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魏晉時期,士子對政治疏遠的原因

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于是假禪讓為攘奪……

公元220年曹丕竊取東漢的政權建立曹魏,終漢一朝都在宣傳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然而面對曹丕的篡權卻沒有多少人站出來反對,這是因為什麼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政權割據,這樣一種現象對傳統的倫理道德沖擊很大, 忠君觀念受到的沖擊尤為突出,曹丕篡權的時候就會不存在了。



時間來到公元266年,晉武帝司馬炎逼迫曹氏將皇位禪讓,自此曹魏一族開始沒落,司馬家族則順勢崛起成為新貴。

當時,雖然參與這場政變的臣子很少,但在司馬家族篡位的時候他們基本都是冷眼旁觀。

封建制度下弒君、篡權是違背倫理道德的大事,一般而言都會受到天下人的譴責,可是曹魏代漢、司馬代魏卻無人站出來,可見這一時期的忠君愛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破壞。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亦或者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曹魏時期的人員關系

眾所周知,曹操雖然姓曹但他祖上卻是夏侯氏,也是因為如此曹操占據兗州和豫州起家時,曹氏家族的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的夏侯惇、夏侯淵都來幫助他,可見兩家是根上的關系。



在曹操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夏侯家族一直是核心功臣,曹魏建立后夏侯家族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夏侯玄是曹魏時期有名的思想家,他堪稱《老子》學胡搜的代表人物,在社會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夏侯玄的父親名叫夏侯尚,與魏文帝曹丕有著很深厚的關系,也是因為如此天下有很多人對其仰慕不已,曹氏一族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好處。

曹操有一個妾室名叫尹氏,此人在東漢、魏晉時期并不算出名,可是她卻有一個很知名的兒子何晏,雖然不是曹操的親生骨肉,但因是曹操養大的所以和曹氏一族淵源很深。

何晏并不具備軍事才華,但是他在文化上的成就卻很高,以《老子》學說為基礎創立了「玄學」,這樣一種學說影響力整個魏晉時期,比當時的儒家思想影響力還要大。

作為曹氏家族的一份子,何晏是洛陽乃至天下所有崇尚玄學士子的偶像,在當世名流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為曹氏一族吸引了許多有用的人才。



魏晉時期最有名的才子莫過于竹林七賢,嵇康之竹林七賢之一,他的妻子便來自于曹氏一族,也就是說嵇康是曹氏的親戚。阮籍也是魏晉時期的才子之一,他的父親名叫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與曹氏父子的感情很深厚。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其父名叫王渾,年輕的時候受到魏明帝的提拔。總的來說,曹氏一族的人物關系圖非富即貴,基本都是洛陽上流社會的人物和才子。

然而,若是仔細分析這些人便不難發現,無論是對曹魏還是曹氏一族他們都沒有太多的聯系,政治關系上也有很強的疏遠感,為何會如此呢?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曹魏的高壓政策和屠殺事件。

二、曹魏、司馬家族的高壓和屠殺

東漢末年由很多的才子存在,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據記載一起,相互標榜、相互吹捧成為了民間影響力非常大的團體,其輿論甚至能夠引導民間風氣走向,對朝廷管理天下產生了極大的威脅。

這樣一種現象被稱之為「黨錮」,東漢末年朝廷曾進行過相應的鎮壓,這種鎮壓現象被稱之為黨錮之禍。第一次黨錮之禍后不久,第二場才子聚集、標榜的現象又出現了,毫無疑問參與其中的人全部遭到了打擊。



黃巾起義、軍閥割據,這個時候很多士子早已沒有了從政之心,亦或者說不愿意為東漢朝廷效力,他們紛紛投身于強大的軍閥麾下,以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并為家族謀求更多的利益。

這一時期名士群體不見了,但曹魏建立以后名士群體再度出現,比如夏侯玄、諸葛誕、何晏和司馬師等人,他們聚集到一起評論時政、左右輿論導向,魏明帝時期最為嚴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魏明帝迫于政治的壓力不得不向這些人出手,歷史將這一場壓制名士群體稱之為「 浮華案」,相關的史料雖然沒有記載,但此后這些名士卻沒有了具體活動的資料,由此可見必定受到了相應的壓制。

