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嘆人世,終難定!一(清)曹雪芹《聰明累》
在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時代能與唐代相比,這是一個繁華盛世,從萬邦來朝的歡呼聲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王朝的恢宏氣勢。從詩詞歌賦的吟唱中,我們體會到了一個王朝的獨特魅力,那種讓人心馳神往的吸引力,如醇酒,如甘露,讓人如癡如醉。
而在這王朝的高冠華裳之下,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女皇武則天,她好比澄澈夜空里的那輪明月,縱使她的光華無人能比,還是沒能完全掩蓋她身后的一位 「巾幗女相」——上官婉兒 。這個名字將伴隨著一段段故事永遠長存。
自西漢起,上官就是一門望族,到了唐高宗在位時,上官家族依然權傾朝野,當朝宰相正是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由于唐高宗身體抱恙懶理政事,朝廷上的大小事宜都由皇后武則天操辦,這在當朝元老的心中可是不能忍受的大事,后宮干政,國將亡實。
老宰相上官儀怎能坐視不理,于是他聯名上書唐高宗,希望能夠廢除武則天的皇后之位,但是唐高宗對武則天恩寵無比,自然不理會上官儀的奏折,這使得上官儀不僅因此獲罪而后被殺,上官家族滿門都遭受到了牽連,當時上官婉兒還甚年幼,她跟隨母親鄭氏一起人官成為「官奴」。
據說,當年鄭氏懷有身孕的時候曾做過一個夢,夢里有一個巨人遞給她一桿秤,說她的孩子未來可以拿著這桿秤「稱量天下」。
鄭氏一夢醒來,自是喜不自甚,想著得此吉祥夢境,自己腹中定然是個男孩,而未來自己的孩子能夠權傾朝野。
沒想到孩子出生后居然是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上官婉兒。看到竟然是個女娃,鄭氏最初也有些心灰意冷,但上官婉兒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長得聰明伶俐,甚是可愛。于是鄭氏也就盡心培養她,希望她日后也能成為「稱量天下士」。而最終,她的確做到了。
這番苦心沒有白費,在日后的政局中,上官婉兒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無論是輔佐武皇還是投靠韋后、依附太平公主,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這一群長袖善舞的女子中,上官婉兒的舞姿輕妙奪人,幾十年的政局風云里,她幾經生死而最終化險為夷,無奈政局波云詭譎,縱使她聰明一世,到頭來還是被聰明所累,空留的幾句詩詞以及凄艷的紅梅妝讓后人想象。
上官婉兒十三歲這一年,迎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件喜事。
十多年勤于詩書的努力終于沒有白費,據上官婉兒墓穴里的碑文記載,她十三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一年的一天,她被武則天召見,武則天還特意出了一道題目來考她,沒想到這個還未到開笈之年的小丫頭不僅不害怕,還執筆揮毫,文不加點,而且文章立意高妙、辭藻華麗,甚得武則天的歡心。後來武則天就因為她的才華免去了她奴婢的卑賤地位,反而賜予了她一個官職——才人。
而這還只是她榮耀之路的開始而已,後來武則天成為女皇之后,特意召她在御書房行走,官封內舍人,專門幫武皇處理、批閱奏章事宜,據說上官婉兒善文章,大臣們呈上的奏章她都會先行批閱,而武皇批閱時常常一字不改,僅過目批閱后就直接發布了,由此可以看出武皇對上官婉兒的信任與重視,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上官婉兒確實才華出眾,堪當大任,從而獲得武皇的青睞。
後來,朝廷上下都形成了一個習慣,奏章就直接送到上官婉兒的手上,她先行批閱奏章也就形成了一種不言自明的習慣,這是何等的恩寵。
有一次上官婉兒居然違抗圣旨,本來按照律法應該受死,可是武皇愛其才,不忍心看著一個巾幗才女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于是就免去了她的死刑,改為在臉上刺字作為教訓。
