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就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的同一年,漢武帝同時宣布,正式開始實行察舉制。
在中國歷史上,察舉制的推行,絕對是一個重要標志!從此之后,一直到隋唐之前,中國開始實行漫長的‘推薦選舉制度’。而且,察舉制的出現,意味著此后近千年的時間里,歷史將會進入世家大族的時代。
一個又一個的千年世家,將會成為接下來千年歷史的主角。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察舉制,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制度?為什麼察舉制的出現,會對中國歷史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而當年漢武帝到底又是基于怎樣的考慮,才會選擇推行察舉制呢?
這事,其實還得從中國選官制度的發展開始說起。
早在幾千年之前,當時中原地區的先民,還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著。在部落內部,大家基本上也都是以血緣關系的形式,維系部落內部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部落內部,大家都是親戚。
如此一來,在部落內部,自然就是誰的輩分大,誰的威望高,誰就說了算了。
就這樣,到了部落時代后期,隨著各大部落開始進行戰爭,相互進行兼并。這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組織形式,被進一步強化了。比如說,黃帝所在的部落,打敗了一個其他部落。那麼接下來,黃帝就要派自己的兒子,去管理這個被征服的部落。
而接下來,黃帝的兒子到了新部落之后,因為他有統治權,所以同時也就有了優先繁衍的權力。同樣,再往下一代,黃帝兒子所生的兒子,在這個部落當中,同樣也都擁有優先繁衍的權力。
就這樣,經過連續三四代人的繁衍之后,這個被征服的部落內,絕大多數的人,就都是黃帝的后裔了。如此一來,黃帝的直系后裔,自然就成了這個部落內部的統治者。而那些非黃帝后裔的人,自然也就成了被統治者。而被統治者,往往就沒有繁衍和擇偶的權力。
所以經過幾代人的繁衍之后,那些非黃帝后裔的人,往往就逐漸絕后了。而這個部落的人,也就都成了黃帝的子孫后代。
請注意,以上這些,并不是后世的歷史愛好者瞎編的,而是真的有科學依據的。根據現代的生物科學技術分析,中國男性的Y染色體,基本上就只分成三類。這也就意味著,在幾千年以前,可能只有三個男人,成功繁衍了后代,一直傳到今天。而其他絕大多數的男性,基本上都絕后了。
所以,所謂的炎黃子孫,很有可能并不是一個代稱。而是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可能真的就是這兩位老祖宗的后裔。
因為部落時代的這種特殊性,所以接下來,只有黃帝,或者說征服者的子孫,才能有機會繁衍后代。而接下來,當黃帝的子孫后代,開始成為統治者之后,自然也會找自己的近親和朋友,來幫忙控制這個部落,在部落內擔任重要工作。
就這樣,世祿世卿制,逐漸出現了。
從部落時代后期,一直到戰國末期,整整上千年的歷史當中,中國人都是以血緣關系,作為主要的選官參考指標。最核心的統治者,往往就會讓自己的直系親屬,去擔任重要官職。而且這些直系親屬,也會選擇他們的直系親屬,去做自己的手下。
最終,依靠這種血緣關系,一個龐大的統治結構,就初步形成了。
從夏朝一直到到西周,這種以血緣關系作為紐帶的選官制度,一直在不斷細化。這種制度的核心,就是血緣關系。而到了西周時代之后,這種選官制度,更是發展到了極致,演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分封制、世祿世卿制,以及嫡長子繼承制。
簡單來說,天子在名義上擁有整個天下。天子的嫡長子,繼承天子的位置,其他庶子直接被分封到各地,去擔任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的位置,庶子在諸侯國內擔任大臣,也就是士大夫。
在這套制度下,普通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幾乎是完全沒有任何機會做官的。
比如說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名義上他是一個隱居的賢者,被周文王發現之后,成了周文王的重要大臣。但實際上,姜子牙其實也不是平民,姜子牙的祖宗是伯夷。這位祖宗曾經在堯帝在位的時候,擔任重要職務,基本上就等于姜子牙在周朝的地位。
只不過到了姜子牙這一代,他們家沒落了而已。
再比如說,後來春秋時期,秦國用五張羊皮換回來的名臣百里奚。百里奚確實混的很慘,但人家其實也是虞國的王族后裔。而虞國王族的祖上,就是周文王他二大爺。
所以在先秦時期,底層百姓幾乎沒有任何上升通道。而且,因為當時部落或者諸侯國之間,常年相互打仗,底層百姓的死亡率很高。在這種情況下,處于弱勢地位的老百姓,都被淘汰了,自然也就沒能力去反抗那些統治者。
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進一步發展,情況開始不一樣了。
在之前的時代,因為生產技術落后,單獨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很難獨立在野外生活。但是冶鐵技術成熟之后,就算是幾個人,只要帶著足夠的工具,也能跑到野外去活下來。
如此一來,那些原本被壓迫的底層平民,自然就不甘心再被壓迫。就算我沒能力反抗,大不了就直接跑唄!反正換一塊地方,我自己也能活下去,那為什麼還要受你的壓迫呢?
