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比較有名的‘治世’,大家估計都能隨口說出幾個。
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仁宣之治等等……這些時代,在中國歷史上都算是比較美好的時代。國家內部不打仗,國內矛盾也不算太多,土地兼并問題不明顯。生活在這些時代的古人,應該也都算是比較幸運的。
但是,如果要問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到底是哪一個時代,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
實際上,歷史上第一個被稱之為‘什麼什麼之治’的時代,其實并不是漢朝的文景之治,而是西周的成康之治!早在文景之治九百多年以前,周朝的統治者,就首先開辟了一個美好的時代。
所謂的‘成康之治’,指的就是西周第二位天子周成王,以及第三位天子周康王在位時期。這兩位周天子,總計在位四十多年。據說在這四十多年當中,‘天下安寧,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后世所謂‘大治之世’的說法,其實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成康之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什麼早在三千年之前,中國人就能迎來第一個理想的時代?這個時代,到底是怎麼到來的呢?
因為成康之治的那段時間,實在是太過久遠。而且,當時正是西周初期,連文字體系都剛剛成型,記錄歷史也比較費勁。所以,對于那個時代的很多事情,后世的記載都比較少。我們目前也只能通過一些考古發掘,以及《史記》上的一些描述,來回顧那個時代的歷史。
歷史上真正開啟成康之治的人,其實并不是某一任周成王,而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周公。
這主要是因為,當年武王伐紂成功之后,僅僅只過了不到兩年,周武王就去世了。而周武王去世之后,他的嫡長子姬誦順利接班,成了周成王。但問題是,周成王剛登基的時候,年齡還比較小,根本無法處理朝政。
所以周武王臨死之前,就讓自己的弟弟姬旦,幫忙輔佐一下自己的兒子。這個姬旦,就是后世所說的那位周公。
周武王的兄弟其實很多,因為他爹周文王確實比較能生。光是正史上有記載的周文王之子,就有二十多個。不過在這些孩子里面,有十個孩子,是周武王和自己的正妻所生,也就是所謂的嫡子。
在這十個嫡子當中,老大就是那個在封神演義當中,被紂王做成肉羹的伯邑考。周武王是老二,周公則是老四。
另外,在那些庶子當中,有一個人比較特殊。這個人叫姬奭,在所有庶子當中,他年齡最大,后世稱之為召公。周武王去世之前,其實是把朝政托付給周公和召公兩個人,讓自己這兩個兄弟,一起幫忙輔佐自己的兒子。
就這樣,等到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順利接班。但是這個時候,周朝真正管事的人,其實是周公以及召公。
面對一個剛剛開國的新王朝,此時壓在周公身上的擔子,顯然不輕。首先,周武王生前只是干翻了商朝王族,在山東、河南以及江淮地區,還有大量支持商朝的諸侯國,以及一大堆商朝遺民。
這幫商朝遺民,一直想著要造反,想要恢復商朝。
其次,因為周武王的英年早逝,導致周朝高層內部,也開始暗流涌動。周武王的幾個弟弟,此時也開始蠢蠢欲動,想要起兵篡位。
另外,新朝開國之后,周武王因為去世太早,并沒有及時建立起完整的統治體系。當時的周朝,既沒有成體系的法律,也沒能對整個中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統治機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就很容易爆發叛亂。
這些問題,顯然都不好解決。
但周公的厲害之處,恰恰就在這里。此后的幾年時間里,周公用自己的智慧,把這幾個問題全都解決了。而這段時間,后世便稱之為周公輔政。
在這幾年當中,周武王的幾個弟弟,聯合那些商朝遺民,首先叛亂。這場叛亂,后世史稱三監之亂。等到叛亂爆發之后,周公用了三年的時間,徹底平定了叛亂。而且,周公還把那些臣服于商朝的東方諸侯國,全都給滅了。
這一戰之后,周朝才算是徹底控制住了山東、河北、河南以及江淮地區,真正統一了天下。
平叛成功之后,周公又力主建立新都。周公當時建造的這座新都城,就是后世的洛陽,當時叫做洛邑。之所以要建立這座新都城,主要是因為之前周朝的首都在西安地區,基本上在關中。而以當時的交通能力來看,定都關中,顯然不利于控制這些商朝舊地。
而如果直接遷都的話,又很容易會讓關中地區的基本盤,出現問題。
所以,此時的周公,就直接選擇了營造新都的計劃。這座新首都建造完成之后,周公把很多商朝的遺老遺少,都給遷到了洛邑周圍。同時,還有一些聽話的商朝遺民,被周公安置在商朝舊都一帶,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并且讓商紂王的哥哥做國君,這就是宋國。
同時,在周公的安排下,周王室的很多親戚,開始逐漸被分封到各地,建立了各大諸侯國。這些姬姓諸侯國的存在,無疑也是進一步加強了周王室對于天下的統治。
這幾件事做完之后,那些商朝遺民就很難叛亂了。此后,周公又順勢推出了周禮,建立了一套約束整個天下的規則。實際上的周禮,并不是一套單純的禮儀,而是更像我們今天的憲法。違背周禮,可不單單是今天不講禮貌那麼簡單,而是有點類似于顯得的違法亂紀。
等到周禮徹底推行開之后,這個時候,那位周成王也就成年了。此后,周公直接還政給周成王,讓周成王開始自己處理國家政務。此后又過了三年,周公去世。隨著周公去世,周朝的權力交接,也算是徹底完成了。
實際上,周公輔政的這幾年,其實也算是成康之治的一部分。因為這段時間,就是周成王在位的時間。而等到周成王從自己叔叔手里,真正接過權力之后,他忽然發現:自己好像什麼都不用做了!