有哪個女子不在意自己的容貌呢,更何況是一個美貌異常的女子。自此以后,上官婉兒越發盡心服侍武皇,可是這份用心里卻包藏著報復,她蟄伏著、等待著一個推翻武皇統治的好時機。
不過這個黥面的刑罰倒也引出了一個流行一時的妝容紅梅妝。
據說唐朝女子用花裝飾面部就源于上官婉兒。因為她臉上刻了字,為了遮蓋這傷痕,她就貼了紅梅在臉上,美人顏如玉,膚白如凝脂,紅梅花色艷,相看兩傾城。後來宮女們都效仿她的做法,有的還用紅色的胭脂代替花朵,漸漸地,這種紅梅妝就在整個唐朝成為時尚。
上官婉兒的故事可不僅僅限于這種街頭巷尾的傳聞。
李賢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680年,李賢因為謀逆罪被武則天貶為庶人并發配到巴州,當他途經木門(即今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木門鎮)的時候,與當地寺廟的主持一起曬了經書,而這「曬經石」上刻著700多尊栩栩如生的佛像,當時李賢感念自己的遭遇,當場作詩一首:「明允受謫庶巴州,身攜大云梁潮洪。曬經古剎順母意,堪嘆神龍云不逢。」
這一番自我傷懷、扼腕嘆息的話當真發自肺腑,他本是云中神龍,真命天子,可惜生不逢時,明明身懷救濟天下的志向,可如今也只能順從母親的心意,被貶為庶人,流離在這巴蜀之地,可悲可嘆。
李賢後來的命運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他最終被殺害了。而從京城來探望李賢的上官婉兒就是在木門這個地方聽說了李賢被害的消息,眼前的佛像和詩句讓上官婉兒感覺李賢沒有死去,還在此地吟詩,她不禁悲從中來,不可自抑。
而后,上官婉兒為了紀念李賢,在「曬經石」上修建了亭子,并在亭子上題了一首名叫《由巴南赴靜州》的詩:「米倉青青米倉碧,殘陽如訴亦如泣。瓜藤綿瓞瓜潮落,不似從前在芳時。」
這首詩與李賢的《黃台瓜辭》有異曲同工之妙,出自《舊唐書.承天皇帝談傳》,全詩為: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詩中以瓜為比喻,瓜藤上的瓜都要熟了,摘第一次是為了讓其他的瓜長得更好,可是再摘第二次,瓜藤上就顯得有些稀疏了,要是摘第三次,勉強還能接受,要是摘第四次,那可能就只剩下空空的瓜藤了。
詩歌把武則天對自己子女的殘酷比作摘瓜,血淋淋的事實由一個淺顯的摘瓜行為表現出來,讀之讓人心酸不已。
而上官婉兒的詩寫在李賢死后,當真像是守在空空的瓜藤前的孤獨老人似的。何況此時夕陽西下,殘陽如血,更增添了一份傷感和凄惻。這一番場景讓人難以相信,可又不得不信,原本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瓜果的芬芳已經散盡,只留下地上空空的藤蔓,也就只能悵然歸去了。
此時的上官婉兒還是一位妙齡少女,隨著武皇王朝的傾覆,她的容顏也逐漸老去,而她的時代正要到來。
公元705 年,神龍政變爆發了,當朝重臣張柬之強迫武則天退位,并擁立唐中宗復辟,而這復辟的詔書就是由上官婉兒親自撰寫的,得到唐中宗信任后,上官婉兒的仕途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後來還被封為昭容,成為唐中宗的妃子,上官婉兒的母親鄭氏也因為女兒的功勞被封為沛國夫人。
然而唐中宗懦弱不堪,上官婉兒雖然成為后官的一員卻也不甘沉寂,她積極與唐中宗的皇后韋后及女兒安樂公主接觸,慫恿她們要像武則天一樣,將唐中宗架空成為傀儡,自己處理朝中政事,這些話與韋后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她架空甚至廢掉唐中宗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效仿自己的婆婆,她不甘心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能夠做到的事情,為什麼她韋后不可以。但事實證明,女皇不是誰都能當的,最起碼她韋后就失敗了。
唐朝的歷史到了這里,就要經歷一段動蕩和混亂,太子謀逆造反,皇帝親手誅殺的悲劇又要再次重演。
為了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皇,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韋后說服唐中宗李顯施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比如規定百姓中男子到了二十三歲才算成年,而免除賦稅徭役的年齡提前到了五十九歲,這一系列政策當真收到了效果,李氏王朝的統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穩固。
