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成了九千歲,客氏就成了九千歲夫人,但她更喜歡別人將夫人這兩個字去掉,直接叫她「千歲奶奶」。到了這個時候,原先客氏身上所帶有的勞動人民的淳樸性格,徹底沒了蹤影。丈夫在外面和大臣們斗,客氏就在宮里和嬪妃們斗。
唐朝自安史之亂后就一蹶不振,藩鎮各自為王,相互間戰爭不斷,使老百姓吃了不少苦,因此而爆發了黃巢大起義。雖然起義沒堅持多久就被鎮壓了,但它無疑給病入膏肓的李唐致命的一擊,直接導致了大唐帝國的滅亡。
唐亡之后天下再次陷入紛爭,短短的幾十年間就有十幾個短命的王朝相互更迭,大家你爭我奪弄了半天,最后出了個英明神武的周世宗。周世宗文韜武略,把后周治理得無比強盛,有了統一天下的能力。這時上天又賜給了他一個棍掃天下、拳打九州的強人趙匡胤。此君南征北戰幾十年統一了天下,便想自己做皇帝,于是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宋太祖,并且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將權力緊緊抓在自己手上。
北宋、南宋幾百年一直就在和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作斗爭,經過無數年的奮斗,北宋斗倒了契丹政權大遼國,可又來了個更狠的金國。金人偷渡黃河亡了北宋,之后建立的南宋仍舊疲軟無力,好不容易出了個岳飛堅挺一下,還糊里糊涂地被勒死了。
南宋和金對峙了一段時間之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橫空出世,帶著如同魔獸般的蒙古軍團橫掃了歐亞大陸,并由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大元朝。大元朝幅員遼闊、兵強馬壯,但對漢人非常不尊重,把他們列為次等人。
這讓一直處于統治地位的漢人無法接受,于是破落戶朱元璋揭竿而起,利用他的才智和狡猾趕走了蒙古人,消滅了其他反抗勢力,建立了大明政權。雖有過靖康之役,但總體來說明朝還是比較太平,皇位順利地傳到了明神宗朱翊鈞手里,也就是後來的萬歷皇帝。
到了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有個混不下去的窮光蛋,自廢身軀進皇宮做了太監,此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魏忠賢入宮之后毫無作為地待了十多年,一點都沒有要發跡的影子,為此他苦惱死了,沒前途呀,歲月蹉跎中就到了萬歷三十三年。
這一年,太子朱常洛的妻子王才人生了皇孫朱由校,可能是因為身體不好,也可能是要保持胸部的挺拔,王才人并沒有親自哺乳自己的兒子,而是尋找她人代勞。她這一找才發現小朱由校的嘴還挺挑剔,對這個不滿意對那個也不滿意。
看著兒子不喝奶,王才人著急呀,在稟明太子之后,開始在民間大肆尋找奶媽。當時的社會里,給皇孫當奶媽是件非常有前途的工作,好多符合資格的女性都來報名應征。在經過第一輪篩選、第二輪篩選,面試、口試之后,年方十八歲剛剛死了女兒的客氏脫穎而出,十分榮幸地得到這份工作。
上崗之后的客氏兢兢業業,把小朱由校喂得又白又胖。并且她還可能會一些嬰兒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讓朱由校對她非常喜歡,簡直到了一刻都不能離開的地步。就因為這點,本來應該在朱由校斷奶之后被解除勞動合同的客氏,幸運地留了下來,獲得一份終身制的工作。
客氏在王才人這里混了一段時間之后,魏忠賢也來了。當時王才人宮中缺個伙夫頭,不被重用的魏忠賢認定這是個機會,便托人情、走關系得到了這份工作。在魏忠賢眼里,給王才人掌管伙食不但能撈到些外快,最重要的是還能接觸到皇孫朱由校。雖然王才人在宮中沒啥地位,但這個皇孫就不一樣了,未來有百分之四十的希望做上皇帝。魏忠賢認為自己如果能趁現在和朱由校搞好關系,那麼飛黃騰達就指日可待了。
出于這種想法,魏忠賢做事格外賣力,在很好地完成自己分內工作的同時他還有意接近朱由校,給他講一些民間的故事和傳聞。此時朱由校身處的環境非常復雜,他的父親朱常洛懦弱無能,不受萬歷帝喜歡。
為了不讓朱常洛做太子,萬歷帝甚至拒絕給自己的這個兒子找老師,活生生把他弄成了文盲。但就是這樣大臣們還是力挺朱常洛當太子,其依據就是自古相傳的長子繼承法。就這個問題萬歷帝和大臣們展開了持續不懈的斗爭,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也就始終處在風雨飄搖的境地之中。
上面是大環境,在小環境里朱由校的母親王才人不受朱常洛的寵愛,朱常洛喜歡的是代號為「西李」的李選侍。李選侍這個女人的野心很大,可是肚子不爭氣,只生了一個女兒,于是她非常嫉妒王才人,常常找借口責罰她,并剝奪了小朱由校接受教育的權力。
對此自身難保的朱常洛并沒有太多過問,他本身就是個文盲,在他眼中兒子也變成文盲并不是件大事。由此朱由校到五六歲的時候還沒讀書,這就使得魏忠賢的出現彌補了他這方面的欠缺。雖然魏忠賢的學識不是很高,但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生感受,還是讓他輕而易舉地在小朱由校眼里成了了不起的能人。
在和皇孫搞好關系的同時,魏忠賢和客氏也有了一腿,兩個人在同一處戰壕工作,日子久了難免有了些曖昧的關系,雖然作不成真的夫妻,但也成了「對食」。(明朝初期因為太監不能在宮中起伙,為了生活上的方便,他們各尋宮女為伴,在一起吃飯。宮女們也為了在宮中有個照應,依靠太監在外面辦些私事。時間一長,這些人就結成一對對的假夫妻,被稱為「對食」。)
