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之所以能擺脫長孫無忌的控制,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他提拔了大量的寒門官員,和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派打擂台。
更準確一點來說,其實就是通過立武則天為皇后這件事,提拔了大量寒門官員,分去了很多老臣的權力,所以最后才能順利掌權。
李治擺脫長孫無忌這件事,其實還得從之前唐太宗的去世說起。
公元前649年,一代雄主李世民,終于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歷史上對于李世民的死,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有人說他是得了病,也有人說他是吃丹藥吃死的。反正在這一年,李世民逐漸不行了,所以就開始交代后事。
作為一代雄主,李世民在安排自己身后事的時候,思路還是很清晰的。
首先,李世民死后,皇位由太子李治順位接班,這沒任何疑問。
其次,為了保證李治能坐穩皇位,李世民必須得先搞好權力平衡,不能讓某一方一家獨大,得確保李治能坐穩皇位。
正是基于這兩個條件,李世民開始了一系列布置。
李世民的布置,說起來也挺復雜,而且涉及到了很多貞觀年間的舊事。簡單來說,李治作為太子,并不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在李治之前,李世民曾經立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但是後來李承乾謀反,所以最后,李世民不得不廢了李承乾,改立李治做太子。
這就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李治接受的培養方案,都不是皇帝的方向,而是一個普通王爺的方向。
另外,李世民去世的時候,李治的年齡也不大,資歷也比較淺,做太子也沒幾年的時間。在這種狀態下,李治登基之后,想要壓制下面的那些老臣,尤其是很多跟著李世民一起開國打天下的老臣,其實是很困難的。
所以接下來,李世民臨終之前,開始用自己的帝王手腕,大搞平衡策略了。
在李世民的安排下,未來李治登基之后,唐朝高層可以分為三派。這三大派分別是:以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領銜的關隴老臣,以李道宗等人為首的李家親戚,還有以李勣為首的軍方。
這三派之間,相互牽制,相互制衡。但凡李治稍微有點能力,接下來玩點平衡手段,坐穩皇位,肯定都不是問題。最關鍵的是,這三派的老大,基本上都是當年跟著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忠心程度肯定是信得過的。
而且,為了拉攏軍方,李世民臨死之前,還故意把李勣貶到了外地。只等李治登基之后,才重新啟用他,這樣才能得到李勣的忠心。
就這樣,安排好這些事情之后,李世民死了。然后李治順利接班,歷史就此進入了唐高宗的時代。
這一年,李治才剛剛22歲。
剛剛登基的李治,雖然比較年輕,個人資歷肯定壓不住下面這些老臣。但是有之前李世民留下的后手,皇位肯定還是坐的穩的。而且,三派之中老臣派的帶頭人長孫無忌,還是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本人,又是李世民麾下的第一功臣,威望和資歷都足夠。
有他竭力輔佐李治,李治的接班過程,肯定是順風順水的。
但是接下來,隨著李治逐漸坐穩皇位,李治卻逐漸發現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作為皇帝,李治本人的命令,有時候并不是太好使。而且,因為李世民留下來的這套班子,太過高效。哪怕是沒有他這個皇帝存在,下面的大臣,其實一樣可以讓朝堂正常運轉。
這事其實還是和李世民有關系。當年李世民在世的時候,因為李世民過于英明,總怕自己犯錯。所以李世民掌權的時候,就徹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按照李世民設計的這套制度,唐朝政府高層,分成了尚書省、中書省以及門下省這三個部門。
在這套制度當中,中書省負責出方案,門下省負責批改,將那些他們覺得有問題的方案,全都打回去重做。至于尚書省,則是負責執行。
之前李世民在位時期,三省的老大都是最頂尖的牛人。中書省的老大,常年都是那位名相房玄齡。而門下省這種負責批判的部門,老大就是那位著名杠精魏征。至于尚書省,這個負責執行的部門,初期的老大,就是和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
不過,杜如晦死的比較早。而杜如晦死后,門下省的老大,基本上就是長孫無忌了。
所以李世民在位時期的正常流程,一般都是房玄齡出主意,李世民在大方向上拍板,然后魏征在細節上抬杠。等到方案修改到魏征都挑不出錯之后,再交給門下省執行。
在李世民時代,這套制度,可以最大程度上確保李世民不犯錯。
但是到了李治接班之后,這套制度,卻反過來成了限制李治的東西了。因為李治登基之后,長孫無忌作為開國老臣,基本上三省都買他的賬!長孫無忌完全可以自己出主意,然后自己拍板,自己修改,最后自己交給自己執行!
