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网课逐渐成为学习新常态的时代,原本该是平和的课堂,最近却因一则评论引发热议,掀起了不小的风波。一位马来西亚的数学教师法迪在网课中用英语教学,岂料竟遭到一名学生讽刺。此事不仅在社交平台上激起了大量关注,还让众多网友对该学生的言论表示不满。
(示意图)
事情发生在一堂普通的数学课上。教师法迪正按照往常的习惯,在网课中使用英语进行讲解,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然而,一位名为沙米尔的学生突然在直播间留言,写道:“我是马来人,不是殖民者!”这短短的一句充满情绪的评论,像一块石头丢入了平静的湖水,瞬间打破了课堂的氛围。视频中,法迪因这突如其来的留言而暂时中断了教学,表情平静却难掩内心的复杂情绪。
在众目睽睽之下,法迪冷静地询问道:“我能知道谁是沙米尔吗?你在发表这番言论时,是否觉得自己很厉害?你认为自己更‘马来人’吗?还是你觉得这样会让自己显得高人一等?”话语平静却带着力量,法迪以一种不急不躁的方式对沙米尔提出质问,试图让对方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妥之处。
实际上,法迪一直采用双语教学,尽量平衡英语和马来语的使用,这既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语言背景,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的知识点。面对沙米尔的挑衅性评论,法迪并没有立即愤怒,而是希望对方能够冷静思考自己的言行。
事件的传播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网民纷纷表示,对沙米尔的留言感到愤怒,认为他的发言不仅不尊重教师,也显得非常无礼。有人认为,这种言辞直接挑战了教师的权威,破坏了课堂的氛围,更是对教育尊重的缺失。网络上甚至有人评论道:“这是对教育和师长的不尊重!”更有人认为法迪当场应该严厉批评该学生,以免这种不尊重的行为在其他学生中蔓延。
然而,此事件背后的根源也让人深思: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承载着身份认同和文化情感。英语的使用有时会引发敏感话题,尤其是在涉及教育和文化认同时。对于一些人来说,使用母语是扞卫文化的一种方式,但将母语的优越感凌驾于他人之上,则显然不合适。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们可以选择用母语表达自豪,但这不该成为看不起其他语言的借口。”
在这次事件中,法迪的冷静处理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他并没有立即采取极端的言辞,或情绪化地责备学生,而是试图通过对话引导沙米尔反思,显现出一位教育者的耐心与责任心。
或许在法迪看来,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
(示意图)
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一些教育学者也发表了看法,指出在课堂上采用多种语言教学是现代教育的趋势。特别是在一个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环境中,教师的双语教学实际上能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上竞争。因此,对英语的抵触情绪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偏见。
不过,另一部分人认为,这次事件或许只是表面上的语言冲突,背后潜藏的是年轻一代对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自我认同的探讨。在网络时代,许多年轻人逐渐形成了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习惯,但如何在这种个性化表达中保持对他人的尊重,才是当今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事件的尾声,法迪并未进一步责备沙米尔,而是让这名学生自己思考和反省。网课的录制视频在TikTok上迅速流传,不少网友呼吁学生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尤其是身为引导他们前行的教师。
这场小小的课堂风波,或许会成为沙米尔乃至更多年轻人理解“尊重”一词的契机。
最终,法迪的冷静处理方式,也让事件的焦点不再只是那句偏激的留言,而是引发了关于语言、文化和尊重的更深层次思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