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4岁少年驾驶他人车辆时,撞上在路边推车的60岁赵姓妇人,最终导致其伤重不治。法院审理后认定,车主明知少年未成年且没有驾照,却仍指使其驾车,因而被判处1年10个月徒刑,并须负六成责任,赔偿逾三十万令吉。少年的监护人则被判负担四成责任,需赔偿超过二十万令吉。
陈女回忆,她年逾六旬的母亲赵姓女子推著自行车,途经步行街时,突遭一辆自坡道驶下的机动车撞击。
当时驾驶因慌张将油门误踩成刹车,导致赵女的腿动脉被撞破,血流不止,自行车也被撞得严重变形。虽然随后紧急送医抢救,但最终仍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
陈女透露,虽然保险公司及少年母亲已先行支付部分赔偿金,但少年的父亲仅在事发后初期拿出一万令吉作为丧葬费,其馀应付的15万迄今仍未履行。她多次催讨无果,最终只能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
法院曾对相关人员名下财产进行查封,并对少年父亲发布限制高消费命令。
但经查,他名下仅有少量存款,既无房产,也没有公积金或其他可供执行的资产,因此案件执行程序最终被裁定终结。
之后,少年父亲以经济拮据为由,只愿再支付四万,但此提议遭陈女士拒绝。
陈女表示,母亲意外身亡让家里陷入困境,父亲长年受精神疾病折磨需持续治疗,妹妹刚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经济压力沉重,因此急切希望对方能尽快履行赔偿义务。
律师则指出,这起案件属于民事赔偿争议,若目前确实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法院有权裁定终结执行。
但若日后查出被执行人名下有新增财产,申请人可再提起恢复执行;一旦发现有刻意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当事人还可能因“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而面临刑事责任。赵妇的离世已是无法挽回的悲剧,而陈女一家面临的困境仍在持续。这起案件应当成为一面镜子,让更多人意识到:未成年人的成长需要监护人的悉心引导与严格监管,任何忽视责任的行为都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后果;同时,社会也需完善相关机制,为受害者维权提供更多支持,让法律的公正不仅体现在判决书中,更能落实到实际生活里,让每一个遭遇不幸的家庭都能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与社会的关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