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式推出RON95汽油补贴价格机制,全民可享有每公升1.99令吉的油价,分析认为,此举短期内虽可压低通胀、增加国人可支配收入,但若国际油价回升,补贴成本将会迅速扩大,政府在这种情境下恐怕“长贫难顾”。
从短期来看,BUDI 95 机制无疑是民生领域的一场 “及时雨”。对普通民众而言,每公升 1.99 令吉的油价,意味着日常通勤、家庭出行的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对依赖汽车出行的工薪阶层、小商户来说,油价支出的减少,能直接转化为餐桌上的 “额外预算”、孩子的教育开支,或是应对其他生活突发需求的储备金。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油价作为基础能源价格,其稳定下行能有效缓解通胀压力 —— 物流运输成本降低会带动商品零售价格回落,间接减轻整个社会的物价负担,为经济复苏营造更宽松的环境。达证券的分析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政策覆盖的 1630 万名用户,若全额使用 300 公升月度配额,短期内确实能通过消费能力的提升,为市场注入活力。
但这份 “福利账单” 的背后,是政府不断加码的财政压力。按照达证券的测算,即便在当前国际油价水平下,政府每月也需额外拨出约 3 亿令吉用于补贴。
更关键的是,这一数字并非 “固定值”—— 国际油价的每一次上涨,都会直接推高补贴成本。
回顾近年来的国际能源市场,地缘政治冲突、供需关系失衡、能源政策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一旦国际油价突破当前区间大幅回升,政府的补贴支出将呈几何级增长,原本可控的财政负担,可能瞬间变成 “压舱石”。届时,“全民普惠” 的补贴模式能否持续,将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事实上,类似的 “补贴困境” 在多国都有先例。当能源价格长期高于补贴定价时,政府要么持续 “烧钱” 填补缺口,导致财政赤字扩大;要么被迫调整政策,通过收紧配额、限制使用群体、甚至取消部分补贴来 “止损”。
达证券就明确指出,若补贴成本过于庞大,马来西亚政府可能会重新检讨政策 —— 比如缩小每月 300 公升的配额范围,排除电召车、豪华车主等非刚需群体,或是加快补贴合理化改革,让补贴更精准地流向中低收入人群。这些调整虽能缓解财政压力,却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争议:刚需群体担心福利缩水,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则可能质疑政策公平性,如何在 “保民生” 与 “稳财政” 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长期依赖财政补贴维持低价,可能会削弱市场对能源价格的敏感度,不利于能源节约意识的培养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当民众习惯了低于市场水平的油价,对油价波动的承受能力会逐渐降低,未来若政策调整导致油价回归市场定价,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反响。同时,低廉的传统能源价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转向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的动力,与全球 “碳中和” 的大趋势相悖,不利于马来西亚能源结构的长期优化。
面对这些潜在风险,政府并非无计可施。短期来看,可通过建立 “油价联动机制”,根据国际油价波动灵活调整补贴力度,避免财政支出失控;中期则可推动补贴政策从 “全民普惠” 向 “精准滴灌” 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真正需要补贴的群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长期而言,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石油的依赖,才是从根本上摆脱 “补贴依赖症” 的关键。
RM1.99 的补贴油价,是政府对民生需求的积极回应,但 “长贫难顾” 的现实挑战不容忽视。这场 “福利保卫战”,不仅考验着政府的财政实力,更需要政策的前瞻性与灵活性。如何在短期民生保障与长期财政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补贴政策既 “暖心” 又 “可持续”,将是马来西亚政府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毕竟,真正的民生福祉,不仅在于当下的 “低价红利”,更在于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和健康的财政生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