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朝歷史上,周亞夫絕對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在他之前,是韓信這樣的絕代兵仙;在他之后,是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超級名將。在他之前,是波瀾壯闊的楚漢戰爭;在他之后,是氣壯山河的反擊匈奴。
而在這兩個時代之間,就出現了周亞夫這麼一個異類。在中間這個時代當中,周亞夫是唯一一個能稱得上是名將的將軍。放眼同時代其他所有將軍,沒有任何一個,有資格和周亞夫相提并論。
但同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他顯得有些孤單,讓他最后以一種很憋屈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周亞夫的故事,得從他爹周勃開始說起。而且,因為他爹的原因,周亞夫的人生得分成兩段。他爹活著的時候是前半段,而他爹死后則是后半段。
很多年以前,在那場秦末起義還沒爆發之前,周亞夫他爹周勃,其實本來是沛縣當地的一個小工,靠給人家編制養蠶的工具為生。偶爾這門生意不好的時候,還兼職給人家在葬禮上吹簫。
就這樣一個人,原本正常情況下,根本就不可能有發跡的機會。但是幸運的時候,周勃有個朋友,名叫劉邦。後來到了秦末起義爆發之后,劉邦直接帶著人,在沛縣當地起兵了,所以周勃就被劉邦帶飛了。
在整個秦末漢初的所有武將當中,如果單論指揮打仗的能力,周勃連前十都進不去。甚至就連前二十,都值得商榷!同時代的那些頂尖牛人,比如說韓信、項羽、彭越等人,每一個好像都是天生的戰爭奇才,人家是天生就會打仗。
但是周勃不一樣,和他們相比,周勃就是一個普通人。雖然打仗的時候很努力,每一次沖鋒的時候,周勃都一定沖在前面,然后最先登上城頭。但是在戰爭領域,努力是無法彌補天賦的。
不過好在,除了打仗之外,周勃還有另外一個優點,那就是人比較老實。當年還沒起兵的時候,在沛縣的老友圈子里面,周勃就是公認的老實人。就連劉邦,也覺得周勃比較可靠。所以等到漢朝開國之后,那些特別有能力的名將,先后被劉邦一一除掉。反倒是不太會打仗的周勃,深得劉邦信任,開始執掌兵權。
就這樣,到了劉邦臨終之前,這時候的周勃,放眼整個天下,已經是穩居前五的名將了。從排不進前十,到穩居前五,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為啥周勃會有這麼大的進步呢?這當然不是因為周勃突然開竅,忽然會打仗了。而是因為比他更牛的牛人,都已經死絕了。
所以,等到劉邦去世之后,周勃就已經成了漢朝軍方最大的幾個大佬了。此后十幾年里,漢朝由那位呂后掌權。
在這期間,周勃因為人比較老實,所以呂后也沒找他麻煩,只是收走了他的兵權。而等到呂后死后,周勃很快就聯合其他功臣,迅速發動了政變,最后干翻了呂家,擁立了漢文帝。
以上這些,都是周勃的人生傳奇。這些故事,看似和周亞夫沒啥關系,但是卻深刻影響到了周亞夫的一生。
實際上,從出生那天開始,周亞夫就一直活在他爹的陰影之下。
史書上沒有記載,周亞夫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生的。但是據后世史學家分析,周亞夫的出生時間,應該是在漢朝開國之后,或者至少在劉邦就藩漢中之后。
這事其實比較容易理解。當年在沛縣的時候,劉邦好歹還是一個亭長,找對象都很不容易,早期還是和一個姓曹的寡婦私通,才生下了自己的大兒子。
那麼周勃作為一個底層的手藝人,找對象自然就更費勁了。只有等到劉邦就藩漢中,周勃有了爵位之后,這時候才有能力結婚生子。
這事要是放在今天的話,其實就叫資源錯配。