如此又是幾年之后,時間到了萬歷四十三年。就在這一年中的某一天,太子宮的守衛龍套甲,站在宮殿門口一面值班一面思考人生,突然間有個身材魁梧的壯漢持著一根棗木棒沖了過來。龍套甲被嚇呆了,忘記逃跑或者喊人,被壯漢一棒打倒在地。緊接著此壯漢揮舞著木棒一路打進了太子宮,大有不可阻擋之勢,把太子朱常洛追得滿院跑,如此胡鬧一番之后,壯漢被太監們群起拿下。
這件事發生后舉國震驚,萬歷帝嚴令必須找出幕后元兇,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于是被委派的審訊官員,對壯漢拳打腳踢、大刑伺候,逼供了幾天之后壯漢招供了。原來他叫做張差,是民間組織白蓮教的一員,自幼精神有些問題,缺心眼,還帶有強烈的暴力傾向。事發當天,他受老大的委派去宮中與兩個太監接頭,這兩個太監告訴他只有你去太子宮把太子給我們打殘了,你后半生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張差在金錢的誘惑下,頭腦一熱提著根木棍開始打人,就造成了這起傷人案的發生。
審訊官員得到張差的口供之后,開始調查這兩個太監的身份。很快就察明了他們原來是皇帝寵信的鄭貴妃的手下龐保、劉成。鄭貴妃和太子朱常洛關系不睦,她始終想讓自己的兒子三皇子朱常洵取太子而代之,并且初步得到了萬歷帝的贊同。
追打太子之事查到龐保、劉成身上后,朝野的目光全部射向了鄭貴妃,大家心里清楚肯定是她主使的。鄭貴妃在風口浪尖上坐不住了,去向萬歷帝求救。此時的萬歷帝已經閉關修煉了二十五年,其閉關的原因據說就是因為無法改立太子而郁悶所致。
萬歷帝聽愛妃說完,心里清楚這件事肯定是鄭貴妃主使。他心想你這個女人也太笨了,腦袋被驢踢了嗎?怎麼會想出這麼個白癡的辦法。于是萬歷帝告訴鄭貴妃解鈴還需系鈴人,你找我沒用,你得去找太子。
鄭貴妃如夢方醒,一路哭著來到了太子宮,見到朱常洛雙膝跪倒,極力訴說自己的無辜。要擱著別的太子肯定會不依不饒或者懷恨在心,可朱常洛非常好說話,連他身邊的太監都曾經欺負過他。朱常洛見鄭貴妃這樣連忙跪倒還禮,很輕易就原諒了她。
隨后,與大臣們二十五年沒見過面的萬歷皇帝在皇太后的遺像前召見了文武百官和太子朱常洛。他拉著太子的手,動情地說道:「我這個兒子很孝順,朕特別喜歡他。你們這些宮外的臣子,不要動不動就散布流言,離間我們父子的關系!」
這可能是朱常洛有生以來第一次受到父親的嘉獎,他萬分高興。接著萬歷帝又對大臣們說:「襲擊太子事件,朕交由太子自行處理。」
朱常洛很識時務,并沒有牽連鄭貴妃,只是將張差、龐保、劉成三個人弄死,之后這件事就結束了。大臣們有疑問,但受害人自己都不追究,他們也不好說什麼,便默認了這個結果。
這件事發生之后不久,魏忠賢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離開了王才人和朱由校這娘倆,另謀高就了。他離開之后王才人的處境更為糟糕,經常十天半個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此時萬歷帝的身體越來越差,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日趨穩定,李選侍怕王才人日后因子得勢,就更加欺負她。終于在一次無辜的毆打之后,王才人連傷帶氣一命嗚呼了。
母親的死對小朱由校的打擊非常大,此時唯一陪在他身邊照顧他、疼愛他的女性就是奶媽客氏。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這段艱辛的歲月讓朱由校感激了客氏一生,并在日后賞賜給了這個奶媽無比的榮耀。
一年之后,也就是萬歷四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鈞與世長辭,太子朱常洛繼位,史稱明光宗。光宗當上皇帝之后,以前與他關系一直不睦的鄭貴妃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便勾結李選侍。兩個壞心眼的女人一拍即合,給朱常洛找了許多美女,讓他日日沉迷于女色之中。朱常洛的身子骨本來就不行,這下更是元氣大傷,終于一病不起。
光宗一病,鄭貴妃非常高興。她暗地里派心腹太監崔文升,以瀉藥冒充治病的良藥讓朱常洛服下。這下可好,本來病重的朱常洛一夜之間就上了四十多次廁所,累得連喘氣的勁都沒了。大臣們見皇帝這樣挨整,憤憤不平呀,兵科給事中楊漣就上書說不愿意和崔文升這個賊人共日月,并將矛頭直接指向了鄭貴妃,要她搬離乾清宮。
被搞成這樣的朱常洛也來了脾氣,下令撤了鄭貴妃的皇太后,并將她轟去了慈寧宮。這下鄭貴妃更加記恨朱常洛,就想除去他。在思考了一段時間的壞主意后,鄭貴妃讓鴻臚寺丞李可灼騙光宗說自己會配置神藥,包治百病。
百官們對此都不相信,但朱常洛卻信了。于是不知道李可灼用什麼材料制作了兩顆紅彤彤甚是可愛的藥丸,敬獻給了朱常洛服用。光宗吃了一顆之后感覺還不錯,緊接著就吃了第二顆。剛吃下去的時候并沒有發生什麼,但不久之后朱常洛就莫名其妙死了。皇帝離奇死亡,大臣們為了弄清楚真相,便讓太醫檢驗尸體,得到的結果是朱常洛中毒身亡。
毒死皇帝這可是通天的大事,不能沒有個說法。在經過一番調查之后進獻紅丸的李可灼和給光宗吃瀉藥的崔文升被判處了死刑,而真正的元兇鄭貴妃卻沒受到什麼株連。
光宗朱常洛病危之時曾經召集文武大臣到乾清宮開會,吩咐他們說:「朕死之后,愛卿們當立太子朱由校為帝,李選侍為貴妃。」
大臣們含淚應允,但在隔壁偷聽的李選侍卻非常不愿意,她的目標是當皇太后,一個小小的貴妃怎麼能夠滿足她的欲望。光宗說完,李選侍便讓身邊的朱由校當著眾大臣的面向朱常洛請求封她為皇太后。朱常洛考慮了再三并沒有恩準,不久之后他就駕崩了。
丈夫死了,李選侍為了專權便將朱由校帶在身邊,企圖挾太子以號令天下。群臣們每次求見太子,都會被李選侍的親信們擋在門口。時日久了,大臣楊漣終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在一次求見被拒絕之后,他大聲地斥責這些攔路的人說:「你們這些狗奴才想干什麼?我們是受先帝遺命覲見太子,你們屢次阻擋難道是要造反不成!」
