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 秦始皇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等等,做出了很多載入史冊的舉措。
雖然世人對于秦始皇是否為暴君有著諸多的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秦始皇的一生是華麗的,是常人不可比擬的。
就連死后其所安息的 秦始皇陵都被評為了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與此同時, 它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復雜的帝王陵墓之一。
關于秦始皇陵,民間更是流傳著各種各樣的傳說,使得其頗具神秘感,曾經更是有考古專家去到了秦始皇陵考察。
不曾想,在秦始皇陵中竟然有一盞明燈,要知道秦始皇陵自建成以來距離當下已經一千多年了。
哪里能有一盞燈能夠歷經千年而不滅?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難道秦始皇陵真如人們所說的這麼匪夷所思?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是歷史上當之無愧的第一位皇帝,他帶領人們修建萬里長城,抵御外人的侵略。
但與此同時,秦始皇也有著一些暴君行為, 焚書坑儒,殘害百姓。因此, 后人對于秦始皇總是褒貶不一。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時隔千年過去了, 歷史上沒有哪一位皇帝能夠像秦始皇一樣在當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熱度。
這和秦始皇下令修建秦始皇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秦始皇陵自被發現以來,就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的帝王陵寢。
不僅如此,秦始皇陵更是被國務院列入了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后與兵馬俑一起被批準列入了 《世界遺產名錄》。
如此浩蕩的工程建設,在那個時代無疑凝結了太多能工巧匠的心血, 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民族瑰寶。
而秦始皇之所以要建造秦始皇陵,也得益于生前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秦始皇是一位 神論者。
他生性多疑,更擔心自己死后會遭到報復,于是便在自己上位不久之后,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希望能夠將自己無上的權力帶到陰間。
前221年,年僅三十九歲的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帝國,開啟了真正屬于秦始皇的時代。
六七年之后, 李斯擔任了秦王朝的丞相,李斯知道秦始皇對于死后之事十分重視,于是便主動請纓,組織能工巧匠為秦始皇建造陵墓。
根據當下秦始皇陵的位置,我們也可以看出,它南面背山,其余三面環水, 依山傍水是秦始皇陵主要的地理特征。
而當初在建造的時候,李斯又是如何選擇這個位置的呢?眾所周知,秦始皇生活在都城咸陽,而他的陵墓卻選擇建在了驪山。
有專家認為是因為秦始皇時期盛行厚葬,而驪山地區山勢較高,四周環境很是優美,因此, 秦始皇便選擇在這樣一個頗富美好寓意的地方建造陵墓。
同時,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秦始皇的作風完全就是 背離禮制,另辟新園的做法。
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后,秦始皇便自視清高,認為自己 「得兼三皇,功過五帝」,于是便將自己的陵墓單獨選在了這樣一個位置,以此來彰顯自己身份的特殊。
選址之后,李斯便召集了秦朝所有的能工巧匠,開始了這漫長的工程。其實,秦始皇并不是古代建造陵墓的第一人。
早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國王就已經開始了造陵,然而并沒有一座帝王陵墓做到了像秦始皇陵如此的興師動眾。
秦始皇陵從秦始皇即位之初開始動工,一直到秦始皇去世,整個陵墓都沒能完全竣工, 直到最后完工整整花費了三十九年的時間。
秦始皇陵建成之后,其規模也是幾度震驚了后人。在20世紀70年代,兵馬俑被發現之后,考古專家也是對秦始皇陵進行了長達40年的調查和發掘。
最終才基本弄清楚了秦始皇陵的分布情況,整個秦始皇陵是仿造了秦始皇生前的 都城咸陽進行建造的。
秦始皇的陵墓位于整個陵園的中心,西北側分布的有高等級禮制建筑,東北側則為墓葬群。
除此之外,還有著負責日常管理陵園的各種機構,大量遺存,比如兵馬俑,修陵人墓地等等。
這座陵園的主要結構有 封土和地宮,秦始皇陵所呈現的50米高的巍峨封土, 是中國古代帝王中的最高封土。
不僅如此,此封土不僅僅是由一層層的夯土建造而成,在封土里,地宮周圍還有著一座高達30米的 矩形夯土建筑。
其四周外側有著九級台階,東西兩個方位正好與墓道的缺口相對應,據說這是因為方便秦始皇的靈魂從陵墓中出來。
猶如生前一樣, 可以讓秦始皇自如地視察自己的地下王國。
在封土之下,便是龐大的地宮,在距離地表有三十米的位置,整個呈現出一個長方形的形狀,其四周和頂部均為堅硬的石質結構。