另外,周亞夫去世于公元前143年,按照西漢時期的平均壽命來看,能活六十歲都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周亞夫是六十歲去世,那麼他應該出生于公元前203年,當時正是楚漢戰爭打得最激烈的時候。這時候周勃雖然一直在打仗,但是好歹已經是一個將軍了,確實有資格生孩子。
總之,周亞夫的童年以及少年時代,都是在他的爹的庇護下長大的,大機率沒經歷過太殘酷的戰爭。而且他并不是周勃的大兒子,將來周勃的爵位,也輪不到他來繼承。
最關鍵的是,等到漢文帝登基之后,對于擁立他的周勃,一直比較忌憚。所以在漢文帝登基之后,沒過多久,周勃就退休回家了。這樣算下來,周亞夫的少年以及青年時期,就真的沒啥可以多說的了。
不是他不想為漢朝出力,而是漢文帝不給他這個機會。畢竟,在漢文帝登基之初,最頭疼的就是功臣集團尾大不掉的局面。尤其是對于功臣集團帶頭人的周勃,更是極為忌憚。在這種情況下,漢文帝自然不可能重用周亞夫了。
周亞夫人生的前半段,基本上就是這樣。因為他爹周勃的存在,不管周亞夫是否有才能,都得不到重用。所以我們會發現,正史上有關周亞夫早年的人生經歷,幾乎就是一片空白。不是因為司馬遷老爺子忘了寫,而是因為真的沒啥可寫的。
但所有的這一切,後來隨著周勃的去世,徹底改變了。
周勃去世之后,一直壓在漢文帝心里的那塊石頭,算是徹底沒了。長久以來,漢文帝對周勃的情緒,其實是很復雜的。一方面,漢文帝感謝周勃擁立了自己。但另一方面,漢文帝又怕周勃權力太大,會威脅自己的皇位。
不過如今,既然周勃已經死了,那漢文帝自然也愿意重用周勃的兒子,以此來報答一下周勃的恩情。恰好在這個時候,漢朝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隨著周勃這批開國老將去世,漢朝軍方開始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但問題是,北方的匈奴,卻時刻威脅漢朝的邊境安全。當時的匈奴,正處于歷史上的極盛期,漢朝在面對匈奴的時候,就連防守都很難。恰好在這個時候,漢朝國內又嚴重缺乏名將。這樣一來,漢文帝自然非常頭疼。
所以後來漢文帝想了一下,還是得重用那些二代武將。雖然這難免會造成功臣集團繼續勢大的問題,但是不得不說,那幫開國武將生的孩子,確實比一般人更會打仗,因為人家爹就是干這個活的!
就這樣,周亞夫終于迎來了自己人生的下半場,逐漸走向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周勃去世幾年之后,周亞夫很快升遷至河內郡太守。同時,大概在周勃去世六年之后,周亞夫他大哥犯了事。這事說起來也是有點迷霧重重,據史書記載,周亞夫他大哥作為周家長子,娶了公主。但是後來,又和公主感情不和,然后這期間又不小心殺了人。
所以最后,漢文帝只能免除了周亞夫大哥的爵位,收回了周家的封地。不過後來,考慮到周勃的功勞,一年之后,漢文帝又恢復了周家的爵位,然后把這個爵位給了周亞夫。
就這樣,周亞夫以次子的身份,成了周家的繼承人。
然后,又過了幾年之后,匈奴大軍南下,試探性的進攻漢朝腹地。在這之后,漢文帝果斷開始調集各地的軍隊,在京城周圍組織防線。
當時的周亞夫,便被調來了京城這邊,負責京城這邊的三大防區之一。這個任務,其實已經很重要了。要知道,在那一戰當中,漢文帝布置了兩層防線。前面一層防線,主要是負責正面抵達匈奴。而后面長安城周圍這條防線,則是用來保護京城的安全。
京城這邊,另外兩大防區,一個是由漢文帝四叔家的兒子劉禮負責,另一條是由一個叫徐厲的老人鎮守。這個徐厲在歷史上并不是什麼名人,但他卻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出身當年沛縣的老友圈子。
嚴格來說,這個徐厲其實和周勃是一樣的,只不過後來周勃上去了,他能力差點,沒升上去。
能夠和這兩個人相提并論,漢文帝此時對周亞夫的重視,自然也就可見一斑了。而接下來,更有意思是,當這個防線組建完成之后,漢文帝下去視察。然后漢文帝發現,三大防區當中,周亞夫這邊的軍紀,竟然是最好的!