可就在此時,上官婉兒把武三思帶到了唐中宗和韋后的面前,借著上官婉兒的信任,武三思很快就受到了重用,後來,武三思靠著韋后和安樂公主的支持,設計將朝廷中功高勞苦的大臣不是貶謫偏遠就是誅殺了,排除異己之后,武三思成為朝中首屈一指的大臣,再也沒有誰能夠與之分庭抗禮。
這樣一來,武三思一邊推舉武姓族內的男子為官,一方面打壓李氏皇族的勢力。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上官婉兒還與武三思私通。如此作為,難免會惹來當朝太子李重俊的怒火。
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聯合當時的羽林將軍李多祚,偽造圣旨調遣了三百多名羽林衛,包圍了武三思、武崇訓的府邸,并將他們殺死。而后,李重俊想干脆連上官婉兒一起殺掉,沒想到這個行動走漏了風聲,上官婉兒先一步到宮中找到唐中宗和韋后,并在他們面前誣告道:「觀太子之意,是先殺我上官婉兒,然后再依次捕弒皇后和陛下。"
沒想到唐中宗和韋后相信了上官婉兒的花言巧語,帝后二人帶著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藏了起來,并讓另一位羽林將軍率領兩千人前去誅殺太子李重俊。在絕對優勢兵力的圍攻下,太子李重俊在太極殿前兵敗身死。
又過了四年,太平公主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依風而動的上官婉兒又開始親近太平公主。這一年,唐中宗李顯駕崩,早就籌謀已久的韋后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她趁機把持著朝政,并在禁軍和手握兵權的職位上安插親信。
為了與韋后分庭抗禮,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一起擬定了另外一份詔書,詔書中說明立太子李重茂為皇帝,由相王李旦輔政,并同意韋后攝政,以期達到朝廷內部的平衡,沒想到當朝宰相是韋后的心腹,太平公主他們擬定的詔書并沒有生效。
眼看韋后就要成為武則天第二,太平公主決不能讓歷史重演。于是她找到當時的臨淄王李隆基商議,最后,他們決定發動政變,奪取皇權。政變成功后,李隆基率領禁軍殺人宮中,將韋后一黨盡數誅殺,并擁立自己的父親李旦為皇帝。
李隆基殺進官后,上官婉兒曾拿著與太平公主一起擬定的隆基并沒有因此放過她,而是將其當場誅殺。第二年,皇上下詔又恢復了上官婉兒「昭容」的封號。李隆基即位后還曾派人搜集上官婉兒的詩作,并編入《全唐詩》。
自此,一世精明的才女上官婉兒的政治生涯就此落下了帷幕,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朝政更迭,一次次生死交臂的血腥政變,她都從容走來。而最終,一杯黃土掩風流,她的故事與風沙一起埋葬地下。唯有她的驚世才情生生不息,清輝益遠。
唐朝初年,有一種宮廷詩風風靡一時,那就是「上官體」,這種詩風就源自上官婉兒的爺爺上官儀。
上官儀的詩歌華美精巧,善于蓼情狀物,對于聲律的運用也尤為看重。上官婉兒繼承了爺爺上官儀的文風,并將其發揚光大。《初唐詩學著述考》有這樣的記載:「尤以中宗復位以后,迭次賜宴賦詩,皆以婉兒為詞宗,品第群臣所賦,要以采麗與否為取舍之權衡,于是朝廷益靡然成風。」
唐中宗時期,上官婉兒憑借其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將這種詩歌風格發揚光大,一時之間宮廷內外都流行這種辭藻華麗、用律嚴謹的曲調。
上官婉兒的詩作大多為抒情之作,還有一些出游的作品拓寬了唐代園林山水詩的題材。她較為著名的詩作有《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余。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這首五言律詩題材雖不新穎,但深情悱惻,詩人將這首宮怨詩演繹得深情款款,惹人憐惜。
