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才李繼遷,西夏政權真正的功勛!

在我國歷史上,少數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是兩種不同的政權體系,雙方有時候時以敵人的形式存在的,有時候也是以盟友的形式存在的,政治身份與歷史因素有著極大的關系。

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等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當時諸多的少數民族逐鹿中原,基本都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政權,這些政權雖然存世的時間非常短暫,可都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朝時期因為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宋朝被后世人稱呼為「文宋」,此消彼長少數民族趁機崛起,甚至于脫離了宋朝的掌控建立屬于自己的國度,而西夏便是這樣一個存在。

終夏一朝雖然它的整體勢力不高,甚至于活動范圍僅僅局限于西北狹小的夏州一帶,但是它卻是一個軍政合一的「小強國」,給北宋和蒙古都帶來過沉痛的軍事打擊。

這樣一個政權得以在西北貧瘠的地方崛起,并在最后具備了建國稱霸一方的實力,就不得不說一個歷史人物,它便是西夏政權的奠基人李繼遷。



那麼,李繼遷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讓西夏在亂世中崛起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一、黨項族的發展與演變

黨項族原本只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一個不起眼的政權,它的發展和崛起可謂是充滿波折,最后得以崛起主要是因為一個人物的出現,這個人就是上述提到的李繼遷。

根據歷史的記載,李繼遷是鮮卑族的分支,唐朝時期先祖曾投靠在唐太宗的麾下,也是因為如此才獲得了李唐王朝的國姓「李」,常年生活在長安的西北一帶,大致就是現在的甘肅地區。

黨項李氏麾下曾有一支軍隊名為「定難軍」,李唐王朝后期多次發生軍事政變,這一支定難軍都曾發生過巨大的作用,所以黨項李氏一族深受李唐王朝的支持。

黨項一族原本僅僅是夏州的一個小部落政權,但因其在唐朝中后期立下大功,獲得了對夏州一帶的統治和管理權,也就是唐朝后期的節度使稱謂。



唐朝覆滅之后,我國中原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當時黨項一族的原則就是無論中原政權怎麼變,他都只支持坐在皇位上的皇帝,而不支持某一個人、某一個朝代。

這樣一種政治手段為黨項族在亂世中的發展迎來了百年時光,慢慢發展壯大并且擁有了屬于的自己的五州之地,北宋取代北周之后黨項一族又依附于北宋。

趙匡胤執政時期,黨項族和北宋的關系還算穩定,及至宋太宗趙光義登基稱帝,黨項族、北宋的關系就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李繼遷就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人。

二、少年英才李繼遷

宋太宗是一個疑心非常重的人,他并不信任控制夏州的黨項一族,為了達到防微杜漸的目的讓當時黨項族的首領將五服內的族人全部送到開封當認知。

李繼捧是李繼遷的兄長,為了能夠偏安一隅保住自己的權力,他瞞著自己的族人答應了北宋的條件,直至北宋兵馬靠近夏州時李繼遷等人才知曉這個消息。



對于這樣一個決定黨項族內部反對的人很多,李繼遷就是其中之一,危急關頭他便帶著忠于自己的人逃離了夏州,開始了流亡并尋找反抗之路。

此后的時間里,李繼遷聯合黨項族各種勢力反抗北宋的壓迫,雖然多次遭遇了重大的失敗,但他卻始終沒有放棄,這樣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也感動著黨項人。

早期的李繼遷沒有任何威望,甚至母親去世后都沒能送行,以至于相信的人不是很多。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打出了自己的名氣,再加上又拿出了先祖的畫像作為號召信物,慢慢聚集了一股不小的勢力。

再來說一說此前的黨項一族,黨項族人在李繼捧的政策下雖然投靠了北宋,但是這樣的依附僅僅是浮于表面并不是真心的歸附,一旦有機會脫離北宋他們會毫不猶豫,這便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生存方針。

果不其然,李繼遷的勢力壯大之后,原本投靠北宋的黨項族紛紛反叛轉而加入李繼遷的陣營中,短期內李繼遷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并且對夏州五地的掌控力更加強大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此后的多年里北宋與李繼遷的真爭從來沒有中斷過,北宋曾想方設法擊敗李繼遷亦或者是收復他,但最后皆以失敗而告終。

當然,李繼遷的崛起之路也并不順利,黨項的整體實力相對弱小,為了改變這樣不利的局面他不斷在夏州以東尋找戰略要地,而后通過戰爭奪得當地的控制權,進而遏制北宋軍隊的威脅。