其他兩大軍區,漢文帝去視察的時候,都是全軍出來迎接,而且漢文帝也可以直接進入軍營。但是在周亞夫這里,哪怕皇帝來了,全軍將士依然是井然有序。而且周亞夫本人,甚至連甲胄都沒有脫下去。
如果這時候匈奴突然打了過來,顯然,只有周亞夫這里,能夠擋住匈奴的進攻。
這事後來在史書上,就叫做‘周亞夫軍細柳’,也叫做細柳閱兵。
因為這件事,漢文帝對周亞夫的重視程度,就又上了一個台階。在用人方面,漢文帝本人還是很強的。漢文帝很清楚,在當時漢朝所有二代武將當中,周亞夫應該是最有才華的一個了。如果再加上他爹周勃的擁立之功,這樣的周亞夫,自然應該得到重用。
所以接下來,等到匈奴撤退之后,周亞夫直接升任中尉,全權負責守衛京城。
再之后的幾年里,漢朝基本上就是天下太平,沒啥值得多說了。而幾年之后,漢文帝就逐漸病重了。臨終之前,漢文帝又把自己的兒子劉啟,叫到自己身邊,托付后事。在這期間,漢文帝明確指出,以后如果漢朝發生戰爭,一定要重用周亞夫。
這事說起來也很有意思。當年劉邦死的時候,曾經和呂后托孤,要重用周勃。如今漢文帝作為劉邦的兒子,臨死之前,又再次托孤,要重用周勃的兒子。最有意思的是,周家這兩代父子,還真的都對老劉家忠心耿耿,從來都沒想過要造反。
這也算是一個奇跡了。
就這樣,到了漢景帝時代之后,周亞夫再次升遷,升任為車騎將軍。按照漢景帝時期的官制,車騎將軍在軍方內部,大概相當于是三把手。而且,周亞夫做三把手的時候,一把手和二把手的位置,很有可能是空缺的。而從地位上來看,車騎將軍的地位,也就僅次于丞相、太尉以及御史大夫而已。
這樣的周亞夫,顯然已經得到了足夠的重用。
而接下來,漢景帝登基之后,沒過多久,隨著漢朝中央的削藩手段越來越激烈,下面的諸侯王就開始造反了。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剛剛爆發的時候,聲勢其實非常嚇人。因為叛軍那邊,當時已經征召了超過五十萬精銳。尤其是其中的吳王劉濞,一家就征召了超過三十萬人。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雙方陷入膠著狀態之后,叛軍其實還有余力繼續增兵。
反觀漢朝中央這邊,當時的常備軍隊,也就是十萬左右。除了這十萬大軍之外,漢景帝雖然還能調動一些軍隊。可是那些軍隊,都得布置在北方,防備匈奴南下。
至于說臨時征召百姓參軍,倒也不是不行。但問題在于,當時漢朝已經幾十年沒大規模打過仗,老百姓這時候的戰斗力,早就比不了秦末漢初的時候了。所以臨時征召組建的軍隊,戰斗力能有多少,其實也是個未知數。
當然,叛軍那邊,情況也差不多,很多士兵都是臨時征召來的老百姓。
在這種狀態下,漢景帝果斷想起了當年他爹的遺言,直接讓周亞夫前去平叛。在漢景帝的指揮下,整個七國之亂,被分成了三大戰爭,分別是趙國戰場、齊國戰場,以及吳楚戰場。這戰場當中,就數吳楚戰場那邊壓力最大。當時吳楚聯軍的總數,已經穩穩超過了三十萬。
所以接下來,漢景帝就把中央的直屬軍隊,都交給了周亞夫統領。同時,漢景帝還將周亞夫提拔為太尉,全權負責前線的平叛工作。
再之后,周亞夫受到任命之后,并沒有直接帶著軍隊,去找吳楚聯軍死磕。反倒是繞了一個圈,從武關方向東出。如此一來,周亞夫率領的這支軍隊,就和當時正面擋住吳楚聯軍的梁王,形成了犄角之勢。
接下來的歷史發展證明,周亞夫這樣做是對的。雖然梁王沒能等到周亞夫的增援,氣得火冒三丈。但是等到周亞夫打到叛軍側翼,并且開始襲擾叛軍糧道的時候,梁王這邊的壓力,瞬間就沒了。
