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趙雲是天下聞名的五虎將之一,他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形象都是銀槍白馬,相貌俊秀,是一個妥妥的大帥哥。受惠于《三國演義》的塑造,趙雲不僅帥,還勇猛無敵,長坂坡七進七出,殺得曹兵聞風喪膽。因為功勞大,被封為「五虎上將」。更有甚者,民間傳說里還把趙雲與桃園三結義拉上了關系,說他是劉備沒有磕頭的把兄弟,戲曲里稱趙雲為「四千歲」。
但歷史上真實的趙雲是這樣嗎? 咱們且來捋捋。
關于「四千歲」的問題,這是民間一廂情愿的硬湊,但也并非空穴來風。
趙雲和劉備的關系沒有親到把兄弟的地步,真要深究,還是有很深的淵源的。
趙雲是常山真定人,與劉備、張飛都是河北老鄉。趙雲起初與劉關張同在公孫瓚的麾下,都是老熟人。劉備后來輾轉投靠袁紹,趙雲從老家趕到劉備身邊,并把自己招募的幾百號人都納入劉備的指揮。趙雲本人也與劉備同臥同起,可見關系真是非同一般。
關于五虎將,這同樣是個訛傳。
《三國演義》中稱,劉備平定蜀中和漢中后自封為漢中王,一口氣封了一大票功臣,其中就有五虎大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但事實并非如此,《三國志》原載并無「五虎將」之說,劉備當漢中王時確實分封了幾個大將,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前后左右四大將軍是頂級將領,這與關張馬黃四位的功績與地位是相稱的。
趙雲當時只是個翊軍將軍,職級并不高。
蜀中群臣聯合上表請漢獻帝封劉備為王時,關張馬黃四位與諸葛亮都屬于領銜的,趙雲的名字很靠后,以至于《三國志》都沒有記載。
趙雲的年齡也是個謎。
正史中沒有記載他的出生時間,這就給《三國演義》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
《三國演義》電視劇繼承了原著小說的描寫,讓趙雲從出場直到收荊州時,都是一副白面小帥哥的容貌。
到了劉備收蜀中、漢中,趙雲才變成有點胡子的中年帥阿貝,但短短幾年,到了諸葛亮北伐時,趙雲突然跨越時間,從原來的中年帥阿貝一下子變成白胡子的老人家。
讓人真是蜜汁尷尬。究竟怎麼回事呢?
其實趙雲的年齡本來就不小。
雖然出生年月史無明文,但也可以大體估算。
漢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時趙雲便率本鄉義兵投靠公孫瓚,能作為本鄉有聲望的領頭的,至少也有20歲左右,那麼他出生大概在公元170年左右, 足足比181年出生的諸葛亮大10歲。
那麼到了諸葛亮北伐時,趙雲已經是花甲老人了。
《三國演義》總算是結尾時說對了趙雲的年齡。
那麼趙雲的傳說全是《三國演義》忽悠出來的,趙雲只是個名不副實的小人物?也并不見得。
至少后世傳說的趙雲主要事跡,都是史有所載的。
比如長坂救阿斗,七進七出是小說演繹的,但救阿斗卻是真實的。
孫夫人在荊州企圖把后主拐到東吳,趙雲當時擔任劉備在荊州的留營司馬(主管軍事),當機立斷把后主留了下來,這同樣也是事實。
后來趙雲去世, 后主劉禪感念趙雲屢次相救的恩德,給他追贈為侯(趙雲生前只是個亭侯,不如侯高),議謚號為「順平」。
其他的事跡,像趙子龍計取桂陽(《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據漢水趙雲寡勝眾(《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都是在基本的史實記載上發揮出來的。
然而畢竟趙雲長期擔任的是劉備的親衛軍首領,雖然號稱壯勇,但這都是大家對他武藝的贊美。
他不像關張馬黃四位,一生幾乎沒有獨自領兵出戰的機會。
諸葛亮北伐時,他也不像小說中描寫的受到重用,而是和鄧芝率少量兵力佯攻斜谷。
在諸葛亮率主力與魏軍大戰于街亭時,趙雲卻受到魏國曹真主力大軍的進攻而敗退。
趙雲因為此戰失敗被貶了官,次年就去世了。
雖然功業不高,但因為趙雲追隨劉備時間非常早,而且兩次救后主,在關鍵時刻立了功,所以蜀漢內部對趙雲的評價也是非常高的。
起初蜀漢對著名將相的評價十分謹慎,劉備在位時,只給功臣法正追贈了謚號:翼,意在表彰他當初輔翼劉備奪四川的功勞。
后主在位時,先后給亡故的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人追贈了謚號。
趙雲雖然功勞稍次,但后主專門下詔說, 我小時候屢逢危難,都是趙雲將軍救我,必須給他追贈謚號。
清朝康熙帝在位時,趙雲的地位又得到了提升。
明清兩代都在京師建了座歷代帝王廟,主要祭祀的是歷代開國君王,歷代名臣也選了一部分配饗。
康熙皇帝認為只祭祀開國帝王未免狹隘,便把歷代但凡沒有太大過錯的皇帝都增進祭祀范圍。
對于配饗的歷代名臣也進行了增補,三國時期原來只有一位諸葛亮,康熙又增加了一位,那就是蜀漢大將趙雲。
這并非是清朝人突然又考證出來趙雲有什麼隱密的功勞,趙雲的歷史地位也遠遠無法和諸葛亮相提并論。
主要原因是清朝時小說《三國演義》已經廣泛流行,民間對趙雲的熟悉度和認可度相當高,增加趙雲,也算是照顧了普羅大眾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