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圖集
娛樂明星
熱點新聞
影視新聞
綜合推薦
明星
历史故事
奇聞趣事
佛緣佛語
搞笑故事
插畫趣聞
情感百態
生活小妙招
全部
    
李煜:多情詞人,懦弱皇帝,從兒女情長到故國遺夢,奈何薄命帝王家
2023/02/10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李煜 〔五代〕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一直以來我總想寫點什麼,關于那個我最喜歡的詞人,而不是什麼帝王的李煜。

之前我看過許多關于他的評價。關于他的亡國、關于他的才氣、關于他的愛情。然而對于我個人來說,我卻無法深刻而準確地表達出我的思想。不知道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事實上,作為一個君王,李煜毫無疑問是失敗的,亡國之君,斷送江山,這是他的悲哀;但他卻是一個偉大的詞人。

李煜在詞上的造詣,可以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當然這不過是我個人的觀點而已,別人同意或者不同意都可,對此我無意多說。

有時候聽鄧麗君唱的《獨上西樓》和《幾多愁》,感覺真有種說不出的蒼涼和悲情;每每看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個句子,我總在想象著后主寫這首詞的時候內心是怎樣的無奈和傷痛。

繁華落盡,太多太多穿越世俗的感情,終究凝結了,凝結成了夢,切都是那麼的如夢如幻。所有的一切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始終是李煜。他傳奇的一生不知有多少人羨慕,甚至說是嫉妒。然而閱讀他的詞時,我內心總有種無法言說的情緒,即便是時光已穿越千年后的今天。

千百年來后世人對李煜詞所作的注釋評析解說可謂汗牛充棟,譽眾貶寡,特別是李煜入汴京淪為階下囚之后所作的詞,被世人所公認。對宋、元以來的婉約、豪放派詞的發展,他起到了承前啟后的引導作用,以超越時空的獨特魅力引人矚目。

現代著名學者、文史學家顧頡剛,對李煜詞倍加贊賞,認為是用血淚寫成的,是中國文化寶庫里最珍貴的遺產。史稱李白為詩仙,杜甫為詩圣,而稱李煜為詞魂,其作品的地位是同曹雪芹的《紅樓夢》、屈原的《離騷》而相當的。

后人還有稱李煜為詞宗,亦有人稱為詞帝,我想李煜所得到這些稱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李煜的詞如同金庯的武俠小說一樣,凡有華人之處無人不知,處處都有傳誦「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如果有人問我喜歡中國封建王朝中的哪一個朝代,我一定會說是宋朝,特別是北宋的那個年代,因為它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民主的一個朝代,亦是知識分子地位最高的一個朝代。

其中就有包拯拉著宋仁宗的衣服據理力爭,一定要答應他的主張才肯罷休的事情,我想這個事情在別的朝代是絕對沒有過的,即便是在唐朝魏征也沒敢對唐太宗這樣做。但北宋卻又有著一段屈辱的歷史。

這段歷史只要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的人都會記得,里面主人公郭靖和楊康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的,這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而扮演這段歷史的角色正是宋徽宗趙佶。

喜歡宋詞的人如果留意的話,《宋詞三百首》里宋徽宗趙佶所寫的詞是放在開篇的,我不知道這是編撰者故意還是純屬巧合。

每當我讀那些關于「靖康之恥」的史料,我總為之感到痛心。想想現在那麼多人在制造垃圾歷史電視劇,為什麼就沒人把「靖康之恥」這段屈辱的歷史拍出來,讓人們好好的重溫而學習呢?

倘若悲劇只發生一次,那也就罷了,可事實上并非如此,這樣的悲劇依舊在不斷地上演,只不過是演員不同而已。南宋的滅亡是一次,明朝的滅亡也是一次,晚清的歷史就更不用說了。想想這些我就感到寒心。

