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廣這個名字,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李廣難封’。
作為西漢反擊匈奴的名將,李廣的一生,確實非常精彩,和匈奴打了幾十年的仗。但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位拼殺一生的老將,最后連一個侯爵都沒撈著!
所以,后世對于李廣的遭遇,一直比較同情。尤其是很多失意的文人官員,更是把李廣當成了自己的偶像。大家都覺得自己像李廣一樣,奮斗了一輩子,但是機遇差一點,所以最后沒能封侯拜相。
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梳理過李廣的一生,我們就會發現。李廣之所以沒能封侯,其實真不是漢朝皇帝對不起他!而是因為他確實沒能做出相應的成績。
更準確一點來說,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個人的本事,相對來說,其實要差一些。李廣確實是名將,但是李廣的這個名將,更多側重于個人武力。放到後來的三國時代,李廣絕對可以做到陣前單挑無敵。就算是去和呂布掰掰手腕,也未必不可能。
但在指揮作戰方面,李廣可能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出色。
李廣的故事,得從他的家世開始說起。
李廣的祖宗,說起來其實也是大名鼎鼎,就是當年幫秦始皇掃平天下的那個李信。很多人都知道,當年秦始皇掃平六國的時候,想要去打楚國。然后老將王翦認為,必須要六十萬人才能打。而另一個大將李信,則是認為只用二十萬就可以。
結果,秦始皇派李信去了,然后李信就大敗而回。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了。
在這個故事當中,李信的形象,似乎有點偏向于驕傲自大,襯托了王翦的老成持重。
但實際上,李信當時之所以會敗,其實還真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為當時秦國的相國,在李信身后叛變了,截斷了李信的歸路,所以才導致李信大敗。如果沒有那位相國的叛變,說不定李信最后僅憑二十萬人,就能拿下楚國了。
那一戰的結果,對于李信來說,影響自然也很大。原本在秦國內部,他是不遜色于王翦的大將。
可是這一戰打完之后,他就落后了。等到秦朝開國之后,李信就被派到了隴西那邊,鎮守邊疆。
所以後來,連帶著整個李信家族,都去了隴西。并且在隴西這邊落地生根,并且開枝散葉,逐漸形成了后世有名的隴西李氏。
就這樣,又過了幾十年之后,隨著楚漢戰爭結束,漢朝開國。隴西這邊,成了漢朝的天下。因為隴西地處偏遠,之前天下大亂的時候,隴西李氏也沒怎麼參戰。所以到了漢朝之后,李信他們家這一脈,就有點沒落了,沒出什麼特別大的官。
不過,雖說李家暫時沒人擔任高官,但是李家家傳的戰爭技能,還是沒忘的。而且,隴西地區地處北方邊境,常年經歷匈奴襲擾。這就導致李家人有了更多實戰的機會,可以學習騎馬射箭之類的技能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李廣出生了。
李廣小的時候,家里明確教過他怎麼打仗。而等到他成年之后,這時候已經是漢文帝在位時期了。
當時匈奴常年騷擾漢朝邊境,漢文帝為了抵御匈奴,就在邊境地區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匈奴南下。
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廣參軍入伍。然后,憑借這家傳的騎射技能,很快就在戰場上獲得了戰功,然后迅速升官。
這里我們得多解釋一下:專精騎射,這在古代絕對是一個相當珍貴的技能。正所謂窮學文富學武,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學習騎馬射箭,并且達到專精的程度,絕對是非常困難的。
