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劉邦的成功,我看到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比什麼都重要!

今天下班的時候,我的那個所謂的徒弟又跟我大噴特噴了一路,辦公室里一共就十幾號人,但能和他有共同語言的人,卻沒有一個。 主要原因在于:他總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高,想用自己的認知去指導和影響他人。為什麼他愿意找我說話呢?可能我這個人比較隨和,不愿意和人爭執,如果他說的話很多,并且不給我說話的機會,那麼我就選擇默默的去聽,想我自己該想的事,走我自己該走的路。古人曾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管他是智者,還是個愚者,亦或是普通人,說的話多了,總會有那麼一兩句,是有點用處的。 心境: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這里我又想到了漢高祖劉邦。成功這件事從來都不是偶然的,性格決定命運,是過于偏頗的主觀看法。那麼作為布衣天子的劉邦,到了五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鬧革命,并以西楚霸王項羽作為對手,卻笑到了最后,他是如何成功的呢?我們不要過多的去看五十歲后的劉邦,是如何與天下群雄逐鹿的,而是要看他五十歲之前,都為自己做了哪些方面的準備。

劉邦有著什麼樣的個性呢?如果按照《史記》里的說法,劉邦這個人仁而愛人,于是很多人就說這是司馬遷的不實之言,只是迫不得已寫的官方文字。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史記》并不是官方的史書,而是司馬遷自己修的私史。被漢武帝處以極刑的司馬遷,怎麼會刻意為漢高祖劉邦去歌功頌德呢?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當然不是儒家所說的仁人君子,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他不過是個書呆子或者是個老好人。這里所說的「仁而愛人」,指的是他喜歡施舍,從來不吝嗇。劉邦在押運途中,逃走的人越來越多,他索性把剩下的人全部釋放。在與項羽爭到天下時,他為了爭取韓信、彭越、英布的支持,可以割地封王,和項羽吝嗇官爵封地,不肯賞賜有功之臣相比,劉邦可以算得上是十分的慷慨了。 劉邦懂得「汝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道理,但我們很多人不懂,利益是用來交換的。劉邦對別人不吝嗇,對自己更加不吝嗇,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非常的任性而為。劉太公對劉邦說:「三兒,你和你哥哥學學,也好好種種地,不要一天到晚到處游蕩,沒有個正經的樣兒!」

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不喜歡從事農業生產,但不是說他沒有追求、沒有目標,他少年讀書,稍微年長一點的時候,他通過考試的方式,成為了泗水亭長,泗水亭長是負責地方治安的官吏。可見他可不是個游手好閑,胸無點墨的市井之徒。成為泗水亭長后,劉邦和縣里的同僚們,可以很快打成一片,這和他不吝嗇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系。你不僅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也要了解他人的需求,所謂洞悉人性,抓住人心,就是抓住了他人的需求。 人被孤立是有原因的,狹隘和自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

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經常到酒家去喝酒,每次他都會喝得很多,但從來不帶錢,只是寫下欠條。到了年底的時候,酒家也不找他要賬,而是把欠條都銷毀了。很多人就會說,劉邦就是個無賴,哪有喝酒不給錢的呀!劉邦不給錢,可沒有說其他人不付錢,作為地方治安的主管官吏,他就是這些酒家的貴人,有他在的話,那些曾喝酒不給錢的人,就不敢肆無忌憚。因為劉邦會把這些家伙投進大牢,讓他們都扒一層皮,因此,他們想方設法,不想給劉邦創造這樣的機會。

劉邦這個人活得很真實,他好酒好色,隨意欺負那些小吏,喝酒還不給錢,到處蒙吃蒙喝。他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有自由的性情,性格不拘束寬容大度。在秦末那個動亂的年代,這種個性的人是可以做大事的,因為他不光能成就自己,還能夠成就他人。 一個人做事,如果完全以利己為目的,是無法長久的,只有本著雙贏的心態,接納和包容他人,才能有更好的結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被后人推崇備至的「漢初三杰」為例,蕭何作為沛縣主吏,又是劉邦的領導,處處維護劉邦,從最開始劉邦的老大哥,後來變成了劉邦身旁的小兄弟。很多人對這種變化都疑惑不解,會提出疑問,為什麼豐沛之地的老大不是蕭何,而是這個劉邦呢?

蕭何是個干吏,卻不是一個合適的老大人選,嚴格講,蕭何屬于一個精于業務,而疏于人情的人,我這里指的疏于人情,是指和劉邦相比。 蕭何只想把事情做好,從來沒想過自己做老大,而劉邦的想法是我來找人,讓他們替我把事情做好。

接下來說說韓信。韓信被稱為兵仙,在軍事上建立的成就無人能及,但在沒有加入漢軍隊伍之前,他不過是楚軍中的一個執戟郎,無論是項梁還是後來的項羽,都沒有給他什麼機會。是劉邦不僅啟用他,還令他做漢軍主將,韓信才能獲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走上自己的軍事巔峰。