有人說,一個忘記恥辱的民族,是最危險的!我想這句真的很有道理。

其實我說這些不過是因為宋徽宗趙佶和后主李煜有著相同的命運而已。

歷史上,君主文才絕高卻邦國不治,最終淪落為階下囚的不止一人。如陳后主叔寶、后蜀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及宋徽宗趙佶等。陳后主「詩才甚高」,但只留下「景陽宮井又何人」的一段「亡國史」;孟昶只有一闋「洞仙歌」的兩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這還是經蘇軾補遺而得名;宋徽宗除了瘦金體書法與花鳥繪畫可以傳世外,「詞壇紀事」稱他「天才甚高..詩文之外,尤工長短句」,王國維把他與李后主相比,說《燕山亭》詞亦可略似之。我們可以把他們的詞作一比較: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宋徽宗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后主只在這寥寥五十六字中,道盡了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念。而這首《宴山亭》詞則是徽宗在北上途中看到杏花而作,曾被王國維稱為「血書」,雖然也寫出了由企盼而絕望的孤獨憂傷的心情,令人不忍卒讀,但給人的感覺卻有點平鋪直敘,了無余味,與李煜相比差之甚遠。他不但文才遠遜后主,就因果來說,他被金兵北俘,家亡國破,我想這大概是宋太祖以牽機毒藥謀害李后主所遭的后世報應吧!

然而宋徽宗趙佶與后主李煜的經歷在各種傳說中似乎頗能找到相似之處。趙佶是神宗皇帝的第十一子,據說神宗曾在秘書省觀看李后主畫像,對他的儒雅風流極為仰慕,到後來徽宗的出生,生時又夢李后主前來謁見,因此,后世謠傳宋徽宗乃李后主投胎轉世。

後來趙佶的哥哥宋哲宗趙不幸二十四歲時就病死了,恰巧的是趙卻無子嗣,而向太后非常喜歡趙佶的才華和氣質,說他有福壽之相,甚至還說「佶」者就是所謂的吉人嘛。于是宋徽宗就這樣稀里糊涂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此,拉開了他極具悲情色彩的人生序幕。

令趙匡胤和趙光義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百二十年后,他們的第八代天子趙佶,就遭遇了和李煜同樣的命運。

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把宋徽宗趙佶看做是中國歷史有名的昏君,事實上,如果把北宋亡國的所有的責任都算在他頭上,那未免有點不公平。

其實,北宋滅亡不過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積弱衰敗過程,恰恰宋徽宗趙佶這個倒霉鬼趕上了最后的滅亡時刻。我想在北宋滅亡的問題上,如果按照責任劃分的話,主要責任的不應該是他,因為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始作俑者就是那個英明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并且讓子孫后代永世坐穩江山,不讓別人篡位,采取了很多辦法。然而一個人再怎麼偉大,也不能顧及到后世的事情。但這個趙匡胤卻做到了,通過他采取的手段解決了篡位的問題,從他之后,中國歷史上就再沒發生過什麼將相篡位的事情來。所以我們不能不佩服趙匡胤的偉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趙匡胤采用了許多辦法: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還有采用文人統軍,軍隊正職全由文官擔任,武將只能任副職等等一切辦法。

盡管這些措施改變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政治體制,保住了趙家天下,卻導致整個國家的軍事出現了問題。想當年趙匡胤區區20萬軍隊就統一了天下,還打得契丹只有招架之功,而到北宋末年,國家財富翻了幾十倍,軍隊人數翻了幾十倍,軍事實力卻弱到一觸即潰望風而逃的地步,國家的滅亡,也就在所難免了。你說,這能全怪宋徽宗趙佶嗎?

而后主李煜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在中宗還在位的時候,國庫里還存有七百萬錢,也還是個獨立的國家,人民都過著安寧恬靜的生活,可見還是個富有的國家。然而等到中宗逝世后主李煜接位的時候,南唐國已經割讓了差不多一半的國土了,還要每年向宋朝繳納進貢,并且還不能有自己的年號了。其實這個時候的南唐已經是千瘡百孔了,所剩的不過是茍延殘喘而已。

對于后主來說,我只覺得他比較倒霉就是了,或者說他只有文學天賦而沒有政治細胞,沒有生在一個太平盛世里,導致到最后他成了亡國之君。可中宗有著很好的機會,卻沒有抓緊時機治理好國家,反而將南唐推上了滅亡之路。

然而在今天或許有人說,導致南唐敗亡的中宗一定是個昏庯之君,而對于后主李煜大概也是如此的評價吧。可是從流傳至今的《南唐二主詞》里,我們不難看出他們的非凡才情。試想,昏庯之君能寫那些優美的千古詞句嗎?