這樣一來,李治的權力,自然就受到了約束。
當然,李世民臨死之前,其實也不是沒想過這事。所以他才會留下李家宗室,以及李勣為首的軍方,制衡長孫無忌。同時,這套制度,也可以確保李治剛登基的時候,不會亂出主意把國家搞亂。
以上這些,基本上就是李治剛登基的時候,唐朝高層的基本情況。
而接下來,隨著李治登基,李治作為皇帝,自然想要更多的權力。雖說長孫無忌是他親舅舅,但權力這種東西,外人往往是不能共享的。
所以在這之后,李治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他想提拔第四個派系,從已有的三個派系當中分權。而李治想提拔的第四個派系,就是所謂的外戚派。
簡單來說,李治想提拔自己媳婦的娘家人,然后為自己爭奪權力。
客觀來說,李治的這一招,其實還是挺高明的。因為歷史上同樣的事情,其實發生過很多次。雖說外戚勢大這種事情,歷朝歷代都很頭疼。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歷史上也有不少好外戚。比如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就屬于那種不錯的外戚。
但問題是,李治偏偏沒攤上這種好外戚。準確來說,是李治沒攤上一個好媳婦。
李治剛登基的時候,正牌皇后姓王。這位王皇后,政治智慧實在是不咋地。不過這也不能怨她,因為當時選她的時候,大家就沒想過她能做皇后。
當年李治娶媳婦的時候,李治還只是一個普通王爺,那時候太子還是他大哥李承乾。作為一個普通王爺,李治當時就選擇了這個王氏。而王氏的父親,只是一個普通縣令而已。原本一個縣令的女兒,做一個王妃,應該是夠格的。但是要她做皇后,那就真的太難為她了。
所以,這位王氏當上皇后之后,在政治方面幾乎是一竅不通。反倒是在后宮斗爭方面,王氏非常在意。當時李治還寵愛另一個寵妃蕭氏,所以這位王皇后,整天就想著怎麼和蕭氏爭寵,根本就沒想過政治方面的問題。
于是接下來,一個很諷刺的事情就發生了。
為了爭權,李治大力提拔了王皇后家的親戚。尤其是王皇后的舅舅,更是被火速提拔到了中書省,成了中書省的老大。
誰都看得出來,李治這樣做,就是希望以后王皇后的娘家,能夠和長孫無忌打擂台。只有這樣,李治自己才能徹底坐穩皇位。
然而離譜的是,接下來,那位王皇后為了爭寵,竟然開始在朝堂上找盟友!這樣一來,王皇后能找到的最大盟友,自然就是長孫無忌了。所以最后,李治好不容易把王皇后的娘家人,提拔上來。但是結果,王皇后的娘家,卻反倒和長孫無忌結盟,雙方成了政治盟友!
這件事,著實讓李治郁悶了好長時間。自己廢了這麼大力氣布的局,最后反倒是為他人做嫁衣,讓長孫無忌變得更強了。
不過好在,李家宗室派,以及李勣代表的軍方,暫時還算穩定。幾方制衡的局面,暫時還沒被打破。李治相信,只要再給自己一點時間,自己還是有機會重新搞好平衡的。
然而李治萬萬沒想到的是,接下來,很快又發生了一個突發事件。這件事,徹底把李治逼到了墻角。
這件事,叫做高陽公主謀反案!
高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兒,早年嫁給房玄齡的兒子。雖然高陽公主本人私生活不太好,但是在當時的李家宗室當中,她其實是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因為她能同時牽扯到房家,以及李家的很多宗室。而在之前的李世民時代,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其實是相互制衡的兩派。
就在李治剛剛登基四年之后,高陽公主就鬧出了一件大事。據說是高陽公主,想要為自己的丈夫爭奪爵位,說自己丈夫的大哥侮辱自己。原本這其實是一件小事,李治也沒太往心里去,所以就讓長孫無忌隨便去查一下。
但是長孫無忌這一查之后,事情大了。
也不知道長孫無忌當時到底是怎麼查,反正最后查出來的結果,就是高陽公主有謀反的傾向!
而接下來,順著高陽公主這條線,長孫無忌很快就牽連了一大批的人。在長孫無忌的刻意安排下,很多李家的實權王爺,以及整個房玄齡家族,全部被扳倒了!
經過這件事之后,整個李家宗室這一派,瞬間實力暴跌,再也無法和長孫無忌抗衡。至于那位軍方的帶頭人李勣,則是懶得摻和這些朝堂斗爭。李勣當時正在忙著準備收拾高句麗,以及西邊的西突厥,滿腦子都是打仗的事情。
所以李勣的態度是,只要你們別搞我,別打擾我打仗,你們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
如此一來,原本相互制衡的朝堂,瞬間就失衡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派,瞬間就開始一家獨大!
