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小的時候,家里有一本小人書,內容就是文成公主和親的事情。配圖說明唐太宗李世民和獨孤皇后要將最寵愛的閨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非常傷心,老兩口摟著綺年玉貌的公主欷款。但是深明大義的公主為了國家安寧百姓和平愿意遠嫁,柔腸百結中她出發了。
到了當時大唐和吐蕃交界的地方,我清楚記得叫做日月山。一路上都在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文成公主取出鏡子,一把寶鏡,可以看到她爹唐太宗和她媽獨孤皇后在家情景的寶鏡,類似于我們今天的視訊。
爹媽正在家中為遠嫁的閨女傷心不已。文成公主,小人書上偉大的文成公主潸然淚下,賦詩一首,前兩句我一點也不記得了,后兩句我記得很清楚:
一把思鄉淚,揮成日月山。
然后將鏡子扔掉,割斷對家鄉父母的兒女心腸,安心扎根吐蕃。手下將詩還刻在日月山上。雖然前面的很玄乎,估計這一點倒是絕對有可能,反正當時唐朝是派了支浩浩蕩蕩的隊伍陪嫁的,養蠶的織布的印刷的啥都有,當然包括搞石雕的。
現在回頭想想這些內容,文成公主顯然是被拔高了,具有那個時代典型的特征,有國性沒人性的臉譜化。出嫁,想的是為國犧牲,甘之如飴。嘩啦啦眼淚,高壓下的無奈,以及對于未開化的吐蕃的恐懼等等,這些全不在話下。怎麼會不在話下?
歷史的解讀是帶了強烈的歷史眼光的,也是要順應歷史的選擇的。皇帝專制地幫文成公主選擇了終身,歷史專制地幫她決定了情感走向。
在唐朝,和親的餡餅落在了文成公主的頭上。需要說明的是,她不是李世民和獨孤皇后的女兒,也不是李世民跟哪個妃子生的女兒,她只是偌大的李氏家族中一個貴族的女兒一宗室女。
需要和親的時候,被扒拉出來,扣上公主的桂冠,然后濫竽充數嫁出去。不過在這個時候,公主遠嫁并不是那麼非常屈辱的事。
比起之前漢朝劉細君這樣的公主出嫁,比起之后唐肅宗時代國力式微不得不派自己的親生女兒出嫁,文成公主的嫁還帶著下嫁的色彩。
松贊干布,吐蕃第一任國王,也是吐蕃歷史上具有雄才偉略的君主,先已經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為妻子,又遣使要李世民嫁個公主給他,李世民不同意,松贊干布說你要不干我就發兵打一仗。李世民很夠種,先是派兵把松贊干布打敗了,敗是敗了,人家在你的邊境線上小搗小戳的你也睡不安穩啊,好個唐太宗,又許婚。等于是打了頓毛栗子,然后摟懷里揉揉,收買人心。
我覺得,做一國之君呢,不能不低頭的,但是這頭低得應當是比較體面。不像人家打到你家門口了,你趕緊送個花姑娘去,搞成了「更無一人是男兒」的閹割局面。
唐太宗這個人,是很有點東西的,人嫁出去了,但是做事漂亮。嫁妝豐厚,出嫁規格很高,松贊干布小視不得,趕緊率領手下親自迎親到河源,而且見了送親的江夏郡王,「執子婿之禮甚恭」,雖然活活地將親戚家的姑娘送到蠻荒之地,但是安排得很好,風光下嫁。
離我們最近的和親,是發生在曹雪芹的《紅樓夢》里,能干的三姑娘賈探春被王族認做干女兒,然后「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
清朝的和親,皇親國戚家的女孩子大部分被派到蒙古草原,滿蒙聯姻,曹雪芹語焉不詳地把探春弄到了海域,也不知道是哪位尊駕。唯一可以放心的是,探春這個女孩子,雖然也是閨閣中的女兒,但是出身的卑徵以及大家庭的復雜,早早鍛煉了她的心胸和膽略,她的遠嫁,只要不是運氣特別背,我們一般都能樂觀地估計她的未來,就是遇到個例如賈璉這樣的花花公子,她也能搞定公公婆婆小姑子,在家庭里占據有利形勢。能夠占多大便宜我不敢說,但是我敢說她不會吃多大虧。
一樁婚姻,關系到吃虧討便宜上,有點淪落。可是,和親不就是一種外交手段,一樁政治生意,既然是生意,那我們就不能不認真考慮到成本、利益和利潤。
文成公主將這單政治生意做得很好,賠本沒有賠本我們不知道,反正實現了唐太宗的愿望,政治上贏了,至于說經濟上,大唐國力強盛的時候,賠點本啥的也沒有什麼,至少,賠本賺吆喝吧。
到了吐蕃,松贊干布是個玉樹臨風的青年才俊,和文成公主至少在硬件上是比較登對的,先結婚后戀愛,還真的培養出了感情。娘家人不夠堅挺是不行,至少文成公主帶去的陪嫁之賠本程度,是個跳樓價。
除了大量的真金白銀這樣的硬通貨,還有很多事關上層建筑以及國計民生的書籍禮樂、種子糧食以及人才,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哪個時代人才都是重要的,文成公主帶去了專業技術人員,教當地人種糧織布,帶去了知識分子,在當地傳播知識,提升整個吐蕃的生活生產水準,文化知識層次。
這樣的一個年輕健康的大唐公主,漂亮不漂亮不敢說,但是能夠去和親,至少是拿得出手的,這樣一個大投資商,而且是不求回報的投資商,包括松贊干布在內的吐蕃上下怎麼能不歡迎,不善待?