等到周亞夫站穩腳跟之后,周亞夫又采取以守代攻的作戰方式。一邊派人去攻占泗水入淮口,切斷叛軍的補給通道。另一邊穩住陣腳,等著叛軍來猛攻。
果不其然,再之后,叛軍開始調轉矛頭,從梁王那邊撤回來,然后開始猛攻周亞夫這邊。因為周亞夫早有準備,所以一場大戰之后,叛軍始終沒能攻破周亞夫的防線。再加上糧草補給被徹底切斷,此后沒過多久,叛軍內部糧食耗盡,很快就徹底崩潰了。
軍隊崩潰之后,那位吳王劉濞,只能帶著麾下精銳,逃往百越那邊。但是之后,百越轉手就把劉濞給賣了,砍了劉濞的腦袋,以此來向漢朝示好。而吳楚聯軍被平定之后,齊國戰場和趙國戰場,很快也就有了回應,很快就被平定了。
所以,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最后只鬧了三個月,就徹底結束了。而這一切,里面至少有一半的功勞,得歸功于周亞夫。
沒辦法,周亞夫的指揮才能,確實是一流的。和他同時代的那些將軍,基本上就沒人能和他比肩。甚至我們完全可以說,那個時代,就是周亞夫的時代。
不過,周亞夫雖然在戰場上堪稱無敵,但是在政治方面,卻是一個小白。平定七國之亂以后,沒過兩年,周亞夫就升任丞相,真正到了位極人臣的地步。但問題是,升為丞相之后,周亞夫的智力,卻不足以應對復雜的政治斗爭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有點復雜,而且涉及到了其他很多重要的歷史線。簡單來說,周亞夫首先卷入了立儲風波。周亞夫本人支持太子劉榮,但是後來因為一系列的后宮斗爭,漢景帝想廢了劉榮,然后改立後來 漢武帝劉徹做太子。
因為立儲這件事,周亞夫讓漢景帝開始感到不痛快了。
然后,周亞夫又得罪了那位梁王。梁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之前在七國之亂的時候,正是他在正面,頂住了吳楚聯軍的進攻。因為之前周亞夫沒去救他,所以他一直懷恨在心,後來就經常詆毀周亞夫。
因為梁王的存在,周亞夫又得罪了宗室這邊。
除此之外,後來漢景帝改立劉徹地位太子之后,又立了劉徹的母親為皇后。在這之后,漢景帝打算給劉徹他舅舅封侯,但是周亞夫卻堅決表示反對。
因為這件事,周亞夫把外戚徹底得罪了。
還有,後來匈奴那邊的幾個將軍,投降了漢朝。對于這幾個投降的將軍,漢景帝想給他們封侯,但是周亞夫卻再次表示反對。而且在這件事上,周亞夫徹底和漢景帝杠上了,最后直接以辭職作為要挾。而漢景帝對此也沒慣著周亞夫,直接就批準了周亞夫的辭職報告。
請注意,以上這幾件事,基本上每一件事,都是漢景帝一朝最重要的大事。除了七國之亂之外,在整個漢景帝時代,就數這幾件事最重要了。每一件事展開聊的話,都有很復雜的故事,而且背后都是草蛇灰線,牽扯了各種復雜的歷史。
但是結果,在這幾件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周亞夫卻偏偏全都和漢景帝反著來。每一件事,周亞夫都有不同意見。
當然,這事其實也說不上是誰對誰錯,只能說是站位不同。不過這幾件事發生之后,漢景帝原本對周亞夫的好感,也就逐漸消耗的差不多了。等到周亞夫主動辭職之后,漢景帝才會順水推舟,直接讓他退休回家。
故事發展到這里,如果周亞夫能夠知道自己的錯誤,回家之后,踏踏實實過日子,或許還能得以善終。但問題在于,周亞夫退休之后,依然不覺得是自己錯了!