想要精通騎射,首先你得有馬,而且能養得起;其次你得有弓箭,并且能承擔訓練時候的箭矢損耗。最關鍵的是,你得有明白人教你。要不然自己瞎練,一輩子也學不明白。可問題是,能玩明白這種技能的人,一般都會在軍中擔任要職,也不太可能去教普通人。
大概也就只有李家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能培養出這種特殊的技能樹了。
但同時,有了這項技能之后,李廣在戰場上的單兵作戰能力,也是相當恐怖的。
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弓箭基本上就是唯一的遠程武器。一旦精通騎射,便可以遠程殺人。遇到大股敵人之后,也能迅速逃走。
如此一來,李廣參軍之后,升遷速度自然就很快了。
後來,匈奴退兵之后,漢文帝又開始在軍中,發掘一些比較優秀的年輕人,打算重點培養。
在這之后,李廣就被漢文帝選中,直接帶去中央那邊做官了。這期間,李廣還曾經陪著漢文帝,一起打獵。在打獵期間,李廣展現出了超高的騎射水平,連漢文帝都覺得驚訝。
所以,當時漢文帝就給了一句著名的評語,說李廣如果生活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完全可以靠著這項技能,當上一個萬戶侯。
只可惜現在天下太平,目前漢朝和匈奴又沒有大規模開戰。李廣自然也就沒機會,去獲得足夠的軍功了。
客觀來說,漢文帝的這個評價,其實只對了一半。從一個普通小兵,到一個管理百人千人的將軍,最重要的是勇敢,以及個人武力。只要將軍個人武力足夠強,然后帶頭沖鋒,基本上就很容易戰勝敵人,
但是千人之上,尤其是萬人之上,這時候個人武力,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了。大規模的軍隊作戰,考驗的已經不再是將軍個人的勇武,而是將軍的指揮水平了。
但從後來李廣的經歷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李廣小的時候,應該多半時間,都在學習騎射,學習如何單兵作戰。但是對于兵法以及指揮方面,可能真沒學過多少。
這也不能怨他。從時間上來看,李廣出生的時候,估計李信早就死了很多年,中間至少差了一代人。所以沒人教他兵法,其實也很正常。
就這樣,在漢文帝在位期間,李廣得到了重點培養,升遷到了一郡都尉的水平。類比現代的話,大概就相當于是團長。
從小兵到團長,這段升遷道路,是只靠個人勇武,就能搞定的。但是團長再往上,那就看指揮水平了。畢竟實際戰爭當中,團長以上的軍官,正常情況下,好像也不太可能帶頭沖鋒。
而在這之后,漢文帝就去世,接下來進入了漢景帝時代。到了漢景帝時代之后,李廣越發得到重用。因為像他這樣的年輕將軍,本來就是漢文帝留給漢景帝的,漢景帝自然會重用。
所以接下來,李廣被任命為隴西都尉,後來又改任騎郎將。
再之后,沒過多久,就爆發了那場七國之亂。
在李廣的人生當中,七國之亂,絕對是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在七國之亂以前,李廣靠著個人勇武,升遷道路一直都是一路暢通。但是在這場七國之亂當中,李廣卻暴露出兩個巨大的缺點。
第一,他不擅長指揮大規模的軍隊作戰。第二,他不太懂政治。
對于一個高層軍事人才來說,這個兩個缺點,都是致命的。
所以,七國之亂爆發之后,李廣被任命為驍騎都尉。然后跟著那位周亞夫,負責直接和叛軍作戰。
只要這場仗打得好,未來李廣成為漢朝大將,基本上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但問題是,接下來,李廣卻犯了兩個致命錯誤。首先,作為統率主力騎兵的將軍,李廣親自帶頭沖鋒。最后在李廣的帶頭下,這支軍隊確實大獲全勝,并且奪了叛軍的軍旗。自此之后,李廣更是名震天下。
但同時,作為騎兵主帥之一,親自帶頭沖鋒。這種行為,多少就顯得有些不明智了。最后漢景帝看到戰報之后,雖然也會覺得李廣勇猛,卻也會覺得李廣有些莽撞,不堪大用。
其次,戰爭期間,李廣因為勇猛,受到了梁王劉武的欣賞。劉武是漢景帝的親弟弟,在七國之亂當中,也是身在第一線,幫助漢景帝平定叛亂。而劉武欣賞李廣之后,直接就給了李廣一枚將軍印,以此來表示對李廣的嘉獎。
不懂政治的李廣,在劉武給他那枚將軍印的時候,并沒有多想,直接就接了過來。但正是這件事,成了他人生當中的一個巨大錯誤!
