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當中,十位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到底都應該是誰呢?
對于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下意識隨口說出幾個名字。比如說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孫子、墨子、韓非子……這幾個人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之大,那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如果要準確搞一個排名,排出影響力前十的座次,這可能會有一些爭議。有些人其實也是有資格排入前十的,比如說管仲、孫臏、曾參……這幫人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同樣也很大。但是同時,他們到底應該算作思想家這個群體,還是應該算作宰相、將軍這些團體,這事就不太好說了。
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在先秦時期,大家對于這些思想家的影響力排名,也是有很大爭議的。畢竟,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大家都覺得自己信奉的學說,才是最正確的。所以不同學派的人,看待其他學派的祖師爺,難免就會覺得有些輕視。所以,不同學派不同國家不同立場的人,排出來的順序,也是截然不同的。
而這種爭論,直到公元前239年,也就是秦始皇即將親政之前這一年,終于算是有了一個定論。
因為在這一年,除了秦始皇即將親政之外,歷史還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本著名的《呂氏春秋》,終于算是徹底完稿了。
《呂氏春秋》是那位大商人呂不韋,擔任秦國相國之后,發動自己所有的人脈和財力,這才艱難編撰出來的。呂不韋本人在歷史上,就已經是一個傳奇了。而他主持編撰的這本書,其實同樣也是一個傳奇。
這本《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有計劃,通過一大群人共同努力,一起編撰出來的文集!呂不韋當時編撰這本書的時候,野心其實是很大的。他之所以搞出這麼一本書,主要是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以后秦朝的治國綱領,成為后世帝王的教科書。
簡單來說,呂不韋是想通過這本書,成為以后所有皇帝的‘帝師’。
很遺憾的是,後來秦始皇沒這麼選。後來秦始皇掌權之后,選擇了推行法家思想。而《呂氏春秋》的整體基調,則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當然,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只要是被廣泛認可的,也都被寫進了這本書里。
因為這本書在寫出來之前,目的就是為了闡述治國思想。所以,在寫書之前,呂不韋曾經花了很大的力氣,招攬了大量有才能的門客,為他修訂總結先秦時期的各種思想。然后,大家再從當時的角度出發,選出一些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把他們的思想總結出來,寫到《呂氏春秋》當中。
所以,在寫這本書之前,圍繞著到底要寫哪些思想,其實是有過很復雜的爭論的。只不過,這種爭論沒有被載入正史而已。
而憑呂不韋當時的身份和地位,還有雄厚的財力。最后他評出來的十大思想家,應該說是最被當時的社會所認可的。
至于說評定這十大思想家,會不會受到呂不韋個人好惡的影響,這顯然是肯定的。畢竟,呂不韋是出資方,他要是特別不喜歡某個思想家,那肯定不會把這種思想,寫到自己的書里面。但是同時,這已經是先秦時期最公平的一種方法了。因為這個排名,不是呂不韋本人評出來的,而是下面那些門客評的。
而那些門客,他們或許會受呂不韋的影響。但能被呂不韋看中,并且參與修訂這本書的,一定是當時最有文化的人。他們在修這部書的時候,也會加入自己的見解。所以,這本書對于先秦思想家的排序,還是很說明問題的。
至少,可以代表當時很大一部分人,共同的看法。
而在《呂氏春秋》當中,對于史上十位最牛思想家的排名,則是這樣說的:
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就是因為《呂氏春秋》里面的這段話,至此,爭論多年的先秦思想家排名,算是有了一個最被接受的公論。同時,后世也因此多了一個名詞。
這個詞,就叫做‘天下十豪’!
根據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來:在先秦時期絕大多數人的眼里,影響力最大的十位思想家,分別是老子、孔子、墨子、尹喜、列子、陳駢、陽生、孫臏、王廖、兒良。
看到這個名單,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會覺得很詫異。
因為這里面有幾個名字,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沒聽說過。
在《呂氏春秋》評出的這份天下十豪名單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孔子、墨子,這三位現代公認的大思想家,當時也是被所有人公認的思想界牛人。至于尹喜,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這個人和老子的故事。
當初尹喜作為秦國的函谷關守將,碰巧遇到老子。此后,尹喜因為仰慕老子,所以就請老子留下一點思想著作,而老子接下來寫出來的,就是著名的《道德經》。
不過,尹喜本人作為思想家,到底都提出了哪些思想,這事絕大多數人可能就都不知道了。
而列子和孫臏,這倆人也比較有名。列子留下了一本書,里面有很多寓言故事。比如說著名的愚公移山,就是出自列子的手筆。孫臏則是有名的大軍事家,他曾經作為齊國的軍師,領導齊國擊敗了魏國,打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而這兩場戰爭,對整個戰國歷史的走向,無疑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但是接下來,陳駢、陽生、王廖、兒良,這四個名字,絕大多數人可能連聽都沒聽說過了。
所以,看過先秦時期評出來的‘天下十豪’,再看看我們今天公認的幾位最牛先秦思想家,大家可能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先秦時期的天下十豪,會和我們今天的理解,差距這麼大呢?后面那幾個大家都不太熟的名字,他們到底是誰呢?
