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影視劇中會有這樣的橋段,犯人在街市口等待行刑之時,他們都會乖乖地跪在地上,有時眼睛還會閉起,等待著劊子手的砍刀落下。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為什麼這些問斬的罪犯會那麼聽話自覺地跪在地上呢?
早在殷商年間,斬首之刑就已經存在了。
殷商遺址中出土的甗就是最好的證明。甗原本是一種用來煮湯的器皿,可在被考古學家發現的這個甗中居然擺放著一個異族少女的頭顱。
這個人首分離的少女是商朝的俘虜,而她被殘忍割下的頭顱則是商人祭鬼神時所用的祭品。
戰國時期的秦國重視商鞅變法,這位政治家的變法中有一項就是以人頭來論功勛。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點來說,就是秦國士兵誰在戰場下收割的人頭數多,誰的戰功就大。
斬首除了出現在戰場上,也出現在了秦的刑法之中。 《史記》有載,「懸首于木上曰梟」,在秦朝除了將腦袋砍下來外,還要懸掛示眾,用作警示。
但有一點很奇怪的是,古代罪犯在面對斬首之行時,他們不但不會做最后的反抗掙扎,反而是靜靜地跪在那兒,等著死亡的降臨。為什麼這些犯人會下跪呢?
第一,犯人是為了在死前受得罪少一些。
與電視劇中劊子手一刀砍下,人頭立馬落地的情形不同,現實中的斬首可沒有那麼干脆利落。
根據史書的記載, 古代的斬首會分成兩種,一種是「砍」,一種是「剁」。而且,有些劊子手還會因家屬孝敬的金額不同,采取不同的斬首方式。
如果是錢給到位了,劊子手的刀就會從犯人的后頸骨隙中砍下,這是最利落的斬首方式,犯人也不用受太多的痛苦就死去了。但如果給的錢不夠多的話,劊子手不會去尋找骨頭之間的縫隙,而是會直接將脖骨砍斷。可骨頭是堅硬的,假如劊子手用的力不夠的話, 這一刀下去脖子很可能不會砍斷,接著就會再補一刀。
當然了, 也有劊子手會使用「剁」的方式將犯人處死。此時,刀就會從頸骨上方落下。
對于犯人來說,他們已經被判處斬首的極刑了,肯定是要死的了。但是還是想少受一些痛苦而死去。
并且,跪在地上更方便劊子手揮刀使力。如若犯人身形高大,砍刀很可能就不會落到脖子上。砍錯了身體部位,劊子手肯定會再補一刀,而此時的犯人就要硬生生地挨兩刀才死。
這種死法無疑是增加了痛苦。另外,斬首通常都是在菜市口執行的,到時候一定會有圍觀群眾的, 劊子手也不想在那麼多人的面前出現斬首失誤的情況,所以就會讓犯人跪下,方便找到受力點。
第二,犯人是因封建禮法才甘愿下跪的。古時社會有著著跪拜之禮,這是用于身份的區分。西漢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中,就有「君為臣綱」這一條。
在臣民心中,君主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是需要事事依從的對象。所以,古代臣民在見到君主之時,都會行跪拜禮,以示敬畏。
在《周禮》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諸臣在覲見周天子之時,會行 「揖禮」,即「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門右」。
此外, 《禮記》有云,「天子為三公下階……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古代之所以會存在著跪拜禮,是上位者維護其地位所制定的禮儀制度。
而古代只有犯下不可寬恕的滔天罪行時,才會被處以斬首之刑,比如說這弒君之罪。
所以, 犯人在被判了斬首后,出于古代的奴性思維,他們也已經覺得自己罪無可恕了。于是,在問斬之時,就會乖乖地跪下,等候審判。
而這第三個原因則是犯人自身的恐懼所致。死亡是未知的,即便是到了今天還是如此。但在古代科學觀念還處于蒙昧的狀態下時,古人更加忌諱死亡。
古人認為,人死之后,靈魂不滅。但這靈魂也是需要再次接受審判的,而能審判靈魂的則是地府之中的閻王爺。
如果生前做了善事,閻王就會為其來世尋找個好人家投胎,可一旦是以罪惡之身進入地府的,閻王就會將其打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還有接受各種各樣的酷刑的懲罰。
雖然說這種觀點用現代科學觀來看,是一種迷信思想,可古人卻對這深信不疑。 自知逃不掉,便只能被迫接受。
除此之外, 西漢的董仲舒還提出了「天人合一,順應四時,罰為秋,刑為冬」的建議。
于是,在西漢之后,斬首一類的死刑大多會在冬天進行。可如果犯人是在夏天被關進大牢的呢?那麼他就要等到冬天,再處斬。
看過古裝影視劇的也都知道, 古人的大牢是黑暗陰森的,是不見天日的,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一段時間,會讓人精神崩潰。
倘若還 要等到冬日再問斬,這個漫長的等待對犯人來說就是一種心理上的煎熬折磨。所以,等到他們的行刑之時,心理上已經呈現出一種擺爛、任由宰割的狀態了。
于是,當劊子手喊了「跪」的一聲后,他們也不就不會掙扎,乖乖跪下等待了。可能在一部分的犯人看來, 死還能痛快點,那個暗無天日的牢房,更是生不如死。
因此,出于這三個原因,古代犯人在斬首前,就都會自覺地跪在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