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3年7月,吳國太傅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跟蜀漢姜維約好,共同北伐曹魏。最終,諸葛恪栽了大跟頭,姜維無功而返。
最讓人遺憾的是,諸葛恪20萬大軍敗得很窩火。
話說諸葛恪帶領大軍把魏國的要地「新城」團團圍住,本想玩個圍點打援,結果這麼一座小城,讓諸葛恪暴露了自己的真實水平。
說到新城,不得不說新城守將張特。好家伙,帶著3000人馬,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堅守3個多月,官兵死傷過半,卻依然不肯投降。當然了,城下東吳軍隊的損失更大,傷亡慘重,尸體一個疊著一個在城下就那麼扔著。
諸葛恪面對這塊硬骨頭,束手無策,只能拿人命去堆。他看到部隊用云梯攻城,損失慘重,簡直就是給對方送人頭,只好命令部隊在新城外修筑土山,要不惜一切代價攻下新城。新城城墻已經被砸得破爛不堪,離破城已經不遠了。
這天早上,新城守將張特寫了一封信,讓人把信綁在箭上,射到了距離東吳哨兵不遠的地方,士兵看到箭矢上有信,馬上跑回大營匯報給諸葛恪。
諸葛恪打開信紙一看:「請諸葛兄先別急著攻城了,下午在下在城墻上跟您商談投降事宜,請不要拒絕。」
諸葛恪看完信哈哈大笑:「就新城這個小地方,怎麼可能守得住,區區張特怎麼配做我的對手?」
半下午的時候,張特在城墻上遠遠地跟諸葛恪行禮,悲痛地說:「以前對諸葛兄多有冒犯,還請諸葛兄多多諒解。到了今時今日,新城已經缺兵缺糧,我們再也守不住了。但是,我現在不能投降,請再寬限我們幾天時間?」
投降還要選個良辰吉日嗎?諸葛恪心里嘀咕,這張特打得什麼歪主意,便問道:「為什麼要過幾天才投降?」
張特也不隱瞞,誠懇地說:「諸葛兄有所不知,我魏國有個規定,城池遭受外地圍攻的時候,必須堅守100天以上,100天以后,如果救兵沒有到來,這才允許投降,如果提前投降,官兵父母妻子等家屬都會被追究治罪。到了今天,我們已經堅守了90多天了,再過幾天就到了100天。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投降,家屬也不會跟著遭罪了,如今我們新城守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還有2000人馬堅守,他們中很多人都擔心父母妻兒安全,所以,不肯投降,諸葛兄寬限我幾日,我正好利用這段時間,來說服那些不肯投降的頑固分子,到時候,諸葛兄兵不血刃就可以拿下新城……」
諸葛恪聽了有點不信,冷靜地問:「張將軍你沒騙我?」
張特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把自己的官印送給諸葛恪:「我的官印先壓在諸葛兄這里,作為我投降的信物!同時,我還要把官兵名冊統計好,明天再送到您手里。」
諸葛恪沒有收張特的官印,相信了張特的鬼話,傳令東吳士兵后退幾里路,暫時停止了攻城行動。
張特看到詐降成功,馬上命令新城軍民抓緊修補城墻加固城防,修建防線,大量的士兵和百姓們趁著這個喘氣的功夫,拆毀房屋的木料、磚石,偷偷運到城墻上,把城墻修補好,有的地方還做了雙層防護。
等這一切都搞定之后,張特很不厚道,不讓諸葛恪多高興一會兒,而是馬上在城墻上對東吳的士兵大罵道:「你馬上回去給諸葛恪傳話,讓他趕緊醒醒別做夢了,我堂堂魏國大將,怎麼可能投降你們東吳小兒?」
諸葛恪這個時候才知道上了張特的當,羞憤不已,傳令三軍,接著回去攻城,不攻下新城砍了張特的腦袋誓不罷兵。
可憐的吳軍士兵,不得不再次來到新城城下,拼盡全力攻城。但是,張特剛把城墻修補好,甚至個別地方還做了加固,又怎麼可能快速攻下呢,吳軍長期脫離大后方,糧草、武器已經缺乏,加上久攻不下,士氣低落。
加上到了暑天,又熱得不行,很多士兵水土不服生病了,戰斗力也下滑了,7月的時候,曹魏已經發出救兵,諸葛恪不敢拿自己的疲兵對敵方援軍,不得不放棄攻城,丟下許多士兵的尸體,狼狽退兵回東吳。
【子霄讀史感悟】
你別看一個人平時說起大道理來口若懸河,分析問題的時候,思路清晰邏輯縝密,但是,誘惑在他跟前的時候,他一樣會失去理性和判斷能力,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正是基于這一點,咱們的古人早就總結了經典名句:「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這個謀略思維的關鍵在于,讓敵人相信你,對敵示好,誘之以利,等到敵人利令智昏的時候,會放松對我們的戒備,這個時候,往往也是我們扭轉局勢的時機。
劉伯溫留下來一套兵書《百戰奇略》中,有一句話說得也是這個道理:「凡與敵戰,必先遣使約和。敵雖許諾,言語不一。因其懈怠,選銳卒以擊之,其軍可敗。法曰: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大意是:跟敵人交手之前,可以先派使者去講和,一方面可以麻痹敵人,另一方面可以從內部分化敵人。等到敵人放松戒備的時候,再挑選精兵去攻擊敵人,這樣必然可以打敗敵人。兵書上說:請求停戰卻不簽訂條約,這是一種計謀。其實,就算簽訂了和約,一樣可以撕破,這也是一種計謀,比如劉邦和項羽那一段歷史。
以弱對強,用點計謀,也是迫不得已的明智選擇,更不需要講什麼誠信了,你覺得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