為什麼這幾個人,能夠進入《呂氏春秋》排的這個名單。而像孟子、莊子、韓非子這些牛人,反倒被排除在外了呢?
想要說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說一下,呂不韋當時評出來的這十位豪杰,到底都是干嘛的。
首先,在呂不韋排的這個名單當中,老聃這個名字不用多說。老聃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在歷史上的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說這里所說的‘老聃貴柔’,是指老子的思想理念‘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就是說老子崇尚的道家思想,比較傾向于無為而治,以柔和無這兩個特點著稱。
老子之后,接下來就是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思想,都可以用一個‘仁’字來形容。而孔子貴仁這個說法,就是說孔子的思想,貴在一個仁字。
孔子之后的墨子,同樣也沒什麼爭議。作為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提倡的思想,可以總結為‘兼愛非攻’。所謂墨子貴兼,就是說墨子的思想,貴在兼愛非攻。墨子的思想,翻譯成現代話,其實就是國家和國家之間,人和人之間都要相互友愛,大家別打仗。
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墨子還曾經多次帶著自己的門生,去幫被進攻的國家守城。這種執行力,在先秦諸子百家當中,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了。
即便是放到后世,老子、孔子和墨子的地位,也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地方。這三位的地位,確實是古今公認的。
但是接下來的幾位,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爭議就比較大了。
墨子之后的尹喜,對于這個名字,大多數中國人應該都聽說過。因為在傳說當中,正是因為他的請求,老子才留下了《道德經》,然后西行化胡。還有傳說認為,老子最后西行一路去了印度,然后引導出了佛教。
而除了這個傳說之外,要說尹喜本人開創了什麼思想,這事大家基本就不太清楚了。
實際上,尹喜本人留下了九篇《關尹子》,這其中闡述的內容,基本上也都傾向于道家。另外,尹喜本人寫的這些東西,後來也被稱之為《文始真經》,這是道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不過遺憾的是,尹喜本人留下的這些東西,後來失傳了。雖然今天依然有《關尹子》流傳于世,但是據后世史學家們考證,現在流傳的版本,應該是唐宋時期的偽作。
但即便如此,尹喜還是對道家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來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方一些喜歡修道的人,就拿尹喜留下來的這些理論,創建了一個道教分支,這就是樓觀派。而尹喜本人,也被后世尊為道教樓觀派的祖師爺。
而尹喜的思想核心,則可以總結為‘清靜無為’這四個字。很多人認為,清靜無為是老子提出來的,這其實是有爭議的。很多人認為,老子提出的思想核心,是一個柔字。而清凈的思想,其實是尹喜提出來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呂氏春秋》當中,會有‘關尹貴清’的說法。
尹喜之后的列子,雖然后世對他了解不多,但實際上,這個人其實是一個超級牛人!