因為所有該做的事情,周公都已經替他做完了!
如此一來,周成王登基之后,只要按照周公的既定安排去做,自己別瞎折騰,國家就可以平穩運轉,根本不會出任何問題。
所以,從后世的角度來看,主持成康之治的人,確實是周成王和周康王。但是開創這段治世的人,其實是那位周公。
因為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所以到了周成王親政之后,接下來可說的事情,反倒是不多了。至少,沒有什麼值得記載下來的大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今天我們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才會覺得相關史料不足。
大概在史官的眼里,史官記錄那個時代的歷史的時候,也會覺得有點無從下筆,因為實在是沒啥值得多寫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周公生前的安排,開始按部就班的進行。
這樣一來,周成王在位期間,唯一值得多說一句的事情,其實就是大規模分封了。
在周成王的分封之下,周公的兒子,分封到了山東曲阜地區,建立了魯國;周成王的姥爺,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被分到了山東臨淄,建立了齊國。和周公一起輔政的召公,他的大兒子,代表召公被分到了北京那邊,建立了燕國。
此外,周武王的第十五個弟弟,被分到了鎬京周圍,建立了畢國。後來,這個畢國被滅了,但是這個老十五的子孫后代還在。若干年之后,老十五的弟弟,又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就是戰國時期的魏國。
而周成王本人的幾個弟弟,也就是周武王的兒子們,也先后得到了分封。周武王一共有五個兒子,這其中除了大兒子接班,成了周成王之外,有一個兒子比較關鍵。這個兒子,就是老三。老三後來被周成王封到了山西,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晉國!
總之,周成王在位期間,就是不斷分封,不斷建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建立起來之后,周王室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力,一下子就上了一個大台階。
說到這里,我們得多說一句:為什麼當時周王室要堅持分封呢?為什麼不能像秦朝之后那樣,直接由中央派人管轄呢?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復雜。除了當時沒有大一統這個概念之外,最關鍵的原因,其實就是生產力和交通能力不夠,而且人口也不夠多。
在戰國時代之前,中原地區的人,從身份上來說,可以分為奴隸主和奴隸。而從居住環境來看,則是可以稱之為國人和野人!這里的野人,不是指今天我們理解的在神農架那邊出現的神秘生物,而是指生活在野外的人。
西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座城。諸侯控制一座城之后,可以通過這座城,幅散控制周圍的一塊區域。這種情況,有點類似于中世紀歐洲那邊的分封制。
至于說想要建立起嚴密的組織結構,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逐級統治機器,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確實是做不到。
但即便是分封制,在當時來看,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有了這套體系之后,再加上周禮的存在,周王室就可以在理論上,控制中原地區的每一個角落。雖然自己沒有直接管轄的能力,但哪個地方出問題之后,周王室可以迅速找到管理這塊地方的人,第一時間進行問責。
這在之前的夏商時期,是從來沒有做到過的。
周成王在位期間,主要的工作,就是沿著周公的思路,不斷分封,不斷建立諸侯國。而周成王去世之后,接下來他的兒子周康王即位。周康王剛即位的時候,那位召公,以及老十五畢公,都還活著。有這些老臣輔佐,周康王自然也就順利度過了新手期,很快熟悉了國家政務。
因為有之前周公打下的底子,周成王和周康王這兩位天子,只要自己不胡鬧,其實周朝就只能不斷上升,這是歷史大趨勢。
一個王朝剛剛開國,皇帝或者說天子不搗亂,踏踏實實工作。諸侯國之間因為剛剛分封,自己的地盤還沒管明白,也不會想要對外擴張。前朝的遺民,基本上都已經被徹底鎮壓,也不會叛亂。再加上當時土地都是公有的,也沒有土地兼并的問題。老百姓雖然需要給貴族打工種地,但是也還能活得下去。
這樣一來,歷史上第一個大治之世,自然也就出現了。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距離我們比較久遠,導致我們今天對這個時代,了解的很少很少。但顯然,這個時代對于整個西周的歷史來說,至關重要。正是因為成康之治,攢下了雄厚的家底。所以到了西周中期的時候,周朝可以大范圍向外擴張,先后擊敗了犬戎、鬼方、南蠻等外族,極大地擴大了中原文明的版圖。
‘刑措四十余年不用’,這句話或許有些夸張。但同時,這也是對成康之治,最好的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