太監們聽楊漣抬出了造反的大帽子,便不敢再阻擋,群臣這才得以入宮。但他們入宮之后卻怎麼也找不到太子,向宮中的太監詢問,又沒人告訴他們。就在大臣們抓耳撓腮沒了主意的時候,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好心地告訴了他們,太子朱由校被李選侍藏在了乾清宮中。
大臣們這下犯難了,闖皇宮需要很大勇氣,要是再闖皇權的象征乾清宮那可是滅門的大罪呀,于是他們就和王安商量下一步要怎麼做。王安這個太監可以說是明朝幾百年里最好的掌權宦官之一,他對皇帝非常忠心,同時也看不慣李選侍的飛揚跋扈,尤其是對李選侍打死王才人一事難以釋懷。今日王安見大臣們群起公憤,心里想對付李選侍的時機終于來了,便自告奮勇表示愿意去騙太子出來。群臣大喜,跟著王安來到了乾清宮,站在宮門外高喊作勢。
面對外面高喊的大臣,李選侍終究是女流之輩,心中有些慌亂,這時王安進來裝作為她著想的樣子說道:「貴妃,現在外面群臣的情緒非常激動,很有可能會沖入乾清宮,到時事態就很難控制。老奴想他們要太子無非就是舉行一個登基儀式而已,這對您沒有任何傷害。何況您也不能總是藏著太子不讓他登基,還不如現在就讓太子繼位,這樣您的地位只會更高而不會下降。」
李選侍仔細想了想王安的話,感覺他說得很在理,便叫出了朱由校,讓王安帶他出去。可王安牽著朱由校沒走兩步李選侍就變卦了,想阻止王安出宮。這下王安可好,二話不說抱著朱由校就跑,站崗的太監不敢攔截他,任由王安跑了出去。
李選侍這才明白自己中計了,一邊罵一邊帶著心腹的太監們追趕。在外面等待的大臣們見太子出來了,跪倒高呼萬歲,然后把朱由校抱進御輦,不等轎夫下手,大臣們就親自抬起了輦,向外急奔。
這下皇宮里可熱鬧了,大臣們抬著太子跑,李選侍指揮著太監在后面追。一面高呼:「宦官造反。」一面狂喊:「大臣作亂。」你追我跑之中還有的打成了一團,更有跑得快的太監追上前來扯住朱由校的衣服向回拽。如此混亂的情況把十幾歲的小朱由校嚇得夠嗆,閉上眼睛不敢睜開。
這些太監里面追得最兇的就是魏忠賢,離開了王才人之后,他輾轉投到了李選侍的門下。這時的李選侍弄死了王才人,把朱由校抱過來自己撫養,需要一個跟小太子相熟的人幫她一起照顧。正好魏忠賢符合這個條件,李選侍便對他委以一定的重任。魏忠賢是個很仗義的人,早些時候對李選侍不滿,但得到了她的恩惠之后,便也就不把以前的事掛在心上,認認真真幫她照顧起了朱由校。今天這件事一發生,魏忠賢便自發前來追趕。
經過一段時間的賽跑,養尊處優的大臣們實在跑不過這些整天勞動的太監,漸漸被追上了。這時魏忠賢高喊:「太子,我是魏公公,抬你的人是壞人,你快回來。」
朱由校扭頭一看是相熟的魏忠賢,便想下輦。在他身邊飛奔的楊漣、劉一璟等人趕緊拉住了他,回頭向太監們高聲喝道:「太子是未來的皇上,是天下之主。你們怎敢追逐、捉拿,不要命了嗎?要想讓太子回去,你們只有將我們全部殺死。」說罷他倆帶頭擺出一副要拼命的架勢,隨即其他大臣也轉回身準備打群架。
太監們一看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能真的過去和這些朝中大臣互相毆斗呀。只好在后面凄涼地哀叫:「太子回來,太子回來。」不知道的還以為太子也駕崩了,他們正在叫魂呢。就這樣一路走一路鬧到了文華殿,此地有許多全副武裝的錦衣衛,太監們不敢再鬧,垂頭喪氣地走了。群臣這才松了一口氣,把太子請到慈慶宮,輪流帶兵保護。
失去了太子的李選侍并不甘心,聽了魏忠賢的話,住在乾清宮不出來。因為乾清宮是皇權的象征,她不出來,朱由校就算做了皇帝,不回這里,也沒法名正言順地實施權力。要是朱由校萬一回來了,肯定會被李選侍等人扣住不放,到時群臣再想把他弄出去就難了。
善于權謀的大臣們輕易就看穿了李選侍的陰謀,紛紛上書指責李選侍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可李選侍對此表現得毫不在意,并經常派人勸說朱由校,對他大打親情牌,這里面自然少不了魏忠賢。
年少的朱由校很討厭李選侍,但在這些人的勸說之下,慢慢也有了和好的想法。太監王安一看情況不妙,趕忙請來大臣商量,他們最后決定對太子施行封鎖,不許可乾清宮的人再參見太子。接下來的某一天,充當說客的魏忠賢來到慈慶宮門口,便被楊漣攔截了下來,用威脅的口氣對他說:「你不要再幫李選侍作惡,太子登基是早晚的事,到時我們可能收拾不了身為貴妃的李選侍,但要弄死你卻跟踩死螞蟻一樣簡單。」
魏忠賢被楊漣嚇得夠嗆,脖子后面直冒涼氣,唯唯諾諾地走了,再不敢來勸說太子。他不來,別的太監更不敢來了,于是慈慶宮重新恢復了安靜。可李選侍還是堅挺在乾清宮中不動,眼看登基典禮一天一天臨近,大臣們心里著急呀。皇帝繼位不去乾清宮升殿,這成何體統,明擺著是怕了以李選侍為首的罪惡團伙,太沒面子了。
在如此沉重的心理壓力之下,終于在朱由校登基的前一天,大臣們爆發了。
楊漣、劉一璟、周嘉謨為首帶領著一百多位大臣怒氣沖沖跑到乾清宮外高喊口號:「打倒李選侍、李選侍移宮。」(看遍史書,只有明朝的官員和皇帝、后妃們的斗爭最有意思。從朱元璋開始到崇禎帝結束,幾百年的歷史中充滿了這種斗爭。為此滅十族的有之,當著皇帝面互相毆打致死的有之,被「意欲」罪名處死的有之,絕食抗議的有之,被皇帝指使太監打死的也有之。)
這一百多人的喊聲巨大,皇宮內的人都聽得清清楚楚,這就給李選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李選侍這個女人雖然志向遠大,但能力太差,對大臣此舉毫無辦法,只好向手下的太監們問計。可這些太監哪里有好辦法,全都大眼瞪小眼地發呆,這時王安進了乾清宮,對李選侍又是利誘又是威逼。要說王安在皇宮里的勢力也挺巨大,司禮監秉筆太監這不是鬧著玩的,在大明朝能夠管理他的也就一兩個人,他的話對李選侍非常有作用。
