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戰爭這種事,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會片面的認為「不服就干」很好,實際上戰爭的目的不是殺人,它只是達成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只要能夠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不通過戰爭的方式不好嗎?就算是漢武帝,也不是只會窮兵黷武,他也采用了外交方面的努力,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張騫,他最初打通西域之路的目的,就是聯合西域各國,一起來對付匈奴!
大漢建立后,匈奴人就不斷來襲擾,漢高祖劉邦一開始不打算慣著他們,因此帶兵幾十萬,準備和冒頓單于決戰,因為連項羽都敗在自己手里了,匈奴人又有什麼可怕的呢?結果劉邦輕敵了,由于戰線拉的過長,自己率領的前部,被匈奴人的伏兵圍在了白登山,集中兵力突圍了幾次,卻根本沖不出去!最后毒士陳平出了一條妙計,才讓劉邦突出重圍轉危為安,至于是什麼計策,史書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只知道此戰之后,劉邦意識到大漢的國力還不足與匈奴人對抗,尤其是騎兵遠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于是他采用劉敬的建議,用和親政策,來維持邊境的太平。解決匈奴人的問題,從來不是只有戰爭一個辦法,外交手段也是很有效的辦法,至少這個政策從漢初一直堅持到了「文景之治」,直到漢武帝登基后,才發生了改變。
漢武帝劉徹登基之初,并沒有立刻改變對匈奴的策略,還是和親政策,因為時機還不成熟,漢武帝自己心里也沒底。韓安國對于對匈奴用兵這件事,態度很堅決,那就是堅決反對!他說:「匈奴人距離我們太遠了,我們的騎兵到了那里,早就沒有了銳氣,這就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那樣的話,還打什麼仗呢?豈不是給他們送人頭嘛!」大行令王恢反對韓安國的說法,他說:「大漢如今的國力,已非當初可比了,匈奴人的不斷襲擾,已經愈演愈烈,一定要給他們迎頭痛擊,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才行!」大臣們紛紛說:「韓大人說的對,韓大人說的對,王恢妄議國政,應該治罪!」
漢武帝笑了,「今天朝會是討論,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只客觀以事論事,不用動不動就來個妄議國政的大帽子,如果那樣的話,還有誰敢說話呢?這樣吧!和親政策繼續,大行令的謀劃也不用停,只要有益國家的事情,大家放手去做就行了,不用有什麼顧忌!」御史大夫韓安國倒不是個投降派,而是個主和派,戰爭的殘酷是他曾親身經歷的,作為梁王劉武手下的大將,他和張羽曾在睢陽聚集吳楚叛軍,那可真是血流成河,一片廢墟呀!能不打還是不要打了,但他不知道漢武帝是個大有為之君,別人能做的,他要去做,別人不敢干的,他也想做!尤其是對于匈奴,大漢忍得太久了,漢景帝劉啟就是忍無可忍還得忍,漢武帝可不是,他的信條是「不服就干」!當然這些底氣,是建立在大漢強大國力基礎之上的。
但漢武帝不是個只知道戰爭的人,對于外交方面也同樣重視,在北伐匈奴之前,他就曾經在南越使用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辦法,戰爭和外交,可以相輔相成,達到相同的目的,因此,張騫才被封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匈奴人襲擾的可不僅僅是大漢,他的鄰居日子沒有幾個好過的,大月氏國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常年被匈奴人襲擾,匈奴人該死了他們的國王,并用大月氏國國王的人頭做成了酒杯,這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簡直是奇恥大辱,不過和匈奴相比,大月氏還是無力與其抗衡的,因此他們選擇了西遷,到了遠離匈奴人的地方。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對于這樣一個國家,漢武帝是要正確過來的,因此,他想派出使者,去聯絡西域的大月氏國和其他國家,并和他們建立同盟,對匈奴形成東西夾擊之勢。但選誰去呢?博士公孫弘學識淵博,但卻不是個出使的好選擇,因為這次西行要從匈奴人的地界經過,搞不好就會丟掉性命!因此,必須選擇一個智勇兼備的人才行,漢武帝問竇嬰有什麼好的人選沒有,竇嬰回答:「陛下,可以張貼求賢榜文,征集出使西域之人!」漢武帝點了點頭,「也只好如此了!」榜文張貼了很久,連一個應征的人都沒有,大家都知道這可是個九死一生的活兒,誰也不想把自己的命運壓在這個事情上。
漢武帝也很失望,他對身邊的近臣韓嫣說「沒想到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個能夠替朕分憂的人!」韓嫣沒說話,他從小就是漢武帝的陪讀,對于漢武帝的脾氣是很了解的,漢武帝生氣的時候,你最好別說話,否則可能「好運」,就會降臨在你的頭上了!「臣張騫愿意去西域,請陛下恩準!」一個高大英俊的年輕人,出現在了漢武帝面前,「你?張騫,你行嗎?」「陛下,臣會說匈奴語,我的手下還有一個匈奴人堂邑父,對于匈奴之事十分熟悉,出使西域非我莫屬!」漢武帝知道張騫是在寬慰自己,不是什麼非你莫屬,而是沒人愿意去干這個苦差事,就算韓嫣這樣的近臣,也不愿意替領導分憂!