更為神奇的是,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在地宮中用水銀打造出了一片海洋, 形成了「水銀為海」的奇異光景。
《史記》是最早有記載秦始皇陵地宮的書籍,之后的不少文獻也都有關于水銀為海的描述。
因此,久而久之, 水銀為海也就成為了秦始皇陵地宮的標志性特征,針對這種說法,自然也有不少的人持懷疑態度。
畢竟在當時的秦朝,想要做到將如此之多的水銀注入到地宮中,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在1981年,考古專家也是采取了專業的探測手段對地宮進行了測試。
發現在地宮中的確是存在著 「貢量異常」的現象,由此可見,「水銀為海」很有可能不是傳說。
在秦始皇陵地宮中,很有可能真的存在大量的水銀,也許正是因為有著這水銀護體, 才避免了秦始皇陵遭到破壞。
在秦始皇陵存在的這千年之中,有不少的盜墓者打過該陵墓的主意,畢竟秦始皇在地下復刻了一座自己的王國。
可想而知, 在這之中定然是有著數不清的寶貝和文物,況且在過去的很多朝代,盜墓現象甚至幾度變得猖獗。
然而,根據科學檢測專家最終斷定,在地宮的兩側確實是存在著兩處盜洞,但也僅僅是很小的一處。
這對于龐大的地宮主體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況且這兩處距離地宮深處還有著兩百多米的距離。
因此,直到現在,秦始皇陵地宮仍舊是保存完好,沒有被盜墓者破壞。
即便如此,秦始皇陵還是有著很多的傳說,頗具神秘色彩。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在秦始皇陵中還有著一種叫做 長明燈的物件的存在。
長明燈,顧名思義也就是 可以永久保持不滅的狀態。其實,早在之前,在世界各處也都發現過有長明燈的存在。
其實除了秦始皇陵,所有的帝王陵墓,即便是在考古界,都不允許輕易地主動去發掘考究。
在古代,縱使需要經歷朝代的更迭,但是按照常理來說, 一般現任帝王都是會對前朝帝王的陵墓進行保護。
一方面是出于人心的考慮,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然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經有一批考古專家卻貿然地進入到了帝陵中。
這次考古行動在當時也是引起了熱議,很多人覺得此次行動多少有些冒失,正因如此,使得國家之后對帝陵的挖掘考古工作再次做了明確的指示。
當時是在1956年,在眾多學者的倡導之下,對 明朝萬歷皇帝的定陵進行了發掘,而正是這次發掘, 印證了的確存在長明燈的事實。
當時,在考古專家打開定陵之后,卻發現墓室中的燈竟然還亮著,雖說不上燈火通明,但是一眾考古學家著實受到了驚訝。
就像秦始皇陵一樣,定陵在當時也是沒有被破壞過的,因此, 這些燈自然也就不可能是盜墓者或者其他外來人留下的。
而定陵自建造到考古專家一行人進入, 已經有了四百多年的時間,難道在這四百年時間內,這燈一直在燃燒?
考古專家一開始以為自己看錯了,于是他們再次進行了測試,出去之后再重新進來,發現長明燈確實在燃燒。
縱然定陵的規模也不小, 但是墓穴中的氧氣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早就已經應該燃盡了,這些燈又怎麼可能一直保持燃燒的狀態呢?
雖然在早年間,國外一直流傳著長明燈的說法,而在國內這卻是第一次發現長明燈,不僅如此,考古專家也是聯想到了秦始皇陵。
根據《史記》中的記載 ,長明燈是以人魚膏為燭,也就是說長明燈是用人魚膏為原料制成的,但是這種人魚膏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長明燈的存在也是引起了不少國外學者的興趣,他們翻閱了大量的中文書籍,對燈油的成分也是進行了提取分析。
終于,他們發現《史記》中記載的 鮫人很有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鯨魚,也就是說長明燈所用的燈油很有可能是從鯨魚身上提取的。
難道說,這些帝王為了能夠使燈長明,不惜殺死大量的鯨魚,然后費盡心思從它們身上提取一定的燈油,僅僅只是因為他們能夠長久不滅?
這顯然不太現實, 縱使真的是從鯨魚身上提取的,那也不應該保持千年不滅。而美國學者也是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
終于破解了這個謎題,他們認為在燈油中很有可能含有一種叫做 黃磷的物質,黃磷在和燈油結合之后, 能夠減緩燈油的燃燒速度。
可以使得燈油的燃燒壽命延長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然而, 這也遠遠無法維持幾百年或者是上千年。
陵墓中的氧氣是一定的,待到氧氣消耗殆盡之后,這些燈自然還是要滅的。 那麼,這些燈又是為何能夠在熄滅之后,自動重新燃起來呢?
因此,除了黃磷之外,在燈油中還有著另外一種成分,那就是 白磷。白磷最大的特征就是 燃點比較低,在空氣中甚至能夠自燃。
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火的存在原因,當陵墓中的燈熄滅之后,待到考古專家或者外人進來, 陵墓中又重新灌入了大量的氧氣。
在燈油中有白磷的情況下,那麼它就很容易再次燃燒起來了, 這也就是長明燈可以燃燒千年的原因所在。
除此之外,關于秦始皇陵還有著各種天馬行空的奇異傳說,也許就像長明燈一樣,都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也不禁讓我們佩服老一輩勞動人民的智慧,作為新時代的后人, 我們更應該反對迷信盲從,相信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