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漢景帝劉啟的老師,劉啟做太子時晁錯就是太子洗馬,他的很多建議都被劉啟采納,因此,他被劉啟稱為「智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劉啟采納了晁錯削藩的建議,但他對于宗室諸侯的反抗準備不足,削藩令發出后不久,以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王并開始造反。漢景帝劉啟面臨著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沖擊。劉濞的口號就是「清君側,誅晁錯」,他們不說劉啟有什麼問題,而是說皇帝身邊出現了奸佞小人,小人挑撥宗室諸侯與皇帝之間的關系,這樣的人必須清除,而這個人就是御史大夫晁錯。
晁錯,潁川人也。學申、商刑名于軹張恢生所,與雒陽宋孟及劉帶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漢書·袁盎晁錯傳》
晁錯,潁川人,自幼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學,也就是說晁錯是法家出身,立志于變法圖強。其主要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攘外必先安內,一定要先削弱內部藩王的力量,為討伐匈奴奠定堅定的基礎。
上善之,于是拜錯為太子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漢書·袁盎晁錯傳》
對于晁錯的才能,漢文帝看在眼里,于是拜晁錯為太子家令,讓他指導太子,太子劉啟很欣賞晁錯的能力,尊其為老師,對外稱晁錯是自己的智囊。
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漢書·袁盎晁錯傳》
對于邊境匈奴人騷擾的問題,晁錯說邊境地區沒有那麼多人,因此不能聚集足夠的力量,所以建議陛下將關內的百姓遷到關外塞上居住,讓他們耕種屯田,令駐軍來鞏固邊防。匈奴人主要是騎兵厲害,而漢軍以步兵為主,缺少戰馬用于作戰,而邊塞地區水草豐沛,應該在那里牧馬,為以后對匈奴人作戰做好準備。晁錯的這些建議都是十分有遠見的,因此,漢文帝盡管沒有完全采納,但也深知其能。曲高和寡,在群臣一片和親退讓,無為而治的聲浪中,晁錯這種人成了另類,因此朝臣大多都不太喜歡晁錯,有些人更是視晁錯為死敵。
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內史府居太上廟堧中,門東出,不便,錯乃穿門南出,鑿廟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請間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謝。罷朝,因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漢書·袁盎晁錯傳》
丞相申屠嘉看不上晁錯,因此想把晁錯給收拾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申屠家實際是武將出身,只是因為他是功臣中的元老和領袖,因此才被委以丞相的重任,但從能力上講,讓他行軍打仗可以,讓他治理國家,卻是德不配位、無此能力的。論心機,他肯定斗不過晁錯,有一次他發現晁錯越制,便到皇帝那里去舉報,而晁錯知道后,先一步到漢景帝面前請罪,當申屠嘉來控告晁錯的時候,漢景帝說:「這件事我已經知道了,晁錯大夫無罪,丞相辛苦了!」申屠嘉吃了個啞巴虧,作為丞相吃了個啞巴虧,申屠嘉氣不過,不久就郁郁而終了。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讙嘩。—— 《漢書·袁盎晁錯傳》
漢景帝任命晁錯為御史大夫,這是僅次于丞相、太尉的高官,位列三公之位。曹操的主要工作是干什麼呢?就是列舉諸侯們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進而加強中央集權。于是上至公卿列侯,下之百官大臣都不敢于晁錯爭執,因為大家都清楚晁錯的背后是漢景帝劉啟。但有一個人是例外,這個人就是竇嬰,他多次在朝堂上和晁錯爭的面紅耳赤,但晁錯拿竇嬰也無可奈何,因為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竇氏外戚的代言人。晁錯編制了變法十三篇,主要內容是限制諸侯的權力,這些變法章程發布以后,天下諸侯們開始躁動不安。
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漢書·袁盎晁錯傳》