盡管南唐的滅亡在李煜沒有接手之前就已經形成定局了,可是不管怎麼說,畢竟南唐是在李煜手上親自斷送的。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被后人評為「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是生不逢時,作為南唐最后一個君主,繼位時(961年)南唐已對宋稱臣,處于屬國地位,這就決定了他作為君王的悲劇命運。

李煜在位十五年,不修政事,屈辱茍安,沉湎于奢靡享樂的宮廷生活中。可這是真的嗎?其實作為一國的君主,李煜曾經也實施過一些仁政,減輕賦稅,放寬刑罰,只不過這些并不能挽救那個業已支離破碎的南唐國了。

可是在後來北宋發兵進攻時,南唐能夠抵抗一年多,說明南唐還是有很大實力的,如果李煜能勵精圖治,南唐抵抗的時間一定不止一年。可李煜并沒有勵精圖治,而是借酒澆愁,并且還寫詞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其中就有《相見歡》:

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文人啊文人啊!很多的時候總是那麼的柔弱多情,作為一個君主,自己的國家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還有閑情去曲詞吟賦,讓人想想都有點寒心。

其實說到底像李煜這樣的人并不是做帝王的材料,可是命運有時候就是那麼捉弄人,偏偏就把他推上了歷史的舞台,讓他在政治的漩渦中苦苦掙扎。

李煜生于帝王之家,而那時候金陵正是文人墨客集中的地方,自然就形成了文學的中心,再加上李煜從小就耳濡目染父親對詩詞的造詣,就這樣把他慢慢地塑造成一個多愁、善感、柔弱、傷懷的文人。

李煜天性喜文厭武,他的人生志向,就是要做一個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經綸滿腹的高人隱士。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這是他早期的作品《漁父》,我們從中不難看出李煜少年的理想追求。

人們常說個性決定命運,李煜亦是如此,此時的他所面對的處境是國家內憂外患,亡國的緊迫感沉重地壓在心頭讓人喘不過氣來。

風雨欲來,大廈將傾,李煜也曾試圖想過振作,也想圖強,但他天性懦弱,他沒有拯救危局的政治魄力和才能,強國談何容易?以其父李璟的英武明斷,照舊不能保社稷于不衰,一介懦弱文士又怎能力挽狂瀾于亂世?

所以,當面對日漸衰落的江山,他不知所措一沒有整頓朝綱,指揮征伐,復興南唐的勇氣,沒有臥薪嘗膽十年磨一劍的宏圖大志,所以李煜從繼位開始就對北方的宋朝忍辱屈從,納貢稱藩,不僅不敢堂堂正正地稱皇帝,甚至在接見宋朝的使者時,還要將皇袍脫下,換上紫袍。

書呆子氣十足的李煜竟天真地認為,只要他事事恭順、不出過錯,趙匡胤就會礙于面子,不會同南唐兵戎相見。這只是他的一廂情愿,說明他根本不懂政治,趙匡胤說得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這里我們看到最為明顯的是李煜從即位開始就對趙宋王朝表現出無比的柔弱和退讓,甚至有點卑躬屈膝。為了讓趙匡胤知道自己從未想與中原抗衡,也從未想真正做什麼帝王,正如他給趙匡胤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所說:

臣本于諸子,實愧非才,自出膠庠,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以優游,思追巢、許之余塵,遠慕夷、齊之高義。繼傾懇悃,上告先君,固非虛詞,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繼沒,次第推遷,先世謂臣克習義方,既長且嫡,俾司國事,遽易年華....惟堅臣節,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輒萌異志,豈獨不遵于祖禰,實當受譴于神明。方主一國之生靈,遐賴九天之覆燾。況陛下懷柔義廣,煦嫗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遠憑帝力,下撫舊邦,克獲宴安,得從康泰。然所慮者,吳越國鄰于敝土,近似深讎,猶恐輒向封疆,或生紛擾,臣即自嚴部曲,終不先有侵漁,免結釁嫌,撓干旒戾。仍慮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構異端,潛行詭道。愿回鑒燭,顯諭是非,庶使遠臣,得安危懇。

他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夠換取趙匡胤寬容之心,然而更為可笑的是,為了討好趙匡胤,李煜還寫信給南漢主劉倀,勸其審時度勢,和自己一樣向宋朝稱臣,可是這個劉倀不是李煜,當然不會因一紙書信就向宋朝屈膝,惱怒之下的劉倀,不但扣留了南唐使節,而且斷絕了與南唐的關系,而宋太祖趙匡胤也就此抓住了機會,放心大膽的出兵滅亡了南漢,唇亡齒寒,南唐就此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最終等待他的是命運的擺布,一如即位當年被命運無奈地推入政治漩渦之中。