很多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莊子的《逍遙游》。這其中有一句‘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而《逍遙游》里面所說的御風而行的列子,就是這位大牛人。
之所以莊子會對列子有這麼高的評價,主要是因為列子也是出身道家。而且,在道家的發展過程當中,如果說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傳承者是尹喜,發揚光大的人是莊子。那麼列子,就是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除此之外,當同時代其他牛人,都在思考如何調節社會關系,如何讓國家擴張,獲得更大的領土的時候。列子在思考的,是人和宇宙的關系,他在琢磨宇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在列子的理論體系當中,宇宙是無限的,天體是在不斷運動的,宇宙是在不斷發展的……
這些東西,在當時那個時代看來,確實有點過于‘虛無縹緲’。所以,大家才會用‘列子貴虛’,來形容列子的思想。但如果從現代的角度來看,能夠在先秦時期,就開始思考宇宙的問題,這本身就已經很不可思議了。
當然,對于后世來說,列子最大的影響,還是那些寓言故事。在列子留下的著作當中,往往會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來向大家闡述道理。比如說夸父逐日、疑鄰盜斧、愚公移山……這些今天我們比較熟悉的寓言故事,基本上都是出自于列子的手筆。
至于說列子為什麼在后世的影響力比較小,這主要是因為,他的這套理論,對后世封建王朝的統治,沒什麼大用。而且,他思考的人和宇宙的關系,也不太符合我們今天的科學理論。
但不管怎麼說,能夠在兩千多年以前,就開始思考宇宙的問題,并且提出了一整套的人和宇宙的關系,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奇跡了。
列子之后,接下來的陳駢,這個名字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沒聽說過。對于他到底留下了哪些思想,大家就更不清楚了。
這還真不是大家沒文化,而是因為正史上有關這位陳駢的記載,確實是少之又少。
我們只知道,陳駢本人出身齊國宗室旁支,所以也叫田駢。陳駢的一生,大多在稷下學宮做夫子,算是當時稷下學宮最有名的一位學者。從時間上來推算,陳駢應該和孟子是同時代的人,而且兩人說不定還在稷下學宮內部,正面辯論過。
不過,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陳駢卻傾向于黃老學派。但同時,陳駢和當時另外一位在稷下學宮內部,非常有影響力的學者慎到,思想又有相通性。他們的思想,後來又成了法家學派的理論來源。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雖然陳駢本人并非出身法家學派。但是將陳駢稱之為法家學派的引路人,其實也沒毛病。
陳駢的思想,被后世總結成了一個‘齊’字。而用今天的話來說,陳駢則是堅持法治,主張依法治國。但同時,陳駢不太重視人的重要性。在陳駢的思想體系當中,只要國家法度齊全,有沒有那些有才能的人治國,其實并不重要。
另外,后世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很長程度上來說,這其中‘齊’的思想,其實就是從陳駢這里來的。除了主張法治之外,陳駢還主張平等,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應該是齊一的,對待事情應該任其自由變化。
陳駢之后,接下來的陽生,估計絕大多數人也沒聽說過。
但是近年來,因為一些動漫的原因,陽生的另外一個名字,很多人可能就比較熟悉了。
陽生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楊朱。在一些漫畫當中,楊朱的思想,後來被很多人繼承,然后這些人組成了一個叫‘全性’的門派,有點類似于魔教之類的組織。
這還真不是當代漫畫家瞎編,而是因為這位楊朱,或者說陽生的思想,實在是太過驚世駭俗了。
楊朱的思想,總結起來,可以用‘貴己’和‘全性保真’來形容。簡單來說,楊朱認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損一毫而廢天下,亦不為也’。楊朱覺得如果整個天下,人人都可以做到不取不予,那整個天下就徹底太平了。
楊朱的這個思想,到底對不對,我們暫且不說,只從實際操作來看,這個思想實行起來,難度實在是太大。因為絕大多數人學楊朱的時候,都只會學到不拔一毛,而學不會不取一毫。
所以,如果楊朱的思想,徹底推行開來之后,絕大多數人都會變成極端的利己主義者,根本就悟不到‘不取一毫’這一步。而當絕大多數人都不懂奉獻的時候,這個社會就徹底崩潰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焚書坑儒的時候,基本上就把楊朱的著作都給燒了。後來漢朝開國之后,雖然恢復了一些先秦典籍。但是考慮到楊朱的這些言論,實在是不利于國家團結,所以也沒怎麼恢復楊朱的著作。
這就導致楊朱生前的著作,基本上沒怎麼傳下來。
但即便如此,楊朱這種‘不拔一毛,不取一毫’的思想,依然對后世影響極大。而在當時那個時代,楊朱更是堪稱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之一,號稱是‘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另外,楊朱和墨子的思想,從很長程度上來說,恰好是兩個極端。墨子提倡人人奉獻一點愛,世界變得更美好。但是楊朱卻提倡人人都別奉獻,但是你也別麻煩別人,大家都自己管自己就挺好。
楊朱之后的孫臏,這個名字,大家應該就比較熟悉了。除了思想家的身份之外,孫臏更讓大家重視的,是他軍事家的身份。
孫臏據說早年出身鬼谷學派,後來歷經坎坷,最終去了齊國效力。而到了齊國之后,孫臏成了齊國的軍師,幫助齊國訓練軍隊。後來,在孫臏的幫助下,齊國先后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當中,直接打垮了魏國。
後來,孫臏還留下了《孫臏兵法》。這套兵法,對于后世軍師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因為孫臏太過有名,有關他的故事,大家都比較清楚。而且如果細說的話,能講很長很長,所以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只需要知道,孫臏的軍事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是他善于因勢利導、隨機應變的思想,更是超出了軍事領域,直接被用到了其他領域當中。