晁錯的父親聽說了晁錯的作為,便從穎川趕到了京城。他對晁錯說:「陛下剛剛繼位,妳來主持政務,妳削弱諸侯,離間人家的骨肉之情,讓外人對妳多有怨言,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晁錯說:「如今天子的地位并不鞏固,社稷不安,所以我才要這麼做!」父親說:「妳這麼做。劉氏的天下是安穩的,而我們晁家可就危險了,妳還是好好考慮一下吧!」「父親不必再說,您還是回潁川去吧。」晁錯父親聽了晁錯的話后嘆了口氣,便服毒自盡了。
后十余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漢書·袁盎晁錯傳》
削藩的詔令剛剛下發不久,吳楚等七國便都作亂,吳王劉濞的口號是「清君側,誅晁錯」,意思很清楚,我們不反對皇帝劉啟,但他身邊的奸臣嘲諷必須要鏟除,正是他在離間宗室與皇帝間的感情,這樣的奸佞不能不除。劉啟找晁錯來討論怎麼在軍事上對抗叛軍,晁錯建議劉啟親自統兵平叛,而自己則留在京師固守。這是典型的書生見識,晁錯搞政治是一把好手,但搞軍事卻是一竅不通。漢景帝劉啟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更沒打過仗,妳讓這樣的人上前線去,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送死。
上卒問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漢書·袁盎晁錯傳》
漢景帝劉啟問三朝老臣袁盎的意見,袁盎和晁錯是死對頭,因為晁錯多次找袁盎的茬,差點置袁盎于死地。加之袁盎曾在吳國擔任國,晁錯參袁盎吃里排外,接受吳王劉濞的賄賂,早已背叛了朝廷。如果不是竇嬰從中斡旋的話,恐怕袁盎早已人頭落地。從袁盎的角度講,他也恨不得要把晁錯碎尸萬段,因為袁盎和丞相申屠家是忘年之交,如果沒有申屠嘉的提拔,袁盎不可能有機會進入朝堂。袁盎對漢景帝說:「陛下,諸侯們都說他們的封地是高祖皇帝賜予的,怎麼能隨便掠奪呢?晁錯這個奸臣,離間宗室與您之間的關系,他們才不得已起兵。我們并不是要推翻您的統治,只是要恢復自己的封地,只要您把晁錯斬首,他們立刻就可以把兵,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辦法!」
漢景帝聽了袁盎的話之后,很久沒有說話,最后終于說出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只要能夠安穩社稷定天下,沒有什麼人是不能夠舍棄的!」
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歐劾奏錯曰:「吳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百萬,獨屬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臣請論如法。」——《漢書·袁盎晁錯傳》
除了袁盎之外,丞相、中尉等重臣都來彈劾晁錯,他們說:「吳王劉濞造反,危及到宗廟,天下人都應該去誅殺他們,今天晁錯建議說,軍隊一定要由陛下您親自指揮,其他人都不足信任,他這樣的說辭不僅低估了陛下的德行,也低估了臣子們的忠誠,這樣的人大逆無道必須要殺,不殺不能令天下人信服,不殺天下人會認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陛下您的主意!」
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太后亦慚。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竇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竇嬰是竇氏中為數不多的有能力者,漢景帝想請他出山對抗吳楚叛軍,但他說自己身體有病不能勝任。漢景帝對他說:「天下有危難之事,妳作為王孫貴戚怎麼能推辭不出呢?況且如果我被推翻,竇氏也將一敗涂地!」竇嬰這才出山,被漢景帝拜為大將軍,竇嬰又推薦了袁盎和欒布,但竇嬰也有條件,就是誅晁錯,當然他自己沒有說,而是通過袁盎的口說出來的。
當所有的矛盾都把將矛頭指向晁錯,漢景帝劉啟對于自己的老師,這個一直幫助自己的人方法態度,也發生了根本上的轉變,他只好嘆了一口氣,「為天下不顧身家,就算背負刻薄寡恩的罵名,我也在所不惜了!」晁錯在上朝的半路上,被廷尉截住拉到了東市腰斬,他的親族也全被棄市族滅。但漢景帝這樣的做法,并沒有阻止吳楚叛軍前進的步伐,吳王劉濞認為漢景帝劉啟是個軟弱的人,這樣的人不奪他的天下,難道還讓他來削我的地盤嗎?
棄子,不僅只有一個,在晁錯死后,漢景帝劉啟讓自己的弟弟梁王劉武在梁地拼死阻擊吳楚。而漢軍統帥周亞夫又按兵不動,妳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不過是騙人的說辭。在漢景帝劉啟的眼里,自己的弟弟梁王劉武最好和吳王劉濞斗個兩敗俱傷的好,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也可以讓自己的弟弟,這個潛在的競爭者,和吳王劉濞一起會飛煙滅!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