聽王安說完,李選侍看了看外面那些視死如歸的鬧事者,把心一橫,認輸了。抱著自己的女兒落寞地搬去了宮女們養老的噦鸞宮,從此退出了權力斗爭的舞台。
李選侍九月初五搬出了乾清宮,朱由校九月初六就登基為帝,史稱明熹宗,改年號為天啟元年。朱由校繼位之后在大肆封賞有功之臣的同時,也沒忘了自己的奶媽客氏。在李選侍妄圖專政的事件中,客氏一直和太子站在一起,這讓朱由校非常感動。坐上皇位半個月之后朱由校就以保護、喂養皇帝有功的理由,加封客氏為「奉圣夫人」,她的兒子侯國興為錦衣衛指揮使,又選了幾十畝好地送給客氏為香火田。
一個奶媽受到如此恩待,許多大臣都感覺不滿,有人上書熹宗道:「如此恩封客氏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是大明朝開國之后幾百年所沒有的,請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校針對大臣們的不滿,特意下詔書表彰客氏,稱其在擁護皇位方面的功勞曠古所未見,史來天下第一人。有這樣天大的帽子往客氏頭上一扣,別人還能說什麼。從此在皇宮之中除了朱由校和王安,任何人看到客氏都得尊稱一聲「老夫人」,輩分低的還要跪倒施禮,如此威勢超過了宮里所有的嬪妃、貴人。
第二年,朱由校更是將整個咸安宮賞賜給了客氏居住,所附贈的太監、侍女近百人,并恩準她出入皇宮可乘坐車輦。這就使得客氏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一個奶媽,歷朝歷代的奶媽中無人能出其右。每當客氏的生日宴會朱由校就會親自來主持,而朱由校的日常生活也多由客氏打理,兩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從朱由校嬰兒的時候一直維持到現在,并且沒有任何減弱的意思。客氏這位普通的勞動婦女在明朝享受到了無上的尊榮。
客氏風光無限的時候,她的「對食」魏忠賢卻是無比的落魄。錯站在李選侍一方的魏忠賢本就被熹宗和大臣們所厭惡,偏偏這時他又涉嫌盜竊宮中財物,被朝廷通緝。不過幸好有王安相護,他這顆腦袋才暫時寄存在了脖子上。
可這時魏忠賢已經五十多歲了,半只腳已經踏入了棺材,要說這個歲數還混成這樣,也真夠慘的。可老魏并不為沒有前途而煩惱,整天笑呵呵的,絲毫不以為意。
魏忠賢不傻也不呆,為什麼整天瞎高興呢?原來他有自己的小算盤,別看老魏整天什麼都不干,但他人情走得特別好。王安、魏朝、孫暹等有身份的太監和他的關系都不錯,最重要的是魏忠賢看準了客氏會發達,他相信這位當年的老相好不會忘記自己。
果然客氏沒有忘記魏忠賢,在她的引導之下,朱由校也想起這個曾經掌管自己伙食,給自己講故事的魏叔叔。此時的朱由校雖然已經十七八歲了,但他的學識卻甚是可憐,只相當于一個小學生的水平。不是朱由校天生蠢笨,而是沒有人教導他。繼位之前李選侍故意不讓他上學,繼位之后更是沒人敢提給皇上找個老師,這樣兩下一耽誤,就使得朱由校成了個半文盲。
在他記憶里魏忠賢當時給他講故事的情景尤為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魏忠賢就是朱由校的啟蒙老師。
朱由校一想起魏忠賢的好,我們的老魏就發達了。先是以「侍衛有功」的借口,被召進了御膳房。在做了幾個月的廚子頭之后,魏忠賢被破格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成了高干中的一員。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各個都有很不錯的學識,需要從司禮監的底層一步一步做起,最終因為能力出眾才會被提拔到這個可以和外廷內閣大臣相抗衡的位置。此過程是十分漫長并辛苦的,只有才高志堅的太監才能做到。
可魏忠賢就成了此中的異類,這位老兄大字不識幾個,更沒有在司禮監工作的經歷,沒有一點符合做秉筆太監的資格。但就因為領導朱由校的一句話,他硬生生地就坐穩了這個高位,這和現在機關中的某些領導十分相似,上面有人說你行,你不行也行了,如果上面的人說你不行,你行也就不行了。
魏秉筆上任之后和客氏走得更近了,兩人儼然就是一對夫妻,形影不離。這就惹惱了魏忠賢的好兄弟魏朝。魏朝和客氏也有一腿,并且還比魏忠賢來得要早,看著魏忠賢後來者居上,魏朝十分不樂意,兩個人的矛盾就產生了。
有一天魏朝在皇宮中巡邏的時候,無意間發現魏忠賢和客氏正在歡好,被氣昏了頭的他沖進去就要動武。可魏朝那兩下子在有一定武術功底的魏秉筆面前實在拿不出手,兩三個回合之后就不敵而跑。魏朝逃跑時并沒忘記客氏,拽著她一起跑了。
魏朝前面跑,魏忠賢在后面追,兩個人連喊帶鬧在皇宮里折騰了一大圈,最后驚動了朱由校。熹宗命人將他們三個帶到了跟前,看著他們狼狽的樣子也甚是好笑。這三個人原屬于太子宮一系,跟朱由校的關系都不錯,他也不好責備誰。問明緣由之后,朱由校讓客氏自己選愿意跟誰過日子,客氏在認真地揣摩之后認定魏忠賢比魏朝有出息,便選了魏忠賢。
朱由校當場恩準,并賜客氏、魏忠賢即日完婚。情場失意的魏朝就像斗敗的公雞一樣垂著頭走了,可他沒想到魏忠賢并未就此罷休。
不久之后魏忠賢找了個借口在熹宗面前訴說魏朝的不是,熹宗信以為真,發配魏朝去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守皇陵。魏朝被冤枉,心猶不甘,在去鳳陽的路上開了小差,但此君不善于隱藏,很快就被找到了,魏忠賢便以逃跑的罪名把魏朝整死了。
魏朝死了以后,魏忠賢的權勢更大,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團體。同時他的野心也變大了,妄想著統領整個司禮監,進而控制朝政。但在這條路上,有許多又大又硬的絆腳石攔阻著魏忠賢的去路,這里面最難搬開的一塊就是魏忠賢、客氏還有魏朝的老領導王安。
