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第3個年頭,這年11月,寒潮也難阻激動心情,朱元璋親自出城到龍江迎接凱旋的徐達。
經過將近一年的北伐征戰,俘虜元順帝的嫡子,北元殘余勢力遠遁漠北,此外,戰略要地「燕云十六州」重回中原王朝手中。
數天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論功行賞、冊封功臣,徐達被封為魏國公、右柱國、中書右丞相,年俸5千石,子孫后代世襲罔替,還賞賜免死鐵券。
朱元璋曾當眾褒獎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由此可見徐達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
徐達在明初朝堂極具影響力,當時能夠與徐達相媲美的常遇春已經去世,所有勛貴家族都對徐達禮敬三分,就連開國名將李文忠也是如此。
榮寵加身并沒有讓徐達驕橫跋扈,反而更加謙虛有禮,為人低調謹慎,從不居功自傲、結黨營私,深諳君臣之道,比如朱元璋賞賜豪華府邸,徐達上奏婉言拒絕,仍然帶著家人居住在破舊宅邸。
徐達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家屬子女要求同樣嚴格,嚴令子女不準效仿勛貴子弟為非作歹。徐達一生共有4子4女,全部都是朱元璋賜名,3個女兒嫁皇子(三女徐妙錦出家為尼),四位兒子分別是徐輝祖、徐膺緒、徐添福、徐增壽。
慈母多敗兒,嚴父出孝子。徐達的子女都謹遵父教、恪守家訓,其中有3位子女最出名,一是長子徐輝祖是智勇雙全的名將,忠于皇帝、誓死守衛明朝,最后被禁錮而死;二是四子徐增壽支持朱棣靖難之役,被追封為定國公;三是長女徐妙云嫁給燕王朱棣,輔佐丈夫登基,做22年明君開創永樂盛世。
今天,我們來了解第二代魏國公徐輝祖的「忠貞」人生。
徐輝祖的原名叫徐允恭,因為建文帝名叫朱允炆,為了避諱皇帝名字,這才改名為徐輝祖。從外形上看,徐輝祖身高超過八尺,頗有才氣。
《明史·徐輝祖傳》記載,「 輝祖,初名允恭,長八尺五寸,有才氣。」
史料中并沒有記載徐輝祖的出生日期,但是在《弇州續稿》中有說到徐輝祖去世的時候,年齡40余歲,據此推算,徐輝祖應該生于1365年,徐達長女徐妙云出生在1362年,因此徐妙云是徐輝祖的姐姐。
在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天下局勢并不穩定,徐達常年在外征戰,雖然徐妙云年齡更大些,但徐家主事的人還是徐輝祖,史料中用「家眾肅然」來形容徐輝祖的管理效果。
後來,徐輝祖又跟隨父親徐達到軍營鍛煉。在明初「將二代」中,明太祖朱元璋最器重的有兩個人,分別是徐輝祖、李景隆,李景隆是明朝開國元勛李文忠的兒子。
1380年,朱元璋改革中央軍事機構,將大都督府分立為五軍都督府,徐輝祖在左軍都督府繼續歷練。4年后,朱元璋命令徐輝祖暫管左軍都督府事,也就是說,此時徐輝祖已經被朱元璋委以重任。
同一年,即1384年,徐達留守北平期間患了背疽,經過醫治好轉。朱元璋聽說此事,專門命徐輝祖帶著手詔前往北平慰問徐達,并且在10月將徐達接回南京治療。
手詔,是指皇帝親筆書寫的詔書,是皇帝的墨寶,所以比一般的詔書更珍貴,從這里也可以看到朱元璋對徐達的寵愛程度。
1385年4月,名將徐達的病情突然加重,不久之后,徐達在南京病逝,終年54歲。
明太祖朱元璋悲痛萬分,仰天哀嘆「蒼天為什麼要這麼快奪走我的良將」,親自到徐達府上參加葬禮,追封徐達為中山王,特別恩賞徐達配享太廟,位列第一位。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一年十月,命中山武寧王徐達子允恭襲封魏國公。
1388年,徐輝祖3年守孝期滿,以長子身份繼承魏國公爵位。從此之后,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忠誠上,徐輝祖繼承父親徐達的風格質量,無愧于朱元璋的刻意磨礪。
1392年,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為避皇太孫名諱,正是這時候才改名徐輝祖的。