在李煜的內心里,他清楚地知道南唐注定滅亡,那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既然無能為力改變命運和現實,惟有順從,這是他惟一能選擇的。

對于以后不可避免的戰爭,李煜不愿想也不敢想,更談不上什麼積極的防御措施了,甚至在消滅宋軍主力的機會來臨的時候,他也不敢稍作反抗。

史書記載,就在北宋大軍云集淮南,即將對南唐發動進攻的前夕,有商人自淮南來,晉見李煜,獻上破敵之策,說,北宋軍在長江上游的江陵棗戰艦數千艘,請前往焚燒。卻被李煜阻止了,理由是,擔心事情不成,反招其禍。

面對國家岌岌可危,朝局混亂,君王的退讓與屈膝之局面,南唐的有識之士坐不住了,他們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來挽救這飄搖欲墜的江山。

其中名將林仁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給李煜上書說愿意領兵幾萬人北上,收復舊地。林仁肇還為李煜擬好了開脫的理由:他起兵的時候,李煜就向外發消息說林仁肇叛變,讓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國家,如果失敗就殺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就是這樣已經為李煜想好托辭的計劃,他也沒有同意。

然而等待林仁肇是一個悲劇的下場,我想他做夢大概也沒想到會是這樣;古人都說文死諫武死戰,作為一個將軍只有戰死在疆場才是死得其所,倘若要是被離間而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則是很悲哀的事情了,可林仁肇恰恰是這樣的下場。

林仁肇的存在對趙宋王朝的南侵計劃是極大的障礙,作為趙宋王朝的最高統帥趙匡胤深深地知道,這樣的人不能據為己用就必須除掉,而趙匡胤不但會帶兵打仗更擅長用計。

為了達到借刀殺人的效果,趙匡胤命令部下秘密買通林仁肇的侍從,偷出林仁肇的畫像掛在事先已經準備好的房間,故意讓被扣留在宋朝的皇弟從善看到,還到處散布謠言說林仁肇準備投靠宋朝,宋朝已經給林仁肇造好了私人府邸:精心策劃制造出林仁肇投敵叛國的假象。從善對這一切的所見所聞,心中大為吃驚,連忙將這些情況告訴遠在金陵的哥哥李煜,面對弟弟帶回來的消息,李煜能不相信嗎?

在李煜的心里清楚地知道,以林仁肇的能力絕對是國家棟梁之材,可一旦要是真的投敵叛國的話,那對南唐的危害是無法想象的,就這樣經過再三的利與弊的權衡,李煜索性將林仁肇處死,林仁肇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這樣窩囊死去。

而此時的趙匡胤得到林仁肇死去的消息,我想他心里有著巨大的嘆息和憤慨,嘆息著這樣的勇將不能為己所用,真的是最大的遺憾;憤慨的是林仁肇這樣的忠臣你李煜都殺了,你不亡國才怪。

還有文臣潘佑也沒落到好的下場,最終無奈地拔劍自盡。想想又是多麼的悲壯啊!

可李煜倒好,他不但沒有醒悟過來,反而成天沉迷在聲色縱情之中。

更為可笑的是,李煜非常信佛,動用很多財力和物力來建造許多佛寺,每天退朝之后就和皇后換上僧人的衣服,誦讀經書。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讓他們誦佛,然后赦免。

有人說帝王不能有愛好,否則就會有人投其所好,制造可乘之機,這話在李煜身上應驗了。他的這些愛好成了被別人利用的弱點。趙匡胤聽說這個情況之后,就精選了一名口齒伶俐聰明善辯的少年,其實不過是宋朝的間諜而已,南渡去見李煜,和他討論人生和性命之說,李煜信以為真,以為是難得的真佛出世,從此更少去處理朝政以及邊防守衛了,而是整天念經誦佛,一時間金陵的僧人多達萬人。

此時的李煜似乎陷得更深,每天只知念佛、填詞,似乎在靜候滅亡的到來。

該來的還是要來的,誰也阻擋不住,只是李煜沒想到這麼快就來了而已。

趙匡胤終究是趙匡胤,他作為趙宋王朝的最高統帥,心里肯定有著雄霸天下的野心,即便是李煜再怎麼的百依百順和屈膝求全,換來的依舊是趙宋王朝的雄師南下,不過在古代那些統治者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找個理由,哪怕是個牽強的理由也好,而這次也不例外,總得找個師出有名的理由吧!