而劉邦得到的回饋也是豐厚的,那就是天下。這就叫做相互成就、相互成全,高手都是講究雙贏的,而不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只能收一時之效,雙贏則可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有人問韓信為什麼不造反?我說韓信沒有那個追求,玩兵法他是第一,搞政治他就是不及格,和劉邦爭天下這件事,本質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軍事行動和外交一樣,都是一種達成政治目的的手段。

張良不過是韓國落魄貴公子,在秦統一六國的歷史車輪之下,韓國首先被滅。祖上幾輩人都在韓國做丞相的張良,一下子從高山墜入了深谷。他心中對秦王嬴政充滿了仇恨,以至于弟弟死去,他都不為弟弟發喪,而是用家里所有的家財,去招募天下死士,企圖達成一個永遠無法達成的目標,那就是刺秦。

刺秦失敗后,張良隱居在下邳,躲避秦人的追捕,靠著剩下的一點錢,做起了任俠。在這期間,張良建立了自己的影響力,并救了個關鍵人物,就是項羽的叔父項伯。秦末群雄逐鹿,張良先是做了韓王成的左徒,但一遇到秦軍的正規部隊,便被打的東躲西藏。直到他遇到了劉邦,被收編之后,才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

沒有「漢初三杰」,劉邦也會成功,因為他會找其他人,他懂得找人解決問題,而不是自己解決問題。我們說曹操很牛,但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那是因為他自己解決了大部分軍事、政治問題,而不是找合適的人去解決問題。在「知人善任」這個問題上,他和劉邦相比,還是差的太遠。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高祖本紀》

除了成就他人,樹立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并為之去切實的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這里劉邦得感謝一個人,就是和他年紀相仿的秦始皇嬴政。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劉邦經常會帶一些服搖役的人到咸陽去。有一次他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時的場面,他不禁嘆息道:「唉,大丈夫就應該像秦始皇一樣!」有些人說人不需要和他人去比較,只要能超過昨天的自己就夠了。也有人說劉邦簡直是癡人說夢,他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居然敢和偉大的秦始皇去相提并論,在他們看來,劉邦的這個目標太不切實際,根本就不可能達成。

怎麼說呢?在我看來,這是人與人思維方式差異造成的。在管理者眼里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而在一個專業人士,或者說常年從事技術工作的人看來,有些東西就是絕對不可能的。劉邦不善于搞后勤保障工作,但他可以找蕭何來做這件事;他不善于打仗,被項羽打的東奔西走,韓信可以「攻必克,戰必勝」;他不善于做巨觀戰略布局,張良可以「千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有些人定的目標,是要靠自己去實現,有些人定的目標,是要靠其他人幫助自己來實現。

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史記·蕭相國世家》

劉邦平定天下后分封功臣,蕭何排名第一。大臣們都很不滿,尤其是武將,他們說:「蕭何沒有建立一絲戰功,為什麼能名列第一呢?陛下這麼做不公平!」劉邦笑了,心里暗說:公平,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公平!他給大臣們打了個比喻,他說:「你們都打過獵吧?」群臣回答:「當然了。」劉邦笑著說:「打獵的時候,負責追擊獵物的是獵狗,而負責發號施令的是獵人。你們這些人,不過是按照指令去攻城拔寨,最終不過是獵狗而已。蕭何則不同,他是負責發號施令的人,他和我一樣屬于是獵人!人狗豈能相提并論!」

「……且諸君 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史記·蕭相國世家》

看大臣們敢怒不敢言的表情,劉邦都想笑出聲來了,他接著說:「你們這些人跟隨我南征北戰,大多數只有一個人,最多不過再帶上兩三個族人。蕭何和你們完全不同,他把整個蕭氏家族的命運,全交到了我的手里,整個宗族數十人,皆追隨在我的左右,這就是你們所不能比擬的!」蕭何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把自身的利益和劉邦緊密的捆綁在了一起,做到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劉邦最開始的時候,并沒有什麼勢力,于是他投靠到項梁手下,項梁去世后,他又依附于楚懷王,對于劉邦這樣一個出身的人來講,除了大志還有階段性目標。在自己弱小的時候,就要依靠強大的人,不做出頭鳥。當有了一定基礎的時候,不是表現的咄咄逼人,而是更加的謙遜謹慎,做到克己服人。劉邦的這種表現,讓楚懷王對他很放心,很多人都認為劉邦是寬厚的長者。這就和鋒芒畢露,從不懂得讓人的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邦也許沒有太深的學問,但他卻知道「不爭是爭」的道理。進攻關中的機會,不是他爭來的,而是他不爭得來的。

劉邦這個人不好為人師,他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不行,而不是樣樣都行。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十分困難的事。 謙卑是人最好的護身符,低調點沒有什麼不好,糾正別人的錯誤,不過是浪費自己的時間罷了。因此,當我徒弟教導我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我只是點點頭默不作聲。只知道抬頭看天,而不知道看腳下的路,那麼一定會摔得很慘。 人最應該做的是:眼睛向內,多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好為人師,或者人云亦云。透過劉邦的成功,我看到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比什麼都重要!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