上官婉兒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宮中度過的,對于寂寞時光她最有體會。想必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她已經愁腸百結地度過了很多日出日落的時光。大雁在空中盤旋了好久,可是就是沒有寄來遠方公子的消息。更深露重的時候,詩人還是不能入睡,只能睜著眼睛看屏風外的明月,盈虧變化。
想彈一首曲子來排解心中的寂寞,可是想要收到的是北方的書信,彈江南的曲子總不應景,不如不彈,就在這孤寂的夜里獨自等待吧,等待遠方的書信。其實詩人并不需要寫滿思念的書信,可能因為長久獨居,希望有點驚喜能夠打破這亙古的憂傷。
很難想象,一個在政治舞台上呼風喚雨的佳人會獨守空閨,只盼望著一封有著遠人消息的書信。即使是上官婉兒這樣難得的傾世紅顏遇到一個「情」字,也難免悵然。這首詩達情表意綿長有韻味,一脫六朝庸俗氣,是宮怨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為官中女官,上官婉兒也有外出游玩的時候,這些珍貴又難得的記憶,上官婉兒無論如何都不肯輕易忘記,于是她寫了很多田園山水詩,其中《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一組詩就寫了二十五首,其中第十三首全詩如下: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漸覺心神逸,俄看云霧低。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世人對這首詩的評價頗高,認為它已經有了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歌的端倪,在情志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還將它與王維的《終南別業》進行對比。
要知道《終南別業》可是唐詩中的精品: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就像王維詩中寫的那樣,從中年的時候,他就對道家越來越有興趣,到了晚年的時候思想更加曠達超然,家住南山下,興致起來的時候就獨自去山中。也沒有特意想做什麼的心情,只是隨意地走著,到河水的盡頭也就折返回去了,云卷云舒、任風飄蕩,而詩人只是坐在山石上看著,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要是剛好遇到熟人,兩人就那樣站著說笑,忘記了回家的時間。如此超然的生活態度,讓人不禁懷疑,王維是不是已經羽化成仙。
再來看看上官婉兒的那首詩作:
上山的時候,詩人拄著拐杖,山很高,仿佛伸手就能夠碰到眼前的紅霞,下山的時候小心翼翼,因為山路上已經結了霜。心里想著尋找幽靜,就走到了大山的深處,沿著河流一直走下去,不知不覺居然迷路了。但是心里絲毫不會擔心,就這樣隨意地走著,覺得心曠神怡、很舒服很自然,單純地想要欣賞這片幽靜的景色。
兩相對比之下,竟然覺得在不同的時空里,一個白須冉冉的老頭走在深山里,使人有一種仙氣頓生的感覺,另外一邊,一個衣袂翩翩的少女,笑嘻嘻地看著眼前的蒼松、針柏,也有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受,真讓人不得不嘆服。
那年紅梅盛開在她年輕的面龐上,盛開在宮墻內外,有沒有人曾說過,她就像那傲雪的紅梅,在白雪飄飛的時節里,帶著幽然的香味,獨自綻放。或許就是那一身傲骨,或許就是那不輸男子的氣魄,讓她成為一位「稱量天下士」。
月光如水,露濃如許,夜深了,她卻不想睡,明明知道盼望也沒有結果,何苦要為難自己?就連屋頂上的青瓦都有了淚痕,而銅鏡里她的容顏是否依舊?
縱然她的凄美都寫在歷史里,我們也能從那些詩句里讀到她的用心,縱然人生一世,多有坎坷,但你卻總是歌詠人生的暢快,即便在深山里也能贊美自然的永恒。
生與死往往難以描繪,而當年她的心情,或悲愁婉轉,或清麗悠然,都記錄在人生的卷軸里,當我們一點點將其打開,品讀她的人生真味時,總想問一問:「唐朝的你是不是快樂,你是否曾為了自己的才華嘆息過?」
當風云突變成為歷史,當一切塵埃落定,紅塵中的她凄然一笑,隱沒在了琉璃瓦圍攏的高墻里,她的故事卻從宮墻之外飄飛而去,就像斷線的風箏,飛向了很高很遠的地方,那是一片虛無莫測的所在,我們將只能從煙霞之中揣測她的心思,從云岫之間感受她傾國傾城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