大局上李繼多次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屢次點燃的戰火也使得黨項軍隊銳減,很明顯這對于李繼遷是一個不利因素,更甚至北宋還對其使用了釜底抽薪之法。

比如,宋朝以利益作為交換把雙方具有爭議地區的百姓全部遷回到北宋境內,短期內黨項部落就損失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在古代人可是第一戰略資源,沒有了人力的支持做什麼都是徒勞無功。

陷入被動的李繼遷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這個時候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宥州這地方,宥州區域土地肥沃、美麗富饒,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好地方。



然而,對于北宋而言宥州也是一個戰略要地,豈能輕易就被李繼遷占領。在此情況下,李繼遷開始向宥州周邊的小部落、小政權示好,以組成軍事聯盟奪下宥州,。

這件事情被夏州的將領知曉后,北宋李繼派遣部隊入侵了黨項部落的領地,李繼遷不僅軍事上大敗而逃,就連自己的家人都被北宋給俘虜了。

在中原人的眼中,家族人員被俘虜等于政權消亡了一半,可少數民族卻不是如此。李繼遷的血脈來源于鮮卑,即使家人被俘虜了他也在所不惜,甚至將其視為可犧牲的對象。

此戰也讓李繼遷認識到了,想要和強大的北宋對抗單單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要找一個強大的靠山依賴,此時北方的遼國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

三、在宋遼之間搖擺,最終取得了主動權

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李繼遷失敗后以戰養戰、再度崛起,選擇依靠了當時北宋的敵人遼朝。



這一件事情傳到了當時的北宋引起了極大的震驚,畢竟小小的李繼遷就已經讓北宋束手無策了,若是再加上一個遼朝更加無法擊潰他了。

相比于北宋的恐慌與無奈,李繼遷則想得更加長遠,與遼朝建立盟友關系之后他干脆直接與歸順了遼朝,為自己的發展尋找了一個堅實的保護傘。

上文提到宋太宗趙光義為了牽制黨項一族,讓李繼捧等人遷入北宋境內,這一做法雖然有利于北宋對黨項一族的控制,但也為後來的事情埋下了隱患。

無論在任何時代榜樣的力量都是無窮的,李繼捧長時間生活在北宋的照顧之下,雖然生活無憂、地位無憂,但是名望卻早已大不如前,很難再凝聚黨項族人心、再統領黨項一族。

相反李繼遷幾十年來與北宋的戰爭雖然屢戰屢敗,但他那一種不服輸、不接受奴役的精神卻深得黨項人的心,慢慢贏得了黨項人的支持,不斷有豪強加入他的陣營。



北宋朝廷意識到這個問題后,便決定讓李繼捧重新回到夏州控制黨項族,可惜早已沒有名望的他哪里是李繼遷的對手,最后被李繼遷擊敗徹底失去了對黨項族的掌控權。

得知李繼捧重新回到夏州后,李繼遷派遣使者向其炸降,對此李繼捧沒有任何的懷疑。結果,李繼遷在遼朝的支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打夏州,李繼捧在混亂中戰敗逃跑。

得知李繼遷大勝的消息,遼朝為了自己的利益也給予了足夠的支持,當時李繼遷占據的是夏州,所以遼朝就所以「夏」為名號封他為「大夏王」。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李繼遷雖然是在遼朝的支持下才建立的政權,但是他并沒有把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里,不停地在北宋和遼朝之間來回搖擺,為自己爭奪更多、更大的利益。

當時,他和遼朝的關系很曖昧,與北宋的關系也比較親密,既不愿意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愿意徹底歸順任何一方,使得自己的政權在搖擺中日漸堅挺。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繼遷的勢力漸漸壯大,他不僅徹底鞏固了黨項族原本的夏州五州之地,還通過三場戰爭奪得了東部包括靈州在內的三個戰略要地,占據了對北宋的軍事主動權。

當然,這個時候李繼遷的勢力雖然已經很大了,但依然還不夠建國稱王的地步,畢竟黨項內部的政權還沒有真正的統一。即使如此,李繼遷拜托北宋的束縛并在之后建立了屬于黨項族自己的政權,為西夏的建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也是因為如此,即使李元昊才是西夏的建立者,但其爺爺李繼遷才是黨項族心目中的神,即使去世后待西夏建立依然被追封為神武皇帝。

對于李繼遷此人,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宋史》、《遼史》

用戶評論

2023/3/24 5: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