所以,到了戰國時代之后,這種特殊的情況,開始倒逼社會進行改革。統治者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給平民一條上升通道。因為只有當平民擁有上升通道,覺得有希望活的更好的時候,他們才會愿意被繼續統治,國家才能不崩潰。
就這樣,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各大諸侯國開始紛紛進行變法。變法搞得好,國家很快就能強大起來,因為底層百姓愿意出更多的力氣,建設國家。而不進行變法的國家,最后往往也就被逐漸兼并淘汰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原本地處中原西部的秦國,應該是做的最好的。秦國當時在商鞅的改革下,制定了一套二十等軍功制。在這套制度下,普通秦國百姓,也能通過打仗得到爵位,成為真正的貴族。
而除了秦國之外,同為戰國七雄中的魏國,應該也算是變法比較成功的一個。而且,魏國也發明出了另一條上升通道,那就是所謂的養士!在魏國改革之后,普通平民雖然不能做官的,但是卻可以給貴族做門客。如果是給大貴族做門客,那麼這個門客的社會地位,其實也不低于一些基層官員了。
這兩條路,後來都對歷史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秦國這邊,有了逆襲的機會,接下來,大量的秦國百姓,開始積極踴躍參軍入伍,并且熱衷于上陣殺敵。所以接下來的百年時間里,秦國不斷向外擴張,最后到了秦始皇這一代人,終于徹底掃平了天下。
不過,等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新的問題就出現了:按照秦國原本的制度,平民只有打仗,才能有機會翻身。而如今,中原已經統一了,戰爭已經越來越少。如此一來,普通老老百姓就再次失去了翻身的機會,只能不斷被秦朝統治者壓迫。
所以後來,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就被大家給推翻了。
秦朝的滅亡,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在這些原因當中,上升通道關閉,絕對是最重要的一個。而接下來,經歷了楚漢戰爭之后,漢朝再次統一了中原。所以這個問題,就又擺到了漢朝統治者面前。
最開始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的,就是那位漢高祖劉邦。
劉邦在位的時候,對于這個問題,其實還不是特別在意。因為當時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平民和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劉邦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打敗項羽,然后解決那些異姓王。等到這些問題都解決完之后,劉邦也就去世了。
而對于平民來說,經過了一場秦末戰亂的洗牌之后,生產資料被重新打亂分配,暫時矛盾也還沒那麼大。所以在這個時期,上升通道的問題,并不是特別重要。
但即便如此,劉邦還是做了一點事情。劉邦在位的時候,曾經下令給地方官員,讓地方推薦當地最有才學的讀書人。如果經過中央考核之后,這些讀書人確實有真才實學,那就讓這些人做官。
劉邦的這個選擇,就成了後來察舉制的最初原型。
劉邦之所以會這樣做,其實也和他自己的人生經歷有關。劉邦早年的時候,就曾經做過魏國貴族的門客。所以劉邦對于選拔推舉門客這一套,還是很熟悉的。而這一套規則,後來也就逐漸成了漢朝選拔官員的基本規則。
當然,在漢朝初期的時候,最主要的官員選拔制度,其實還是世祿世卿制。畢竟,老劉家有那麼多親戚,那些開國功臣,也都有各自的一大堆后裔。要是不能先滿足這幫人的就業需求,漢朝皇帝的寶座,估計早就被掀翻了。
不過在劉邦之后,接下來在呂后稱制時期,以及文景之治時期,這幾十年的漢朝高層,也沒忘了繼續選拔人才。當然,這時候的選拔制度,還比較粗糙。比如說漢惠帝在位時期,基本上就是讓地方政府,選拔善于種地或者有學問的人,免除他們的徭役,同時給予一定的獎勵。表現特別好的話,可以在縣這個級別,擔任基層政府官員。
在這種制度下,普通百姓其實依然沒有上升通道,但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生活的更好一些。
所以,在文景之治時期,底層平民的上升需求,還是不是特別強烈。
然而,到了漢景帝在位后期的時候,隨著漢朝開國時間越來越長,社會逐漸出現固化的現象。這種平民的上升需求,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烈了。
舉個例子,在漢武帝時期,有一個著名大俠,名叫郭解。這個郭解,雖然不是政府官員,但是卻靠著自己的努力,成了當地有名的大俠,然后大家都得買他的面子。甚至于到了后期,郭解的個人影響力,比當地郡守還要大。漢武帝讓他搬家,他都能找到大將軍衛青替他說情。
就這樣,郭解相當于通過另一種渠道,完成了自己的階層上升。雖然他沒有明確的官職,但他的影響力,已經不遜色于一般的郡守級官員了。
這種事情,對于郭解本人來說,自然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但是對于漢朝整體來說,那就是一個噩夢了。如果有很多像郭解這樣的人存在,那麼這些人在他們所在的地方,就可以逐漸取代政府。到了那個時候,漢朝的天下,估計也就快沒了。
而郭解這種人的存在,也不是個別現象。因為當時缺乏明確的上升通道,對于底層老百姓來說,做一個有聲望的大俠,反倒是最有希望的一條路。
正所謂堵不如疏。如果漢朝政府,堅持不給老百姓上升通道,那麼接下來,底層百姓的反抗就會越來越強。反倒是給他們一條上升通道,可以疏解這種壓力,而且可以為國家選拔更多的人才。