因為漢景帝不喜歡這樣。按照當時的制度,漢景帝作為皇帝,轄制天下。但是在下面的那些諸侯國里面,每個國家其實也都有各自的一套班底。所以,李廣接受梁王給的將軍印,就等于是接受了梁王給的一個梁國職位。
那麼請問,接下來,你李廣到底是漢朝中央的將軍?還是梁國的將軍呢?
除此之外,後來那位梁王劉武,又企圖參與奪嫡,想要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這件事,更是讓漢景帝對于這個弟弟非常警惕。連帶著所有和劉武有關的人,都成了漢景帝的警惕對象。
就這樣,七國之亂結束之后,李廣雖然名震天下,但卻并沒有受到任何封賞。此后,在整個漢景帝時期,李廣常年在邊境擔任太守,負責抵抗匈奴。
因為一枚將軍印,李廣錯過了整個漢景帝時代。此后的十多年里,李廣先后歷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五個郡的太守。
在這十多年里,李廣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說,漢景帝派一個心腹宦官,去前線監軍。這期間,這個宦官被匈奴人追上,然后李廣帶著一百精銳去救他,最后還干掉了匈奴的將軍。
像這種事情,這十多年發生了不止一次,確實展現出了李廣的作戰智慧。
但同時,因為這十多年里,漢朝沒有和匈奴大規模開戰,李廣也就始終沒有獲得太大軍功的機會。
而這一切,起因都只是那枚將軍印。如果李廣沒有接受那枚將軍印,按照當時的情況,他很有可能會接替周亞夫的班,成為漢朝的下一位太尉。
就這樣,十多年之后,等到漢景帝去世,漢武帝上位之后,李廣終于再次等到了機會。
之前的十多年里,漢景帝雖然沒有重用李廣,但其實一直都在觀察李廣。而經過十多年的觀察之后,漢景帝確定,李廣確實忠于自己,所以就把李廣留給了漢武帝。
于是,漢景帝剛剛登基,就把李廣調回了京城,負責統領皇宮禁衛軍!
這其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職位。
一般來說,一個將軍如果能給皇帝看大門,絕對都是皇帝信得過的人。而漢武帝調李廣回來,除了信任他之外,同時也想考察一下他的能力,看他是否能擔任漢朝的大將,未來負責統領大軍和匈奴作戰。
類似的例子,歷史上其實很多。比如說後來唐朝的那位白袍將軍薛仁貴,故事基本上和李廣就差不多。
薛仁貴就是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的時候,靠著個人勇武,脫穎而出。而等到戰爭結束之后,李世民直接把他調回京城,去給皇宮看了將近十年大門。
而十年之后,等到李治坐穩皇位,薛仁貴很快就成了李治的心腹大將。接下來的幾十年里,薛仁貴都是唐朝當之無愧的第一大將,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如果李廣回京之后,迅速得到漢武帝的認可。接下來他的故事,其實應該和後來的那個薛仁貴,是一個路數。
但結果,這個機會,李廣依然沒能抓住。而李廣沒能抓住的原因,其實依然在于他本人的能力。
進入漢武帝時代之后,接下來的幾年里,李廣一直在給漢武帝看大門。經過幾年的相處之后,漢武帝對于這位老將,也有了足夠的信任,愿意給他機會領兵作戰。
就這樣,幾年之后,等到那位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正式掌握大權。獨掌大權之后,漢武帝第一時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察舉制。此后又過了一年,漢武帝便正式采納了大臣王恢的建議,決定在山西馬邑地區設伏,圍剿匈奴主力。
這就歷史上著名的馬邑之圍。
馬邑之圍,簡單來說,就是漢朝和匈奴和平了幾十年之后,漢朝這邊,想要利用匈奴的大意心理,給匈奴設一個圈套,然后全殲匈奴主力。