明太祖朱元璋對徐輝祖的培養持續進行,朱元璋的培養方式大部分以練兵整訓的方式進行,可以說,徐輝祖屯住的地方遍布大江南北,比如徐輝祖曾經到陜西、北平、山東、河南、湖廣等地方練兵,到浙江沿海地區訓練軍士,增強對抗海上倭寇的邊防力量。
《明史》記載,「 數出練兵陜西、北平、山東、河南。」
1393年,元朝降將阿魯帖木兒假意歸順的意圖被識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輝祖前往平定,連戰連捷,活捉阿魯帖木兒送回南京。朱元璋大喜,命徐輝祖掌管中軍都督府事務。
《明史·徐輝祖傳》記載,「元將阿魯帖木兒隸燕府,有異志,捕誅之。還領中軍都督府。」
在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時期,昔日名將功臣遭到大量清算,像傅友德、馮勝等老一代名將全部都淹沒在歷史長河,徐輝祖作為將二代中重點錘煉對象,此時已經成長起來,在明軍中的名聲越來越大。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登基,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對徐輝祖格外尊重,登基后加封徐輝祖為太子太傅,這是極高的榮譽,當年藍玉就是因此官職口出狂言。
由于建文帝忌憚藩王權力,登基后聽信黃子澄、齊泰的建議,迅速實施削藩計劃。眾位藩王當中,削藩最難的就是燕王朱棣,建文帝早已提前在北平布置親信,燕王朱棣也在暗中鑄造兵器、囤積糧草。
在朱元璋1周年祭日的時候,燕王和建文帝還沒有公開對立,朱棣心虛害怕只能裝病,但又害怕朱允炆發現端倪,所以派遣3個兒子代替自己到南京祭祀。
可是,當僅有的三個兒子全部到達南京后,朱棣就后悔了,害怕建文帝扣下兒子做人質,那樣的話,朱棣就會投鼠忌器,如果起兵奪取天下就要割棄兒子。
湊巧的是,建文帝身邊的謀臣黃子澄、齊泰也為此事爭論不休,齊泰極力主張扣留燕王兒子們,黃子澄卻認為應該放走,不宜打草驚蛇。建文帝在猶豫不決,專門召徐輝祖前來詢問意見。
雖然朱棣是徐輝祖的姐夫,但徐輝祖對建文帝忠心耿耿,他直言「3個外甥當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強悍,不但不忠于陛下,還背叛朱棣,此人若不除掉,將來肯定會成為大禍患。」
要知道,此時建文帝和朱棣只是暗中較量,徐輝祖已經「大義滅親」,建議朱允炆殺死朱高煦,在忠君和護家之間,徐輝祖選擇忠于建文帝。
然而,建文帝并沒有采納徐輝祖的建議,又找來弟弟徐增壽,由于徐增壽是支持姐夫朱棣的,所以勸說建文帝放還朱棣的3個兒子。
有時候感覺朱棣能夠靖難成功是天意,建文帝錯過很多絕佳機會,總是選擇相信不該信任之人,這是建文帝的第1次「錯信」。
後來,果然如徐輝祖所說,朱高煦在戰場上異常勇猛、大殺四方,建文帝只能感嘆后悔,「吾悔不用輝祖之言」。
1399年,建文帝密詔北平親信捉拿朱棣,結果心腹之人直接向朱棣通風報信,又是一次建文帝的「錯信」。燕王朱棣在北平殺死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迅速控制北平城,靖難之役爆發。
戰事之初,建文帝派遣耿炳文率領25萬大軍討伐「燕王逆賊」,結果在真定之戰中損兵折將,建文帝決定更換統帥。當時,明朝開國名將已經所剩不多,除了耿炳文之外,還有郭英疾病纏身,于是朱允炆就將目光放在新成長起來的「將二代」身上,最突出的兩個人便是徐輝祖和李景隆。
如果從軍事能力和個人威望上來看,徐輝祖要更勝一籌,但是建文帝考慮到徐輝祖與朱棣的親戚關系,最終派李景隆統帥兵馬迎戰。這是建文帝的第2次「錯信」。
結果,李景隆在鄭村壩之戰中大敗,此時有人建議換徐輝祖上,但建文帝認為是李景隆的權力太小難以調動軍隊,于是派人加急送去「黃鉞弓矢」,授予李景隆臨機獨斷之權。
第二年,李景隆準備在白溝河大戰燕軍,建文帝為此征詢徐輝祖的意見。徐輝祖坦言,最怕李景隆輕敵冒進,建文帝聽后認為有道理,決定派徐輝祖帶領3萬人策應李景隆。
不曾想,徐輝祖大軍還沒抵達白河溝,李景隆率領的50萬南軍已經潰敗逃竄。南軍這次大敗,導致建文帝元氣大傷,需要很長時間來提振士氣、補充兵源,幸好有鐵鉉和盛庸固守濟南,暫時抵擋住勢如破竹的燕軍。
雖然李景隆的大軍敗局已定,但是徐輝祖還是發揮巨大作用,畢竟是3萬大軍。當徐輝祖趕到德州附近的時候,正好遇見李景隆單騎逃往德州,徐輝祖立即率領大軍沖上去,奮力攔截追擊的燕軍,最后帶領大軍全身而退。