就這樣,察舉制應運而生了。
察舉制最初出現,其實是在漢文帝時期。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已經注意到底層百姓的上升通道需求。所以接下來漢文帝就下令,讓地方政府推舉有才能的讀書人,來中央考試。中央這邊,由漢文帝親自出題,對這些讀書人進行考核。而考核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和治國有關的內容了。
通過這種形式,漢文帝後來確實選拔出了不少優秀的人才。比如說著名的策論家賈誼,以及後來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基本上都是這麼上來的。
從漢文帝開始,接下來的幾十年里,漢朝對這套制度不斷進行細化。到了漢武帝即位之后,相關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所以漢武帝才有確立察舉制的能力。
除此之外,漢武帝登基之后,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匈奴問題。而如果想要解決匈奴問題,就必須要傾盡漢朝全國之力,去和匈奴打仗。如果想要開戰,漢武帝就必須得先統一國內的思想,同時降低國內的矛盾。
這就是為什麼在公元前134年這一年,漢武帝會同時做了兩件大事。一件就是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正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另一件事,就是設立察舉制,給底層百姓一條上升通道。
這兩件大事,說到底,都是為了解決國內問題,未來可以更好的和匈奴打仗。同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件事,其實也是在給天下的讀書人,劃了一份考綱重點。如果沒有罷黜百家,以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考試就沒法考了,因為根本沒法確定統一的標準。
因為文景兩代皇帝的準備,所以漢武帝確定察舉制的時候,這套制度其實就已經很成熟了。而從漢武帝開始,接下來的幾代漢朝皇帝,又不斷對考試科目,進行增添刪減。所以最后,漢朝的選拔考試,就分為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賢良方正、賢良文學、直言極諫、孝弟力田、明經、明法、明陰陽災異、勇猛知兵法。
簡單來說,孝廉考試,就是郡守或者諸侯王,推薦自己轄區內比較孝順的人才。茂才考試,就是漢朝高層官員,每人推薦一個普通人做官,每年有資格推薦的大臣,大概在二十人左右。
察廉考試,指的是政府推薦低級官員。光祿四行,就是從皇帝身邊的跟班當中,挑選有才能的人做官。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諫,指的是官員通過向皇帝進獻有價值的建議,然后可以被提拔。
賢良文學,指的是個人品德不錯,有資格參加國家組織的經學統考,然后考試結果也比較好,這種人可以直接做官。漢景帝的老師晁錯,當年就是走這條路上位的。
孝弟力田,指的是個人在當地比較孝順,或者耕種比較努力。這樣的人,可能才學差一點,不夠資格被推薦。但是經過地方政府發掘之后,可以在當地擔任基層官員。通過孝弟力田考核的人,以后還可以通過察廉考試,進一步升遷。
而明經、明法、明陰陽災異這三種考試,就有點類似于專業官員選拔了。如果你學法律學的特別好,或者特別擅長經學,亦或者特別懂陰陽五行之類的學問,就可以參加這類考試,成了對應的專職類政府官員。
至于最后的勇猛知兵法,則是可以簡單理解成后世的武舉考試,這是用來選拔武將的。
總之,察舉制其實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幾乎涵蓋了漢朝內部的每一種人群。自此之后,不管你是老百姓,還是貴族之后,都有了上升的通道,都有機會做官。後來整個兩漢時期,大家玩的都是察舉制。
而到了三國時代之后,魏國又進行了制度革新,搞出了一個九品中正制。此后南北朝時期,大家有進行了各種改良,但本質是其實都是推薦制。
不得不說,察舉制的出現,在當時來看,其實是很先進的。因為自此之后,普通百姓就有了上升通道。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當中,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
但同時,察舉制的弊端,也是相當明顯。因為察舉制的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推薦。所以最后,那些掌握了權力的大人物,就可以借著這個機會,推薦自己的親朋故舊。或者和其他擁有這個權力的人,進行互換推薦。
所以在這之后,一個又一個的世家,開始逐漸出現。世家在他們所在的地區,往往擁有絕對的推薦權力,可以確保自己家每一代人,都有人去做官。而當這些世家大族的子孫,通過這些上升通道之后,底層百姓的上升通道,自然就又被占據了。
所以到了南北朝時期,這種推薦制度,就逐漸成了世家大族手里的游戲。然后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再之后,到了隋唐時期,大家覺得這套制度實在是弊端太大,最后就退出了科舉制。
當然,總得來說,察舉制在漢武帝時期,還是很有用的。至少這套制度推行之后,漢武帝可以更加方便,招攬全國的人才,底層百姓也有了上升通道,國家意志開始高度統一。而再之后,漢武帝才有足夠的能力,去和匈奴進行真正的對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