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州內地,治民為職,不宜置軍府。——劉毅
自古以來,長江都是南方政權抵御北方政權的天塹,而在長江天塹上荊州之地又是重中之重,控制荊州之地者就可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轉折點,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
東晉時期,劉裕是朝廷最大的權臣之一,先后發動了對劉毅、司馬休之與桓玄等多方的戰爭,最終徹底掌控了荊州之地,對那里有了絕對的控制權。
荊州作為天下十三州之一,屬于長江南北方重要的分界點,掌握此地便可以影響全天下的局勢。劉裕 劉裕 清除 其余 勢力后,便擁有了對荊州的絕對影響力,進而影響了東晉的局面,為自己后期取而代之埋下了伏筆。
一、擊敗對手劉毅
東晉時期,北府武將憑借著平定桓玄的功勞,在朝堂之上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地位。不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以至于后期這些武將走向分裂、矛盾激化,劉毅就是其中之一。
義熙年間,劉毅和劉裕進行過多次政治斗爭,最終刀兵相見、不死不休。在此之間兩人同朝為官,屬于利益共同體,可劉毅的野心極大不愿屈居人下,江州就曾是權力爭奪的焦點,也是矛盾激化的地方。
北府大軍在平定江州之后,劉裕有意讓劉敬宣擔任江州之地的最高長官,因劉敬宣屬于劉裕麾下的人,所以他掌控江州就等于劉裕在擴大勢力,此事引起了劉毅的不滿,還表達了自己對江州的心思。
后期何無忌、庾悅二人先后做過江州刺史,但因種種緣由皆以失敗而告終,最后劉毅得償所愿控制江州,同時他控制的地方還有豫、揚二州,長江中游地區皆在他的威懾之下。
不過,劉裕控制著揚州、荊州等大片土地,對劉毅有著極大的壓制力。幾年后,南方方鎮割據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劉裕、劉毅兩人的勢力也發生了變動。
劉毅屯兵江陵對朝廷的政權鞭長莫及,劉裕則趁機不斷壯大朝中勢力,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消滅權臣劉毅只是缺少一個恰當的時機而已。
從時間來看,盧循之亂后劉裕集團憑借軍功不斷勢力不斷擴大,劉毅的勢力則相對減弱,再加上兩人的矛盾不斷上升,最終到了你死我亡的程度。
劉裕曾經有一個手下建議他暗中刺殺要離開政治中樞的劉義,但劉裕最終還是沒有采納,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為當時劉裕的力量已經足以擊敗劉毅,甚至于取東晉而代之。
簡單來說,局面正常發展對劉裕有利,若是殺了劉毅必然會引起未知的混亂。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劉毅安穩的離開他熟悉的地方,這樣劉裕的勢力就可以慢慢滲透并取而代之。
從當時的局面來看,劉毅雖然掌控了荊州一段時間,但在擔任荊州刺史之間卻無所作為,以荊州為基礎壯大勢力的上限很低,所以權衡利弊之下劉裕也就任其發展,以保障局勢的穩定。
劉毅移至江陵之后,勢力的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其勢力輻射的范圍包括交、廣二州和荊、寧、秦、雍等長江一帶,總體實力和地位不可小覷。
正所謂「樹大招風」,當劉毅的勢力在荊州等地不斷做大時,慢慢感受到威脅的劉裕并沒有給他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劉裕一邊對劉毅恭恭敬敬,另一邊卻又派遣大軍討伐。
當劉毅麾下的將領劉藩自兗州南下,劉裕便以此為借口誣陷他們圖謀不軌,劉藩與劉毅身在建康城內,而二人手里的大軍卻在建康城為,就這樣通過一場政治變動劉裕出掉了自己最大的一個敵人。
從計劃開始除掉劉毅到最終除掉他,劉裕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劉毅所經營發展的荊州皆為劉裕做了嫁衣,成為他日后快速崛起的資本。
二、繼劉毅后再消滅司馬休之
上述提到劉裕通過發動政變消滅劉毅,自此之后東晉的勢力分布發生了重大的變動,其中劉裕擔任揚州和徐州刺史,而司馬休之則成為了新的荊州刺史。
