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似乎有很多人在存钱上也选择「躺平」了。从到手的那点辛苦钱来看,如果要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就没办法进行长期投资储蓄;如果想要长期投资储蓄,好像就没有办法尽兴地「活在当下」。
近期,一名男子以惊人的节俭方式,在短短 6 年内就存下了 RM772K,只因他坚持将日常饮食开销控制到最低。
据报道,这名 29 岁男子目前在一间大型互联网公司担任直播主持。他透露自己每月伙食费不超过 RM297,每顿家常便饭的成本甚至不到 RM4.30。他唯一的主要开销是每月 RM1,484的租金。
这种自律的节省生活从他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而背后真正推动他如此生活方式是童年时期的一段创伤经历。他表示,自己在小学五年级时,母亲突发重病,家中为支付医药费而背负沉重债务。那时候起,让他意识到钱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困难的时候,没有钱真的什么都做不了。
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对「经济安全」的强烈渴望。他不希望未来遇到任何危机时还得依靠别人,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靠自己存钱,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感。他目前的目标,是买一套房子给父母住。
尽管过着极度节俭的生活,他也更愿意在自己和父母的健康上投资。他的人生最终目标,是存够 RM1.18m,用于购买房子和汽车。他透露想让父母住进他买的房子,然后在有空时带他们去旅行。他表示,未来也希望能够结婚成家,有属于自己的家庭。
这个在极致节俭中寻找安全感的年轻人,用六年时间证明:储蓄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对生活主动权的掌控。当很多人在 “即时满足” 与 “长远保障” 之间摇摆不定时,他用近乎偏执的自律,为自己和家人筑起了一道经济防线。或许他的生活方式难以复制,但那份对责任的坚守、对恐惧的超越,足以让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人深思:我们追求的安全感,究竟藏在消费的快感里,还是在未雨绸缪的准备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