可趙匡胤想來想去怎麼也找不出一個什麼名正言順的理由,最后只好對率軍主帥曹彬和潘美說:「江南本無罪,但朕欲大一統,容他不得,卿等勿妄殺人!」

當然這個趙匡胤在下令大軍進攻南唐前夕,似乎是在表示仁慈,特別派使者去請李煜到開封。做出似乎要與李煜和談的樣子,可是李煜知道請去了就再也不可能回來了,所以找個理由推說有病而不去。

終于在開寶七年(974)的冬天,趙宋王朝的雄師浩浩蕩蕩橫渡長江,將金陵重重地包圍了。

大軍壓境,李煜為了表現抵抗的決心,慷慨激昂地對臣下說:「王師見討,孤當戎服親臨戰場,背城一戰,如果不能獲勝,則聚全家而自焚!」這句話聽起來的確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然而,誰都知道,這不過是李煜作為一個君王死要面子的大話罷了,難怪趙匡胤聽到后,說:「此措大兒語耳,徒有其口,必無其志。渠能如是,孫皓、叔寶不為降虜矣。」

就在戰爭開始后不久,李煜還在繼續做著卑躬屈膝的事,派從弟從鎰攜向趙宋王朝送去了很多貴重的禮物,而自己的將士卻在前線挨著餓為了保家衛國而拼死抵抗,到了這樣的關頭李煜還不忘了填詞。不過想想也是,到了這個時候他除了填詞還能做什麼呢?

其中就填了一首詞叫《臨江仙》:

臨江仙李煜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裊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據說這首詞還沒填完,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後來補上的,當然這只是后話了。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晚了!趙宋王朝的雄師在進攻一年后的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終于被攻破了。

而此時李煜并沒有如一年前所說的那樣慷慨激昂的去赴死,而是率領臣僚數十人袒露著上半身至宋營投降了。宋軍主帥曹彬接受了他的投降,這位仁慈的將軍勸李煜回官收拾財寶行李,以備他日之用,理由是歸朝以后俸祿有限而花銷卻極大。要是現在不拿,一經有關部門清查,到時候就再也拿不到了。

亡國之君李煜被迫離開金陵北上,相傳離開日,天色陰暗,細雨綿綿,李煜冒雨乘舟,故土家園漸行漸遠,煙雨中回顧自己三千里地山河,不覺潸然淚下。多情自古傷離別,此情此景觸動。李煜,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痛,賦詩一首:

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云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在宋軍押送李煜往北宋首都汴梁的路途中,此時的他才慢慢感覺到失去自由的痛苦,經歷到那種天上人間的滄桑巨變,不由得悔恨萬千,那種亡國之痛讓人撕心裂肺,就在976年的除夕之夜,他悲痛地填了這首詞:

破陣子李煜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976年正月初四,李煜君臣一行到達了北宋首都汴梁,趙匡胤御駕明德樓,令李煜白衣紗帽至樓下待罪,然后頒詔赦免其罪,當然,趙匡胤為了懲罰李煜,還特別封了李煜一個帶有侮辱性的爵位一一違命侯。

從此,李煜就開始了他的帝王囚徒生涯。


我記得曾有人說過:中國有兩部奇書,分別是《史記》和《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失意的境遇中編寫出來的。

我想李煜也是如此,其實人有時候受到打擊未嘗不是好事,李煜就是個很好證明,雖然他丟掉了那至高無上的帝王位,但失去這些之后他的心靈得到洗練,從而寫出那麼多那麼好的詩詞來,正因為這些感人肺腑的詞才讓人們記住他。試想歷史上有幾個真正為人們所記住的帝王?

