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好墓出土了許多玉人,但唯獨這件卻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奇怪的不是玉人本身,而是玉人側面身體上雕刻的柄狀器物。這到底是個啥東西?很多網友紛紛貢獻了自己的腦洞。
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一共有十三件。其中有四件圓雕玉人格外引人注目,為了方便后文敘述,我們將其簡單命名為甲(原編號371)、乙(原編號372)、丙(原編號376)、丁(原編號377)。
甲號玉人,你可以叫他 發條人。玉人黃褐色,呈雙手撫膝、安然跪坐的姿態。整器高7厘米,寬約3.6厘米,厚約6.8厘米。整個頭型與面部五官呈現蒙古人種的特點,其最為特殊之處:一個是頭上卷筒狀的冠飾,另一個則是身側斜插之器物。
乙號玉人,你可以叫他 鍋蓋頭。褐色玉質,同樣是雙手撫膝、身略前傾的跪坐姿態。他的髮型很好玩,是將所有頭髮集中束至頭頂,在頂部中心梳一條小辮,下垂至頸部。另外,在其胸前沒有衣紋,反倒是更像是文身,兩腿之間有大孔,可供插嵌。
丙號玉人,你可以叫他 緊箍咒。這其實是一種冠飾,是低冠中的一種,叫做「頍」形冠,在目前的考古出土材料中是比較常見的。跪坐,雙手撫膝,頭上則戴一較寬的圓箍形「頍」形冠。白色石質,同樣是雙手撫膝的跪坐姿態。不過這人是一個瘦長臉、尖下巴、蒜頭鼻,濃眉大眼的模樣。
丁號玉人,你可以叫他 綠猴子。通體淡綠色是因為它為孔雀石材質,跪坐,雙手撫膝,頭微抬。寬額尖頜,有點像猴臉。在其腦后左側有一下垂的發髻,發髻中間有上下相通的小孔,發髻之上雕有半圓形「發飾」。無衣紋,赤腳。
如果仔細看這四個玉人,無疑在身體姿態上都呈現出了高度的一致,即 撫膝跪坐。商人采用這種姿態還真是刻在了骨子里的習慣,之前我們提過的晚商軍事貴族亞長,其第一跗骨(腳掌骨)前部就有長期采用跪姿的痕跡,俗稱「跪踞面」。
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從四人之間看出尊卑高下:
甲玉人衣冠都很講究,頭盤長辮,目視前方,腰間還配有一奇怪的柄形器,像是一個奴隸主貴族;乙號玉人梳著短辮,低頭傾身,面似女性,赤腳,可能是女奴隸;而丙號玉人腦后垂髻,赤腳露體,可能也是女奴隸;丁號玉人面似男性,無衣赤腳,可能是一名男性奴隸。
那麼,甲號玉人身側的奇怪器物,是不是她能夠成為貴族的關鍵所在?
目前,關于玉人身側柄形器,尚未有定論。而從這多種說法之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很有意思的推測。
第一種,把這個柄形器當作是玉人的尾巴,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尾巴,是龍或者蛇的尾巴,它們盤曲長在玉人身體之后,象征著圖騰崇拜視域下的人獸結合體。但此說存疑,畢竟通過仔細觀察后不難發現,這件柄狀物并不是長在玉人身上,而是插在玉人左側腰間。
第二種,認為這不像是龍尾或者蛇尾,反而更像是燕尾形,考慮到商人「天降玄鳥」的獨特崇拜,以及婦好的祭祀身份,商王武丁為了紀念她便作了此物。這件玉人就是反映婦好身負燕子尾羽,神力倍增,為殷商子民之福祉而和神靈溝通的祭祀形象。其物證是,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一件青銅人首鳥身像之尾羽,與之類似。
第三種,認為貴族腰間所配之物,是珽、荼一類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玉笏。《荀子·大略》:「 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三者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形制大小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可以插在腰間,昭示自己的身份和權威。根據文獻看,珽的上端是方的,荼的上端是圓的,但似乎都和這個柄形器上的兩個半圓形有所區別。
第四種,《殷墟婦好墓》考古報告最初就提出這一寬柄器,可能象征的是武器或者具有某種含義的器物。如今看來,這一觀點似乎更加合理,而且和相關出土物對照起來,準確說更像是戚鉞一類、代表著軍事、王權的特殊兵器。
這種兩側呈勾云內卷的青銅鏟型器,在商代晚期很是流行,不僅婦好墓本身就有出土,但當時將其劃歸為工具之類,并沒有認識到它和這件玉人柄形物之間的聯系。而曾國墓地這件青銅鉞,相同的形制上有自名為「鉞」的銘文,就證明了這種樣式的鏟型器,的確是屬于戚鉞一類的兵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經討論過婦好墓出土的四把青銅鉞,參見:考古:婦好墓10公斤銅鉞令人生疑,是女版黑旋風?還是中看不中用,因為婦好其本身具有王后、女將和祭祀的特殊三重身份,因為斧鉞一向都與軍事權威密不可分,那麼其墓葬中的這件甲號玉人,會不會正是其女將身份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