王安在朱由校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在朱常洛小的時候就來到了太子宮,對朱常洛、朱由校父子倆侍奉得非常盡心,在移宮案中也起了重大的作用,避免了朱由校成為李選侍的傀儡。
按照正常的發展來說,魏忠賢永遠不可能斗倒王安,在開始的時候魏忠賢自己也是這樣想的,于是他極力奉承王安,想等著王安老死之后,他再奪權。但這時上天幫了他一個忙,讓王安得了重病,這下魏忠賢的機會來了,他和客氏夫妻倆,一個在背地里慫恿心腹在熹宗面前說王安壞話,一個裝作為王安身體著想的樣子,請求朱由校恩準王安休假。
朱由校在內外夾擊,忽捧忽貶之下,沒堅持多久,就對王安冷淡了,命他在宮中養老。王安這一撤,魏忠賢在司禮監便獨攬了大權,雖然頭上還有個王體乾,但那個人早就成了他的代言人。
此時的魏忠賢并未變得十分惡毒狠辣,在他心里還殘存著一絲善良。對于自己曾經的老領導王安,魏忠賢在將他斗倒之后,便想放過他。畢竟不久之前王安還救過他的性命,何況上了歲數且有病在身的王安也活不了幾年,無法對魏忠賢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魏忠賢想讓王安活著,可客氏不想。這個女人的心非常狠,她認為王安一日不死就始終是個威脅,必須早日除之。出于這種想法,一天客氏向魏忠賢說道:「二兒(魏忠賢小名),咱弄死王安吧。這個老家伙在朝中的影響力非常大,要是哪天他恢復健康了,咱夫妻倆就慘了。李選侍都被他弄倒了,咱們怎麼能夠折騰過他呀。」
魏忠賢聽完客氏的話,想想也是這個道理,王安確實是個危險人物。他便命心腹們不停地彈劾王安,最后終于把王安發配到了南海子做了個城管隊長。可王安這個隊長不但沒有權力管理下屬,還總是受下屬欺負。在魏忠賢的暗示之下,城管隊員們斷了隊長王安的飲食,已經六七十歲的王老頭被餓得晚上偷蘿卜吃。就這樣勉強又活了幾天之后,城管隊員們實在等不及讓他自生自滅,就動手撲殺了王安。
通過王安這件事,魏忠賢對妻子客氏有了新的認識,他發現這個女人手狠心黑、可成大事,便對客氏說的話更加重視了。王安死了,魏忠賢名正言順成了太監頭,手握重權,在皇宮和朝廷里說一不二。
而朱由校在沒有王安的監管之后,更加隨心所欲地玩耍起來。此君雖然學識不怎樣,但腦袋卻十分聰明,尤其是在木工方面有極高的天賦,他往往將設計、畫圖、制造集為一身,弄出來的東西,令當時的能工巧匠都自嘆不如,其水平直逼木匠的祖師爺魯班。
朱由校的木匠活雖好,但他并不是以此為生,他的正職工作是大明朝的皇帝,許多朝政都在等著他處理。除了睡覺之外,可用的時間不多,朱由校的工作與愛好就產生了矛盾。魏忠賢便利用這個矛盾,向熹宗表示一些小的事情他愿意代為處理,然后將結果告訴熹宗,遇到大的事情再稟明熹宗親自定奪。
朱由校感覺魏忠賢說得有道理,將政務交給了魏忠賢后,便將大多數的時間都用于自己的創造。他由制造木制物品,發展到了監造宮殿,繼而是噴泉,最后還搞起了皮影戲,整天忙得不亦樂乎。而魏忠賢開始時向熹宗稟告宮內外發生的事情非常的詳細和真實,但到後來他也就怠慢了,只說大事不說小事。
最后更是專挑朱由校忙的時候向他匯報國家大事。每當這時朱由校就會揮揮手讓魏忠賢替自己去處理,日子久了大明朝的九千歲便產生了。
魏忠賢成了九千歲,客氏就成了九千歲夫人,但她更喜歡別人將夫人這兩個字去掉,直接叫她「千歲奶奶」。到了這個時候,原先客氏身上所帶有的勞動人民的淳樸性格,徹底沒了蹤影。丈夫在外面和大臣們斗,客氏就在宮里和嬪妃們斗。
奶媽這個職務說不好聽點就是下人、傭人,理應和宮女、太監的地位相似,雖說客氏是皇帝的奶媽,但最多也只能算個高級女傭。所以身為女主人的嬪妃們看一個下人竟然如此猖狂都十分不滿意。嬪妃們看客氏不滿,客氏也看嬪妃們不滿,據說她和朱由校的關系不太單純,有些姐弟戀的意思,這就使得客氏對能名正言順嫁給熹宗的女人們有了嫉意,繼而嫉意就變成了怨恨。
嬪妃和客氏兩方面彼此看著不順眼就發生了摩擦,摩擦了一段時間之后,兩方的關系升級成了爭斗。以往后宮的爭斗多是妃子與妃子之間產生的,但到了朱由校這里卻成了奶媽與妃子們的斗爭。客氏因為有皇帝的寵信,丈夫魏忠賢又是大權在握,很輕易就把嬪妃們整得很慘,還直接弄死了好幾個。這樣妃子們再也不敢直接和她叫板了,可就在客氏在后宮顧盼自雄,沒有對手的時候,皇后張嫣進宮了。
張皇后,納祥符縣張國紀之女,名嫣,小字寶珠。張嫣相貌俊美,知書達理。張嫣進宮后,大臣們對客氏住在皇宮里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并上書請求熹宗讓客氏另居他處。這次朱由校同志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竟然同意了大臣的意見,真的讓客氏從皇宮搬了出去。
搬出皇宮的客氏認識到了事情的重要性。朱由校已經不再是她摟在懷里用人乳喂養的小孩,早已變成了一個成年人,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會對自己或者魏忠賢言聽計從了。而魏忠賢雖然對外號稱九千歲,但在皇帝面前他連個屁都不是,只要朱由校愿意隨時都可以像捏死一只臭蟲那樣干掉魏忠賢,甚至干掉自己。
「奉圣夫人」的稱號和自己受到的恩德都是熹宗賜給的,萬一有一天熹宗不在了,或者他不再善待自己,那時要如何?在魏忠賢府里客氏好好想了三天,她明白了自己要像過去一樣全心全意侍奉朱由校,另外她也想清楚了,一定要讓熹宗喜歡上自己挑選的女人,生下和自己一條心的龍種,這樣自己的地位才能始終穩固。
客氏出宮后沒有三天的時間朱由校就后悔了,整天茶不思、飯不想。為了讓群臣同意客氏回宮,朱由校特意召開了一次會議,十分動情地說道:「朕自幼年時就由客氏侍奉,二十年來她從未離過朕的身邊。前日朕將她逐出皇宮之后飲食難進,夜不能寐,現感到頭暈眼花,身體乏累。希望眾位看在君臣之誼,準客氏再次進宮伺候朕,謝謝了。」
大臣們聽皇帝說了軟話,哪里還好繼續較真,便默許了召客氏回宮這件事。
