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幽州在哪里?為何它總會成為叛軍的根據地,原因其實很簡單

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春秋元命包》

喜愛翻閱史書的人不難發現,每當王朝興起戰亂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地方如同一塊肥肉,被各個叛軍勢力如狼似虎的盯上,這個地區就是有名的幽州。


正是因為這個地區過于出名,許多電視劇在拍攝各路叛軍勢力謀反的相關情節時,幽州這個名字總是被多次提起,比如隋朝末年的羅藝、唐朝時期的安祿山等。

這不禁讓觀眾十分好奇,幽州這個地方究竟是有多麼大的魅力?為何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它一次又一次被叛軍勢力給看上,并將其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

幽州處于我國北方地區戰略核心

幽州自周朝時期就已經被納入中華文明的版圖之內,《周禮·職方》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東北曰幽州」



當時,幽州主要包括河北的北部和遼寧一帶。周武王擊敗商紂王后,在幽州之地設立了燕國,也就是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燕國先后設立了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其實這些地區皆屬于幽州的范圍。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也有所改變,比如就曾將幽州再度劃分,上谷置為涿郡(東漢末年非常混亂的邊郡),漢武帝時期幽州才有了正式的命名。

漢初實行的是「郡國并行」制度,漢武帝時采納了主父偃的推恩令,使得各大諸侯的勢力不斷削弱被納入郡縣管轄范圍內,在此情況下漢武帝把天下的諸多郡縣分割為13個州,幽州即為幽州刺史部。

漢武帝為監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刺史。



古代幽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樣的說法也不算太過嚴謹,秦漢、魏晉時期還算是一般般,但在隋唐之后卻是兵家重中之重。

毫不夸張地說,隋唐時期得幽州者即使不能得天下,也可割據一方自立為王。

幽州所占據的位置是在我國的北方,大致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遼寧地區,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而且它還是河北平原北端的陸路交通樞紐。

秦漢、魏晉時期,幽州都是抵御北方外族勢力的一個重要屏障,早期因為人口資源太少地位不是很高。

但魏晉時期中原混亂不斷,使得幽州得以在「動態的穩定」中快速發展,及至隋唐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隋朝之后,幽州的地位是更上一層樓,一方面幽州屬于新崛起的地盤,另一方面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改變了它被動的局面,為何會這麼說呢?

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

大運河沒有出現之前,北方與南方的聯系尚沒有如此的緊密,交通也基本上都是陸路,這就限制了幽州的發展。

雖然有著尚武之風,也有著良好的養馬地,可是人口、糧食無法得到保障地位必定無法提高。

但是當大運河開通后,從幽州地區而來的騎兵可以直接通過大運河來到了江南,同樣江南富足的糧食也可直達幽州支援。

再加上走的是水路,交通方式明顯比陸路便利許多,來往的時間也是大大縮短、威懾力十足。



隋唐之前,原本幽州只不過是位于北方的一個屏障,隋唐之后又多了一個作用,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控制了幽州完全可以通過運河直接控制富庶江南地區。

秦漢時期,中原政權實際控制的版圖很小,而且政治中心一直在長安。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政治中心皆在向東、向南發展,所以要更好地控制此地必須要控制幽州這一交通要道。

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余里。

古幽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交通這個因素之外,幽州還有哪些有利的因素,使其總會成為叛軍的根據地呢?

根據相關史書典籍記載,幽州有著各種各樣的物資并且極其豐富,這是其它中原地區所不具備的。



運河開通之后南方的生產技術被大量帶到了北方,以至于幽州的糧食資源快速提高,不僅做到了自給自足,甚至還可以販賣到其他地區。

之所以能夠擁有如此多的糧食,還與當地的氣候和地形有關。幽州位于我國北方地區,氣候是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且多雨,雨熱同期而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再加上幽州大部分地區都屬于平原地區,非常適宜種植小麥等農作物,當地的土壤還十分的肥沃,更適宜當地的農民開墾種植,最早的「屯田制」似乎就發起于幽州。

其俗漁獵,其業耕織。

在古代要想能打勝仗,必須銘記的一條就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糧食對于軍隊的重要性。



