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發未燥,已聞河南是我地。此豈可得!必若進軍,今當權斂戍相避,須冬寒地凈,河冰堅合,自更取之。——拓跋燾
東晉末年,劉裕成為了朝堂的權臣之一,最終取代東晉建立劉松。不過,那時的劉松并不是統一政權,北方還有強大的而且不斷漢化的北魏王朝。
青州和兗州這兩個地方是劉松抵御北魏的關鍵要地,劉松建立之后劉裕以這兩個地方為基礎多次發動北伐戰爭,從時間上來看劉松和北魏的戰爭足足持續了60多年。
相比較而言,不斷漢化的北魏經濟、軍事和政治不斷提升,反觀劉宋一朝內斗不斷實力不斷下滑。
「義嘉之亂」后劉宋的實力更是無限制被削弱,以至于給了北魏可乘之機,最終北魏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好奪取了青齊等大片的疆域。
那麼,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根據歷史的記載,歷史上劉宋與北魏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分別是東陽之戰、青兗之戰和元嘉二十七年的戰爭,三場戰爭基本都發生在三齊之地,可以說給當時的山東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第一場戰爭發生在劉裕因病去世之后,北魏的拓跋嗣認為劉松的北部政權必然動蕩,于是發兵渡過黃河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北魏大軍一直從滑台打到了劉宋的冀州之地,進而威逼青州和兗州大地。
叔孫建是當時的北魏大將之一,他率領大軍率先攻下了山東臨淄,對東陽城造成了階段的威脅,兗州刺史檀道濟救援青州刺史竺夔抵御北魏大軍。
這一場戰爭持續的時間相對較短,參與的人數也并不算多,北魏沒有獲得多少土地,劉宋也僅僅只失去了司州、兗州、豫州的一部分,可是造成的破壞力與影響卻是非常慘烈的。
其實在戰爭之前崔浩就曾建議拓跋嗣不要興兵攻打,首先當時的劉宋政權雖然內部很混亂,但是對于外敵尤其是鮮卑等少數民族還是同仇敵愾的態度,出兵討伐必然不會有太好的結局。
事實也是如此,拓跋嗣不聽諫言執意渡過黃河攻打劉宋,結果在東陽遭到了巨大的阻力,最終損兵折將不說所獲取的成果也是屈指可數,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劉宋和北魏的第二次大規模戰爭發生在元嘉七年前后,當時宋文帝兵分兩路討伐北魏,一路大軍從青州和兗州出發,一路大軍則從淮北向虎牢關進發,其目的就是收復早前失去的土地。
北魏皇帝拓跋燾雖然在北部、西部的戰爭皆取得大勝,但為了避開北宋的鋒芒選擇了避戰,也就是舍棄了河南、河北大片的土地,等到有利于北魏的東天再實行反攻。
事實的發展也如拓跋燾所料想的那樣發展,劉宋大軍入冬之后行軍效率和戰斗力全面下滑,反觀北魏大軍依靠著騎兵的機動能力給劉宋造成了重創。
無奈之下,劉宋不得不放棄原先奪取的土地退守濟水一帶,這一場戰爭到此才算結束。其實,從第一次劉宋和北魏戰爭就可以看出來,北魏擅長騎兵作戰而短于攻城戰,劉宋善于城池防守戰卻短于騎兵作戰。
第二次戰役打響后,劉宋拋棄擅長的城池防守戰反而選擇與北魏野戰,以至于損失巨大。
第二次大戰的結果,劉宋準備充分但卻以大敗收場,北魏以退為進基本收復丟失的土地,雙方的疆域維持在第一次戰爭的狀態。
時間來到元嘉二十七年,劉宋和北魏的大戰第三次爆發,拓跋燾率領大軍南下毫無收獲,宋文帝則趁著勝利之際分派五路大軍北上,戰爭范圍輻射山東、河南、河北與江蘇多個地方。
劉宋因為兵力不足大肆在民間征兵,征兵的比例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比例抽取,這樣的高比例招募軍隊世所罕見,可見宋文帝與北魏第三戰的決心之大。
不過,北魏也在短期內聚集了幾十萬大軍進行抵御并反攻,再加上他們本就占據著騎兵的巨大優勢,以至于將劉宋大軍打得虧被而逃,北魏大軍一度威逼到了長江邊上,差一點就渡江攻打建康。
時間回到劉裕執政時期,他曾以強大的軍事力量消滅了南燕,但與慕容氏族有關系的其它豪族并沒有被完全消滅,而是到了當時的青齊之地再度發展壯大,成為了當時青州境內的主要力量之一。