對于這次行動,漢武帝可謂是志在必得。一旦成功,漢朝就能輕易重創匈奴主力,未來會少死很多很多人。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當時漢武帝親自操刀,集結了三十萬大軍,布置了一個圈套。而李廣當時便負責統領一部分精銳,準備隨時圍殺匈奴。
但結果,開戰之后,因為漢朝這邊的誘餌,設置的太過明顯,引起了匈奴的警覺。最后那位匈奴單于,在距離包圍圈只有不到一百里的時候,發現了異樣。然后抓了一位漢朝基層小官,審訊出了真相,之后迅速帶領主力撤回了草原。
就這樣,漢朝失去了一次絕佳的進攻機會。
對于這次失敗,后世普遍認為,是那位泄密的小官的責任。但如果從戰爭角度來說,真正應該負責的,其實是李廣他們幾個少數高層將領。
很難想象,人家主力都到了百里之外了,竟然還能讓他們逃走了。而且,對于匈奴人的逃跑,漢朝這邊,之前似乎也沒有做出任何預案。在匈奴人撤退之后,就那麼眼睜睜看著匈奴主力撤回了草原。
如果換做同時代的衛青,來指揮這場戰爭,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至少,對于匈奴提前撤退這種事情,衛青絕對會有預案。
而對于李廣來說,這場失敗,也就暴露出了他的水平。雖然這事不能全怪他,但這一戰之后,漢武帝對于他們這些前朝留下來的老將,就徹底失去了信心。于是在這之后,漢武帝開始大力提拔以衛青為首的新一代將領。
至于李廣,這一戰之后,連給漢武帝看大門的機會都沒有了。沒過多久,李廣就被調回了邊疆,繼續去做一個邊疆武將。至于看大門這個工作,後來則是落到了衛青手里。
再之后,又過了幾年,隨著漢朝和匈奴開始大規模開戰,李廣終于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重頭戲。但同時,因為之前的那些事情,當這一幕重頭戲到來之后,李廣注定只能是配角,主角只能是衛青。
而且,在這期間,李廣運氣又特別差。先是被匈奴人俘虜,雖然靠著個人勇武,最后逃了回來。但有了被俘的經歷,李廣肯定會被問責,最后傾家蕩產才免于一死。
而等到漢朝開始主動進攻匈奴之后,李廣的運氣就更差了。
第一次,李廣率領麾下軍隊,被匈奴主力包圍。經過一場死戰之后,李廣雖然殺敵很多,但同樣也折損了不少軍隊。最后還是漢朝援軍到來之后,才徹底救下了李廣的軍隊。
所以這一戰之后,李廣功過相抵,沒有任何封賞。
第二次,李廣作為老將,參與了漢朝對匈奴的漠北決戰。身為老將,李廣單獨統領一部分軍隊。結果在戰爭過程當中,李廣帶著這支軍隊,直接迷路了!最后根本就沒趕上參戰。
這一戰之后,已經六十多歲的李廣,徹底心灰意懶。李廣知道,就算自己回去,也一定會被問責,而且會牽連到很多人。所以最后,李廣直接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這就是李廣的故事。
一個非常努力,但是天賦卻相對有限。僥幸趕上了一個大時代,卻又因為運氣錯過了所有機會的可憐人。
客觀來說,李廣難封,真不是因為三位漢朝皇帝有意為難他。而是因為按照當時的規則,李廣確實沒達到封侯的標準。
雖然他兢兢業業幾十年,而且名震天下。但是從軍功角度來說,他確實沒達到封侯的資格。
所以這樣算下來,李廣最后沒能被封侯,其實也不冤枉。
當然,李廣這一生,最大的失敗,其實還是在于他自己。如果他懂政治,當年沒有接受梁王的將軍印。
或者他真的懂行軍打仗,除了個人勇武之外,在指揮戰爭方面也比較擅長。最后的結果,肯定就會截然不同了。
而且,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如果李廣真的屬于那種帥才,那麼到了漢武帝時代,衛青和霍去病,大機率得給他打下手。最后真正擊敗匈奴的,說不定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