因此,當叛軍勢力想要謀反時,為了能夠獲得充足的糧草,那麼幽州在他們眼中就十分重要。

除了糧食資源以外,幽州的畜牧業也是十分發達。冷兵器時代兵種除了步兵以外,還有其他種類的兵種,其中騎兵這一兵種就是古代軍隊中的機械化部隊。

騎兵戰斗力強悍、靈活性強而且作戰特別迅速,早期的匈奴、突厥就是以騎兵之利屢屢戰勝中原王朝。

正是源于騎兵這些種種優點,使得各大反叛勢力都想要建立起獨屬于自己的一支強大的騎兵軍隊。

但是要想建立起這支軍隊談何容易,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戰馬,并不是所有的馬都可以稱得上戰馬。



我國江南一些地區也有飼養馬匹的地方,但南方的馬匹耐力不足且體型較小,根本就不適合上戰場。

幽州的馬匹不但體型高大,而且耐力強、速度快,可以稱得上優秀的戰馬,自春秋戰國以來燕趙之地多猛士,也能夠說明當地騎兵力量的優勢。

虜善射,中國河北人亦善射,以習慣而然爾。

若是反叛勢力能夠將幽州占為己有,那麼戰馬的來源就不必過于憂慮,幽州當地的畜牧業非常發達,戰馬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完全可以解決。

回看北宋時期,趙匡胤為何對燕云十六州念念不忘,除了在意十六州的戰略地位之外,更重視幽州的養馬地,只有這樣北宋才能建立屬于自己的騎兵部隊。



解決了戰馬問題還需要考慮兵器,畢竟在戰場上不能讓士兵們赤手空拳的來與對方作戰,幽州同樣具備這一個條件。

在這片土地上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反叛勢力一旦將此地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那麼自己就可以派人開采礦產打造兵器,這樣一來也不會受制于人。

總的來說,隋唐之前幽州的戰略地位還不那麼重要,但隋唐之后憑著天然的地理條件,以及后期人為改造的交通條件,使得歷朝歷代的反叛勢力總是想要將其占據到自己麾下。

中國得之,足以蔽障外裔;外裔得之,足以搖動中國。

一旦占據了幽州,便利的交通可以使得自己的軍隊直達江南、控制南方地區。再加上糧食自給自足,兵器和戰馬自給自足,可以免去打仗的后顧之憂。



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各路勢力選擇幽州來作為自己的大本營都是最佳的選擇,不怪乎各路反叛勢力總是想要占據此地,幽州也不愧為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天時地利以外,幽州還有著重要的人和

有著天然地理位置優勢的幽州,被稱為中原地區的門戶,但除了其擁有關鍵的地理位置以外,還不得提起另外一個優勢,那就是發動戰爭必不可少的「人和」。

由于幽州地處偏遠的北方,與少數民族地區接壤,這使得幽州的民風十分彪悍。少數民族受農耕文明影響的同時,中原百姓也受游牧民族的影響,以至于此地尚武之風盛行、民風彪悍。

提起江南,大家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柔美、嬌小和婉約,但若是提起幽州那便是粗獷、強壯和威猛。



在幽州這邊土地上,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有著強大的戰斗力,可以稱得上是全民皆兵。

自古幽州地區多出名將,例如三國時期屬于蜀國勢力陣營的張飛,他就是幽州人,劉備也是在涿郡起家。

人多豪俠習于戎馬。

幽州之地政權紛亂復雜,無論是哪一個當權者都容易產生割據自立的野心,在加上民族因素也很多,使得老百姓對于中原政權的依附之心不是很強,極其容易被煽動而造反。

正是由于幽州戰略地位好、資源比較豐富,再加上民風彪悍、民心不夠穩定,使得叛軍勢力想要建立自己的軍隊時,內心第一想法往往就是占據幽州。



從秦漢到元明時期,中原王朝幾乎都沒有將這塊土地納入體制內,即使得到了他的控制權也是短期的,洪武皇帝朱元璋針面對這個問題也沒有辦法,在遼東的政策就是兩個「懷柔」。

一直到了清朝時期,遼東本土居民帶著遼東大地建立中原政權,這時幽州才算是慢慢融入中原大地中。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史記》、《舊唐書》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