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出自《宋元戲曲史.序》中記載。
的確,我國古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時代都有其特色的文化,比如,提起詩詞想起唐宋,提起小說想起明清等,這些文化和藝術無一不代表了當時社會環境和經濟的發展特色。
其中,有這樣一個時代, 它的文化藝術被譽為「古今絕唱」,但造就這樣藝術的漢人士子卻得不到應有待遇,反而淪為下九流之輩,甚至是比當時的娼妓地位還要低。沒錯,這便是元朝的元曲。
接下來, 本文將從兩個方面探究元曲能夠興盛的原因,以及漢人士子明明創造了一顆璀璨的文化明珠——元曲,為何卻說這是他們另謀生路的無奈之舉?
一、元曲:接地氣的藝術
1、元曲的特點
元曲,被稱為散曲,有雜劇、散曲之分,其始于宋代,鼎盛于元。故元朝的元曲不僅繼承了宋詩詞的清麗婉轉,還將創作者自身的反抗精神融入其中 , 充滿了辛辣諷刺、大膽無畏的思想。
元曲不像其他藝術那樣高雅, 是一種特別接地氣的藝術,其本身具有六個特點。
首先,元曲作為人民的戲曲,是普通百姓的藝術, 具有民間性;第二點,其萬物皆可為題,題材更是包羅萬象,上到皇家貴族,下到老弱婦孺,均可以涉及, 具有廣泛性。
其次,因元曲直白的反映了社會的政治黑暗以及各種階級的沖突問題等社會矛盾,而 具有深刻性;第四點,其內部塑造的人物角色不僅復雜多變,還兼具代表和普遍的特點,故 元曲具有典型性。
第五點,元曲的故事為曲折反轉、「悲喜交織」, 具有曲折性;第六點, 便是藝術性了,例如,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出自馬致遠創作的散曲小令 《天凈沙·秋思》, 由此其被譽為「秋思之祖」,可見其中蘊含的文學藝術極高 。
2、元朝的繁榮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元曲的興盛離不開元朝本身的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其擁有十分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 這為經濟的繁榮、為元曲的興盛提供一個和平、穩定的平台。
據《元史》記載: 「若元(元朝),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可見元朝的疆域遼闊之廣。
如果說擁有奴隸制度殘余力量的元朝政治、文化都在倒退,其商業經濟卻在不斷的進步。要知道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都采取「重農抑商」政策,可元朝不同, 其為鼓勵商業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讓「重商」思想彌漫全國上下。
例如;元朝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可供商人休息,《元史》當中描述: 「于是四方往來之使,止則有館舍,頓則有供賬,饑渴則有飲食,而梯航畢達,海宇會同。」
商業的繁榮快速恢復了元朝戰爭時被破壞的經濟,拉動了一系列手工業、交通業的發展,為元曲的繁榮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提供各種服裝道具等物質基礎資源。
據《馬可·波羅行記》記載: 「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蓋各人自各地攜物而至,或以獻君主……百物輸入之眾」, 「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各大街兩旁,皆有種種商店屋舍」。
商業的發展使得元朝人們手里有余錢(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因此,這種通俗易懂元曲可以很好充實他們的精神。
而且元朝「應知汗八里城內外人戶繁多」的人口狀況,也為元曲提供了大量穩定的觀眾群體,直接推動了元曲的興盛。
二、元曲:士人的無奈之舉
1、南宋被滅,家何在?