朱由校再次當眾表示感謝,當晚就將客氏接了回來。回到皇宮的客氏對朱由校伺候得更加盡心,與此同時她將斗爭的矛頭指向了皇后張嫣。
奶媽對抗皇后,這無疑就是一個笑話,但由于朱由校的原因這個笑話變成了一場勢均力敵的對決。張嫣在做皇后之前對客氏和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就非常反感,進宮之后她沒少勸熹宗不要太親近客氏、魏忠賢,應該多聽聽大臣們的意見。
熹宗對此不置可否,在他心里是喜歡張嫣的,但他又不忍心對付客氏。皇后和奶媽的爭斗使得他左右為難,不知道應該幫助哪方面好。張嫣見熹宗不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便想獨自收拾客、魏。她先是在熹宗光臨坤寧宮的時候,用一本《趙高傳》暗喻魏忠賢擾亂朝政。然后直接把客氏叫到自己的面前,指著鼻子威脅道:「客巴巴,你不要太過分,皇帝不制裁你,我也能制裁你,你給我老實點。」
客氏何時受過如此訓斥,心中惱怒張嫣。但面對堂堂一國之母,無比尊貴的皇后,她也不敢正面與之交鋒,便開始謀劃詭計。在丈夫魏忠賢的幫助下,客氏很快就想出了一套詆毀皇后的方法。
他們先是從大牢里花重金買通了因強盜罪被判處死刑的孫止孝,讓孫止孝一口咬定皇后張嫣是他的私生女。孫止孝本就是亡命之徒,天不怕地不怕的,有了錢,還有可能獲得生路,他當然愿意冒險一試,反正橫豎也是死。
在買通孫止孝之后,客氏和魏忠賢又將賦閑在家的劉志選搞了出來。劉志選年輕的時候也是個好官,因為敢言直諫被萬歷皇帝強令提前退休,在家一待就是三十年。也就是這三十年讓一個錚錚鐵骨的好人變成了一個趨炎附勢的小人。被魏忠賢看上,并重新走上仕途后的劉志選徹底淪為了一條走狗,冒著抄家的危險準備誣告皇后張嫣。
就在魏、客兩人將一切準備活動都做好了,開始要對付張嫣的時候,皇宮的大門上突然被人貼了一張榜文,上面直接指出魏忠賢想要謀反篡位,并羅列出了魏、客集團所有骨干人員的名單。
魏忠賢見此大驚,沒想到對方會搶先下手。失掉先機的他趕忙思考對策,在與黨羽商量之后,魏忠賢讓劉志選立刻上奏熹宗,狀告國丈張國紀圖謀霸占宮女韋氏,行為不檢。更是暗示皇后張嫣并非張國紀親生,而是強盜孫止孝的女兒。
對于劉志選的上書,熹宗并不是太在意,反而下旨嚴厲地斥責他無事生非。
在熹宗心里大臣的女兒和強盜的女兒并沒有實質的區別,只要人品好,相貌佳就可以了。隨著熹宗的這道圣旨,傾向張皇后的朝臣們強烈要求追查造謠的元兇,而魏忠賢也不甘示弱,再次命人指責皇后的身世。
兩派人就這樣不停地爭論著,最后演變成了客、魏奸黨與東林黨之間的派系斗爭。這時大明朝的臣子們明顯地分為了兩派,涇渭分明,互相對峙,等待擊倒對手的時機。
在對峙的日子里客氏表現得非常囂張,今天揚言要把張嫣軟禁起來,打進冷宮,明天又說要去張嫣的老家探訪,將皇后的身份大白于天下。這些本來只有皇帝才能做的事情,她一個奶媽就像跳梁小丑樣蹦來蹦去,高談闊論,渾然忘了自己是誰。
對于客氏的挑釁,皇后張嫣保持了沉默,所謂以無招勝有招或許就是張嫣此時的做法。張嫣不說話使得客氏和魏忠賢等人,張大了嘴沒有任何下口的機會,表面上他們鬧得很兇,但對張嫣造不成任何傷害。時日久了客、魏也自覺無趣,便草草結束了這場鬧劇。
皇后親父案的大幕落下了,但沒過多長時間,魏忠賢、客氏就導演了另外一出鬧劇。當時在熹宗心中有四個人最為重要,他們分別是弟弟朱由檢、妻子張嫣、奶媽客氏、亦友亦仆的魏忠賢。這四個人在他心中的地位難分伯仲,熹宗希望他們可以和平相處,但偏偏魏忠賢和客氏就視皇后張嫣、信王朱由檢為最大的障礙,時刻想著除之而后快。
要說這次客、魏想出來陷害皇后的主意也挺白癡的。他倆從宮外找了一批會武術的亡命者,由魏忠賢將他們化妝之后,帶入了皇宮中,隱匿在皇帝辦公的偏殿附近。然后魏忠賢就以各種理由將正在做木工活的朱由校引到了這里。
熹宗開始還認為發生了什麼大事,急匆匆趕到了偏殿,才發現面前要處理的不過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他心里想,以往這些事都是交給魏忠賢處理的,今天他這是怎麼了?干嗎裝作非常要緊的樣子讓自己來這里呀,就有些起了疑心。可魏忠賢光顧想自己的計謀,并沒有注意到熹宗的變化,躬身說道:「臣感覺今天這里不太安全,有一絲殺氣。為陛下的安全著想,臣請帶人仔細檢查一下皇宮的安保情況。」
朱由校心想今天有意思呀,自己在內宮待得好好的,被請到了偏殿,剛到偏殿就有了安全隱患,這也太巧了。他對魏忠賢到底能查出什麼來十分好奇,便同意了魏忠賢的請求。
得到了皇帝的準許,魏忠賢高高興興地帶人去了。假惺惺地轉了一會之后,他將自己事先藏好的那些人叫出來捆好,押到了熹宗面前,裝作很恐慌的樣子說道:「陛下危險呀,您看這麼多的人都藏在偏殿的左右,等待時機刺殺您,幸好臣發現了他們,否則后果不堪想象。」
朱由校樂呵呵地聽著魏忠賢的話,等他說完,吩咐道:「既然這些人是你抓住的,那你就去審問他們吧,把結果匯報給我就好了。」然后像看戲一樣掃了在場所有的人一眼,回后宮繼續他的木工制造了。
魏忠賢眼看詭計得逞,非常興奮,帶著人回到了東廠。因為抓人的與被抓的都是自己人,口供很快就出來了:「信王朱由檢串通國丈張國紀陰謀刺殺皇上,篡取帝位。」
這份口供往朱由校面前一擺,真是讓熹宗哭笑不得,心想這麼多年了魏叔叔的水平可一點都沒長,這種小孩的把戲您都快六十了還玩呢。陷害一個人你都搞不定,還想來個一箭雙雕。但礙于情面熹宗不好直言,把口供放在龍案上后,吩咐魏忠賢你去忙別的吧,這件事我會處理的。
魏忠賢告辭而去,心里這個美呀,皇后、信王、國丈這下一窩都給端了,看誰還敢和自己作對。可回到九千歲府的他左等也沒消息,右等也沒消息,自己精心策劃的這個局,就如石入激流,沒有一點響聲。這是怎麼回事呀?魏忠賢有些坐不住了,找來心腹們一商量,大家都認為他這次的行動太假了,信王和國丈要殺害皇帝,也得有個像樣的理由,平白無故的他們圖什麼呀?