然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李煜的帝王生涯顯得有些悲情。南唐的滅亡或許是歷史的必然,歷史的前進總會以犧牲某些人作為代價,李煜雖然丟掉帝王位卻促使唐代后戰亂的國家分裂得到統一,從而減少了人民的苦難,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想想李煜這一生也算還值得,做過帝王享受到了那種至高無上的君王權利,而且有兩個摯愛他的女人,還有他的詞即便是時光穿越到今天依舊有那麼多的人喜歡并且記得,我不能不說李煜真的很幸運。

在李煜這一生之中有著兩個最重要的女人:大周后小周后。大周后名薔,小周后名薇,兩姐妹都是錢塘的美女。關于大周后,《南唐書》載:「后主昭惠周后,通書史,善歌舞,尤工鳳蕭琵琶。唐朝盛時,霓裳舞衣曲為宮廷的最大歌舞樂章,亂離之后,絕不復傳,后(大周后)得殘譜,以琵琶奏之,于是開元天寶之余音復傳于世。

954年,李煜同南唐重臣司徒周宗之女周薔(大周后)結為伉儷。這一年,李煜十八歲,周薔十九歲。

這對才子佳人可謂是天生的絕配,周后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特別擅彈琵琶,并憑借殘譜復原了已經失傳兩百多年的《霓裳羽衣曲》。李煜與周薔結合后,不僅找到了生活中的知己,也找到了藝術上的知音。

這對多才多藝的恩愛夫妻,和諧美滿地共同生活了整整十年,并有了兩個天資聰慧的兒子。可惜好景不長,964年,周后突患重病,形容枯槁。剛開始時,李煜對周后關懷備至、噓寒問暖,希望她的病情能有所好轉,但周后的病情卻一天比一天嚴重,李煜徹底絕望了。

就在這個時候,妹妹周薇應姐姐之邀來到內官服侍姐姐。李煜看到周薇,仿佛看到昔日周后的神采。慢慢地就喜歡上了這個日后將成為南唐小周后的姨妹。

關于李煜與小周后偷偷幽會。李煜還特別地寫一首詞作為兩個人之間的紀念,并且把當時那種幽會的情景描寫得淋漓盡致:

菩薩蠻李煜花明月暗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即便是在戒備森嚴的皇宮也是如此,慢慢地這首詞在后宮傳播開來,甚至流向民間被人譜成曲子歌唱,而關于后主與小姨子之間的曖昧關系成了人們茶余飯后最熱門的話題,此時的后主依舊沉溺在溫柔鄉里,全然不顧世人的非議。

某個夜晚,后主又和小姨子偷偷地見面了,這次不像往常那樣見面就卿卿我我,后主特意準備了酒,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調情,趁著酒興,后主又激情地填了一首《一斛珠》:

一斛珠李煜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農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絨,笑向檀郎唾。

此后的李煜與小周后只要有時間就纏綿在一起,其實這一切的一切大周后早就耳聞,她只是不揭穿而已。恰在這時,李煜的次子仲宣意外天折,這一連串的打擊,將大周后迅速地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曾經的他們是多麼的幸福啊,或許太過幸福了吧,連老天都開始嫉妒了,偏偏要拆散他們,讓他們不能在一起。生與死,是多麼遙遠的距離啊,誰都不能逾越。

終于在964年十一月,周薔離開了她曾經深愛的李后主,離開這個她曾經熱愛的世界,時年二十九歲。

大周后的病逝,使李煜十分悲痛,親自草擬了一篇署名「鰥夫煜」的《昭惠周后誄》,長約數千言,命石工鐫刻在大周后陵園的碑上。通篇追述了對周薔的贊賞和思念,文中連續用了十四次「鳴呼哀哉」的感嘆詞,寄托了他對周薔「茫茫獨逝,舍我何鄉」的哀思。

一代傾國傾城的大周后就這樣凄然離開了人世,只留下「請薄葬」的絕筆。

就這樣,周薇順理成章地成為南唐的第二個皇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周后。

可是小周后就沒有她的姐姐大周后那樣幸運了,此時的南唐國已經是搖搖欲墜了,趙宋王朝的雄師對南唐早已虎視眈眈,終于在太祖開寶八年,南唐迫于壓力終于降宋。然而等待他們的將是不可想象的屈辱生活。

如果李煜奮起反攻,那也只是黎民百姓遭殃;他俯首稱臣,南唐百姓少受兵役之苦,還成就了一個詩詞皇帝。其實人世間的對錯是非無法論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倘若撇開帝王權術來看,我倒覺得這個李煜比較懂得人性,他之所以對宋朝如此妥協大概就是為了減少生靈涂炭吧。

有人說:李煜滿腦子只有詩詞和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政治上是個徹徹底底白癡。我想這多少有點冤枉他了。

