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十五部作品無一不是經典,這也造就了他在武俠小說界無人能及的地位,不過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倒不是說金庸本人,而是指他筆下的那些角色們。
武俠小說的劇情總是通俗易懂的,到頭來,讀者最關注的始終還是書中角色的強弱關系,而不同的讀者偏好不同的角色,因此關于各角色強弱關系的爭論一直都未休止。
比如《天龍八部》中的蕭峰到底是什麼水平,被讀者譽為「天龍四絕」的他,是否能擊敗射雕五絕?不談電視劇中的「音箱梗」,只看原著,其實金庸早已給出了答案。
每當有人將金庸各部作品中的角色拿來比較,就難免有人認為「跨書論武」不可取。
但事實上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都是虛構出來的,只要符合兩個前提,其一,是由同一作者創作;其二,兩部作品共用同一個世界觀,那麼其中的角色自然就能被拿來比較,只需要看作者賦予他們的評價就能得出結論。
而在早期連載版和三聯版的故事中,「射雕三部曲」自然是有關聯的,但《天龍八部》卻自成一派,而在新修版中,則不存在這種問題,甚至蕭峰和虛竹還與五絕之中的「北丐」洪七公之間有了「師徒之緣」,嚴格來說,洪七公應該要叫他們師公或者始祖,畢竟中間隔著幾代人。
(西毒、北丐劇照)
比如新修版《天龍八部》第五十回中就強調過蕭峰與虛竹合力傳功的往事:「各人尊重蕭峰原意,送此人去靈鷲宮,先由虛竹考核認可,再傳他‘打狗棒法’及‘降龍十八掌’。這少年幫主不負所托,學得神功,又將丐幫整頓得蒸蒸日上,竟爾中興,丐幫自此便視靈鷲宮為恩人。」
而后新修版《射雕英雄傳》中也對此設定做出了回應:「北宋年間,丐幫幫主蕭峰以此邀斗天下英雄,極少有人能擋得他三招兩式,氣蓋當世,群豪束手。當時共有‘降龍二十八掌’,后經蕭峰及他義弟虛竹子刪繁就簡,取精用宏,改為降龍十八掌,掌力更厚。」
毋庸置疑,《天龍八部》與「射雕三部曲」是處于同一個世界觀里的,那麼蕭峰與五絕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其實同為「五絕」的五人也有明顯的差距。
比如周伯通曾提到過,當年的第一次華山論劍時,那五人是大戰了七天七夜才分出勝負,最終由王重陽奪魁,無論這是一場車輪戰,還是無差別大亂斗,最終那東南西北四絕都拜服王真人,承認他才是天下第一,可見王真人的實力比東南西北四絕還是稍高一籌的。
至于他們的差距體現在哪,或許周伯通的這句話就能給你答案。
他是這麼說的:「 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懂了,并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練的。」
(周伯通劇照)
事實上周伯通的天賦在後來的「神雕五絕」中都算得上是拔尖的,要知道「神雕五絕」相比「射雕五絕」還多了兩位主角,可見王真人的天賦有多高,周伯通的天賦應該比射雕時代的東南西北四絕更高,如此一來,那四人的天賦一定就不如蕭峰了。
你且看金庸賦予蕭峰的天賦評價如何?
原著道:「他天生異稟,實是學武的奇才,授業師父玄苦大師和汪幫主武功已然甚高,蕭峰卻青出于藍,更遠遠勝過了兩位師父, 任何一招平平無奇的招數到了他手中,自然而然發出巨大無比的威力。熟識他的人都說這等武學天賦實是與生俱來,非靠傳授與苦學所能獲致。 蕭峰自己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只覺什麼招數一學即會,一會即精,臨敵之際,自然而然有諸般巧妙變化。」
(王重陽劇照)
你看,蕭峰習武完全不講道理,任何武功一學就精,他的天賦在東南西北四絕之上的。
當然,他也有他的短板,書中明確提到他「 讀書、手藝等等都只平平而已,也與常人無異」。
但很明顯,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哪怕蕭峰是個文盲也毫不影響他的強大,你問他是否比射雕五絕強,筆者的回答是未必比王重陽強,但余下的東南西北四絕一起上,或許都不是他的對手。
前文證明了金庸賦予蕭峰的天賦描述與王重陽別無二致,這二人的實力應該是在同一水平線上的,不過憑什麼說他能以一敵四擊敗東南西北四絕?很簡單,就憑他那迅捷無倫的身法。
(南帝、東邪劇照)
蕭峰早已在書中的多次大戰中證明過,人數優勢在他那鬼魅的身法面前都是毫無意義的。
比如聚賢莊大戰,蕭峰就以一人之力挫敗了中原群雄:「敵人只有一個,可是他如瘋虎、如鬼魅,忽東忽西地亂砍亂殺、狂沖猛擊。不少高手上前接戰,都讓他以更快、更猛、更狠、更精的招數殺了……群雄均非膽怯怕死之人,然眼見敵人勢若顛狂而武功又無人能擋,大廳中血肉橫飛,滿耳只聞臨死時的慘叫之聲,倒有一大半人起了逃走之意。」
其實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笑傲江湖》中過,那任我行、向問天、上官云以及修煉了獨孤九劍的令狐沖,哪個不是絕頂高手,但在東方不敗絕對的速度優勢面前,他們都毫無還手之力。
(蕭峰劇照)
東南西北四絕中,也沒有以速度見長者,如此看來,他們遇上蕭峰,怕是只能吞下敗果了。
至于王重陽,這角色只存在于傳說之中,書中并沒有關于他身手的具體描述,只知東南西北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若當年他是以一敵四,那他的身法多半也是如同鬼魅一般。
總而言之,即便拋開電視劇中的「音箱梗」,蕭大王也能力壓射雕四絕中的東南西北四人,至于他與王重陽孰強孰弱,那便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