據說,松贊干布耗費巨資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我估計修造宮殿的銀子是文成公主的陪嫁,這樣討好了公主討好了偽丈人又不費自己腰包的事兒,為啥不做?搞不好,唐太宗一高興,又從國庫撥筆巨款追加投資。
當然,公主琵琶幽怨多,我承認,事實總是比傳說要破爛不堪。按照吐蕃的規矩,尺尊公主是正妻,而且跟松贊干布感情非常好,我以為他們之間應當更有共同語言和相同的生活習慣。
文成公主是作為側室的身份立身在吐蕃國王身邊的,而且來自一個松贊干布心存敬仰的陌生而難以企及的國度,這段婚姻,文成的優勢在于娘家。宮闈之中的醋雨酸風古往今來不勝枚舉,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都是在這個環境下長大的,一定非常熟悉,也許也非常熟諳這一套,這就看各人的本事和造化了。
作為和親公主,文成當然比不了她那些正牌的公主姐妹們,唐太宗名下的十幾二十個女兒,一般都下嫁給臣子,唐朝婚姻制度不是非常嚴謹,改嫁什麼的也很尋常,這些公主們比較容易按照自己的愿望來實現自己的生活理想。
理論上如此。但是人人都知道,公主們,尤其是年輕的公主,沒有混到後來太平公主或者安樂公主的份上,自由度也是比較有限的。輪到宗室女子,享有的自由度跟李世民的女兒更是不能比,撞天婚能撞出什麼樣的好姻緣,那是上帝都不敢打保票的。倒不像文成這樣,在另外一個領域里施展身手。
人生,不過是硬幣的兩面。畢竟,你不能面面俱到,什麼好處都撈到了吧,尤其是,你不得不掉進政治婚姻這個麻煩里,如果不能,肯定不能,那就尋找別的人生樂趣。
看上去,文成公主是那種胸懷比較寬廣的女子,所以我以為她活得比大多數和親的公主幸福,當然,也比大多數她的同樣身份的宗室公主們滋潤。
和文成公主有得一比的另外一個公主,是漢朝的劉解憂公主。漢武帝時,胡漢和親是沿襲已久的邦交友好手段,烏孫王岑陬向漢廷求婚,漢武帝選了楚王的后人解憂公主去和親。
和那些百轉愁腸的公主們不同,解憂是個開朗樂觀的人,未必高高興興出嫁,卻是非常主動地努力營造這段婚姻。岑陬不久死了,按照習俗,解憂嫁給了岑陬的兒子肥王甕歸靡,她不僅得到肥王的歡心,打擊當時一直強勢的匈奴公主,地位更尊貴的肥王妻子,同時也為娘家分憂,烏孫和漢建立了良好的穩固的關系。
她的長子立為王儲,她的次子立為另一個國王,她的長女嫁給了一位國王,光看她兒女成群也可以想見她的得勢程度。
在一次匈奴對烏孫的戰爭中,解憂請娘家人幫忙,重挫了匈奴,導致漢和烏孫共同的敵人匈奴國力大減。
所以,在解憂公主晚年,漢朝同意了她的請求,以很高的規格接她葉落歸根。在眾多的和親公主當中,這是一個異類。她們沒有不想回家鄉的,但是只有劉解憂通過自己的努力回來了。和文成公主一樣,她們在一定程度上積極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文成公主沒有能夠回到故鄉,回到親人身邊。但是她在吐蕃無論生前死后,都很受尊重。雖然我們說,死后榮耀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但是,至少對于萬里之外的那個游魂,是個溫暖的安慰吧。
在此前此后多少作為政治公關禮物的公主們,在異域番邦受盡欺凌侮辱,甚至因為兩國之間的戰事而被當成牲畜斬殺于陣前。
人生,我們能夠得到的和我們想得到的,肯定存在著巨大的距離,不是夜以繼日的跋涉就能夠消滅的距離。那麼,就珍惜眼前的吧,將眼前能夠抓住的努力抓到手。千斤的棒槌扔上天,總有一頭要落地。人生是硬幣的兩面,有一面,是一面,抓住一面是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