倘若李煜真的是個政治白癡的話,我想也不會支撐一個國家十多年,亡國不過是歷史大勢所趨。

而且,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很多時候不是光有好的治國思路就行,還要過群臣那一關。一個好的君王,不但要會耍權謀,而是要會平衡群臣間的黨羽之爭不光要能控制他們,更要拉攏他們,利用他們,平衡監視他們。

試想,如果李煜能做好這些,他就不會寫出這麼多優美了上千年的詩詞。如果李煜能做好這些,那中國歷史上只會多一個庸俗的皇帝,少一個偉大的詞人。

命運這個東西有時候就像一張無形的網,只要你的生命還在延續著,它就會讓你在這個無形的網中不斷地掙扎,你越掙扎它就越捉弄你,直至最后那一刻。

在李煜囚居生涯中,他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所有的一切都被限制,再也沒有在江南那種隨心所欲的生活了,而面對的是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境地,所有這些切身的體會,使他在亡國之后寫過很多抒發內心悲怨離愁的詩詞,其中最為經典的兩首,一是前文提到過的《相見歡》,二是《浪淘沙》:

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李煜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后主內心究竟有多痛苦,我想只有他自己是最清楚的,是悔還是恨?面對著自己人生的浮沉,欲哭無淚啊!可是這些又能跟誰說呢?只能「無言獨上西樓」,過著那種「憑欄半日獨無言」的孤寂的幽禁生活,然而正是這樣滄桑巨變的殘酷生活,使得他以酒一醉解千愁,很多的時候都是「夢里不知身是客」,醒來的時候依舊是滿腔的離愁,依舊是剪不斷、理還亂。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上天故意安排,李煜出生在七夕又死于七夕,所謂「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如同應驗李煜一生的多情。

978年七夕,是李煜42歲的生日,國恨家仇,千愁萬緒無從釋懷。情到深處必自流,隨口吟出那首我忍不住一再提到的、千古流傳的《虞美人》: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正是這首絕筆《虞美人》,讓李煜的生命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其實對他來說早已是醉生夢死,他活著也不過是行尸走肉而已,一切對他來說都不再有任何意義,他想結束這一切,結束這屈辱的生命,宋太宗的牽機藥成全了他。他終于可以從沉重而無奈的生命中解脫出來。

就這樣,李煜是帶著滿腔的怨憤,帶著國恨家仇,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歷史的長河里,李煜也不過是一匆匆過客而已,而今天的每個我們,也終究逃不過一捧黃土,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

李煜離開這個世界已有一千多年了,卻將四十年來家國夢寫入詩詞,將自己交給了歷史。

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有的一切都將被時光的江河席卷而空,卻怎麼也席卷不去李煜那滿腔的愛恨情愁,千年后的李煜,正是因為那些詞里充滿著的愛恨情愁而被人們所記住,而不是什麼帝王身份。

很多時候我總是在幻想著自己穿越到千年前的南唐,與他賞月對話,與他同消千古愁。

夜半無人之時,我總喜歡一個人聽《虞美人》,無論是鄧麗君還是費玉清的,都是那樣的纏綿感人,在歌聲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雕欄玉砌的南唐,我看到了那個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落寞地站在梧桐樹下,透過月光看到他那深邃的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哀怨,然而怎麼也走不出那清秋時節滿院的孤獨。

有什麼比孤獨更令人心碎?

我想那便是更深的孤獨。



100多年前的晚清老照片,宮中妃子很漂亮,普通老百姓依舊窮苦
2023/03/27
清末上色老照片,青樓女子坐馬車外出接客,慈禧太后乘坐的御船
2023/03/28
清末上色老照片,豆蔻年華的女孩裹小腳,義和團拳民被日軍牽著走
2023/03/28
慈禧身邊最美的女官:精通舞蹈,嫁給一少將,晚年氣質依舊迷人
2023/03/28
清朝出嫁的格格,為何大多都生不出孩子?專家:有才奇怪呢
2023/03/28
清末照片:長城很荒涼,琵琶女年輕貌美,慈禧扮相可笑又可悲
2023/03/28
晚清名妓老照片:圖4讓親王都瘋狂,圖5是罕見漂亮的雛妓
2023/03/28
清朝末代太監回憶:妃嬪洗澡從不用手,整個過程讓人無法接受
2023/03/28
清末老照片:犯人跪成一排被處決,圖八小妾挨訓忍氣吞聲
2023/03/28
李自成在紫禁城的42天:如何處理皇宮中的妃嬪和宮女?
202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