魏忠賢仔細一琢磨也是,自己想得太簡單了。事到如今,那些殺手成不了他人的罪證,反而會成為別人告自己的證據,要是讓東林黨那些人抓住這條小辮查下來,謀反篡位的就是自己了。想到這里魏忠賢忙將殺手們滅了口,這幕他自導自演的黑色幽默劇,他自己就給結束了。
通過上面兩件陷害張皇后的事情來看,可知魏忠賢和客巴巴自身的才智、權謀很差勁,和過去掌握大權的奸臣、宦官們相比差了好多。他們在得勢道路上的開始階段所倚仗的就是朱由校的信任。這個時候王安、楊漣等都可以輕易滅掉他們,可這些人出于不同的原因都疏忽了。等到魏忠賢害死王安,大權在握、羽翼豐滿之后,朝廷里的重臣們才認識到這個不識字的文盲已經成了心腹大患,但此時他們早已沒有了除掉魏忠賢的實力。
魏忠賢和客氏對外牛氣烘烘,號稱「九千歲、千歲夫人、并帝」,排場超過了皇帝。但在朱由校的面前他們始終是夾著尾巴做人,把熹宗伺候得舒舒服服,想怎麼玩就怎麼玩。這就讓熹宗錯誤地認為客、魏兩人還是像從前一樣忠心耿耿地對自己,沒有二心。
正是出于這種心態,在這場皇后與客、魏二人的對陣中,熹宗雖然感覺到了事情有些不對,但并沒有命人詳細調查,反而找了個借口將國丈張國紀趕回了原籍,并幻想著以此來給這個事件畫個句號。
可這樣一來,魏忠賢的野心更大了,投靠他的人也更多了。其實國丈張國紀并不是個人物,貶與不貶對朝政沒有影響,但這件事卻給了所有人一個信號,熹宗對客、魏兩人的喜愛遠遠超過了對皇親們的喜愛,更別說是其他人了,跟著魏忠賢手下混事一定會有前途。于是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想升官發財的人都投到了魏忠賢的門下,當然這里面也不乏一些很有能力和才華的大臣。
有了這麼大的勢力,魏忠賢和客氏便想將它永久保持下去。他們想出的保持自己地位的最好辦法就是讓皇帝聽自己的,下一個皇帝也聽自己的。在這種考慮之下張嫣、信王兩個能對此造成沖擊的人,就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而在這兩顆釘子里面,現階段危害最大的就是張嫣。有了這種想法,魏、客兩人便想廢掉張嫣另立魏忠賢的侄女為皇后,這樣他們不但能掌管外廷,還能統治后宮,真正地做到一手遮天。
在以后的日子里,張嫣沒少受到客魏一黨明里暗里的迫害,但熹宗雖然在挑撥之下對皇后有些冷淡,沒有明確站出來支持張嫣,可他心里對自己的妻子既是敬重、也是愛護,暗地里一直在維護著張嫣。而張嫣本人的性格也十分堅韌,十幾歲的她表現出了超常的冷靜,無論外面的風雨怎麼沖擊,張嫣始終泰然自若,恪守自己的本分,不給別人任何抨擊的機會。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客氏和魏忠賢始終無法扳倒皇后,就在他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張嫣懷孕了。皇后懷孕是件舉國歡慶的大事,她生下的如果是男孩,肯定會是未來的皇帝。可這個消息對客魏一黨來說無疑是個晴天霹靂,仿佛這個孩子一出生他們就會墮入地獄的最底層。
張皇后懷孕之后,客氏、魏忠賢寢食難安,想盡辦法要消滅這個龍種。可大明朝的眼睛此刻全部在注視著張嫣的肚子,客氏和魏忠賢不敢下手,也沒有機會下手。眼看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去了,皇后離生產越來越近,魏忠賢急得白了頭髮。在萬般無奈之中他決定鋌而走險,用自己的性命賭一把。
于是在客氏的調配下,她的心腹太監陳德潤被安排到坤寧宮管事,張嫣身邊親信的宮女給調到了別處高干,替換而來的都是些不懂事的小女孩。張嫣意識到了身邊的人事變化,更加小心起來,但她不相信客氏有膽子對自己動手。
結果有一天,皇后張嫣突然感覺腰疼,她身邊的一個宮女便自稱會按摩,上來給張嫣推拿了一番。張嫣當時沒有什麼感覺,但沒過幾天肚子里的孩子就流產了,還是一個已經成形的男嬰。
皇后流產,大明朝舉國震驚。不知道熹宗看著自己還未出生便已過世的兒子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但正直的大臣們憤怒了,這件事不用深入推敲就可以確定是魏忠賢、客氏干的。這樣喪盡天良的事情,發生在皇宮之中皇后和皇帝的身上,客、魏的罪行在他們眼里真是古今所未有,萬剮凌遲,誅二十族都不為過。
一時間彈劾魏忠賢和客氏的折子如雪片一樣紛紛而來,但可惜的是這些彈劾客魏奸黨的折子都要經過魏忠賢的手,才能被朱由校看到。魏忠賢當然要利用手里的權力了,于是大臣們的這些折子莫明其妙地就消失了。個別的幾個漏網之折僥幸到了熹宗的手里也沒有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一個未來的皇帝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沒了。
歷史上沒有記載熹宗為這件事責罰過魏忠賢、客氏。我只能遺憾地認為朱由校又保持沉默了。寫到這里,不得不說一句,朱由校在我眼里不但不配做皇帝,更不配做個男人。就算你有一千條道理,但你連妻子、兒女都保護不了,你有什麼面目活在人世之間?昏庸的帝王我寫了不少,這里面我最討厭的就是熹宗朱由校,他就是一個廢物、懦夫。
此時朝堂上和后宮里都已經鬧得雞飛蛋打,熹宗想出來收拾殘局,但他沒法管了,整個局勢已經超出了他的控制,要徹底平息朝廷的風波只有將東林黨和魏黨除去其一,這對朱由校來說就是感情和理智的選擇。朱由校不是個傻子,雖說他整天忙著玩樂,但誰對朝政有利,誰對朝政不利他還是清楚的。他對客、魏的寵愛多是出于感情因素,可他這個感情是有問題的,不正常。
朱由校對客氏、魏忠賢的寬容庇護已經到了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正常人無法去理解他。
大臣們對客魏奸黨的指責,朱由校總是捂著,他希望群臣能不了了之,而不去想任何關于魏忠賢的問題。就這樣捂了將近三年之后,他終于捂不住了,移宮案主角楊漣的一封奏書逼迫著熹宗必須給出一個答案,是放棄感情,還是放棄國家。
楊漣這封奏書里面詳細羅列了魏忠賢的二十四條大罪,真是字字血、筆筆淚,充分表現出一個多年的老臣對皇帝的忠誠,對天下的忠誠。楊漣在奏書的最
