便于遼、宋交往,還可以兼顧發展農牧業生產,改變了專以放牧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這對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繁榮十分有利,對向封建制的過渡也起了促進作用。

蕭綽深諳國欲強必先使民富的道理,而欲民富就得解放生產力。在韓德讓和契丹族臣僚們的協助下,她效仿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對社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解放了一批奴隸,給了他們平民身份和自由生產的權利。這樣做既有效地削弱了奴隸制的基礎,也瓦解了奴隸主貴族的經濟實力和政治上的優勢。

遼朝長期處于奴隸制社會,本無法制可言。在蕭綽執政以前,契丹族和漢族、貴族和奴隸是極不平等的,特別是在定刑治罪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同罪異論」是他們的法定原則。這就使得漢人和契丹族奴隸常常遭受冤獄之苦。同樣犯法,受罰輕重懸殊,真正的「王子犯法,不與庶民同罪」。這無疑加劇了社會矛盾。

蕭綽以一個女人少有的遠見卓識,看到了它的弊端,決心推行「以法治遼」,取消了「同罪異論」的陳舊章法,強調「犯罪同罰」。為了避免契丹貴族官員執法不公,凡是契丹人犯了罪都交由漢官審理。對犯人實行「刑罰從寬」,允許罪犯「上訴」。她還親自為冤獄者平反,這是她政治又上一大功績。

蕭綽在領土上是有占有欲的女人,對于宋朝統治的中原一直懷有覬覦之心。燕云(北京至山西一帶)十六州本是漢族王朝領土,這片領土人口密集、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漢族歷代王朝抵御北面少數民族入侵的屏障,也是宋遼為此戰火不斷的原因。宋太宗趙光義對于韓德讓與蕭綽的情愛關系和他殫精竭慮為遼朝服務,深為不滿,單為這件事也足以向遼舉兵聲討。

于是,他于遼圣宗統和四年(986)三月,向遼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蕭綽面對宋軍的強大攻勢,雖有壓力,但并沒有慌亂,沉著思考,師古之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調兵遣將,謀取勝算。她決定縱敵深入,以逸待勞。兩個月之后蕭綽才親率大軍與休哥的軍隊會合,大敗宋軍于涿州西南的岐溝關。在此后的征戰中,為了讓兒子耶律隆緒增長軍事才干,母子兩人并駕齊驅,共同督戰。遼軍見了,士氣大增,她乘此機會,立馬橫刀、沖鋒陷陣,兒子緊隨其后,精神抖擻。

宋太宗趙光義見敗勢已定,急令全線撤兵。到了是年七月,宋之邊關名將楊繼業奉命再次出兵北征,因潘美沒有如約接應,致其孤軍奮戰,最后全軍覆沒,楊繼業被俘,絕食而亡。遼軍大獲全勝,史稱「燕云大捷」。

蕭綽取得「燕云大捷」后又兵分兩路,西征阻卜、敵烈(韃靼等少數民族部落),東討高麗。聯合西北夙敵黨項首領,謀劃共同抗宋。

遼圣宗統和十七年(999),蕭綽或親自領兵,或調兵遣將,不斷向中原進攻,幾乎每戰必勝。統和二十二年(1004)閏九月,已經年滿四十七歲的蕭綽同兒子耶律隆緒、寵臣韓德讓領遼軍二十萬,揮師南下,一路取勝。十一月到達澶州(今河南濮陽)近郊,宋真宗趙恒大驚,朝廷很多臣僚建議皇都南遷,唯有宰相寇準力排眾議,苦苦勸諫真宗御駕親征。

宋真宗趙恒的親臨澶州,大大鼓舞了士氣。而遼軍前鋒主將蕭撻凜,卻在宋軍的進攻中,中箭身亡。這不只使蕭綽十分悲痛,全軍斗志也大大受挫。

蕭綽面對這種前進不能、后退獲辱的局面,反復思忖,韓德讓也從旁建議,最好與宋議和。而宋真宗趙恒也正希望立即停火。當他見遼方有意議和,便派出使臣曹利用面見蕭綽太后,蕭綽暗喜,便與韓德讓同乘一車與曹利用交涉。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終于達成了和解協議:宋遼雙方認同兩國為兄弟之邦,遼圣宗耶律隆緒稱宋真宗趙恒為兄,趙恒喚蕭太后為嬸母,雙方罷兵,各守疆土。從此結束了遼宋長達近二十年(自遼圣宗統和四年起算)的戰爭,換來了此后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共處,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一百二十多年的和平環境,使得宋遼百姓免除了戰爭的殺戮,出現了「民樂業,南北相通」,「互市不絕,欣欣向榮」的大好景象。

為了振興遼朝,蕭綽大膽改革吏治,模仿漢族科考取士制度,從遼圣宗統和六年(988)開始,錄取名額逐年增加。光是統和二十四年(1006)就有二十三人考中及第,這些人都得到了重用。這其中有許多漢族知識分子,蕭綽一視同仁,量才使用。這不僅密切了契丹族和漢人的民族關系,也帶動促進了遼朝文化和教育事業的大步前進。

蕭綽不愧是一位精明豁達的政治家,進退有度,不計沉浮。她在輔佐兒子掌權二十七年以后,于統和二十七年(1009)還政于圣宗耶律隆緒,自己要過一過常人的清閑生活。她對兒子非常關愛,經常教育他要勤奮學習,節儉吃穿;友好漢人,用好漢臣。隆緒年少時曾一度貪戀游獵,她開導他說:「圣人有言,欲不可縱。我兒乃大遼之主,如因此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請即收斂。」隨后,就把《貞觀政要》等漢族治國典籍,拿給兒子反復研讀。

耶律隆緒也十分尊愛母親,雖然早已長大成人,從未有過向母親索政之心。所以當母親把朝政歸還他時,這位年近「不惑」的兒子,還一再挽留母親。

蕭綽在當年一月退位時,身體尚好。可就在一個月以后,她突患重病,逝世于行宮,享年五十七歲,安葬于乾陵。對于她四十年的輔政執政功績,遼史給予充分肯定。后人贊她英明干練,治國有術;特別是她「親御戎車,指揮三軍」的氣魄,為許多男人所不如。

她逝世一年多以后,忠心耿耿、輔助她大半生的韓德讓因思念她過度,也一病不起,于統和二十九年(1101)與世長辭,葬于乾陵之側。這對蕃漢戀人,生時同寢,死后相伴。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我,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戶評論

2023/3/24 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