這個結果,李治可就無法接受了。
作為皇帝,李治可以讓自己的舅舅手握大權,但是卻不能讓自己的舅舅,權力大到威脅自己的程度。
所以在這之后,李治開始積極尋找新人。他迫切需要再找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能夠和長孫無忌相互抗衡。
然后,李治就找到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武則天早年曾經是唐太宗的才人,後來在李世民病重期間,和李治一起侍奉李世民,所以就有了一點小曖昧。
再後來,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當時的規矩,武則天不得不出家做了尼姑。但是一年多以后,李治去廟里祈福的時候,卻再次見到了武則天。
所以在這之后,兩人很快舊情復燃,開始有了私情。
不過,李治最開始和武則天搞事情的時候,其實并沒有太把武則天放在心上。對于李治來說,這其實只是他尋求刺激的一種方式而已。當時李治正在想著,怎麼從舅舅手里爭權,正忙著提拔王皇后的娘家人。至于武則天,只是他苦悶生活當中的調味品而已。
但是接下來,那位王皇后知道了這件事。出于打擊那位蕭氏的目的,王皇后直接把武則天接進了皇宮,讓武則天正式成了李治的妃子。
王皇后這一招,估計算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引狼入室了。
而武則天入宮之后,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后宮爭寵的橋段了。以武則天的手段,王皇后和蕭淑妃,肯定都不是對手,肯定就敗下陣來。最關鍵的是,這時候王皇后又和長孫無忌結盟,犯了大忌。
所以在這之后,李治就開始更加寵愛武則天了。
而武則天得到李治的寵愛之后,則是想要再進一步,得到那個皇后的位置。但是這時候武則天發現,李治雖然不喜歡王皇后,卻無法動她的皇后位置。因為在這位皇后的背后,站著的是強大的外戚,以及長孫無忌這個盟友。
如此一來,武則天自然也想要在朝堂上,尋找一些自己的盟友。最開始的時候,武則天去聯系了長孫無忌,結果長孫無忌壓根沒搭理她。這事其實也比較容易理解,畢竟長孫無忌作為老臣,肯定看不慣李治和武則天之間的這點事。想要讓他支持武則天,那自然不太可能。
而沒有長孫無忌的支持,武則天在朝堂上找了一圈之后,終于悲哀的發現:偌大的朝堂上,只要長孫無忌不點頭,自己竟然連一個盟友都找不到!
沒辦法,誰讓當時長孫無忌一家獨大呢!別說武則天了,就連李治,這時候都找不出能和長孫無忌抗衡的力量。
就這樣,武則天找了一圈之后,一無所獲。所以最終,武則天只能把目光投向了最不起眼的一群人,也就是所謂的寒門官員。
這里我們得多解釋一下:因為在隋唐之前,中國長期實行推薦制,形成了一大堆的世家。而到了隋唐之后,雖然有了科舉制,但世家大族的力量,依然非常強大。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員,就被稱之為世家官員。而那些家世一般,沒啥背景,純靠科舉上位的官員,就是所謂的寒門官員。
在李治即位之初,這些寒門官員,基本上就是沒人在意的邊角料。雖然他們能做官,但是高層的職位,肯定都被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把持了,根本就不給他們機會。
而當時的武則天,因為被長孫無忌拒絕了,連帶著被其他所有世家官員,也都給拒絕了。所以最后,武則天無奈之下,只能去聯系這些沒靠山的寒門官員。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武則天的招攬,也并不是很順利。雖說武則天在宮里比較得寵,但在朝堂上,畢竟還是長孫無忌說了算。那些寒門官員,努力了好多年,好不容易才爬到如今的位置,自然不愿意為了武則天,去和長孫無忌翻臉。
所以,就算是有少量寒門官員,愿意接受武則天的招攬。但是他們在內心深處,依然不愿意和長孫無忌翻臉。
而李治這邊,後來也逐漸注意到了武則天的奮斗。李治很快意識到,以武則天為首的這批人,或許可以成為自己新的制衡力量。但同時,如果想要讓武則天的這股力量壯大,他首先得先把武則天提拔為皇后。
但是想立武則天為皇后,又肯定繞不過長孫無忌。
為了打破僵局,徹底把武則天拉起來。李治甚至不惜帶著一大堆的財寶,親自登門,去給長孫無忌送禮,只為長孫無忌點頭答應。但結果,長孫無忌收下了全部的禮物,卻依然不肯答應李治的請求。
對此,李治也無可奈何。
想要制衡長孫無忌,就必須得讓武則天做皇后。而想要讓武則天做皇后,又必須得得到長孫無忌的同意。因為在當時的制度下,如果李治強行下旨廢后,長孫無忌管理的門下省,可以直接把圣旨給退回來。
一旦圣旨被退回來,李治威信大損,接下來皇位還能不能坐的穩,恐怕都是一個大問題了。