《明史》記載,「景隆單騎走德州,是戰也,魏國公徐輝祖帥軍為殿,獨全軍而還。」
1402年,朱棣轉變思路,決定繞過孤城濟南,率軍越過它繼續南下,在靈璧之戰中,悍將平安和何福兩人都難以應付,徐輝祖受命支援。在靈璧西南的齊眉山,徐輝祖采用「先虛后實」的戰術,親自率領大軍沖擊燕軍大營,此戰斬殺朱棣麾下猛將李斌,導致朱棣大軍軍心動搖。
不料,徐輝祖正在前線連戰連捷的時候,建文帝卻一紙詔書將徐輝祖帶回京城。
原來,當時南京城有傳言,稱朱棣已經率領大軍向北撤退,而建文帝認為南京都城不能沒有名將鎮守,于是下詔命令徐輝祖駐守南京。這是建文帝的第3次「錯信」。
徐輝祖離開前線后,朱棣重整旗鼓,連創淮北的何福與平安所部,沒有徐輝祖的助陣,南軍再一次敗退。隨后,朱棣乘勝追擊,接連取得泗州之戰、揚州之戰的勝利,燕軍兵鋒直逼南京浦口。
在此關鍵時刻,建文帝朱允炆終于選擇相信徐輝祖,讓他帶領京師守衛部隊放手一搏。浦口之戰打得異常慘烈,朱棣的燕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始終不能突破徐輝祖的防守戰線。
戰場正在膠著的時候,朱棣率先猛攻盛庸的水師,勝利后借助水師戰艦的優勢,掉頭狠揍徐輝祖的防線,瞬間壓力倍增。
此外,為了能夠奪取浦口,朱棣竟然對朱高煦說「勉之,世子多疾」,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朱高煦拼命破敵,將來給予太子之位。有了朱棣的許諾,朱高煦在戰場上更加勇猛,激勵著燕軍將士前赴后繼。
徐輝祖在多重壓力下難以支撐,朱棣順利渡江到達南京城的金川門,曾經被建文帝拜為大將軍的李景隆,主動為朱棣打開金川門,燕軍進入南京。
就算朱棣大軍已經進入南京,但是徐輝祖仍然沒有放棄抗爭,徐輝祖和常升帶領軍隊兩路出擊迎戰燕軍,最終因為力量懸殊過大,靠徐輝祖的兵馬無力回天。
朱棣在祭拜先祖后,登基稱帝,史稱明成祖。在朱棣剛登基的時候,建文帝的舊臣并不擁護明成祖朱棣,後來沒過多久,在朱棣的恩威并施下,絕大部分舊臣都臣服新帝,而魏國公徐輝祖堅持不降服。
徐輝祖將自己關在徐達的祠堂里,始終不去拜見朱棣,最后被官吏抓到監獄問罪。明成祖朱棣親自召見徐輝祖,結果徐輝祖始終閉口不言,始終沒有擁護朱棣登基的意思。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記載,「惟輝祖不屈,帝親召問,輝祖不出一語始終無推戴意。法司迫取供招,操筆惟書其父開國功臣子孫免死」。
掌管刑罰的官吏逼迫徐輝祖招供,徐輝祖提筆在紙上寫下「 中山王開國功臣子孫免死」,這是朱元璋賞賜給徐達免死鐵券上的內容。
朱棣十分憤怒,想要誅殺徐輝祖,但是因為徐輝祖是開國功臣的后代,此外還是國舅,最終才沒有處死徐輝祖。
後來,明成祖朱棣降旨命令撤銷徐輝祖全部爵位和俸祿,要求他回到魏國公府居住。
《明史》記載,「徘徊久之,竟從寬典,止勒歸私第,革其祿米而已。」
幾個月后,朱棣將鎮守北平的徐皇后接到南京,徐妙云以姐姐的身份親自上門勸說,但是徐輝祖不為所動,始終認為朱棣是篡權奪位的逆賊。
1407年,徐輝祖在家中病逝,1個月后,朱棣以「中山王徐達不能無后」為理由,命徐輝祖的長子徐欽繼承魏國公,成為明朝第3代魏國公。
實際上,明成祖朱棣的理由非常「牽強」,因為徐達并非沒有兒子,徐達次子徐膺緒在1416年才去世,所以只能說朱棣有意恢復徐輝祖「魏國公」的封號。
因此,朱棣在內心里對徐輝祖是佩服的,甚至可以說是喜愛的,因為徐輝祖這樣的忠誠是帝王最喜歡的,可惜的是,徐輝祖始終站在對立面,朱棣是「又愛又恨」的復雜心情。
縱觀徐輝祖的一生,從1388年承襲魏國公爵位開始,到1407年獨居去世,在這20年的時間里,徐輝祖始終不忘父親徐達的教誨,銘記太祖朱元璋的歷練提攜之恩,恪守忠君報國思想為建文帝獻計獻策,可惜一直沒有受到朱允炆的信任,即便如此,徐輝祖仍然戰至最后一刻。
徐輝祖忠于明朝、忠于皇帝,不管帝王能力和品性怎麼樣,臣子要做的就是始終不渝、至死方休,徐輝祖的「忠誠」是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縮影,這種「忠義」精神的核心內涵仍然值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