后寫道:「掖廷之內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都城之內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即大小臣工積重之所移,積勢之所趨,亦不覺其不知有皇上,而只知有忠賢。」清楚明白地告訴了熹宗現在的朝政已經到了何種糟糕的地步。
這封奏書到了司禮監之后,魏忠賢看到了,三魂六魄被嚇走了一半,趕忙向熹宗請罪。熹宗此時并沒看到楊漣的折子,單純地認為這次和以往一樣,只是大臣們因對某事不滿而攻擊魏忠賢,不久就會過去。便再次力挺了魏忠賢一次,讓他繼續處理朝事,不要受大臣的影響。
看到熹宗的寬容魏忠賢來勁了,他將楊漣的奏書扣住,妄想不讓天下人知道。可不知怎麼搞的這封奏書的原稿流落到了民間,京城的百姓爭相抄誦。知道此事后有良心的大臣們佩服楊漣的膽氣,紛紛上書,掀起了再一次彈劾魏忠賢的風暴。
這時朱由校終于認識到了事情的重要性,可他再一次保持了沉默,有人為他辯解說此時熹宗已經完全被魏忠賢掌握,沒有了反抗的余地。但我認為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明朝的政治、軍事體系跟以往任何一朝都不一樣,在這種體系下沒有人能對皇帝的權威造成威脅,除非是暗殺。
這就是為什麼嘉靖和萬歷幾十年不上朝,也不會出現政變的原因。魏忠賢貌似權傾天下,但只要熹宗一句話他就什麼也沒有,何況朝中還有那麼多忠貞的大臣手握重權。
但很遺憾,現在大明的皇帝熹宗精神有問題,對魏忠賢就是不管。他的白癡讓魏忠賢對忠誠的大臣們舉起了屠刀,一批忠臣倒下了,又一批忠臣站起來再倒下了,接著又是一批站起來,多麼悲壯的景象。
老臣楊漣的下場很慘,以莫須有的罪名關進大牢之后,被打得皮開肉綻,牙齒全部脫落。魏忠賢的爪牙們殘忍地用鋼刷將楊漣的皮肉刷得碎裂如絲,用銅錘敲碎了他的肋骨,用鐵釘釘進了他的耳朵。就是這樣楊老先生仍然忠貞不屈,毫不退縮。最后魏黨無奈了,只得將楊漣用鐵釘釘頭弄死,而他們卻向熹宗報告說楊漣是因病去世。
楊漣死了,死得悲壯,死得冤枉,他在獄中寫的血書中說道:「仁義一生,死于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于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于我何有哉!」
一個赤膽忠心的老臣就這樣慘遭殺害,朱由校竟然不聞不問。接著又有無數赤膽忠心的大臣死了,朱由校還是不聞不問。有人說明亡于天啟,曾幾何時我還認為這是不對的,那時我認為大明的衰退始于嘉靖,而滅亡完全是崇禎猜疑心重,濫殺大臣的原因,天啟只不過是中間的一個受牽連者。
但現在我卻認為明朝滅亡的最大原因就是天啟,雖然他只當了七年的皇帝,但他卻對大明朝造成百年難治的傷害,在他的默許下明朝的精英不是慘死在魏忠賢、客氏的屠刀之下,就是從君子變成了小人,再沒有了忠誠、氣節。
或許上天也認為朱由校不適合當皇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一起莫明其妙的翻船事件之后,朱由校同志因落水一病不起,經多方診治無效,兩年之后壯年早逝。
朱由校的早亡讓群臣及魏忠賢、客氏慌了手腳,這時張皇后的威力就體現了出來,她力挺信王朱由檢繼承皇位。魏忠賢雖然有異議,但無能的他想不出對策,也沒有拼死一搏的勇氣,只好無可奈何地同意了。
熹宗死了,客氏沒有了住在宮中的理由,她在朱由校的靈前大哭了一場之后,將熹宗幼年時的胎發、指甲等物焚毀,流著淚離開了皇宮。由這個簡單的舉動也可以看出,客氏這個女人對熹宗,無論是「姐弟情」,還是「奶媽情」都是真心地喜歡,或許從朱由校嬰兒時喝她第一口奶水起,客氏就沒想過要背叛朱由校,也或許正是如此朱由校才會信任她一生。
熹宗死后的幾個月里,崇禎一步一步地將魏忠賢的羽翼剪除干凈,在這個過程中魏忠賢表現得很服從,就像一只放棄抵抗任人宰割的豺狼。最終崇禎摸準了魏忠賢的軟弱無能,將他發配到鳳陽守靈,在發配的路上魏忠賢或許想起了幾年前被自己弄死的好兄弟魏朝,害怕獲得同樣的下場,自縊而亡。
魏忠賢死后不久,客氏也死了。她指派懷孕女性入宮冒充宮女接近熹宗,謊稱肚內嬰兒為龍種的事情被曝光。崇禎大怒,在洗衣局將她活活打死。至此客魏奸黨被徹底鏟除,我們可以回過頭來仔細看一看,魏忠賢和客氏兩個人都不是那種有才識的壞人,否則也不會被崇禎在幾個月之內連根拔起。他倆的亂政完全是朱由校溺愛所造成的,一個大字不識的太監,一個心狠手辣的奶媽,一個昏庸愛玩的皇帝,三個人共同打開了明朝通向滅亡的大門。
朱由校過世之后,他的弟弟朱由檢接過了哥哥手里的爛攤子,在順利消滅了客魏奸黨之后,人們一度看到了大明中興的希望。可朱由檢雖然勤奮、敬業,但他做皇帝的天分實在是太低。在他剛愎自用的管理之下,明朝的江山并沒有得到恢復,反而更加沉淪。另外朱由檢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疑心重,大家不要認為他只殺了一個袁崇煥,實際上死在他手里的大臣是數以百計的。
這樣殺來殺去,大臣們對朝廷寒了心,皇帝對大臣們涼了心,以至闖王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沒有人愿意出來幫崇禎一把。心灰意冷的朱由檢只好在煤山上找了一棵歪脖樹,上吊死了,不過幸好還有個忠心的太監陪伴著他一起見了上帝。
朱由檢死了,張嫣張皇后也死了,據說李自成打進京城之后,大將李嚴立刻就將張嫣保護了起來。可張皇后忠烈,眼看國破不愿意茍活人世,趁著獨自一人的時候自盡而死。而那個移宮案的女主角李選侍就沒有張嫣這樣的高尚情操,不論朝代如何更替,她都始終不為所動,一直活到了康熙年間才壽終正寢。
至此和朱由校有關系的人等全部煙消云散,歷史翻過了這黑暗的一頁進入了新的章節。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和您一起領略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