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党议员促请政府,在计划推出具有生物辨识功能的新大马卡计划中,将爪夷文姓名也纳入大马卡。
国盟道北国会议员拿督蒙达兹指出,爪夷文即为原始马来文字,是值得保留的遗产,其价值远不止于情感价值。
“现在是将爪夷文融入我们国家认同的最佳时机,无论是在实体大马身分证 (MyKad) 还是在 ,国家数码身分证(MyDigital ID)中。”
她表示,爪夷文承载著一个人姓名的“真正含义”,应该在官方文件中得到认可。
她说,爪夷文的使用将提升大马在阿拉伯国家中的地位,因为这些国家的官方文字与此相似。
“此举将使大马赢得更多尊重。”
她今日在国会下议院2025年国民登记(修正)法案辩论环节时,如此表示。
蒙达兹表示,爪夷文字母在结婚证书、宗教学校证书,甚至手写表格等文件上的书写方式往往有所不同。
“如果政府能提供一份统一的官方记录,我们就能实现统一(爪夷文书写)。”
她指出,即使是新加坡也允许公民在身分证上用爪夷文姓名。
内政部副部长拿督斯里三苏安努亚在结束法案辩论环节时,没有对相关建议做出回应。
事实上,爪夷文纳入大马卡的提议,本质上是 “文化传承” 与 “社会多元” 如何协调的缩影。马来西亚作为多元文化国家,其发展历程中始终面临 “守护主体文化” 与 “尊重少数文化” 的平衡课题。若要推进这一提议,或许需要更开放的对话机制:例如,先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不同族群对证件姓名书写形式的需求;再探索 “可选制” 而非 “强制制”,让民众自主选择是否在大马卡上添加爪夷文(或其他族群文字)姓名;同时,配套推进爪夷文文化普及教育,让更多人理解其内涵而非仅将其视为 “证件上的符号”。
对于马来西亚而言,新大马卡的推出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生物辨识功能),更可能成为文化表达与社会包容的重要载体。蒙达兹的提议为这场讨论打开了一扇门,而最终的政策方向,需要兼顾文化遗产的守护、族群利益的平衡、行政操作的可行性,以及民众的实际需求。只有在多方共识的基础上推进,才能让大马卡既成为 “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成为 “多元社会和谐的见证”,而非引发争议的焦点。这场关于爪夷文姓名的讨论,或许也将成为马来西亚探索 “多元文化共生” 新模式的一次重要契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