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相安华出席首相署常月集会,针对有民众嫌打补贴油要用身份证很麻烦,他选择幽默回应。
根据Xuan报道,安华表示,政府推行RON95针对性补贴计划,是为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国人受惠,而不是制造不便。
他说,最近听到不少人抱怨添油时要出示MyKad很麻烦,他说:“我们不想给人民添负担,但你看,结婚、办事、领钱都要带身份证啊,这不是一样的吗?”
安华也透露,其实曾有人提议直接调高RON95油价,再通过PADU数据库发放补贴,不过他拒绝了。
“如果我们没有用从电费课题学到教训,那就太不聪明了。人民不会接受工资没涨、物价又高、国际局势还动荡的情况下涨油价。”
他补充,新的RON95补贴机制能有效区分本地公民与外国人打油,让政府每年可节省约30亿令吉的开销。
反正身份证本来就应该随身带着,打油顺手掏出来而已,总比没补贴时掏更多钱心痛来得好吧?
安华的这次回应,之所以能获得广泛认可,关键在于他没有把 “政策执行者” 和 “民众” 放在对立面,而是站在民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既理解大家对 “麻烦” 的抵触,也坦诚政策背后的考量,用 “共情” 代替 “辩解”,用 “实在话” 代替 “官话”。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化解了当下的矛盾,更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
其实,民众对政策的抱怨,很多时候并非不理解政策初衷,而是反感 “被忽视” 的感觉。当领导者愿意放下身段,主动倾听、耐心解释,甚至分享政策制定中的 “纠结” 与 “取舍” 时,民众自然会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安华的 “一句话回应”,正是做到了这一点 —— 它不仅解决了 “打油带 IC” 的争议,更传递出一种治理理念:好的政策,不仅要 “对”,更要 “暖”;不仅要考虑合理性,更要兼顾民众的感受。
在物价波动、民生压力较大的当下,这样的高情商回应,无疑是一剂 “定心丸”。它让民众看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始终把 “民生利益” 放在首位,哪怕要多走一些 “弯路”、多做一些 “麻烦事”,也不愿让民众承受额外的负担。
这样的治理温度,远比生硬的政策条文更能凝聚人心,也更能让民众愿意主动配合政策执行。毕竟,当大家感受到 “政策是为自己好” 时,再多的 “小麻烦”,也会变成心甘情愿的 “小配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