所以,這就成了一個打不開的死局。
而最終,打破這種局面的,是一個來自于四川地區的小官。
這個小官,名叫李義府。
李義府是一個出身底層的普通寒門官員,因為文章寫的比較好,所以才被調來了京城。不過,到了京城之后,李義府沒有家世背景支持,自然也只能淪為底層打工仔。想要再往上升,已經不太可能了。
所以,當武則天對李義府表示善意的時候,李義府并沒有拒絕,而是果斷搭上了武則天這條宮里的線。當然,想要讓李義府為武則天說話,去和武則天打擂台,這肯定不太可能。
但是接下來,某一天,長孫無忌知道了這件事,所以就開始不斷找茬。作為朝堂上的真正大佬,長孫無忌想要決定一個普通寒門官員的升遷,自然是很容易的。所以那一天,長孫無忌直接放話給李義府,要讓他第二天就調回老家,這輩子都別想繼續在京城混了。
對此,李義府也覺得很憋屈,自己明明什麼都沒做,就被這麼打壓,實在是有點不公平。最后,李義府想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賭一把。反正就算自己什麼都不做,自己第二天還是會被踢回老家,這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
賭一把,結果也不可能更壞了。
所以那一天晚上,李義府故意替換了宮里的值班順序,然后利用自己的畢生的才華,寫了一篇文章。利用自己在宮里值班的機會,把這篇文章送到了皇帝李治面前。
這篇文章,只說了一件事,那就是要立武則天為皇后!
李治看到這篇文章之后,頓時大為興奮。長久以來,李治最頭疼的,就是朝堂上沒人替武則天說話。所以接下來,李治直接大力提拔李義府,讓李義府直接進入中書省做官,打入了長孫無忌的老巢。
有了李義府這個先例之后,其他寒門官員,發現支持武則天,可以獲得這麼大的好處,自然也大為興奮。所以再之后,武則天之前拉攏的很多寒門官員,開始紛紛抱團,圍繞著武則天,組成了一個寒門官員派!
對于這些寒門官員,李治可謂是來者不懼。只要你們支持武則天,愿意和長孫無忌打擂台,我就給你們官!所以再之后,大量寒門官員,開始進入三省部門工作。
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之前長孫無忌一家獨大的時候,整個三省,幾乎都是他說了算。如果這時候李治強行下令換皇后,圣旨會被直接退回來。但是如今,三省內部有了這些寒門官員,李治的圣旨,就可以被順利執行下去。哪怕長孫無忌反對,李治也可以讓其他人幫忙通過。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李治已經重新贏回了先手。
同時,這個時候,李治還需要另一個人的支持。這個人,就是那位軍方大佬,李勣。
此時的李勣,依然在忙著準備軍事上的事情。一年多以后,李勣就要重新主持唐朝對高句麗的戰事,最后將高句麗徹底滅國。所以此時的李勣,根本沒興趣參與這些事情,他只是說了一句‘這是陛下家事’。
而對于李治來說,這就已經夠了。
李勣的態度,表明軍方在雙方的斗爭當中,會兩不相幫。同時,在三省內部,李治也有了足夠的人手,自己的圣旨能順利執行下去。
所以在這之后,公元前655年十月,李治直接下令,以皇后王氏玩巫蠱之術為名,徹底廢了王皇后,然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廢王立武事件!
武則天的上位成功,對于長孫無忌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因為這意味著,以后李治的命令,可以順利執行。長孫無忌作為老臣黨的領袖,以后說話就不好使了。所以再之后,很多見風使舵的世家官員,也紛紛轉投了武則天那頭。
所以接下來,就是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此后的四年當中,長孫無忌被不斷打壓,老臣派的勢力越來越弱。四年之后,武則天又給長孫無忌扣了一頂謀反的帽子。最后,長孫無忌被流放嶺南,到了嶺南之后,武則天又派人過來,直接逼他自盡了。
就這樣,隨著長孫無忌倒台,李治終于重新掌握了大權,徹底擺脫了束縛,終于成了一位大權獨攬的皇帝。
回顧李治擺脫長孫無忌控制的這個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在于那場廢王立武事件。只要李治能夠成功廢皇后,就意味著長孫無忌的話,不再是最管用的。到了這個時候,李治的勝利,其實就已經是必然的了。
所以,武則天上位之后,長孫無忌才會是兵敗如山倒的下場。
當然,對于長孫無忌這位親舅舅,李治其實還是有點感激的。畢竟,如果不是長孫無忌,李治即位之初,未必能那麼順利接班。至于說長孫無忌自盡的結局,那恐怕就真的是李治事先沒想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