這樣一來,麻煩就大了。
在周亞夫退休一段時間之后,漢景帝主動召開了一場宴會,想要以此試探周亞夫。宴會開始之后,漢景帝示意下面的人,不要給周亞夫放筷子。等到宴會開始之后,周亞夫見到自己面前沒有筷子,自然要和旁邊管事的人索要。漢景帝見到這一幕之后,便半開玩笑著說:「難道沒筷子,你就不高興了?」
誰都聽得出來,漢景帝這話,就是在敲打周亞夫。但凡周亞夫情商稍微高點,和漢景帝打個哈哈,再表表忠心,這事也就過去了。漢景帝也是個好皇帝,接下來說不定還會直接恢復周亞夫的丞相工作。
但沒想到的是,接下來,周亞夫直接臉色一變,按照禮節給漢景帝下跪賠罪。然后漢景帝剛剛讓他起來,周亞夫轉身就走了!
不得不說,周亞夫的情商,是真的很低,而且完全沒有任何政治智慧。他這樣做,等于是徹底打了漢景帝的臉。就算漢景帝脾氣再好,也不可能再用他了。而且漢景帝更擔心的是,一旦自己去世,未來小皇帝即位之后,還能不能壓住周亞夫這位老將。
所以最后,就有了所謂的周亞夫謀反事件。
周亞夫謀反這個事,簡單來說,就是那頓飯吃完之后,周亞夫心情越來越差,直接閉門謝客。而他的身體情況,也越來越差。
如此一來,周亞夫的兒子,覺得周亞夫可能是快不行的,就開始提前給他爹準備陪葬品。因為周亞夫是武將,所以他兒子當時就準備了五百套甲胄盾牌。
在古代,像弩和盔甲之類的東西,都是不能隨便買賣的。而且超過一定數量之后,完全可以被視作謀反。不過以周亞夫的地位來說,買幾百套甲胄,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雖然違規,但這事其實可以解釋。而且,周家準備的這些甲胄,有點類似于今天的紙人紙馬,本來也不是用來打仗的。
但結果,這事後來很快被捅了出去,然后就有人舉報周亞夫謀反。像謀反這種大罪,就算是周亞夫,也必須得好好查一下。所以在這之后,周亞夫毫無疑問的被抓了起來。
以周亞夫的身份,有資格審問他的,自然只能是當時漢朝的最高司法官員,廷尉。有意思的是,周亞夫被抓起來的時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因為他壓根不知道自己兒子做了什麼。
直到廷尉開始審訊周亞夫的時候,周亞夫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在周亞夫看來,這只是一個誤會,而且這種審訊,本身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所以在這之后,周亞夫的倔脾氣又上來了。不但拒絕認罪,而且開始絕食抗議。
就這樣,一代名將周亞夫,入獄之后,絕食五天,最終活活餓死了。
這就是周亞夫的故事。
周亞夫的一生,其實讓人覺得有些無奈。因為生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周亞夫根本沒有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哪怕是那場七國之亂,對于周亞夫來說,其實也沒什麼難度。如果換做後來漢武帝那個時代,周亞夫的成就,未必會比衛青霍去病低。
但同時,擁有超高軍事天賦的周亞夫,在政治方面,卻堪稱一無所知。在這點上,他很像是漢初的那位兵仙韓信。
如果周亞夫能夠懂一點政治,稍微學會低頭,以漢景帝的性格,其實最后他一定可以善終。而且,就在周亞夫去世兩年之后,漢景帝就掛了,然后輪到漢武帝上位。
如果周亞夫沒死的話,其實到了漢武帝時代,他反倒有可能會建立更大的功業。
但可惜的是,所有的這一切,最后都毀在了他自己的倔脾氣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