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句老話兒叫做「騎驢找馬」,這句話也說明在中國人眼中馬可是比驢金貴多了。我們在古裝劇中動不動就看到里面的人物騎馬出場,非常拉風。
但其實在古代,驢的作用要比馬大的多,對于日常生活而言,驢可是極為珍貴的。即便是唐朝、宋朝這樣經濟發達的王朝,驢依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驢與馬對比,顯現的優勢
1、養馬成本太高
馬匹相比于驢來說更早的被中國人所馴化使用。但是驢卻是外來物種。中亞地區盛產驢,在西漢時期隨著 絲綢之路的開通,人們發現從中亞地區引進過來的 驢非常實用,于是便大量地引進。《日知錄》就曾記載「自秦以上,傳記無言驢者,意其雖有, 非人家所常畜也」。
可見在那個時代,驢也是珍稀的牲畜,并不是普通百姓能養得起的。
驢被引進之后便開始大規模繁殖,逐漸成為了中國百姓不可或缺的牲畜。那麼相比馬而言驢究竟有哪些優勢呢?
首先來說馬是極為嬌貴的動物, 想要養馬就需要廣大的牧場。馬匹可以在廣袤的牧場之上飛奔,充分激發體力。另外,馬匹因為其特殊的生理結構,夜間也需要食用草料,牧場也方便馬匹進食。
如果想要圈養馬匹的話, 需要給馬添加精飼料,這樣才能使馬長得強壯。這樣一來成本就很高了,所以一般來說 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大規模的圈養馬匹。普通百姓家圈養的馬匹根本沒法激發馬的本能。就如韓愈在《馬說》中描述的那樣:「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
另外 馬匹更適合在寒冷的環境中生存,一旦生活環境變得溫暖,馬匹便容易生病。所以中國的北方地區或者高海拔平原地區才有適合馬匹生長的場所。而一般而言這樣的地方都是少數民族居住地或者是距離少數民族很近的地方。
中原王朝想在這樣的地方大規模養馬不會太容易。所以,中原王朝缺馬的時候會 通過邊境的榷場跟少數民族進行交換,但少數民族統治者們也深知馬匹的重要性,對于馬匹的 出口也是有限制性的,這就是中原王朝一直缺少馬匹的原因之一。
2、養驢成本較低
所以古代馬匹一般用于戰場騎兵使用,普通百姓或者是文官們平日出門都會騎驢。因為養馬的成本極高,所以老百姓們更喜歡 皮實、好養活的驢。養驢不需要特別大的天然牧場,即便是 家庭飼養也不需要加精飼料,成本低,特別好養活。
馬匹如果是圈養的話是很容易生病的,但是驢卻很皮實, 極少生病。
養驢的話會減少很多的麻煩。馬匹因為生長在廣闊的牧場之上,所以野性十足,很容易鬧脾氣。但是驢的性情就很溫順,任憑主人怎樣驅使都不會使性子,任勞任怨地干活。驢這些自帶的屬性,使得它們更受普通百姓們的歡迎。
3、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高
人類使用牲畜,就是為了節省力氣,讓牲畜去做那些耗費體力的工作。這就需要牲畜的耐力比較好。 驢的四肢比較短,所以負重能力很強,可以承擔負重人物,運送貨物、糧食等都不在話下。 驢的耐力也很好,能夠托著重重的貨物走長時間的行走。所以在古代,馬匹都被騎兵騎著上戰場沖鋒陷陣了, 驢則留在大后方為軍隊運輸物資。
在古代,因為沒有機械化設備,很多工作需要畜力協助完成,比如說拉磨,這可是費力又枯燥的工作,馬可是干不來的,但是只要給驢的眼睛上蒙上一塊黑布,驢即可以不眠不休的拉磨,能節省大量的人力。
馬匹雖然也能負重馱貨物,但馬匹適合在平地之上行走,而且奔跑速度很快。 驢的腿比較短,雖然跑不快,但是走起路來卻更加穩當。可以 在山間崎嶇的山道上行走。古代可沒有如今這麼多平坦的高速公路,生活在山中的百姓日常出門或者運送貨物,都會選擇用驢。
二、唐宋時期,極為重視驢
1、唐朝時期需要對驢進行登記
唐宋時期,中國迎來了封建經濟發展的頂峰時期,因為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盛,驢的作用也凸顯了出來。
養驢可不僅僅是百姓私人的事情,政府也是需要進行監督與管理的。唐朝時期有法律規定, 每個地方的政府需要對當地的驢進行登記,也就是說每一頭驢是何時出生、何時死亡的都需要登記在冊。每個地區的驢的死亡率是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的。如果一個地方驢的死亡率上升,那必須上報給政府。