河北清河的崔氏一族便是青齊之地的力量之一,此一脈來源于崔琰、崔逞兩個分支,劉宋統治青州時期崔家是其依靠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家族子弟還曾擔任青州之地的刺史。
除此之外,崔氏一族的很多子弟還進入了劉宋軍隊之中,甚至擔任過一方將軍、鎮守一城,在青州的軍隊中有著極其龐大的勢力,可見崔氏一脈在劉宋王朝中有多麼重要。
清河房氏一脈也是劉宋在青州依靠的力量之一,歷史關于這一族的記載相對較少,但從少量的資料中卻可以看出來。
清河房氏的整體勢力不輸清河崔氏,家族內有許多子弟在青州各地擔任要職,年輕一脈基本都是青州之地的佼佼者。
清河房氏的勢力影響有多大,從慕容白曜平三齊之后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他對房氏一脈的諸多兄弟進行賞賜,職位多是郡縣太守等重要官職。
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度的影響力非常大,在這一制度下百姓要想入朝為官基本沒有可能,除非是門閥世家大族亦或者與之相關的人員,才有獲得進入官場的資格。
郡守等職位再南北朝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官職,由此可見,房氏一脈在青州的影響力若是低微,慕容白曜也不會把那麼多重要的官職分給房氏一族。
總的來說,南北朝時期的五姓七望中雖然沒有房氏一族,但其根基在青州卻非常雄厚、影響力巨大,成為劉宋在青州依賴的主要力量也是名副其實。
太原王氏和平原劉氏也是青州之地有名的豪族,先來看看太原王氏,王玄謨是王氏一族中非常有名的人物,在青州、冀州和徐州都曾擔任過刺史一職位,甚至劉宋孝武帝駕崩之后他還是扶正大臣之一。
青州之地曾經遭遇過一場巨大的旱災,王玄謨則傾盡家族中的資源賑濟當地的災民,可以說王氏一族既是青州一個有權力的家族,也是一個有名望和民心的家族。
除了王玄謨之外,他的弟弟也是劉宋時期一個重臣,王玄謨的弟弟名叫王玄邈曾擔任過輔國將軍、幽州刺史以及其它州郡的太守,堪稱朝廷的棟梁之才。
王氏一族有王玄謨和王玄邈兩兄弟的存在,就足以影響整個青州地區的勢力情況,稱得上是當時青州為數不多的豪門大戶之一,劉宋王朝想要治理青州都需要看他們的顏色。
再來看一看平原劉氏,劉士一族與清河崔氏的情況一樣,都是隨著慕容氏的衰敗而遷徙到河北、青州之地豪族,從某個角度來說劉氏一族的權力比上述三家都要打。
劉休賓本是宋明帝時期的輔國大將軍,巔峰時期的劉氏一族甚至讓清河崔、房氏一族來投奔,由此可見這一個家族巔峰的勢力有多麼強大。
劉宋依靠青州的家族勢力來控制當地的政治,雖然給劉宋王朝帶來一定的便利性,但多少也存在一定的隱患。
如上述所言,崔氏一族、房氏一族、王士一族和劉氏一族本是南燕的舊臣,并不是青州的本土家族。
他們不斷向東部遷移主要是為了生存并謀求家族的發展,青州這些豪門望族的發展并不以劉宋為基礎,而是豪族與豪族之間進行宗族聯盟,以利益為紐帶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對劉宋并沒有太大的依賴。
和平年代這些大家族或許能夠支持劉宋王朝的統治,一旦劉宋內部政治出現問題,這些大家族為了各自的利益甚至會出現倒戈的現象,而歷史的確是這樣發展的。
時間來到義嘉之亂時期,宋文帝被殺之后劉宋一朝陷入政治內亂,青州之地各大豪強蠢蠢欲動,紛紛傾盡所有的資源支持屬于己方的勢力。
劉氏一族支持支持宋明帝,而崔氏一族支持子勛為皇帝,清河房氏、太原王氏也紛紛加入了戰場,使得青州的勢力陷入無止境的混亂之中。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北魏鮮卑一族率領大軍南下,趁著 青齊地區一片混亂毫不費力便占據了這個地方,北魏與劉宋打了幾十年的仗都沒能占據青齊之地,甚至還損兵折將。
宋文帝的去世引發劉宋政治內亂,而青齊之地因為豪強之間的內亂導致政治混亂不堪,以至于北忘軍隊輕易占領這個地方,可見豪門恩怨對皇權的影響有多大。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