「好,好,明天你到上林苑來,我好好和你談談!」漢武帝有很多話,要囑咐張騫,因為打通絲綢之路的目的,可不僅僅是通商,而是要建立對抗匈奴的同盟,這個意義比任何一次戰爭都重大!漢武帝對張騫說:「張騫,你知道我通西域的目的是什麼嗎?」張騫回答說:「陛下,在臣看來,至少有三個目的,首先是聯絡西域各國,尤其是大月氏國,建立反匈奴的聯盟;第二是打通絲綢之路,為東西貿易開辟一條路徑,讓西域的良馬可以源源不斷的運到東方來,我們的絲綢也可以運到西域諸國去;第三是揚國威于四海,讓那些蠻夷之邦也知道大漢的存在!」漢武帝滿意的點了點頭,「不愧是在我身邊多年的人,你說的對,很多人只知道戰爭,說我是想折騰,其實除了戰爭之外,外交也十分重要,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兵家的最高境界!因此,這次通西域意義重大,你就是朕的一路奇兵!」
「臣領命,絕不辜負陛下厚望!」張騫帶著大量的財寶和物資,踏上了西行之路。可前方早就充滿荊棘,而不是坦途,張騫出發后不久,就被匈奴人的騎兵發現,他帶的羽林衛全部戰死,他和仆人都做了匈奴人的俘虜。但張騫并沒放棄,一直執節不屈,這讓匈奴人很頭疼,他們仰慕英雄因此想讓張騫投降,但是很多年過去了,張騫就是沒有屈服。不僅如此,張騫還和很多匈奴的高層成了好朋友,因此後來趁著匈奴內亂,張騫順利的逃跑了,并且來到了遠在西域的大月氏國。大月氏國這時候的國王是前國王的王后,盡管她想向匈奴人復仇,但那不過是她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大多數大月氏國的人,都不想繼續去招惹匈奴人,他們被嚇破了膽,根本不想和匈奴人對抗,因此他們盡管盛情款待了張騫,但是并沒有答應和大漢結盟。
張騫在西行的過程中,曾經過了大宛等國家,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愿意和大漢結盟,因為在他們看來,匈奴人的強大是能夠感受得到的,而大漢的強大,只停留在張騫的描述里。有些國家還截殺大漢的商隊,掠奪商賈的物資,但不久后他們就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張騫的外交努力并沒有白費,大宛的汗血寶馬,源源不斷的運輸到了大漢,大漢騎兵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時西域各國和大漢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當張騫歸來,漢武帝給予了他最高的禮遇,并不亞于打了勝仗的將軍。
「你回來了!」漢武帝走了下來,拍著張騫的肩膀,「臣回來了,臣沒有完成陛下的使命,臣有罪!」「你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快起來,快起來!」漢武帝拜張騫為博望侯 ,除了戰場上建立軍功外,還是有其他途徑也可以封侯拜相的。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是跨時代的,他從長安出發直到歸來,整整用了十三年的時間,一個懵懂少年,變成了兩鬢飄霜的中年人,堅毅的臉龐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
通過外交的不懈努力,西域的烏孫國和大漢建立了邦交,大漢把解憂公主許配給了烏孫國王為妻,從此以后,烏孫國成為了大漢牽制匈奴人的重要力量,這就是大漢通過外交努力,所獲得的成果。當然隨著國力的提升,漢武帝也改變了策略,他已經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因為除了國力的提升,他還發現了大將軍衛青、冠軍侯霍去病,不僅有了一戰的底氣,也有了戰而勝之的實力。
很多人只知道打打殺殺,實際上戰爭的目的,是達成政治目的,外交的努力,也是達成政治目的。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