唐朝時期曾經有人將一大批驢從安徽送到了首都長安,可能是因為長途跋涉再加上換了水土,這些驢到了長安之后死亡率有些高,當地政府趕緊找專業人士進行評估。經過評估之后發現這些驢雖然死亡的較多,但總體還在可控范圍之內,而且隨著這些驢適應了長安的生活,死亡率會降下去,所以不必過分擔心。
驢既然珍貴,那自然會有人去偷盜或者驢走失后被人順手牽「驢」,所以 唐朝時期的官府會給驢蓋章。這種印章算是官印,一般來說在驢還小的時候便會蓋上了。根據驢不同的來歷與作用,印章上的字也不相同。
每一頭驢都有屬于自己圖案的印章,即便是驢走丟了,也可以利用獨一無二的印章來尋找。即便是有人偷盜了驢,如果沒有對應的印章,那也是不能養的,因為一旦發現驢的印章不對,盜竊行為也就暴露了。
百姓們飼養的驢也會蓋上私人印章,當然,這就沒有官印那般講究了。僅僅是為了防止驢走失采取的一種措施而已。
2、宋朝時期租驢業務昌盛
宋朝時期因為商品經濟的大力發展,驢也成為了經濟體系中的一環。雖然相比于養馬而言,養驢的成本要低許多,但也不是所有人家都能養得起驢的。那麼如果這些沒有驢的人家需要用驢怎麼辦呢?那就可以出錢租一頭驢來用。
宋朝時期的 大城市當中會有專門租驢的地方,很多人將家中的驢牽到這里來等著被租賃。如果有人需要用驢的話直接到這里來給驢主人一定的租金,驢主人就會牽著驢去為雇主效力。在城市中需要運送大宗貨物或者是有人出門需要腳力,都可以來租驢。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東京汴梁城城市繁榮的景象,有人計算過,在這幅畫卷中一共出現了九十多頭牲畜,其中 近五十頭牲畜都是驢,占了一半還多。圖中,有的驢拉車,有的驢馱貨物,還有的驢被人騎著。可見在北宋的經濟生活中,驢的作用是十分廣泛的。
普通百姓租驢使用的時間較短,也不會去太遠的地方。如果是需要長途跋涉去外地的話,也可以租一頭驢,這種方式叫做 「驛驢」。
從汴京城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上會有很多茶樓酒肆,這些茶樓酒肆便有對外租賃驢的業務。《通典》曾有記載:「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
客人們會在這些地方租驢來進行長距離馱運貨物,或者騎著驢去其他地方辦事。短則幾十里,多則上百里,與今天的租車服務有些類似。
當然, 為了防止租出去的驢收不回來,租驢之前需要與租戶們簽訂好合約。合約的內容包括租戶的姓名、租驢的用途,去往的地方,約定的時間等等,十分詳細。這種「驛驢」的方式很是方便,為當時的商品貿易流通做出了很大貢獻。
三、唐宋時期與驢有關的娛樂活動盛行
1、唐朝時期盛行打驢球
驢在古代不僅作為畜力為人們工作,休閑娛樂之時也離不開驢。大家都知道唐朝時期很流行打馬球。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 驢球也很受歡迎。馬匹價格實在太高,相比于打馬球而言,打驢球成本就低很多了。而且 驢的身形較小,打驢球更適合女性。雖然唐朝時期很多貴族階層覺得打驢球十分低端,但驢球依舊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前來參加。舊唐書中曾記載: 「頗恣狂蕩,聚女人騎驢擊球」。可見女人們很喜歡這項運動。
2、宋朝時期文人喜歡騎驢出行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王朝,文人的地位特別高。這些文人非常喜歡騎驢出門,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游玩,然后即興做出詩詞文章。相比于馬匹而言, 驢的速度很慢,可以讓游客們有足夠的時間觀賞風景。
所以宋朝時期騎驢外出旅游是十分休閑、時尚的娛樂方式。司馬光、王安石等大文豪都喜歡騎驢外出游玩。
小結
也許是因為騎馬馳騁實在是英姿颯爽,馬在歷史上久負盛名,「照玉夜獅子」、「赤兔」、「里飛沙」這樣馬名都展現出了馬的英姿勃發。而相比于「弓如霹靂弦驚」的馬來說,倔驢那笨拙而小巧的步伐顯得就尤為樸實。
但在古代百姓們的生活中,驢才是比馬更加實用的牲畜。所以用「騎驢找馬」來顯示馬的珍貴,貶低驢的價值,這種觀點真的是錯誤的。
參考資料:
1、《日知錄》
2、《通典》
3、《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