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離不開舊王朝的消亡,元朝也不例外。公元1279年的3月,南宋和元朝最后的戰爭打響,以宋末三杰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和十萬軍民一同跳海殉國,元朝勝利為終。
國破家何在?南宋滅亡之后,遺留的士人基本選擇了兩條路。
其中大多數人都走上了一條難走的氣節之路,比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身殉國文天祥之類,拒絕為元朝出仕而隱居山林。
另外的一條被招安的背國之路,正所謂「鐵打的臣子,流水的皇帝」,面對元朝給予的優質條件,有一些為了榮華富貴的士人選擇接受它們,可惜他們沒有料到以后這條路會被元朝的政策給堵死。
那時漢人知識分子即儒生的身份被降到最低等。如《資治通鑒后編》中明確記錄 「蒙古舊法,分人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許多混不下去,為了生存的士人放下了矜持,開始了寫元曲雜劇之路。
2、元朝風尚
首先,元朝由蒙古族忽必烈建立而成, 有「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之意。 其充滿了游牧民族文化特點「重武輕文」,對于自身的軍隊實力頗為自信,因此他們不注重輿論的約束,這為元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提供了有利的機會。
其次,自元朝統治中原以來,其統治者大力提倡發展歌舞、戲曲,《蒙古風谷鑒》描述了當時統治者的娛樂場景 :「成吉患汗每宴飲游樂之余,尤喜聽唱歌秦樂」。
元朝統治者還將樂人的教坊司官職提升到歷朝歷代的新高度,據《新元史》記載:「教坊司,秩正四品」,「教坊司判,從八品;管勾,從九品。掌承應樂人及管領興和等署五百戶。中統二年置。秩從五品」, 可見他們對戲曲的喜愛程度之深。
上行下效的效果不用多說,很快元曲的雜劇便在民間推廣開來。
2、特殊的政治限制
元朝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國家。其由大部分為少數民族構成,他們的文化和中原的先進文化差異甚大,對留存的漢人士子十分排斥、鄙視,因而也是一個極其排外的國家。
他們「蒙漢雜糅」「既行漢法,又存國俗」,是典型二元性政治制度。例如,語言,元朝統治者不重視漢化,《甘二史札記》中有: 「不惟帝王不習漢文,即大臣中習漢文者亦少也」,《元史》也寫道「 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意」。
甚至連統治者需要翻譯才能聽懂大臣的對話:「先生每有奏對,那麼上自擇善譯者,然后見之」,這是來自《元朝名臣事略》的真實事件。
因此,對于想要考取功名的漢人學子來說,需要迎合統治者和考官的喜好,從頭學習蒙語、蒙文, 這變相加大了做官的難度。
此外, 元朝具有鮮明的民族政治歧視,他們制定了四等人制度,將北方漢人分為三等,南宋遺留漢人分為最下的四等人,甚至他們派人監管一旦漢人表現不服情緒,立馬擊殺。
毫無人身自由可言的漢人更不用提做官的難度了, 即便最后晉升官場也很容易其他蒙古臣子排擠、邊緣化。
在古代,選官制度極其重要,往小了說,這關乎百姓的家事,往大了說,這關乎國家的大事。但元朝不同,直接斷絕了科舉制。這便是《宋元戲曲史》中「 余則謂元初之廢科目,卻為雜劇發達之因」說法的由來。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科舉制的斷絕直接將「百無一用是書生」寫進了現實,這讓「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文人士子愈發的窮困潦倒。
這時元曲的興起,讓他們看到了一條出路。一來可以通過填詞譜曲, 編寫劇本養家糊口,二來可以 用此取悅達官貴人獲得當官的機會,三來通過元曲的流傳廣的特點可以 提高自己的聲譽,就這樣一個可以「一箭三雕」方法便孕育而生了。
再加上,元朝的皇孫貴族只重視實際感官的享受,欣賞不來風花雪月的斐然文采。也讓漢人學子辭藻華麗的舊體詩詞被淘汰,于是他們開始追求語言精簡活潑、通俗易懂 , 更加口語化、碎片化的表達,元曲的散曲由此繁榮。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元朝的經濟的繁榮和統治者的愛好促進了元曲的興起,而科舉制的斷絕讓士人考取功名的期望落空,因而創作了許多類似《竇娥冤》《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流傳千古的元曲。
不過, 不能否認的是元曲繁榮下,充滿了元朝蒙古人對漢人的迫害和排斥 。
元曲內涵豐富多樣,一字一句皆為現實寫照,代表了創作者心中意志和對當時社會黑暗的不滿。雖說元曲繁榮的背后是士人的無奈之舉,但士人通過元曲另類的流芳百世,如今已成為為一段佳話。
參考文獻
《元曲的特點》
《元曲的背后》
《試論元「曲」之繁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