通過他的名字就可以得知司馬休之屬于東晉皇族一脈,可即使如此劉裕也不將其放在眼里,因為當時的東晉朝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劉裕提拔的,也就是說在疆域割據中劉裕的勢力要遠遠大于司馬家。
與此同時,借助軍事政變的機會劉裕還擴大了自己對天下的控制權,比如改變了豫江合督的局面,減輕了這兩個地方對揚州的威脅與限制。
另外他還把江州這個重要的地方納入了自己掌控的范圍之內,揚州、徐州再加上江州、荊州等地的勢力,劉裕對整個長江中游地區幾乎完全控制在了手里。
當然,因為荊州刺史為司馬休之,所以劉裕在荊州的實力并不具備絕對的話語權,而他的下一步就是不失時機地奪取荊州之地的軍事權力和行政權力。
在解決司馬休之之前,劉裕需要先除掉另外一個隱患,此人就是豫州刺史諸葛長民。豫州在揚州和江州之間,雖然處于劉裕的間接威懾下,但也使得劉裕控制的地方不能連成一線。
大約在義熙九年劉裕避開諸葛長民所有的勢力,秘密制造了一場陰謀殺死了他。在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諸葛長民的身份,開篇之初提及了北府軍鎮壓桓玄,諸葛長民、劉毅和劉裕屬于主要人物。
也就是說殺了劉毅、諸葛長民之后,最早期的元老班底基本都沒有了,東晉朝堂上能與劉裕抗衡的人物也已不再了,很顯然占據荊州卻毫無實力的司馬休之成為了砧板上的魚肉,劉裕隨時都能除掉這一個絆腳石。
針對這樣一個問題劉裕做了兩手準備,第一手就是讓王鎮惡、孟懷玉等人控制荊州周邊的勢力,第二手就是從荊州劃出一個湘州,如此一來荊州的總體實力就會大大減弱。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劉裕已經在準備消滅司馬休之了。義熙十年,有人上奏司馬文思違法亂國,劉裕誅殺了他的黨羽而后將其交給了司馬休之,以此來刺探他的口風。
司馬休之僅僅是上書除去司馬文思的爵位,并沒有給予應有的懲罰,這讓劉裕下定了鏟除他的決心。
一年之后,劉裕先逮捕了司馬休之的家人,隨后率領麾下的大軍南下討伐司馬休之,雙方的大戰一觸即發。
從整個大局勢來看,司馬休之雖然也發布了討伐劉裕的詔書并宣讀了他的罪狀,但因為整體實力不如劉裕,不得不和魯宗之聯合起來謀求生存。
魯宗之原本并不屬于劉裕鏟除的目標,但因為劉裕在朝中的勢力太大,再加上他種種的作為讓魯宗之內心很惶恐,害怕之余便和司馬休之聯手了。
在此之前,劉裕已經將自己的對手一一除掉,即使司馬休之和魯宗之聯手也不是他的對手。檀道濟、朱超石是劉裕麾下的大將,劉虔之、徐逵之率兵征討夏口,此四人作為先鋒軍擊潰了司馬文思、魯宗之在長江一帶的布防。
荊州之兵大敗潰逃,兩人不得不走向逃亡之路,暫時在襄陽躲避。可惜的是,大勢所趨之下劉裕一鼓坐騎拿下了襄陽,兩人繼續向北方奔逃一直到了北魏地界。
討伐司馬休之和魯宗之之前,劉裕就已經給自己扣上了荊州刺史的名頭,也就是說他打這一仗征討司馬休之是假的,主要還是為了奪取荊州之地。
此戰過后,東晉的國祚名存實亡,因為荊、湘、益、秦、寧、梁和雍等七州之地的軍事大權和政治大權,盡數落到了劉裕的手里,他的手下再一次得到了提拔,并加深了對東晉朝堂的控制權。
劉裕對荊州的政治、軍事地位還是比較重視的,他沒有選擇表里不一的庸才,而是讓晉陵太守謝方明來管理荊州的軍政,以穩固此地的安定太平。
晉陵太守謝方明是劉裕的鐵桿支持這,有他鎮守荊州之地東晉內部人員想要滲透此地無疑是非常難的,荊州問題徹底結局后,劉裕距離取代東晉、建立劉宋又更近了一步。
從南北朝時期的歷史來看,劉裕發動的軍事政變與其它朝代多有不同,因為這并非權臣、重臣引起的政變「偶然」現象,而是南北朝時期特有的一種情況。
劉裕最初僅僅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是在亂世中卻以軍功起家,并一步步掌控了東晉的軍政大權,而南北朝時期皇權衰弱、軍事不舉,慢慢地像劉裕這樣的門閥就形成了對皇權壓制。
劉裕建立劉宋以后,針對這樣一種情況進行了很大的改變,比如宋武帝、宋文帝和宋孝武帝等人皆不斷提拔寒門學子,以稀釋門閥世家的力量,門閥貴族專兵的情況得以改善。
諸多像荊州之類的方鎮慢慢被朝廷收歸所有,荊州存在的問題在劉宋時期被改變,也使得劉宋成為了南北朝時期較為強盛的國祚。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