當然,這些人最后都活了下來,比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幸運的多。魏明帝去世之后曹芳即位,但是這個皇帝當時僅僅只有8歲,魏國的大權全部落到了曹爽的手里,與司馬懿一同管理朝廷政治。

浮華案下的名士群體多半與曹爽都有關系,古人云「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與曹爽有關系的名士皆得到了重用,比如夏侯玄、諸葛誕與何晏等人頻頻出現在政治舞台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名士的主政之下曹魏建立起了一種社會文化,玄學其實就是在此時開始興起的,前前后后鼎盛了十年之久,幾乎貫穿了曹魏的后半段。

也就是在玄學鼎盛時期,司馬懿發動了軍事政變,為了徹底掌控曹魏大權他屠殺了與曹爽有關的很多人,曹氏家族、夏侯家族以及曹爽的諸多好友。

司馬懿的這次殺戮使得曹魏名士損失了一大半,自此曹魏家族的影響力快速下滑,司馬家族則順利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后期取而代之建立晉朝,當然這是后話。

無論是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還是魏明帝時期的浮華案,亦或者是司馬懿發動的大屠殺,對魏晉時期的名士都是一種無情的殺戮,也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這樣一種恐慌所帶來的結果也非常直觀,曾經的名士紛紛退出政治舞台,新崛起的名士對朝政政治因為恐懼也不敢踏足,紛紛隱居于山林之間。



比如,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司馬家族多次對他們發出邀請,可是這些人就是隱身不交世務,即使有治國才能和濟世之志,也依然壓制內心對政治不聞不問。

嵇康是竹林七賢之一,也是這七個人的精神領袖,在魏晉時期的名聲甚至比皇帝還要高,但因為寫了一步《與山巨源絕交書》觸怒了司馬昭,即使數千名學子聯名上書求情,他依然被司馬昭給殺了,進一步惡化了士子們從政的心理。

三、社會思想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早在曹爽當權的時候,魏國就出現了政治危機,以曹爽為首、以司馬懿為首的兩派大臣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在此期間有許多名臣名士喪命與政治爭奪中。

高平陵之變使得司馬懿取得了全盤的勝利,曹爽一黨遭到了大的清洗,即使僥幸活下來的也依然備受司馬家族的壓制,過著提心吊膽、 精神不自由的生活。

政治上難有作為的他們開始放浪不羈,在文學中來寄托自己的理想、表達自己的抱負,有時候甚至對社會的禮法進行批判,可以說對社會的影響很大。



這樣一種現象不僅使得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矛盾,也使得被統治階級之間問題層出不窮,在此情況下一些表里不一的玄學人士登上政治舞台,以「無所有」的理論引導輿論,也就是不爭不搶、無為無名解決問題。

但現實卻是這樣一群無名無為之人比誰都爭搶的厲害,他們組成朋黨對一切利益進行分割,不以國家大事為重反而不斷為自己謀求利益,所作所為、手段方式讓是不齒,甚至引來了朝野上下的不滿。

曹爽執政曹魏時期,夏侯玄、何晏等便是這樣一類人,但因曹爽不得不重用他們,導致這些人的勢力不斷擴大,曹魏的大權旁落到權臣手里,而這也是司馬懿發動屠殺的理由之一。

無論是曹魏取代東漢,亦或者司馬家取代曹氏一族都是通過軍事政變來完成的,而這樣的軍事政變必然伴隨著血腥的殺戮,如此才能夠穩固政權,無數名士死于一場場的軍事政變中。

從曹魏時期到司馬家的晉朝時期,文人集團從政的心理越來越低迷,當時政治集團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上層化、家族化,而出現這樣的原因與曹氏一族、司馬家族的屠戮有很大的關系。



軍事政變頻頻、名家學士被屠戮等現象,也使得社會中的才子紛紛遠離政治場,這樣一種現象也使得忠君愛國的思想逐漸淡化,有背景的門閥子弟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這也是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得以快速發展的緣由。

總的來說,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每一種現象的出現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背景,曹魏時期、司馬家族掌權時期,名士對朝廷政治的疏遠亦或者忠君愛國情懷不足,與此前的血腥屠戮當屬因果關系。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晉書》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