而孫臏之后,接下來的王廖和兒良,這兩個名字,估計絕大多數人還是沒聽說過。
而且,不光是普通人沒聽說過,就連真正研究歷史的史學家,其實也不太了解這倆人。
因為正史上對于這兩個人,根本就沒有記載!而且,這倆人的著作,也沒流傳下來。
我們只知道,這倆人應該都是將軍。但是他倆到底是哪個國家的將軍,大家就不知道了。
不過,從《呂氏春秋》里面的這段記載,再加上其他史書上的一些只言片語,我們可以推測:王廖應該是主張先發制人,思想同樣非常深遠;兒良則是主張后發制人,善于總結經驗。
兩位頂尖軍事思想家,他們的著作卻都沒流傳下來,不得不說,這真的是很大的一個遺憾。
以上這些,就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這十個人的事跡。顯然,在當時那個時代,這十個人的影響力,應該是思想界最大的。
那麼,為什麼先秦時期評出來的天下十豪,和我們今天的認知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為什麼孫子、孟子、莊子、韓非子這些人,都沒能名列呂不韋評定出來的這個名單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首先,最大的原因在于,古今評價的標準不同。
呂不韋評定天下十豪的時候,看的是這些思想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力。而我們今天看的,是先秦思想家對后世歷史的影響力。這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
比如說孫子和孫臏,在今天絕大多數人看來,孫子顯然要比孫臏影響力更大。尤其是那本《孫子兵法》,那絕對是后世所有軍事家必讀的教科書。
但是從呂不韋那個時代的角度來看,不是這樣的。
從那個時代的角度來看,孫子雖然也寫了一本兵法,但是他生前只是影響了吳國和楚國、越國之間的關系。生前的影響力,基本上只局限于南方,而且還是在春秋時期。但是孫臏不一樣,孫臏主導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那是直接改變整個中原局勢的關鍵戰爭。
因為在這兩場戰爭之前,魏國是當之無愧的天下霸主。而這兩場戰爭打完之后,整個戰國的局勢都變了。原本作為霸主的魏國,徹底被打得衰落了下去。然后齊國、秦國、楚國以及趙國這幾個國家,才有機會徹底崛起。
從戰國人的角度來看,孫臏對他們那個時代的影響力,顯然要比孫子更大。
至于說孟子和莊子,同樣也是如此。在當時那個時代,孟子和莊子,都被視作是著名學者,但都不是某種思想的創始人。尤其是莊子,莊子在戰國時期,名氣其實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
在戰國時期,大家提到道家思想,首先想到的,其實是老子和尹喜。
而莊子的地位提升,甚至被拔高到和老子并列的地步,那其實是西漢中期以后的事情了。因為到了西漢中期的時候,西漢的淮南王劉安,特別推崇莊子的思想。而劉安作為西漢中期最有權勢的王爺,他的推崇,則是直接導致莊子的思想,開始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再加上當時西漢政府推崇黃老思想,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恰好貼合了西漢政府的需求。所以在這之后,莊子才被一步步推上了神壇。
但在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莊子的影響力,真的沒有孫臏大。
其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評定時間問題。
呂不韋評定天下十豪的時候,雖然已經是戰國末期,絕大多數的先秦思想家,都已經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但是像韓非子這種牛人,當時就還在上學。
從時間上來推算,呂不韋修訂《呂氏春秋》的時候,韓非應該正在稷下學宮,和荀子學知識,然后和那個李斯做好朋友。此時的韓非,作為一個普通學生,顯然沒資格被評為天下十豪。甚至就連他的老師荀子,在當時那個時代,依然也差了一點意思。
荀子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但是在同時代,荀子的影響力,其實相對有限。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荀子是齊國稷下學宮的校長。而當時的齊國,則是因為一場五國伐齊的戰爭,徹底衰落了,這就導致稷下學宮的影響力,也開始大不如前了。
另外,從后世的角度來說,很多先秦思想家的著作,沒能傳下來,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就比如說楊朱、王廖、兒良,他們的思想,根本就沒流傳下來。這就導致我們今天回看戰國時代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提出了什麼,甚至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
這樣一來,我們今天評價先秦思想家的時候,自然就不可能帶上他們了。但如果他們的思想流傳下來了,對后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麼今天我們再去評論先秦思想家的時候,恐怕就一定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了。
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估計也是因為這幾個人的思想,太不利于國家統治,所以才沒流傳下來。比如說楊朱的思想,如果真的推行開來,那以后政府和國家就沒有必要存在了。兒良和王廖這兩個人,情況估計也比較類似。他們的著作,估計就是教怎麼行軍打仗的,而且非常詳細。
這種兵書,越是詳細,古代政府也就越不可能允許大規模流傳。而沒能大規模流傳的結果,自然就是後來逐漸失傳了。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先秦天下十豪。
雖然有些人的著作,沒能流傳下來。但是顯然,他們對中國古代整體思想的發展,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