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的一次前往吉隆坡的出差中,由于航班抵达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黎国威原定于下午2点需要到公司召开的沟通会,临时改为线上会议。
黎国威常驻新加坡,是蚂蚁数科国际业务相关负责人。他想在酒店完成电话会,不过最终由于异常卡顿的信号问题,只能取消。
受限于地理条件,马来西亚的数字基础设施不算发达。据RCR Wireless News报道,至去年9月,马来西亚5G网络覆盖率为68.8%,但5G采用率为4.2%。
慢慢吞吞的马来西亚人和追求效率的互联网也总显得不那么“搭介”,就在六七年前,整个马来西亚社会甚至没有一张二维码——这个在中国大街小巷早已普及的电子支付方式。
疫情加速了一切,实体经济发展空间逼仄的几年里,电子支付伴随网购的普及逐渐被马来西亚消费者接受。
黎国威此次拜访的客户之一,是马来西亚市占率最大的电子钱包公司TNG eWallet。
目前马来西亚3200万人口中,已有超过60%的用户注册了TNG eWallet——它在生活中更被熟知的叫法是Touch‘n Go。
搭上数字经济快车,马来西亚正正驶入“无现金社会”。当追求高效的互联网文化遇到热带城市的“不慌不忙”,一种温吞和疾驰的冲突油然而生。
如果去当地旅游,导游大概率会不止一次地提醒,遇到慢悠悠的服务人员时尽量不要着急上火催对方,因为一催他们就容易慌,一慌动作就更慢。
延伸到数字经济上,慢有时候就等于“卡顿”。典型的案例是2020年3月和4月,两次海底电缆故障,让马来西亚陷入全境网速变慢的困扰之中。
“慢”的对立面则是,如今马来西亚的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不带钱包出门,背后的新零售电商、直播带货、网店和社交媒体销售平台一派欣欣向荣,加速向前。
尽管马来西亚数字经济的体验感时常出现“卡顿”,但经验告诉中国企业,一旦尝到便捷支付的甜头,消费习惯就很难回头了。
解决“卡顿感”,蚂蚁数科这样的科技公司在马来西亚能做些什么?
马来西亚的电子支付故事要从政府一次性发放50多张电子支付牌照说起。
回忆起当时的场面,Touch‘n Go CEO Alan Ni形容那像一场“百团大战”。首先,拿到牌照并最终推出的电子钱包就有38个,其中包括Touch’n Go、GrabPay、ShopeePay等。
其次,这38家竞争者不乏背景雄厚的股东,如Touch‘n Go的第一、第二大股东分别是马来西亚第二大银行CIMB和蚂蚁集团,GrabPay的投资方有Uber、软银、滴滴出行,ShopeePay则背靠东南亚着名电商Shopee。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